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彩影視片段放映機
-
2 # 靜夜思142440194
謝邀!司馬懿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能力有多大權力就有多大,權力越大能產生的貪慾也是無窮的。有人能壓的住他他就是忠臣,壓不住他了他就得反制,三國本就是一個混亂的年代,誰有能耐誰上位,沒有正統了。曹氏可以奪取劉家的天下,那麼司馬家族也可以奪取曹家的天下!按照我的看法,不是忠臣!最起碼不是愚忠!
-
3 # 莫小邪
曹操曾經三辭丞相,但後來還是成為漢相,但司馬懿對丞相、九錫、郡公等,堅辭不受,若有野心,司馬懿還需要上表惶恐?說司馬是偽君子,不如先考慮一下,日久見人心。
起碼司馬懿沒假辭而不受,而曹操早把未來環境佈置,將機會留給兒子曹丕,而司馬懿始終沒對曹家作出危害,魏國後來發生不少叛亂。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也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作者在前期需要一個角色給讀者留下足夠深刻的印象,為其後期建立的豐功偉業作出預示和鋪墊。所以,司馬懿每次出現,都被設定在一個空間,一個關鍵時刻,發揮與眾不同的獨特作用,這是一個被很多人物的一生鋪墊的人。
有人說,司馬懿後期不肯放權?司馬懿是奸臣,原因在於他不敢放權,他放權會被滿門抄斬,所以只能把權力傳下去。
司馬懿擔心曹爽遲早要弄死他,起兵造反是迫不得已。那麼說大臣弄權不一定是奸,區別在於貢獻,比方說,諸葛亮一生貢獻蜀漢政權,他是忠臣。而司馬懿的貢獻從諸葛亮後兩次北伐,逐步掌握權力,但這貢獻是對魏國曹家的貢獻?
這是司馬懿給晉朝開國的基礎貢獻,因為他專權導致曹氏子嗣大量被屠戮,所以說,司馬懿不是魏國的忠臣。
司馬懿怎麼死的,他殺掉了大司馬曹爽,然後獨攬大權,沒有幾年就病死了,包括《三國演義》和《晉書》都是這麼記載(《三國志》沒有司馬懿傳記)
後人不喜歡司馬懿,因為諸葛亮死在他手裡,他奪了曹魏的大權,後來流傳這樣的故事:
諸葛亮死了,他活著的時候,知道司馬懿要來盜墓,就在自己的兵書上塗毒藥,司馬懿習慣每看一頁書都要用手沾口水,果不其然,難逃一死。
-
4 # 談古論金
司馬懿是不是忠臣和曹操是不是忠臣一樣,也是一個見仁見智可以探討的問題。
然而,在一般意義上,透過現象(直到臨終也沒有篡奪)看本質(做家門的歷程和精心安排的佈局),司馬懿當然談不上是忠臣。
雖然如此,高平陵之變的性質和平定淮南三叛中的王凌之叛的性質及其反映出的司馬懿的角色定位仍然是可以探討的。
《晉書·宣帝紀》這麼說:
明帝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創業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後世子孫也為司馬懿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慚無地,本身已經很說明司馬懿到底是什麼臣,但是,晉明帝司馬紹感到不舒服的固然是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既而竟遷魏鼎雲這些凸顯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的事情,可高平陵之變本身的性質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正始十年(249)的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氏掌握曹魏政權的起點。從景初二年(238)到正始十年(249),司馬懿被排擠出權力中樞已有10年,即使從正始八年(247)徹底淡出政壇算起,也有近2年的時間,此時卻以風燭殘年,冒著傾家覆族的風險,突然發動政變,不但令當時之人大跌眼鏡,也讓後人疑惑不已。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探究,司馬氏掌握曹魏政權的起點這是放在長時段內時候做出的判斷,就當時當地而言,蔣濟、高柔、王觀等司馬家族成員以外的政變參與者,都是曹魏政權的耆老元勳,他們的參與和孫放等沒有參與但以伊尹周公期許司馬懿的態度,說明司馬懿的行為,得到了曹魏老臣的廣泛同情和支援。
