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一千五

    夷陵之戰,是劉備失敗了。

    說起來,劉關張再與曹操有仇怨,卻沒有死在曹操手中,三兄弟的死均與盟友加姻親的孫權有直接關係,這圈子實在把人繞暈了。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打贏了,要想徹底擊敗孫吳,以後的路還艱險又漫長。說不定,劉備幹贏了,不見好就收,繼續再打,恐怕還是會失敗的,畢竟孫權並沒有象在赤壁之戰傾其國有。來對付勞師遠征的劉備。

    曹丕看到劉備一次次地得手,他會有動作的。東吳與曹魏的邊境線太長,防守分去大部分兵力。所以,他必向劉備求和。劉備徵吳,一是討回面子,二是討回荊州。他也明白要天消滅孫權並不容易。再說,蜀中大部分人不贊成東征孫權。他現在己有兩川,不會沒顧忌,不可能再是光棍騎馬打天下,只顧自己不顧國家了。

    所以,夷陵之戰,如果劉備打贏了,接下來就是孫權割地賠款稱臣,並把妹妹孫夫人盛妝回劉備身邊去。

    須知,秦始皇滅楚,前後用兵20萬+60萬,耗時兩三年,劉備打夷陵用了多少兵?要滅東吳又該用多少?蜀國國內還有多少可用?這些大家心知肚明。

    至於統一天下,再說吧!

  • 2 # 東方大狂俠

    夷陵之戰劉備即使不敗,也佔不了什麼上風。劉備本是勞師遠征,糧草難以為繼。人家東吳佔盡天時地利人和還有糧草便捷充足。憑長江水軍的優勢劉備也佔不到便宜,加上早年失去荊州士氣並不高漲。而東吳見劉備傾蜀漢精兵伐吳,擔心舉國滅亡而遭劉備凌辱,於是全軍上下朝庭內外一致團結對付劉備,劉備自身就弱於東吳,加上人家團結一致,即使能贏一城兩池,最終還是沒有消滅吳國的實力,終究要失敗!本人推算,只有威脅成功,讓東吳還荊州,交還殺害關張的兇手,要還孫夫人,再由諸葛亮出面修復雙方聯盟關係,繼而慢慢合力南北夾攻曹魏,待消滅了曹魏之後,雙方再拼一拼爭奪一下天下,或許劉備還有消滅東吳的可能,繼而恢復漢室,做他的漢帝!

  • 3 # 棒棰島的棒槌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勝利,也沒有可能消滅東吳,若是東吳無法消滅,當然談不上統一天下。

    魏蜀吳三國戰略形勢是鼎足而立,魏國最為強大,佔據北方廣大領土,漢獻帝禪位給曹丕,政治局已經穩定,土地遼闊,人口眾多,軍事實力也最強大。

    東吳孫權集團,父子三人經營江東多年,得到了江東各大豪門世族的支援,根基十分穩固。

    蜀漢劉備集團新近取代劉璋集團的統治,人心還未完全安定,地方勢力處於觀望狀態,加上土地狹小,人口也最少,軍事實力要比魏國弱,與東吳相比也不佔優勢。

    劉備順江而下,在夷陵擊敗東吳軍隊,會給孫權集團重創,以蜀漢的實力不會動搖孫權的根基,孫權的基本盤還在。

    劉備夷陵之戰取得勝利後,就會面臨著方向性的抉擇。

    最佳策略是迫使孫權集團還回荊州,並給出令劉備滿意的賠償。

    下策是繼續東進,逼近東吳的核心地區。

    北方的曹魏,在東吳大敗的形勢之下,必然會加入分割東吳的軍事行動。假設魏蜀都不接受東吳的請和,雙方聯手滅了東吳,蜀國應該會得到東吳西部的版圖,魏國得到的才是東吳的核心區。

    東吳滅亡後,蜀國得到了東吳的土地,也無法改變戰略上的絕對劣勢,在北方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難以存在太久,北方政權統一天下的趨勢無法阻擋。

