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冀東老李

    什麼是道呢?老子認為,道是不可以名狀的,雖然知道它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到底要用什麼方式來給它一個準確的定義。這個很類似佛教裡佛陀對法的描述,就是法也是不可以描述的,如果你認為法是這樣的,那麼你所知道的法就不是真的法。但是很多人理解偏了,以為佛陀講的是沒有法。

    道的涵義不僅僅只是這一點。它是宇宙中萬事萬物的起源。道德經中提到這一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這裡,所謂的一、二、三,都是在道的演化之下,事物產生的不同變化與組合,從而產生了不同的物質而已。事物從很單一的模式,然後進行兩位一體的結合,或者進行三位一體的結合,繼而產生不同的東西。不管是任何一種結合方式,裡面都有道的因素存在。因為從一開始,就是由道所產生的。後面的任何事物,裡面都存在互相組合,互相形成一個個的關係鏈。這些關係鏈,都是因為有道的緣故,才能夠發生這種變化。

    如果要舉例說明的話,比如道產生了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它始終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執行。但是道又在不停的產生這種東西,多了之後,它們之間就互相發生關係。比如它們互相之間可以看得到,然後就有了“有”的概念。因為在有之前是沒有的。互相之間為了證實彼此的存在,就產生了有。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的過程。

  • 2 # 彌陀的如意寶佛感

    道乃聖人之道!孝仁義禮智信廉恥!是中華民族的基石!故四大文明古國,三個以亡。唯我大中華不倒?就是世界烈強全來也不會亡?我的祖國,經得起風雨血腥?一定會從輝煌走向更加輝煌!佛佑中華!繁華富強!南無阿彌陀佛

  • 3 # 反岐視

    子曰,學而優則什。乃升官發財之道,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由親至疏,枝繁葉茂,阿Q來攀親,有朋至遠方來,不樂樂乎。

  • 4 # 哲學卜卜為贏

    #天道:即天對萬物的造化。

    #人道:即君王對百姓的治理。

    #君子之道:即人之道。

    #聖人之道:即天之道。

    #“一陰一陰之,為道”:讓陰守住本初,讓陽守住本陽(不要干擾攪亂),這就是道(——造化治理)。

    #“形而上者謂之道”:圍護萬物而在高上(在上面圍護萬物)者,可以把此叫做道——造化治理百姓。

    #聖人之道四焉。一是:用語言而治世者,以“說話”為上(以言者尚其辭);二是:用掩護而治世者,以“還原”為上(以動者尚其變);三是:用封閉而治世者,以“虛象”為上(以制器者尚其象);四是:用哺噬(——吃喝也)而治世者,以“圍攏”為上(以卜筮者尚其佔)。

    #道德:指造化萬物,為天之“德”;造化百姓為聖人之“德”;保護百姓為君上之“得”;無為,為治世者之得。“慎終追遠”,為君上之“得”。讓天下歸仁,為治世者之“得”。“克己復禮”,為君上之“得”。此即“道德”。

    道,是什麼?明白了嗎?

  • 5 # 元亨175184033

    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被其後世傳人歸納總結為“仁義禮智信“。說到道,那是老子的學說,後世人稱為道家的中心思想。

  • 6 # 皎月夕子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範疇之一。孔子的“道”主要是以“仁”為最高範疇價值理論體系,它蘊涵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目標,以“禮”為核心的價值準則,以“正名”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為核心的方法論,以“君子”為核心的理想人格。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乃立身之根本;禮,則是外在。內在不仁,禮樂何用?反之禮樂正是“以禮節之”的。

  • 7 # 王德良I心理哲學I

    為什麼有人反對孔子和儒家文化,孔子是一名老師,他有一部語錄叫《論語》,論語是對道德的闡述和構建,是對人性進行壓制,對行為準則進行教條式的構建,對中國道德文化有深刻的影響和貢獻,我們欠缺的是對人性和社會深刻的理解與剖析。

  • 8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孔子所謂的“道”,是孔子學說的重大命題,他有多種論述,但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仁義”之道。《禮記·中庸》:“哀公問政。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其意思是:仁者是就人與人關係而言,親愛親人最重要。義者是就人與人關係是否適宜、符合一定標準而言,尊敬賢人最重要。這就是“仁義”之道。

    第二,以“一”為“道”。《論語·里仁》:“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對於“一”的質的規定性,〔宋〕朱熹《四書集註·論語·里仁》注:“蓋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在這裡朱熹非常明確地指出,“一”是孔子“道體”,這就是以“一”為“道”。詳見筆者8月28日回答“如何用老子‘道體’統一孔子文化”之內容。

    第三,中庸之道。《禮記·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其中所說的“中庸”,就是以“中”為用之道。庸,用(《辭海》)。“中”,就是客觀、中正,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與“一”同。例如《禮記·中庸》: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其中所謂“得一善”,就是中庸為“一”。

    第四,“無為”之“道”。《禮記·哀公問》記載: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這裡面孔子回答的有四個“天道”,就包含“無為”之道。“無為”就是自然觀,指的就是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

    第五,在老子訓迪下得“道”的“道”。也就是用類比推理方法表述事物相互作用原理——一切事物本身固有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詳見筆者10月11日回答“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仁還是恕?那禮呢”之內容。

    第六,效天法地之“道”。《周易·繫辭上傳》:子曰:“……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其中“崇效天,卑法地”、“成性存存”,就是指效天法地之“道”——效法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道義”(“道用”)之門。“成性存存”,指規律是客觀存在的

    以上說明,同一個“道”字,孔子有不同的論述。那麼,如何正確理解孔子所說的這幾種“道”呢?

