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運動與健康

    WKWXX:

    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吃啥補啥”的說法,如吃動物的心可以補心,吃肝可以補肝,吃肺可以補肺。這種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肝含有蛋白質、鐵、鈣、維生素A等,具有養血、明目、補肝的作用。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卵磷脂、鋅等,具有健腦的作用。骨頭中含有鈣、磷、膠原蛋白等,具有強筋健骨之效。

    但是,從現代醫學角度上講,吃啥補啥的說法並不科學,而且直接食用動物肝臟會使治療得不償失。一般來說,心肌炎患者吃動物心臟會導致睡眠不安和腹脹。長期肝功能受損者“以肝補肝”會使膽固醇增高,增加肝臟負擔。老人健忘食用動物的腦,會增加心腦血管堵塞的機率。

    實際上,利用科學方法從肝臟中提煉出有效成分,用於治療的藥物,會比吃肝臟更有效、更有針對性。

  • 2 # 谷丁蒲公英根茶

    即使有道理估計也沒多少人相信,但是有些病卻能治好,同氣相求的道理不是科學能解釋清楚的,對科學而言,動物體不過是糖脂蛋白,能有什麼區別?就說雞蛋吧,專家認為商品飼料蛋與土雞蛋的營養價值一樣?可以等同。可我拿飼料蛋換他土雞蛋,他為嗎不幹呢?拿藥物說,虎骨與豹骨來說有效成分也差不多,用過的人知道,10倍的豹骨有1倍虎骨的效果嗎?10倍的水牛角有1倍的犀角作用嗎?

  • 3 # 威海刺參哥

    有道理。

    人和其它動植物一起,生於天地之間,接受Sunny雨露,一同呼吸天地之間的大氣,一同飲用水源,一同食用五穀雜糧,魚肉蛋乳,共同創造著生命的奇蹟!人和其它動植物一樣,是宇宙裡天地間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脾胃很神奇。它們能把一切能吃的東西,轉換成人體的一部分,譬如 脂肪、血液、骨骼、甚至神經系統和面板毛髮等。

    傳統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能把食物裡的精華提煉出來,變成人的精氣神!動物身體的某些部位,所含成分與人類需要強健的部位基本相同,所以提煉起來更直接,更容易。比如補肝,補腦,補腎等等。此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理!

    至於植物類長得像人類某個部位,能不能進補人的身體,那就是見仁見智了!

  • 4 # 仁者247

    這可是真的,為什麼生長時間越長的植物越珍貴,中文的來由就是根據動植物型象而生,就飲茶的種類分四季,天然生長的植物自然成熟期就是最佳食用期,寒帶的植物生長時間長有延年益壽之功,水生植物有除溼作用,熱帶植物有清熱解毒之用,

  • 5 # 穿插游擊隊

    “吃啥補啥”有了新解釋

    只要是華人,大概都或多或少受到過“食療“這個概念的影響,也就是透過飲食調節身體狀態、治療疾病。特別是所謂的“吃啥補啥”“以形補形”的理念,比如吃紅色的大棗補血、喝骨頭湯補鈣、吃核桃補腦等說法,我想你一定聽說過不少。

    但與此同時,這些說法也是許多科普文章的重點批評物件。畢竟在現代生物學的範疇裡,不管吃了什麼食物,都要被人體消化系統研磨、破壞、消化分解成非常簡單的化學物質,比如葡萄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不管核桃長得多像人腦、豬骨頭和人骨頭長得多像,吃下肚子一路消化分解,最後都是一堆生物體需要的最基本的原材料。按照這個理解,吃啥補啥、以形補形從邏輯上就是不可能的。

    但是一直以來,生物研究圈子裡有一個特立獨行的案例給正反雙方都出了一個難題——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張辰宇教授,在過去十年裡一直在關注這麼一個問題:食物裡有一類叫作“微小RNA”(microRNA)的化學物質,好像可以躲避被徹底分解的命運,直接被人體吸收,從而調節人體基因的活動,甚至改變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微小RNA這一類分子其實在複雜生物體內非常豐富,人體就能自己生產超過2000種不同的微小RNA分子。這類分子結構很簡單,就是長度在20個鹼基左右的一條核糖核酸片段。

    我們知道,人體的RNA分子主要用來指導蛋白質生產。而微小RNA分子的長度太短,不能直接生產蛋白質,但可以透過一些複雜的生物學過程,干擾其他RNA分子的作用,影響蛋白質生產的效率。當然,這些說的都是同一個生物個體,一個生物自己生產出來的微小RNA分子,能影響自己生產蛋白質的效率,本質上是生命體內部的自我調節機制。