    據資治通鑑,劉曄曰:“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之半以與蜀,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有人會說曹丕當時是拒絕了劉曄的建議,沒有攻擊東吳,但是實際情況是,魏國集結軍隊,在安靜地等待時機,準備在適當時刻分得一杯羹。

    據三國志陸遜傳,有人建議孫權趁著劉備在夷陵戰敗,乘勝追擊,一舉滅蜀,陸遜認為“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

    另,關羽沒有丟失荊州,也不會改變蜀國的戰略態勢。我認為劉備的蜀漢集團應該放棄荊州,以趙雲守江州,魏延守漢中,以劉備帥關羽張飛諸葛亮尋機出漢中奪取關中才是正確戰略。

  • 4 # 上將噯福斯

    當然有可能了!

    夷陵之戰,是蜀漢與東吳對賭國運的關鍵性戰役。雙方都是全力以赴。

    如果蜀漢獲勝,則能夠一舉殲滅東吳荊州兵團5萬餘人,佔領荊州全境。

    一旦佔領荊州全境,蜀漢就能在地理上佔據有利地位。沿長江順流而下,隨時都可以對東吳發動戰略進攻。東吳則無險可守,十分被動。這也是為什麼東吳拼了命也要爭奪荊州。

    歷史上,偏居東南的政權,面對來自長江中游的攻擊,基本上都是一觸即潰!

    晉滅東吳,就是佔據荊州之後苦心經營,最終順流而下,東吳不戰而亡。

    蒙古攻佔襄陽之後,南宋就無力迴天了。

    太平天國沿著長江順流而下,一舉攻佔南京。後來又被曾國藩從長江中游一步一步擊敗。

    所以說,力爭上游是有道理的。在長江流域,尤其如此。

    假設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獲勝。

    一定會進一步展開滅吳之戰。

    首先,劉備會排出相當兵力向北防禦,防備曹魏的進攻。然後用三個月的時間,進行修正、準備,再集中大軍10萬,步步為營,消滅東吳。

    東吳遭受了夷陵之戰的失敗,兵力損失慘重,士氣低落。東吳內部,一直存在山越叛亂的問題,很難平定。內部不安,外有強敵。面對劉備大軍的進攻,東吳很有可能崩潰。

    就算短期內不能消滅東吳。劉備也可以進行長期戰爭,一步步蠶食。

    假設劉備吞併了東吳,一定能夠統一天下。

    吞併東吳,相當於蜀漢兩國合為一國。人口、兵力、經濟,全面超越曹魏。北伐的力量和選擇,也會多很多。既可以從西路發動進攻,出漢中進攻關中長安;也可以從中路發動進攻,直接威脅洛陽;還可以從東路發動進攻,先攻淮北、山東,然後與荊州兵團夾擊河南洛陽,再進兵關中長安,然後全軍北上,收復山西、河北、漠北遼東。偏師西進,重整西域。如此,大漢可興。

