回覆列表
  • 1 # 成都地產逍遙君

    蒙古對大理的征服是在蒙哥的1253至1254年間。大理的統治者曾經拒絕了忽必烈要求他們投降的命令,在抵抗過後王室和首都居民還能倖存並得到保留的確不多見,回想一下花刺子模人和西夏人的結局,這是為什麼,蒙古人變善良了?當然不是,不過可以說是蒙古人變聰明瞭。

    成吉思汗前後的蒙古帝國有著明顯的區別。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帝國有著聲望獨一無二的首領,血統派系的紛爭在強勢領導人的存在下不會影響到帝國征服的腳步,這個時候的帝國就像一個掠奪者,帶有遊牧民族的劫掠特徵,是破壞性的;而成吉思汗以後的蒙古帝國,則進入了諸血脈分支分配領土利益的時期,利益的分配問題甚至比征服整個世界的宏偉目標更迫切,同樣的,一味的濫殺異族人民極其嚴重地損害了被征服區域的經濟,而這不利於帝國的財政收入和王公貴族們享樂的需求。這個時期,他們需要重新建設經濟,恢復生產,建立穩固的政治統治。

    當他們是掠奪者時,自然可以肆無忌憚地燒殺搶掠,搶走雞蛋的同時把母雞也殺死,可當他們自己成了土地的所有者時,這種殺雞取卵的模式自然行不通了,需要恢復生產,拉攏人心來維護統治,發展經濟。

    同時,蒙哥時期的帝國有一個龐大的目標——征服南宋。為了做準備,蒙哥統治時期對政府機構做出了重大的改組,制定了統一的稅收系統,監管封地宗王勢力防止他們過分徵稅引發民眾暴動,禁止他們隨意對領地中的百姓隨意召集和徵稅。在攻佔南宋的目標完成前,蒙哥不想見到因征服而帶來的毀滅性的經濟生產破壞,也不想因此背離民心。而大理作為進攻四川的前哨基地戰略位置突出,更是能儘量儲存就儲存。

  • 2 # 論史

    首先我要糾正一個錯誤,不是元朝滅亡了大理國,而是“大蒙古國”滅亡了大理國。原來的統治階級段氏確實被“大蒙古國”和後來的元朝重用協助統治雲南,在“大蒙古國”時期,蒙哥汗對被俘虜的國主段興智優待賜名,並且仍然以國主的身份管理原來大理國治下的部落。

    憲宗大喜,賜興智名摩訶羅嵯,命悉主諸蠻白爨等部,以信苴福領其軍。

    而其繼任者段信苴日,被忽必烈委任為世襲的大理軍民總管府總管,雖然地位下降,但是雲南的重要地區,如大理、善闡、威楚、統失、會川、建昌、騰越等城,並且還有萬戶以下的中下級將領的領導權,可見段氏在雲南地區的影響力以及元廷對他的重用程度。在段信苴日死後,其子孫世襲此職,與元朝相始終。

    信苴日治大理凡二十三年,其子孫世守大理,與元代相始終。

    那麼,為何“大蒙古國”以及後來的元朝對段氏如此重用呢?

    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首先,蒙古之所以去攻佔大理,其目的在於拿下西南地區後,對南宋政權採取“斡腹”策略,就是進行戰略大包抄,繞過長江—淮河防線攻擊南宋腹背,達到滅宋的目的。

    但是蒙古軍這次戰略大包抄行動相當不順利,可以說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就造成了軍事資源的過度消耗,這一點在魏源的《元史新編》上有所體現。

    然元於大理之役,首尾往返七載,士馬死者數十萬,師始得至湖南。

    說到這兒請大家注意兩個點,這兩點反應了當時“大蒙古國”的一個軍事困局。第一、當時蒙古帝國主要進攻方向是南宋,可是卻在大理造成了軍事資源的過度消耗,這在蒙古統治者眼裡不能忍受。第二、大理國的統治區域是蒙古帝國從西南面進攻南宋的重要跳板,蒙古帝國對這塊地區志在必得。

    所以,蒙古人想了一個消耗又小又能長期佔領大理辦法,最好的捷徑就是由當地實力強大的土著人物與蒙古帝國採取合作態度,代理蒙古人治理大理,所以,原大理國主段興智就進入了蒙古人的視野。

    而大理國主段興智(這時已經開始主持大理的國務)在這個時候真是堪稱“識時務者為俊傑”,就在元憲宗蒙哥汗五年,段興智向蒙古汗廷獻上大理版圖,並且由其率兵討伐那些不服蒙古的部落,還向蒙哥提出治理當地民眾和收取賦稅的辦法,史稱“憲宗大喜”,這才有了對段興智賜名之舉。可見,段興智在此時有這個舉動,實在是很對蒙古汗廷的胃口。

    其次,儘管蒙古人軍事征服了大理,但是軍事征服之後就要管理和控制佔領區,這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大理國擁有深厚獨立的歷史文化傳統,蒙古人對這些完全是兩眼一抹黑,而恰好段興智在這塊區域有獨有的政治和軍事號召力,所以便對段興智委以重任。事實證明,段氏對蒙古帝國和元王朝在雲南地區建立統治是有突出貢獻的。

