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誠哥100

    清朝自從順治誅殺吳良輔、康熙裁撤十三衙門後就再無宦官亂政,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了? 原因正是因為皇權的高度集中,皇帝一個人無法處理所有的事情,明代的皇帝選擇了宦官,清代的皇帝選擇了滿人。 清代因為是滿人統治,人口數量遠遠不及漢族的零頭,所以,清代皇帝深知要坐穩天下,只能依靠自己的族人。所以,清代前期的權臣有多爾袞、鰲拜。中期有和珅。晚期有奕等。清代一直是有滿族權臣而無漢族權臣。 這點,我們從對皇帝的自稱就能看出。漢族大臣只能稱微臣,而滿族大臣則是稱奴才,漢人是沒資格自稱奴才的。所以,在清代,滿人相當於是取代了明代宦官的地位,成為了皇權的代理人。所以,清朝終其一朝,才無宦官之禍。

  • 2 # 朝史暮想

    歷史上,宦官亂政,其實很多都可以看成是皇帝權力的一種延伸。

    只不過,有的朝代沒有把握好這個度,有的朝代在制度上保證了皇權的安全。前者比如唐朝,後者比如明朝。

    但是到了清代,我們卻很少聽到有關宦官亂政的事情。

    清代吸取前朝經驗,一直打壓宦官集團

    康熙, 雍正,乾隆三朝,基本就已經把太監的位置做了定位——低賤。康熙覺得宦官不過是在宮裡做些雜貨的人,賤如螻蟻。雍正對太監始終保持高壓,乾隆更是把他們上升到禍國的高度。宦官們不能隨意出宮,不能結交朝中大臣,不能有不良的生活作風和嗜好,只要被發現,就是重罰。所以整個清代,皇帝們一直都在壓制宦官集團,使得他們在政治上很難抬頭。即使到了慈溪時期,宦官也很難參與到政策制定的層面來。

    滿清貴族有自己的包衣奴才

    這個是滿清貴族特有的。以前漢家皇帝重用宦官,那是因為除了外戚,就只剩下身邊的太監可以用,藉以打壓朝中文官集團。但是滿清貴族是有自己的包衣奴才的。這批人已經被洗腦,奴化嚴重,對自己的主子更是忠心耿耿,他們的作用完全能替代宦官集團。這也使得清代的宦官集團,一直不被待見。

    清代是有史以來集權最鼎盛的朝代

    清朝基本上沿襲了明代的體制。而在中央集權上,明朝已經發展到如火純青的程度,一整套的制度保證,特務集團的滲透這些清朝都學了。甚至清朝還發明瞭軍機處,這個系統比明代的內閣制更加靈活,更加適合帝皇掌權。這一整套組合拳,使得皇權旁落的可能性被降到最低。

    清代皇帝相對來說比較勤政,凡事親力親為

    雖然很多人不喜歡清代,但是對於清代皇帝的素質和勤政程度,的確沒什麼好說的。比如雍正就基本上每天批改奏摺到深夜。明代宦官最厲害的一種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有對奏章的批紅權。到了清代,這項權力就被皇帝們收了回去。

    清代一直控制宦官集團的數量

    明代宦官集團鼎盛時期,人數有幾萬之眾。而在清代,一直到晚清前,人數一直控制在千餘人左右。所以,從數量上就壓制了宦官集團的發展。

  • 3 # 走在鹿鳴湖畔

    歷史上大多宦官都被冠以亂政、變態等惡名,但是也有極少數宦官名垂青史,比如蔡倫、鄭和等,總的來說,大多數宦官內心都極其自卑、孤獨、心胸狹隘、有極強的報復心態,這可能因為感覺自己是個六根不全的人吧,所以這些宦官一旦得勢上位,就使勁渾身解數的報復打壓,禍亂朝政,最後整的民不聊生,比如趙高、中行說、魏忠賢等,所以,清朝滿人自入關以來,充分吸取宦官亂政的歷史教訓,從制度上明確確立,宦官的官銜最高不能超過四品,即便是伺候皇上的太監也不行,而且還不能干涉朝政,所以清朝基本沒有出現過宦官亂政的事情,最多也就給皇上後宮的妃子們出個謀劃個策,掀不起大浪。

  • 4 # 曹老師xixi

    宦官集團是中國歷史上一群特殊的勢力集團。中國作為歷史上的封建大國,只要皇權旁落,必然有圍繞在皇帝身邊的宦官們有關係,宦官普遍文化程度低,倫理綱常不足,只要是宦官掌權,必然會掀起朝野的上下的腥風血雨。歷史上以東漢和明朝的宦官最為有權有名,其中明朝的宦官集團勢力達到歷史頂峰。