    但是在2012年,張辰宇實驗室發表了一篇在日後引起了巨大爭議的論文。他們聲稱,稻米里含量豐富的幾個微小RNA分子,特別是一個叫MIR168a的分子,在人體裡竟然也相當豐富。看起來,它們可以透過消化系統進入血液和人體器官,甚至還可以調節人體一個叫作LDLRAP1的基因的活性,影響人體的血脂水平 [1]。

    換句話說,張辰宇他們發現了一個物種之間的遠距離調節機制——大米飯當中的微小RNA竟然能夠直接進入人體,影響人體的基因活動。

    從邏輯上說,如果張辰宇的研究屬實,那食物提供給人體的就不光是簡單的營養物質了,還有足以影響人體執行的生物學資訊。這樣的話,食物和人體的關係就變得非常複雜了。

    比如,是不是吃啥補啥、以形補形還真可能有那麼一點生物學依據?是不是人吃了什麼食物,就會受到這些食物當中特殊的微小RNA分子的影響,所以人和人之間、人群和人群之間的差異可能是吃的東西不同導致的?還有,是不是轉基因食品就更加危險?畢竟那裡頭除了天然的微小RNA,可能還有人工形成的微小RNA在發揮無法預測的作用[2]……

    這個非常反直覺甚至有點聳人聽聞的研究馬上引起了各種爭議和挑戰。從技術上說,RNA分子是一類特別脆弱的化學物質,很多人壓根不相信大米里的微小RNA居然能在蒸米飯的過程中保持完整,還能一路穿越人體消化道被完整吸收。也有人質疑,張辰宇他們在人體內檢測到的大米的微小RNA,可能是試驗樣品被汙染的結果。

    平心而論,我自己曾經對這些發現也是充滿懷疑的。畢竟生物學的主流認知一直都是,食物會被徹底分解破碎,然後以最簡單的形態被人體吸收利用;畢竟食物裡的微小RNA能直接干擾人體功能,也基本只是張辰宇實驗室的一家之言。要知道,科學界一個不成文的規則就是——非同尋常的宣告,需要非比尋常的證據支援。

    面對這些質疑,在過去的十年裡,張辰宇實驗室一直在持續進行這方面的研究。2020年8月17日,他們在《細胞研究》雜誌發表了一篇新論文,為我們接近真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線索 [3]。

    在這篇論文裡,張辰宇實驗室發現,動物體內一個名叫SIDT1的蛋白質,看起來專門負責將微小RNA分子從細胞外運輸到細胞內。而在小鼠胃黏膜細胞的細胞膜上,這個SIDT1蛋白質含量很豐富。更重要的是,刪除小鼠體內這個SIDT1基因之後,研究者確實發現,小鼠對食物中微小RNA的吸收效率大大降低。從這些現象出發,他們提出了一個猜測——食物中的微小RNA分子,可能就是在胃部被吸收然後進入人體發揮功能的。

    這項研究為什麼重要呢?

    因為在此之前,我們充其量只是有一些對現象的觀察和描述,比如吃了大米飯之後,人體或者動物體內出現了一些本來只應該出現在大米當中的微小RNA。哪怕是張辰宇本人,大概也無法解釋這個現象到底是怎麼出現的。但現在我們知道,如果沒有SIDT1,動物就沒法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微小RNA分子。這反過來可能就說明,在正常情況下,食物當中的微小RNA分子確實是可以進入動物體內的,而這個過程需要SIDT1。

    在問題僅僅停留在觀察和描述的時候,爭論雙方往往會陷入自說自話的僵局。你說你在人體內找到了大米的微小RNA,他說他做了一樣的實驗什麼都沒看到,我作為吃瓜群眾不知道該信誰。就算我自己做了一遍實驗,如果沒有重複出張辰宇的發現,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實驗操作哪裡做得不對。但是,發現了SIDT1這個蛋白質之後,科學家就可以直接去驗證和拓展張辰宇的發現了。

    比如,我可以去研究一下SIDT1這個蛋白質,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可以運輸微小RNA分子、是怎麼運輸的;你可以去看看如果人體缺乏SIDT1,是不是就不會吸收微小RNA了;他也可以看看別的食物當中,有沒有什麼其他的微小RNA分子也能透過SIDT1運輸……這個充滿爭議的領域,第一次擁有了一個能夠被第三方快速檢驗、從而一錘定音下結論的機會。

    當然,我還是得強調一下,對於食物裡的微小RNA是不是真的能進入人體、干擾人體功能,我其實還是將信將疑的。還是那句話,非同尋常的宣告,需要非比尋常的證據。我們常說“孤證不立“,來自第三方實驗室的重複和證明是必不可少的。

    不過我們倒是不妨先暢想一下,如果這個理論真的得到證實,那意味著什麼呢?