    就比如說在忽必烈至元初年,烏蠻長舍利畏聯結三十七部諸爨反抗元朝統治,殺死蒙元守將。可見,蒙元對大理地區的統治在初期並不穩固。而起到鎮壓關鍵作用的就是當地的統治者段氏。

    信苴日率眾進討,大敗之於洱水,……,詔都元帥耶先與信苴日討之,破諸安寧,遂復善闡諸城,爨部平。

    第三、段氏在蒙古帝國時期和元初積極參與元朝中央的軍事征討活動,元廷當然對他無比的信任。

    就比如說段氏在率兵討平不服蒙古的諸部落後,又協助蒙古軍隊進攻交阯。在“斡腹”伐宋的時候,又出“蠻、僰萬人”與蒙古三千騎合兵進軍。包括平定舍利畏叛亂,可真的是給蒙古人立下了汗馬功勞的。

    那麼段氏為何會緊緊依附於蒙古呢?這個問題也簡單。在蒙古軍還沒進攻大理的時候。其實,大理的國政被權臣高氏把持著,並且高氏還多次廢立段氏,而段氏僅僅得了一個國王的虛名,並沒有任何權力。

    先是,大理國王段氏屢為權臣高氏所廢,至是,誅其相高祥。

    而蒙古軍攻滅大理國後,段氏雖然失去了大理國主的稱號,可是得到的卻是蒙古人得信任和實權,這就是說段氏在蒙古人攻滅大理以後得到了比原來更大的實惠,這樣就很好理解為何很快的就依附於蒙古了嘛!

    所以,對元朝來說段氏是其在雲南建立統治的重要勢力和堅定盟友,而段氏也意識到緊緊抱住蒙古帝國和元朝這個大腿,憑藉其威勢,才能長久的維持住自己在西南地區的利益。所以,兩者就是被利益綁在了一起。這就是段氏能世襲大理總管的原因。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蒙古帝國打仗的風格向來是:首先遣使遞國書,命令你投降。如果你投降了,蒙古人會很敬重你,封你的首領為屬國國王。但如果你不投降,被蒙古人打下來後,蒙古人不但會殺掉你的首領,還會屠城。蒙古在發動的三次西征中,全都是這樣操作的。

    但是,蒙古在攻打大理的時候卻非常例外。當蒙古三路大軍攻進大理的時候,大理國王段興智不但沒投降,還派兵堅決抵抗。依靠點蒼山和洱海,給了蒙古軍沉重的打擊。最後,當蒙古軍繞過大理堅固的防禦工事,偷襲並拿下大理都城後,段興智又向外逃跑。在忽必烈回到蒙古的時候,段興智依然在負隅頑抗。最後兀良合臺把大理周邊的一些部落拿下來後,才終於俘獲了段興智。

    但是,在兀良合臺俘獲段興智,並把作為戰俘送回蒙古本土的時候,當時的蒙古大汗蒙哥,卻並沒有為難段興智,而是封他為大理總管,又把他放回大理。

    (段興智劇照)

    顯然,這樣的舉動,是不符合蒙古人的操作方式的。那麼,蒙古人為什麼會這樣做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蒙古攻打大理只是為了獲得一塊跳板。

    蒙古攻打大理,最根本的目的不是為了佔有這一片土地,而是為了獲得一塊進攻南宋的跳板。

    蒙哥上臺以後,他把戰略的重心轉向了南方,希望滅亡南宋,做中國的皇帝。在蒙哥乃至整個蒙古民族看來,無論發動多少次西征,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那時候,世界上最發達的地方,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在南宋。只有拿下南宋,做了中國的皇帝,那才是最偉大的成功。

    蒙哥知道南宋不好打,是蒙古人所遇到的最大的硬骨頭。因此他在執行作戰方略的時候格外謹慎。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拿下大理,以大理為跳板,南北包圍南宋。

    既然根本目的是以大理為跳板,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確保這塊跳板的穩定。

    (攻打南宋)

    二、段氏政權統治大理更能夠確保大理的穩定。

    大理雖然面積不是很大,但是這一塊地方向來就不容易征服,更不容易確保穩定。

    秦朝建立以後,就曾派五十萬大軍前往攻打百越,而大理就是屬於百越的一部分。那時候強悍的秦軍就沒能把百越拿下來。後來南北朝的時候,因為這個地方出了一個“嶺南聖母”冼夫人。而冼夫人堅持投靠中原國家,因此這裡才得以和中原國家取得了較好的聯絡。但是在唐朝的時候,這裡的南詔國卻多次投奔又叛逃大唐,給大唐惹了不小麻煩,甚至讓大唐聞之色變。宋朝的時候,趙匡胤打到這裡,知道這裡不好打,據說還用玉斧在大渡河上一劃,宣佈大理為不徵之國。後來,在整個大宋三百年間,大理曾多次表示要奉宋朝為宗主國,但是宋朝都不敢答應。原因就在於怕惹麻煩。