    清朝是建立在明朝滅亡的基礎之上,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進行的深刻總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閹黨之禍,清朝自建立以來,歷代皇帝也對太監都採用高壓態勢,康熙皇帝直言不諱的說道“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雍正皇帝期間,對宦官具體許可權做了非常瑣細的規定,比如嚴禁太監傳言政事,禁止太監隨意出宮,嚴格控制太監人數,對於太監的家屬也進行嚴密的監視。就是後來慈禧時期,大紅大紫的安德海自大妄為,出宮旅遊,直接被山東巡撫處死,慈禧也不敢吱一聲,後來的李蓮英政治敏感性極強,雖然行賄受賂,但對於政務絲毫不敢涉入。

    其實歷朝歷代都知道閹黨亂政的危害性,王朝建立之初都對宦官集團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只是後來疏於管理,才讓宦官有了可乘之機,比如明朝,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宦官不許干政“的警戒,只不過明朝皇帝奇葩較多,首先就是朱棣設東廠,從事特務活動,給了宦官生殺大權,然後朱瞻基砸了朱元璋懸在宮門上的鐵牌,專門設立書院供宦官讀書,後來又設立掌印太監,各行各業都有太監監視把控,實際上明代的總管太監最後的智慧有點類似以前的丞相了,像鄭和這樣正義宦官還是少的,變態的宦官還是多的,最終導致權傾朝野,禍國殃民。

    清朝建立後,必然不會重蹈覆轍,實際上清朝在制度上的制定可謂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所以一般都說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清朝不過杜絕了宦官干涉,也杜絕的同樣危害巨大的外戚干涉和權臣干政,事事都由皇帝親自把關,皇帝不幹也要乾了,這樣宦官也沒有機會介入。

  • 5 # 覓史說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分析下歷朝宦官亂政出現的原因。

    秦朝趙高亂政嚴格意義上不算宦官亂政,趙高是有官職的,嚴格意義上他是以臣子身份參與權鬥繼而達到亂政的。

    漢代的宦官專權是為了對抗外戚而產生的,因為東漢中後期即位的皇帝大多年齡很小,這個時候權力就掌握在太后手中,太后要控制朝政,就必須要依賴外戚。但當皇帝親政後,就會和外戚發生衝突,但由於外戚把持了朝政,因此皇帝要想奪權就必須依靠身邊的宦官。皇帝為了奪權就會賦予他們權力,再加上皇帝信任他們要超過信任大臣,所以宦官就很容易控制皇帝來打擊反對他們的外朝。

    東晉南北朝是一個亂世現象,主要是門閥、地主、新興士族之間的鬥爭,皇權更迭頻繁,宦官難以掌權。

    唐代中後期由於藩鎮的問題,使得皇帝對武人不太放心,因此,皇帝就不斷的削弱武將的權力,轉而交給他們信任的宦官,如派往各地的監軍就是為了防止武將的叛變。可是,但皇帝把他的警衛部隊"禁衛軍"的軍權也交給宦官時,形勢就發生變化了,中晚期唐朝有些宦官掌握著左右神策軍,可以行廢立之事。

    宋朝履行的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集團能把武將們都吃的死死的,宦官根本沒有攫取權力的機會。

    明朝的宦官專權則是由於制度的原因,皇帝的權力由於宰相的被廢除而大大的加強了,可是隨之而來的是皇帝要處理的事務也就越來越多。皇帝精力再好也忙不過來,所以設內閣進行輔助,但皇帝又怕皇權旁落內閣,所以他們又扶持宦官上臺與文官集團,自己透過調和從而掌控朝局,皇帝們更加信任與他們親近的宦官,所以宦官有了亂政的資本。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宦官掌權是君主們在皇權與臣權矛盾的時候進行調劑的產物。