    首先,我認為孔子對“道”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不是一次完成的。他所說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篇》)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其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孔子之道是否具有真理性,也需要實踐的檢驗,以增強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主流文化的自信。

    按照這些指導思想,以及孔子五十一歲後得“道”、“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情況,我認為孔子的“道”應分為“道體”與“道用”。“道體”就是“一”、“中庸”、“無為”、在老子訓迪下的得“道”之“道”、效天法地之“道”,可以用“一”來代表,其哲理核心就是客觀公正。而“道用”就是“仁義”以及其他內容之道。這樣才能準確把握孔子“道”的內涵。否則,就容易造成對孔子文化不是肯定一切,就是否定一切。

    嚴正宣告:

  • 9 # 寂語堂齋

    《論語》裡,孔子所謂的道有著諸多含義

    1,道當真理講

    比如孔子說的,朝聞道;士志於道;人能弘道;君子謀道不謀食之類的,這裡說的道就當真理講,也就是人的真理,做人的真理。

    2,治國之道

    比如孔子說的,先王之道;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邦有道,邦無道之類的,這裡說的道皆指治國之道。

    3,正道非歪門邪道

    比如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這裡的道就是正道的意思,孔子的意思是富與貴都要從正道上獲得,不能走歪門邪道。

    4,道當學說講

    比如孔子說的,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日:唯。子出,門人問日:何謂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裡的道當學說講,吾道和夫子之道說的都是孔子的學說。

    5,道當學問講

    比如孔子說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這裡的道當學問講,君子求學要跟著有學問的人學習才是正途啊!

    6,道當主張講

    比如孔子說的,道不行,乘桴桴於海,從我者,其由與!這裡的道當主張講,意思是說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漂浮過海,跟著我的可能只有子路吧!

    7,道當標準要求講

    比如孔子說的,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這裡說的道是指君子的標準要求,君子之道指的就是君子的標準要求。

    8,道當道路講

    比如孔子說的,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任重而道遠;何莫由斯道也?可與其學,未可與適道。這裡說的道都當道路、路程講。

    9,道當說道講

    比如孔子說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這是子貢問友時孔子的回答,這裡的道是指開導、說道的意思,對朋友要善意的開導和說道。還有比如子貢日:夫子自道也。這個道也是說道描述的意思,孔子自己說道和描述自己。

    10,道當命道講

    比如孔子說的,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這裡的道當命道講,什麼命就行什麼道,命盡則道即廢,道廢則命也盡。

    11,道當這個樣子講

    比如孔子說的,是道也,何足以藏?就這個樣子,還有什麼珍藏的呢?這裡的道就當這個樣子講。

    12,道當方式、方法講

    比如孔子說的,然,固相師之道也。這是孔子對子張所問:與師言之道與?的回答,這裡的道就當方式、方法講。

    13,道當技藝講

    比如子夏說的,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學也。這裡的小道當技藝講,比如工匠農圃醫卜之類的。

    以上道的十三種含義就是孔子在《論語》裡說的。

  • 10 # 大秦農脈

    儒家提倡的思想,所謂的道,我個人理解應該就是道路的意思。指的思想道路,其目的就是營造安定鞏固統治者的統治地位。

  • 11 # 猛哥厲史

    孔子無道。所謂“道”,除了“道路、說教”之外,沒有什麼具體而科學的含義。古人喜歡故弄玄虛,以達自欺欺人之效。什麼天道、地道無外乎自然規律,但古人又解釋不清任何自然、物理規律;所謂人道、鬼道,不過是對生死的幻想。

    作為當代人,就別想從古人那獲得什麼自然甚至人文智慧了。

    【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孔子說:士若志於明道、行道,便不應以衣著破爛、飲食粗劣為恥。

    說好的“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呢?

    【文】《論語 憲問篇》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言語正直,行為正直;國家政治黑暗,行為也要正直,但言語應謙遜謹慎。”

    可是在國家政治黑暗時,連話都不敢直說,行為如何正直?

    可見孔子自己也說不清什麼是“道”,讓學生們如何去佈道?全是故弄玄虛、自欺欺人罷了!

    至於《大學》中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純粹是狗屁不通的廢話。蠕蛆們還能從屁中聞出香來,真是太好笑了。

  • 12 # 飛魚雜談

    其實孔子這邊不講“道”,講的是“仁”,儒家講的“仁”,是一套儒家倫理道德的總和。

    “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儒家的一套傳統倫理體系從來都是以個人為中心的,也就是費孝通先生所講的“差序格局”,社會中每個人都像是一波水紋推出去的漩渦中心。

    “仁”就以這種關係去衡量,以人的親疏遠近去判別。換句話講,一個人身處不同的圈層,是否為“仁”,也是要變化著去看待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肚子老是咕嚕咕嚕地響,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