    這個地方之所以不容易保持穩定,就在於人員結構非常複雜,民族眾多,互相扯皮糾紛的事情非常多。其實,如果蒙古在攻入大理後,沒有得到麼些族(現在的納西族)及其他部落的幫助,蒙古人要拿下大理也是很困難的。但是,既然這些民族可以幫助你,也可以反叛你。由蒙古人來治理這一塊地方,並不能確保穩定。

    而段氏政權畢竟在這塊土地上有著長達三四百年的統治,有很好的處理當地各民族複雜關係的經驗。由段氏來繼續統治大理,顯然是最恰當的。

    (忽必烈劇照)

    三、蒙古主帥忽必烈漢化明顯反對殘殺。

    忽必烈由於招攬了包括姚樞等一大幫漢人幕僚,受漢人文化的影響比較明顯,他在發動戰爭的時候,主張以“仁德”征服,反對屠城。當他攻下大理後,立刻手書幾十個“止殺”的牌子,讓傳令兵舉著全城傳信,阻止蒙古人的搶劫和屠城。

    也正是因為他這樣做,因此很好地俘獲了大理的民心。大家對蒙古人的惡感沒那麼強。蒙哥之所以放了段興智,也是忽必烈的主張。而段興智被放並被封總管後,立刻向蒙古獻上地圖,表示臣服。而且還提出了“治民立賦之法”,有效地維護了大理的秩序。

    直到元朝滅亡後,段氏政權依然表示效忠元朝,堅決抵抗朱元璋的進攻。由此可見,蒙古人在大理的統治,顯然是成功的。

    (參考資料:《忽必烈滅大理之戰》)

  • 4 # 未濟

    這是一個互相得利的過程。對蒙古和段氏都是有好處的。

    蒙古滅大理,最終目的還是攻滅南宋,大理是跳板。在攻打大理的過程中,蒙古損失很多。

    然元於大理之役,首尾往返七載,士馬死者數十萬,師始得至湖南。

    打一個大理,勞師動眾,損失很大,這是蒙軍沒想到,也不願意看到的。然而大理確實是很難治理的。

    在整個大宋三百年間,大理曾多次表示要奉宋朝為宗主國,但是宋朝都不敢答應。原因就在於怕惹麻煩。這個地方之所以不容易保持穩定,就在於人員結構非常複雜,民族眾多,互相扯皮糾紛的事情非常多。

    耗損又小又能長期併吞大理的方法,最好的捷徑就是由本地實力強大的土著人物與蒙古合作,代表蒙古治理大理。在元憲宗蒙哥汗五年,段興智向蒙古汗廷獻上大理幅員,並且由其率兵討伐那些不服蒙古的部落,還向蒙哥提出辦理本地公眾和收取錢糧的方法,史稱“憲宗大喜”,這才有了對段興智賜名之舉。蒙哥之所以放了段興智,也是忽必烈的主張。而段興智被放並被封總管後,立刻向蒙古獻上地圖,表示臣服。而且還提出了“治民立賦之法”,有效地維護了大理的秩序。

    段氏政權畢竟在這塊土地上有著長達三四百年的統治,有很好的處理當地各民族複雜關係的經驗。由段氏來繼續統治大理,顯然是最恰當的。

    對於段氏而言,蒙古讓其繼續管理大理,段氏是很高興的。段氏雖為主,但是一直被高氏把持政權,高氏還廢立段氏,雖然在名義上段氏臣服了,不再是君主了,但是有了代行管理大理在職權,卻實實在在地掌握了實權,不再是以前有名無實,被高氏欺壓的時候了。所以這也一直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蒙軍來了,段氏反倒是重新執掌大權了。所以段氏對蒙古很忠心。

    在忽必烈至元初年,烏蠻長舍利畏聯絡三十七部諸爨反抗元朝統治,殺死蒙元守將。可見,蒙元對大理地區的統治在初期並不安靖。而起到彈壓關頭浸染的就是本地的統治者段氏。段氏在率兵討平不服蒙古的諸部落伍,又幫手蒙古戎行進攻交趾。在“斡腹”伐宋的時辰,又出“蠻、僰萬人”與蒙古三千騎合兵進軍。網羅平定舍利畏兵變,可真的是給元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

    因為互相有利,是很好的盟友。段氏對元朝很忠誠,因為要仰仗元朝的力量。有了段氏,元朝也可以更好地統治大理,省去很多麻煩。所以元朝當然願意讓段氏實施總管了。

  • 5 # 眉飛色舞62591731

    大理國一開始是拼死抵抗,第一次蒙古人南征大理,其實是打了個平手,地址在今天麗江市九河鄉,雙方死亡十多萬人,蒙古人無奈只能言和,雙方共同出資修建一個九禾塔紀念陣亡將士。第二次蒙古人的勝利也是險勝,而且是長途偷襲,到了上關城下,大理才開始準備戰鬥,到達洱海的蒙古人死亡率超過三分之二,(之所以能夠長途偷襲成功,原因之一是大理子民納西族,本來鎮守金沙江邊,卻到江對岸迎接蒙古人),所以詔安是最好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唱吧中怎麼就算開了錄音許可權也錄不了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