    到了清朝,皇帝設南書房跟軍機處,皇權集中到達巔峰,皇權對臣權來說處於絕對壓倒優勢,不太需要第三方來進行權力制衡,這也是清朝不出現宦官專權的最主要原因。

  • 6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宦官(俗稱“太監”)是中國古代閹割後喪失效能力,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宦官在中國出現的很早,根據現有的資料推測,大約早在夏商的宮廷中可能就有了宦官的存在。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為了確保皇家血統的純正,自東漢開始,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的人,當時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宦官作為皇帝身邊的家政服務員,負責皇帝一家子的起居,做做皇宮保潔工作,按理來說與政事是八鞭杆也打不著,弔詭的是,中華第一帝國秦帝國就是亡於宦官趙高之手,他的“指鹿為馬”的政治操作把宮廷政治玩到極致,開創了宦官亂政之先河,從此之後宦官亂政可以說是史不絕書,從漢代之後,另一種政治力量外戚的崛起,皇權因擔心大權旁落,將宦官引入宮廷政治,用以平衡氣焰熏天的外戚,沒想到這棵毒之花茁壯成長,竟成為壓垮東漢王朝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東漢十常侍張讓、趙忠、夏惲等輪流把持中央、挑撥內政、剝削地方,將帝尊置之為虛, 甚至直接操控皇帝的廢立,為清除亂政的宦官,外戚大將軍何進又引入另外一支力量——軍閥董卓,後面的事大家都清楚了,帝國分崩離析,天下三分...

    每一個王朝的覆滅,後繼者都會在此基礎上總結王朝興亡的經驗,力爭不在同一個坑連摔兩次,然而一部中華史讓人唏噓不已: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秦王朝滅亡得太迅速,秦人還沒工夫沒時間哀悼自己,可是後人哀悼他;如果後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鏡子來吸取教訓,也只會使更後的人又來哀悼這後人啊。歷史在宦官亂政這同一個坑前不斷上演鬧劇,唐朝,明朝,看得觀眾都膩歪了...

    奇怪的是,滿清入關後建立的大清帝國,居然再沒有了那些宦官亂政的糗事,宦官們退回後宮專心致志做起皇帝家政保潔老本行,最過分的事就是把皇帝要臨幸的妃子扒光了,用毯子裹著扛到皇帝龍床上...

    前面說的宦官亂政的出現原因,秦帝國是因為始皇帝長期在外出巡,途中忽然暴斃,跟隨的丞相李斯有私心怕換皇帝后大權旁落,遂跟宦官趙高密謀矯詔更改皇權繼承人,致使權力落入趙高之手,是帝國權力傳承的特殊時期發生的特例,無章可循;漢朝是因為平衡外戚讓宦官做大;唐朝是為制約朝臣;明朝則是小肚雞腸,不放心除皇帝以外的任何人官員,讓宦官直接介入朝政,國家機關司禮監的設定使太監有了代行皇帝批紅的最高權力,加之明朝除朱元璋、朱棣兩個暴君之外幾乎,朱家子孫都是治國理政能力超弱的昏君,或幾十年不上朝,或專心當木匠,他們當然要靠宦官來與文官分權,看護朱家江山,更不用說倚仗宦官來執掌監察機關,特務機關,如錦衣衛,東廠,西廠,這種情況下,宦官不亂政,天理都不容!

    而大清帝國卻是另外一種景象,愛新覺羅子孫睿智,勤政的傳統使他們在宮廷政治中不必倚仗任何人卻牢牢把持朝綱,由於自身超強的治國理政能力,在大清帝國幾乎聽不到沉迷酒色,荒廢朝政的老套故事,所以也不需要宦官這群廢人出來幫襯皇帝,打理江山,即便是晚清七十年,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意外崛起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等漢族精英集團面前,愛新覺羅家媳婦,半文盲的慈禧老佛爺也全無陣腳慌亂,章法昏聵的跡象,依然放手讓他們回鄉招募團練,組織軍隊取代不堪大用的八旗綠營,在這過程中,也沒有像明朝一樣派太監去監軍,體現出一種文化的自信和制度的自信,大清帝國從生到死,自然沒有宦官太監的什麼事!

  • 7 # 致遠5247861647164

    清朝是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也是封建社會的沒落時代。逐漸走滅亡階段,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太后專權和亂改就是亂政。

  • 8 # 紅色的音樂

    清代弊政太多、太嚴重,導致宦官問題不那麼突出,名聲沒那麼大,反而被掩蓋的,絕對不是沒有1、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協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滅殺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協助慈禧革去奕欣的議政王和一切差使;2、小德張,張蘭德(1876年-1957年),升為長春宮四司八處大總管。各王公貴族,朝廷大臣晉見隆裕太后,必須得到小德張的首肯,權傾一時。3、李蓮英(1848年——1910年)權傾朝野,收受賄賂,投到他門下就能當高官;有人說他“干預朝政,廣植私黨”;有人說他陷害那些擁護維新、站在光緒一邊的大臣。4、清朝末年,清宮太監從紫禁城中盜賣海量珍貴國寶級文物,多數流入海外,從此杳無音訊。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9 # 榆木菌

    我是野談雜論,都別搶答!我來回答!