  • 5 # 堺雅人最帥

    謝邀! 鄙人認為夷陵之戰若季漢劉備勝了是不太可能消滅吳國進而統一天下的。 理由有以下幾點: 1.以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規模來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最直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拿下南郡。至於派馬良去武陵郡只是為了牽制部分吳軍。之所以這麼說,是從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兵力(《資治通鑑》中說是“兵四萬餘人”,王沈的《魏書》載,曹丕在黃初三年正月癸亥日收到孫權的信,信中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劉備兵敗之時,沙摩柯被斬,表面劉備軍團中確實有蠻夷參戰。但武陵五溪蠻夷要集結到劉備大營則存在相當的困難。就算是有直接參與到夷陵前線劉備大軍中的蠻夷兵力,但不宜估計過多。)(而東吳兵力則有五六萬人陸遜+孫桓+步騭)。而夷陵之戰的主要戰場就是在南郡附近(當然很多人可以說這是劉備伐吳的必經之地),不過南郡對於劉備確實意義非凡。南郡是劉備“借荊 州”後“借”來的,苦心經營數年。最後因為關二爺和劉備自己的失誤讓其為東吳所吞,拿下南郡便能洗去恥辱提升士氣和國際影響力。南郡群眾基礎也是非常雄厚的。南郡的獨特位置,如果說荊州是塊五花肉,那麼南郡就是這塊肉上最嫩最鮮味道最好吃的。荊州的精華都集中在了這塊地方。所以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就是為了奪回南郡。 2.夷陵之戰的政治定位就是報孫權襲奪荊州斬殺關羽之仇,要奪回南郡洗恥。章武元年的東征,只是對荊州爭奪的延續,與建安二十年(215年)、建安二十四年所發生的事一脈相承。3.東吳即便是夷陵之戰敗了其實力依然不可小覷。夷陵之戰就算劉備四萬大軍啃下了夷道這塊硬骨頭拿下了猇亭挫敗了陸遜軍團,奪回了南郡(江陵、公安諸城)。但武昌、長沙、益陽、武陵方面亦有眾多吳軍勢力。江東方面,為迎戰劉備及其四萬大軍,孫權命令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孫權本人坐鎮武昌(今天的湖北鄂州)。步騭則先率領交州義士萬餘人出長沙,後受孫權之命屯兵益陽,以穩定吳軍南側翼。以陸遜之穩,五萬之師是難以受到重挫的。4.受地形地勢因素影響,縱使季漢軍打贏了夷陵之戰,拿下了南郡。但季漢軍越是深入,軍勢之被割裂也就越深。從荊州的地理大趨勢來看,兩湖合成一個大致閉合的盆地,長江則從中間穿越而出。南部的洞庭湖和北部的雲夢澤地勢較低,積水而成。周邊的河流呈向心形狀流向中部,或者直接或流經洞庭湖最後注入長江。其中武陵郡內水系密佈,五溪即沅水上游的五條支流。所以使得武陵郡區域直接分散性更明顯,縱使五溪蠻夷都被動員起來,他們其實也在這處在一個個分割分離的小區域,難以形成整體大勢。一旦荊南無法支援迴應南郡劉備軍,季漢軍勢必會陷入進退兩難之境,劉備軍團水軍不及東吳水軍在此地形的限制之下,必難以施展。何談吞併東吳一統天下!5.從當時曹魏季漢東吳三方關係互動看,好似是劉備拒絕了孫權的求和,將孫權推向了曹丕。但事實上,孫權求和的舉動,意圖遠非如此簡單。劉備221年七月正式出兵,孫權則於同年八月再次正式地向曹丕投降。曹丕拜孫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其實,曹丕稱帝已有十個月了。此前,孫權與曹丕虛與委蛇。而此時,孫權不得不作出遣還於禁之類的實質性舉動,以示稱藩的誠意。從時間上,孫權正式降魏與劉備出兵之間存在著關聯,但與求和一事無關。在220年孫曹關係發生過一段微妙的變化,曹魏方面將這段變化定性為“孫權復叛”。曹丕在那年(220年)六月治兵南征,七月,“孫權遣使奉獻”。此期間,曹劉孫三家關係非常微妙。每一方都在觀望其他兩方動靜。若劉備大勝於夷陵奪得南郡,勢必會引起曹魏勢力的警覺。屆時,季漢集團更有可能兩邊受阻。

  • 6 # 晨霧歸鄉yuwenly

    夷陵之戰堪稱三國三大戰役之一,此後三國互相鉗制,特別是吳蜀兩國更是唇亡齒寒。

    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取勝,有利處,也有不穩定因素。

    利處,首先是能至少取回荊州,從而回到關羽兵敗之前的局面,繼續按照“隆中對”的方案奪取天下,其次,過了夷陵便是一馬平川,東吳無險可守,長江天塹也沒有了屏障的作用,劉備更能水路並進,連克數城,如果順利,攻克東吳只是攻城浪費時間的問題了。

    不穩定因素:首先,曹操不會坐視不理。一定會在北線給予劉備壓力,甚至趁機奪取東吳沿岸重鎮,這樣魏蜀同取吳國,那就亂了。其次,孫家在東吳苦心經營幾十年,有名士豪族的支援,劉備攻取不易,治理更難。