司馬懿和曹爽同受曹叡顧命,本身是曹叡平衡宗室和功臣兩股朝中勢力的安排,曹爽架空司馬懿和大量啟用新晉人士,本身就是打破平衡、試圖擅權、缺乏政治合法性的行為,單純就事論事,司馬懿的行為是恢復原有政治秩序、維護曹魏耆老大臣的權益,並不能因為它是竟遷魏鼎的轉折點,倒過來認為是所謂起事。
當然,司馬懿政變成功之後,本來同情和支援他也是他盟友的曹魏老臣失去了對他的制約能力——曹爽聽從蔣濟的勸說放棄抵抗來換取“不失為富家翁”的待遇,但蔣濟保證其不死的承諾絲毫沒有被司馬懿考慮,造成蔣濟因為失信於曹爽,在高平陵之變三個月之後就感愧發病而死,在死前他堅辭封侯之賞,表現出他與司馬懿的立場存在極大差異,這暫且不展開。
淮南三叛中的王凌之叛也很說明問題(另外二叛發生在司馬懿身後,此處不論)。
當時的徵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的王凌也是曹魏元老,事功卓著、專制淮南,對司馬懿來說很難控制和籠絡,但王凌起事,不以清君側為標榜,而是選擇擁立楚王曹彪(曹操子),後世史家多認為其欲為另一個司馬懿而不得,談不上是曹魏的純臣(當然,也有不少史家認為王凌是“澄汰王室,大臣之節”)。
司馬懿在平定王凌之叛後去世,淮南二叛的毌丘儉起事時候的檄文是這麼寫的:
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又以齊王聰明,無有穢德,乃心勤盡忠以輔上,天下賴之。懿欲討滅二虜以安宇內,始分軍糧,克時同舉,未成而薨。齊王以懿有輔己大功,故遂使師承統懿業,委以大事。而師以盛年在職,無疾託病,坐擁強兵,無有臣禮,朝臣非之,義士譏之,天下所聞,其罪一也。懿造計取賊,多舂軍糧,剋期有日。師為大臣,當除國難,又為人子,當卒父業。哀聲未絕而便罷息,為臣不忠,為子不孝,其罪二也......毌丘儉的大意就是司馬懿是忠臣,司馬師不忠不孝,不能繼父之業、成父之志。
當然,毌丘儉的說法也可以理解為儘可能孤立敵人的策略或者說扯著司馬懿的虎皮反對司馬師,但是,如果不是當時的整個輿論環境對司馬懿的判斷和認知與此大體符合,毌丘儉也不會這麼說。
從這個角度,在司馬懿生前和他死後不久,在曹魏朝野的主流觀點中,他還是一個“忠臣”。
雖然司馬家之前的作為實際也貓膩重重,而後續的作為更徹底撕下了溫情脈脈的面紗。
-
5 # 南門太守
對曹魏而言,司馬懿當然算不上是忠臣,否則王凌、諸葛誕、令狐愚、文欽這些人該多冤枉。
但是,要簡單地說司馬懿是個大奸臣、篡臣,又有些不公。在忠奸這個問題上,司馬懿是一個複雜的人。
首先,司馬懿的確曾想過要努力地去做一名曹魏的忠臣
先一下司馬懿的個人簡歷:
22歲時(201年),上計掾。
29歲時(208年),文學掾。
41歲時(220年),丞相長史。
42歲時(221年),侍中、尚書僕射。
45歲時(224年),撫軍大將軍。
47歲時(226年),驃騎大將軍。
51歲時(230年),大將軍。
56歲時(235年),太尉。
60歲時(239年),太傅。
70歲時(249年),政變奪權。
72歲時(251年),病逝。
透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司馬懿50年的人生中,角色有四次轉變:
第一次:由文吏到智囊。
第二次:由智囊到重臣。
第三次:由重臣到權臣。
第四次:由權臣到霸主。
司馬懿的權臣、霸主之路不是一朝而成就的,其實是數十年慢慢演化而來看,在他60歲之前並沒有多少篡權之心,無論對曹操還是曹丕,他都是忠心耿耿的。
即使到了魏明帝時代,司馬懿受壓制的跡象已經逐漸明顯,但他仍然沒有造反打算,時機不成熟固然是一個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內心裡沒有那樣的念頭。
其次,司馬師被奪禁軍之權讓司馬懿徹底打消了做曹魏忠臣的想法
曹魏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曹叡駕崩於洛陽,臨終前再次託孤,將年僅8歲的養子曹芳託付給曹真的長子曹爽和司馬懿。
曹芳繼位後曹爽擔任大將軍,司馬懿擔任太尉,二人共同輔政,並各自統兵3000人輪流負責宮廷的禁衛。
一開始,曹爽在司馬懿面前處處以晚輩自居,遇到什麼事都不敢獨自做主,但時間長了這種二人同時輔政的格局便無法維持,曹爽掌權後周圍聚集著起一幫人,主要成員有何晏、夏侯玄、鄧颺、丁諡、李勝、畢軌等,他們都出身於權貴之家,也都有一些浮名,並且都熱衷於權力,在他們的反覆陳說下,曹爽改變了尊重司馬懿的態度。
在何晏、丁諡的策劃下曹爽透過明升暗降的辦法,奏請少帝曹芳將司馬懿由太尉改任太傅,提拔對曹魏一向忠誠的滿寵為太尉,用以牽制司馬懿。