    清朝沒有宦官亂政原因很簡單:因為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

    清朝在開國之初就明文規定宦官不能參政,並且頒佈了一些法令來打壓宦官,比如,把明朝的二十四監衙門縮減為十三衙門。到了康熙年間,又廢十三衙門,設內務府,宦官再一次遭受打擊,在如此高壓態勢下,宦官根本就沒機會興風作浪,相較於明朝而言,清朝的太監們實在是算得上紫禁城中的一股清流了。康熙帝畫像(圖片來源:網路)

    我們都知道,在明朝有個內閣,並且後期內閣的權力甚至已經超越皇權,甚至可以代天子行事,比如大佬張居正,成為了萬曆初期明朝廷的實際掌控人。再者,內閣權力的逐漸增強讓皇帝不得不依賴宦官,製造宦權以制衡內閣的閣權,因此,明朝的宦官亂政此起彼伏,這是根本原因。

    到了雍正設立軍機處的時候,皇權進一步加強,世間再也沒有可與皇權相抗衡的權力,如此一來,宦官亂政在清朝根本沒有市場。康熙皇帝就曾說過:“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如此看來,在清朝太監們的日子是越來越難過了,比起清朝,太監們應該更懷念明朝。

    至於清末的那個李蓮英,呵呵呵,我就不多做評價了。

  • 10 # 夢醒時分94310417

    這於體制有關。如女人不可干政一樣,清朝的勵代皇帝均能勤政當值有關。太監只是負責宮中雜役的奴才而已。隋無太監之禍,確有女人垂簾干政之實,兼兼可聽則時明,明有司禮太監。有實權。。。。

  • 11 # 春天的楊樹林

    要說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有一觀點,歷朝歷代,皇帝和臣子之間的鬥爭都是不斷的。皇帝一個人,肯定不會徒手跟這些臣子鬥爭,就要倚重一些勢力,比如自家兄弟,比如外戚,比如太監。。。而自己兄弟和外戚的忠心先後被歷史都否定了。為啥?想想有多少兄弟相殘?有多少外戚上位?

    太監就這樣在權力鬥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歷朝歷代皇帝最信任的群體,也是最順手的工具。這些人被信任有必然的原因,也確實對皇帝相對最衷心。因為他們無根。。。這裡說的是貧窮、沒有後臺、需要後臺。

    但是到了清朝,問題性質變了,主要矛盾變了,因為滿清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大多數漢人的朝代,所以滿漢矛盾成為了朝廷官員之間的主要矛盾,皇帝這時候可以玩左右手了,利用滿族官員打擊漢族官員,再反過來利用漢族官員打擊滿族官員,根本不需要太監摻和進來了。所以直到後期李蓮英出來,清朝的太監都沒啥分量。李蓮英脫穎而出是因為慈禧是個女人當家,滿族官員和漢族官員都不可信,這些人隨時都有可能和那個光緒皇帝一起幹掉自己,所以慈禧必須要依靠太監來抗衡外面的勢力。

    這就是清朝為啥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原因。

  • 12 # 大哥說

    清朝是滿族統治者,對於一個自己都對自己不自信的人,他不會把實權放給任何人。漢族大臣都是奴才,更別說太監了,一點權力都別想得到。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太監也是漢人,怕太監和漢族大臣串通,把自己的趕回關外去!

  • 13 # 月下沒有花

    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是權力逐步集中,向中央集中,向皇帝集中。雖然中間時有反覆,但這個基本方向是沒有變化的。

    漢代以來,中國就基本保持“二元”政治體系,即皇帝+士大夫集團(文人官僚集團)。皇帝擁有法統優勢,因為天下是他的,歸根到底天下事都得是他說了算。士大夫集團則擁有輿論和人數優勢,皇帝再牛逼也不可能一個人把整個國家管明白,必須依靠士大夫集團。所以這兩者既相互配合,又相互鬥爭。