    綜上所述,即使劉備夷陵取勝,能不能攻取吳國,甚至取得天下,尚不可知。

  • 7 # 大飛熊騎士

    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進而進軍荊州,只會加速吳國的滅亡,曹魏則更快的統一天下。為什麼?因為如果只是削弱吳國,沒有讓蜀漢得到一絲一毫地盤,人口,錢糧的話,豈不是還是陷入蜀漢和吳國的彼此消耗,對三國鼎立,互相制衡來說,等於背道而馳。吳國當時偷襲關羽,起碼是把荊州歸入東吳。而劉備打敗孫權,對大局來說反而是賠本的買賣。

    (夷陵之戰不久,曹丕精銳盡出,三路大軍攻打吳國,全盛時期的吳國慘勝)

    當蜀漢和東吳因為江陵一地的歸屬,而陷入兩國關係最冰點的時候,曹操已經年邁,進入執政晚期,再加上孫權的假裝妥協,所以沒有參與。如果魏國出兵攻打荊州,那麼得益者,反而可能是曹操。那麼,蜀漢和東吳爆發夷陵之戰,這時正好處於曹魏的曹操和曹丕的權力交接時期,曹魏以上穩定大局為主,還是沒有出兵。夷陵之戰後,此時已經穩定的新執政者曹丕,並沒有找失敗一方劉備的麻煩,原因有三,第一,劉備失荊州,西南面的領土主要是和孫權接壤。第二個原因,漢中易守難攻,對此時的曹魏,戰略意味不大。第三個原因,孫權態度反覆,並且實力增強,為了制衡的目的,所以曹丕捨去劉備,三路大軍攻打孫權。

    (荊州七郡的南郡江陵是中心點)

    那麼,我們假設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孫權方無論是損失多少,就對抵抗曹魏而言,士氣和實力會受到巨大的影響。這時候還要取決劉備能否趁勝拿下江陵,因為江陵是荊南四郡的命脈,拿下江陵,荊南四郡是很危險的。那麼再假設劉備不能短期拿下江陵,曹魏依然會派大軍南下,而且主攻方向就是江陵,當然還有從合肥新城的前線基地過江,奪取江南的曹魏軍隊。所以,受到士氣影響和壓力巨大的吳軍,未必能守住江陵,就有可能落入曹魏手裡。那麼,這就對“三國鼎立”的格局十分不利了。

    那麼,再假設劉備打敗孫權,拿下江陵,此時曹丕也必然會出兵,爭奪江陵。證據就是,孫權因為和蜀漢的戰爭,暫時歸附曹魏,曹魏卻在孫權打夷陵之戰時,主動提出派軍隊幫助東吳,當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了,也被孫權拒絕。那麼,東吳江陵陷落,曹魏更有藉口出兵幫助東吳了,結果很有可能是劉備在被東吳和曹魏的夾擊下,再次失去江陵。而此時的江陵被曹魏方拿下,還有可能還給孫權嗎?

    (蜀漢的政治綱領是:“恢復漢室,北伐中原”,這就註定了不可能和曹魏合作)

    另外,孫權能因為局勢,在曹魏和劉備中搖擺,只不過夷陵之戰後,曹丕三路大軍伐吳,孫權也看到曹魏的強大,於是徹底和蜀漢結為聯盟,對抗強敵,這也是三國鼎立的利益基礎。劉備方在政治上,擁護漢室,這就造成了不能像孫權一樣“打太極”,這就必然造成了,劉備只能聯吳抗魏的路子。蜀漢即使益州再加上荊州,能同時和曹魏,孫吳抗衡嗎?所以,劉備先攻打孫吳,這是戰略和政治主張的失誤,無論成敗,對蜀漢和三國鼎立局勢,沒有任何好處,只能加速曹魏統一程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宇宙膨脹導致光子紅移從而損失能量,那能量去哪裡了?這是否違反能量守恆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