太傅雖然位次高於三公,但屬於榮譽性職務,司馬懿任太傅後不再負責朝廷的日常政務,被架空了,但即使如此,司馬懿仍選擇了忍耐,沒有激烈的反抗,僅是稱病不出。
這時發生了一個標誌性事件,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原任中護軍,不僅掌握一部分禁衛軍,還負責武官典選,曹爽為抓軍權,讓夏侯玄接替司馬師,同時將禁軍中最有戰鬥力的中壘、中堅兩營交由弟弟曹羲直接統領,另以弟弟曹訓為武衛將軍。
這件事非同小可,司馬師任中護軍其實可以看作是一個政治上的默契,司馬懿可以在大權上退讓,但保留司馬師的職務又能確保司馬氏家族的平安,曹爽不是政治家,根本不懂這些。
對司馬懿來說,最後一道保險繩沒了,這大大刺激了他,司馬懿知道想做曹魏的忠臣不可能了,因為他已經沒有了退路。
最後,在司馬懿奪權之後心裡仍然徘徊在忠與奸的矛盾中
司馬懿透過高平陵之變奮起一擊,徹底掌握了實權,曹魏皇帝成為傀儡,這時司馬懿如果想當皇帝是輕而易舉的,但他卻沒有那樣做。
之所以如此,與司馬懿的出身和成長經歷有一定關係,但起著更大作用的是時代因素。漢末以後社會陷入了嚴重動盪,原來的一切都被打破了,時代變遷不僅改變了國家的命運,更影響到大時代中的每一個人。
司馬懿出身於官宦家庭,雖然早年接受了儒學教育,對漢代所竭力推崇的名教也深為信服,但原有的格局已然不復存在,像司馬懿這樣的儒生們不可能再按照之前的道路成為一名“治世能臣”,作為一個社會階層他們被亂世分化和消解,少部分人退居林泉、隱居不仕,大部分人則投身到混戰中的各個陣營。
從黃巾起義到三國歸晉,社會亂了差不多100年,長年戰爭不僅極大地消耗了物力和人力,而且也逐漸侵蝕著儒學所倡導的那些仁義、禮教,權謀、奸詐、背叛成為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的武器,光明正大反而成了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東西。司馬懿以儒生的身份被曹操徵辟,與那些帶兵打仗的將軍們不同,忠心侍奉主上是他存在的唯一依憑。
司馬懿複雜、多元又充滿矛盾性格形成與時代背景相結合,造成了無法一句話就能說清他是忠臣還是奸臣。
回覆列表
司馬懿,在我看來還是算作一個忠臣的,畢竟在他掌政時代,沒有篡奪曹魏政權。雖然有鷹視狼顧之相,但是他跟曹操的思想基本上差不多,只是把控朝局,並沒用篡位稱帝,說明歲數大了,老了,身懷惻隱之心了,把愛折騰的事情交給他兒子年輕人去做吧!至少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好一點的名聲吧,這點曹操也是寄希望於此的,但是曹丕也是個聰明人,封父親為魏武帝,而把自己看作文帝,這樣一來想把責任都推給他父親,不過曹操三父子對文學方面還是做出很大貢獻,這點不得不佩服,相信司馬懿一家子未能夠做到他們的高度!
一生謹小慎微的司馬懿,一直都是被曹氏深深的防著,就是那種不得不用還不能把太大的權力給他!相信這讓司馬懿很苦惱,所以只能一直隱忍,這樣也會增加司馬懿對曹魏集團的憎惡,一點點加深,一直到了曹芳即為時,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但是實權兵權都落在了曹爽的手裡,這一下子就難住司馬懿了,曹爽此時要想滅他們全家那就是像踩死一隻螞蟻那麼簡單。但是曹爽為人就沒有像他父親曹真那樣聰明,而是深深的把司馬懿逼到了絕境,並完完全全的低估了司馬懿的實力,結果顯而易見,司馬懿趁著曹爽陪著黃帝出宮,來了場兵諫,這下子曹氏宗親的地位一下子徹底被打壓下去,跟曹爽沾邊的人全部處死,這真是世事難料啊!一下子把司馬懿推向了魏國政權的中心,這位四朝老臣,命夠長遠的,靠死了曹操,曹丕,曹睿,最終在一個年紀幼小的黃帝面前,並沒有去選擇奪位,而是恭恭敬敬的度完餘生,這就足以說明他還是有良心的,畢竟吃著魏國的俸祿一步一步從一個參謀一點點做到了獨掌魏國權力的宰相,那麼他對曹魏的感情還是存在的,雖然一直都是一巴掌一個棗這麼哄著過來的,但是這麼多年風風雨雨,從跟誰曹丕,幫助曹丕奪位,不得已發動了政變,相信內心對曹丕還是心存愧疚的,所以他不選擇稱帝。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奪取大權後,地位不夠穩固,朝廷上下各個階層不服他,他需要一點點的把一批又一批反對者除掉,還要培養一批又一批自己的勢力,然而歲數在那擺著呢,他做不到這些了,索性就留給子孫後代去做這些吧!是福是禍就看他們的造化了!
所以,總體上司馬懿還算是一個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