    所謂宦官的權力,本質上是皇權的附屬品,它依附於皇權存在。太監的權力有多大,完全取決於皇帝本人。明朝太監鬧得兇,還整出了一個“九千歲”魏忠賢,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太監成為了一種獨立的權利群體。其實甭管這些太監看起來有多麼權勢熏天,實際上狗屁不是,生殺予奪全在皇帝一念之間,一張紙條就能要了他們的命。這也是為什麼崇禎很容易就能扳倒魏忠賢的原因。以魏公公的情況來看,這要是擱在漢唐末期,崇禎別說翻盤,小命保不保得住都是兩說的事情。

    皇帝與士大夫集團就是拔河的兩頭,把太監拱出來,目的無外乎兩個。其一,平衡力量。畢竟皇帝是孤家寡人,跟士大夫集團掰手腕,光靠皇帝自己是搞不掂的,需要有人出來幫著拉偏架。漢是外戚,晉是宗室,明則是用太監。其二,做白手套。保持皇權神聖性是維護帝國穩定的核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皇帝永遠不能犯錯。太監是最好的白手套,決定正確那是皇帝英明,決定錯誤那是太監亂政,這不僅是皇帝的小九九,也是皇帝與士大夫集團的一個不可言說的默契。

    基於上面的基本邏輯,清代之所以沒有出現太監亂政,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

    元、清兩代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二元”政治體系,而是一種混合政治體系。皇帝+部族+士大夫集團,這是元、清兩代的“三元”政治格局。皇帝不再是孤家寡人,要跟士大夫集團扯皮有天然的同盟軍,必要時還可以拉上士大夫集團制約部族。拉一個打一個,稍有帝王心術的大領導都玩的遊刃有餘,實在沒必要把太監拱出來給自己惹一身騷。

    另外還有一個次要原因,依平均水平而論,清朝皇帝確實比明朝皇帝更加勤勞。可能因為是異族統治,自覺合法性天然存疑,滿清皇帝在完成工作方面特別偷懶的不多,至少沒有明朝幾位出名的“頑主”那麼誇張。皇帝一努力,太監也就翻不起風浪。而且有明朝掉坑的例子在先,清朝皇室在這方面更加警惕,太監也不太容易獲得這方面的機會。

  • 14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不止清朝,西漢、魏晉南北朝、宋朝基本都沒有宦官專權。西漢是皇權初起,對如何利用宦官還缺乏充分認識;東漢吸取西漢外戚專權的教訓,引入宦官集團作為皇權的助力,所以多個小皇帝年長後,利用宦官集團打敗外戚、平衡士族豪強集團。魏晉南北朝皇權受士族門閥的限制,權力有限,自然宦官也沒有了弄權的基礎;唐朝安史之亂後,藩鎮並起,地方對皇帝到底是誰並不太在意,此時太監掌管京師武裝,甚至能廢立皇帝。宋朝科舉制發達,就沒有門閥之禍,皇帝可以安心與士大夫共天下,宦官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明朝朱元璋透過機構改革,把權力集中到皇帝手裡,到皇帝處理政務精力或能力不足時,就啟用太監來平衡外朝(明朝太監要上文化課的,要看學習能力、辦事能力,除了魏忠賢文化水平確實低,其他著名太監文化水平不錯,辦事能力也不錯。)。清朝情況特殊,也是皇帝高度集權,但首先因為是少數民族,危機感也強,所以普遍勤政;其次皇帝透過滿漢相制,保證把終裁權握在手裡;再次,優待滿族,所以太監普遍出身漢族,皇帝自然不會重用太監;最後,宮廷事物大部分由內務府的包衣奴才負責,所以太監數量有限,也沒什麼用武之地。

  • 15 # 超風行者

    清朝的官僚系統最為完善,近臣由宦官轉換為包衣制度下的“奴才”體系,宦官只能在奴才之下的品級制度,加上皇帝起居錄的“二十四班制”的管轄權完全由皇帝一人“獨享”,使得宮廷內的大小事情是皇帝必知的功課(清朝特色),宦官的任免權也被皇帝所壟斷,直接造成“宦官專權”沒有生存的政策背景。

    清朝之前的宦官、外戚、皇族皇室等階層之間互相“勾連”是常態,清朝在明朝特務統治的基礎上改良了官僚系統的連線性,使得“專權”只能是皇帝的獨享權利,直接把宦官系統與外戚系統都“關進制度的籠子裡”。

    清朝的兩宮制度與秘書制度,直接使得宦官的“保護傘”(皇后)失去了“包打聽”的作用,起到關鍵作用的是軍機大臣與顧命大臣,他們都是“滿族貴族”的傳話筒,也是皇帝的耳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副詞和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階的用法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