    至少我們可以說,地球生物之間的關係遠比我們曾經認知的複雜。就說一條簡單的食物鏈吧——羊吃草,人吃羊,人死了之後屍體分解又被草吸收利用。傳統上認為,在這個過程裡,物種之間傳遞的無非就是各種化學物質和能量罷了。

    但是換一個全新的視角,透過微小RNA分子,甚至可能還有別的化學物質,物種之間其實還在傳遞更加精細和豐富的生物學資訊,甚至可以說,物種之間在直接對話。羊吃草的時候,草裡的微小RNA可能會直接干預羊的生活;人吃羊的時候,羊肉裡的微小RNA可能會干預人體的活動;人死之後,可能我們體內的微小RNA還會影響泥土裡微生物和植物的狀態。

    如果這一切得到證實,地球生態系統還真的可以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人和環境的關係也遠遠不只是索取和利用那麼簡單。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世界觀都會因此重塑。

    當然,在暢想這一切之前,我們還是先耐心等待來自更多實驗室的進一步研究吧。

  • 6 # 健康晚八點

    以形補形真能“養肝”?營養師提醒:當心讓自己再度肝中毒

    說到養肝,無論是專業醫生、營養師還是民間處方,都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特別是在民間,有一種說法,“以形補形”,你吃什麼就補什麼,根據這個理論,如果胃不好,可以吃豬胃,如果腎不好,可以吃羊腰,如果面板不好,可以吃豬皮,如果肝不好,需要吃豬肝來滋養肝臟。

    不過,吃豬肝真的可以養肝嗎?當心讓自己再度肝中毒

    小張今年28歲,因為今年年初疫情的原因,經常性地喝酒、抽菸、熬夜,導致肝臟已經出現了損傷,當時在沒有注意到,直到4月初的時候,因為肝區疼痛感、身體乏力等,被檢查出中度脂肪肝。

    這一段時間,小張一直在聽醫生的囑咐,調理自己的身體,後來自己想到一個方法,那就是以肝補肝。後來幾個月的時間裡,一天三頓都是吃不同動物的肝臟,想著能夠及時幫助自己恢復健康。

    想法是好的,但是這個做法,讓小張因為肝中毒,再次來到了醫院,由於涉及到了前中期的肝硬化,因此需要他在這一段時間裡,安心的在醫院接受身體檢查和治療。

    民間有很多偏方,說經常吃豬肝可以達到養肝的效果。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說一說。

    其實,吃豬肝並不是養肝的最好辦法,只是人們“以形補形”罷了。豬肝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蛋白質和膽固醇,吃下去被人體吸收會變成氨基酸和脂肪酸這類小分子物質,這些物質會進入全身,並不會全部跑到肝臟中去,達不到吃啥補啥的效果。

    反而如果吃得豬肝過多,還會給肝臟增加負擔,不利於養肝。豬肝的脂肪含量很高,每100克豬肝的熱量高達129千卡,膽固醇含量高達288毫克,這些都是需要肝臟代謝掉的,大量食用反而適得其反,還容易造成脂肪肝。

    豬肝的維生素A含量也很高,攝入一定量對人體有益,可如果攝入過多就會發生維生素A中毒,出現頭痛、眩暈、嘔吐的現象,最終還是需要肝臟來解毒,會讓肝臟負擔更重,哪裡還談得上是養肝。

    怎樣做才能養肝呢?

    1、均衡飲食,不暴飲暴食

    平常要注意三餐規律、少食多餐,主食不要只吃精白米麵食物,經常交替變化地吃多種粗糧全谷、雜豆、薯類,至少每天的主食有一半是這些粗糧穀物。肝臟是代謝糖類、儲藏糖原的部位,有調節血糖濃度,維持其穩定的重要作用。

    2、多喝茶水,給肝排毒

    多喝茶水,有助於肝排毒,日常多喝茶,加入一些護肝的小植物,有助於促進肝臟排毒,從而減輕肝臟的代謝負擔。

    原料:藏須人參3克、佰茬枸杞8粒;保肝、護肝,增強肝臟再生能力

    藏須人參 歸肝經,善於清肝火、排肝毒,對肝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可拮抗內毒素對肝細胞的損傷,還可降低毒性作用,從而增強肝臟再生能力。其提取物可加速磷脂合成的膽鹼存在,可加速細胞修復速度,對肝臟細胞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3、良好的生活習慣

    很多人都說健康的習慣往往讓人不舒服,嚴格來說的確如此。健康的生活習慣需要戒菸、戒酒、堅持運動。

    這些問題對於很多人都是難以做到的,為了肝臟健康,為了身體健康,還是建議大家糾正這些有害健康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喝酒,長期大量飲酒,會引發酒精性脂肪肝,不加以控制,會發展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最終可能轉化為肝癌。

    肝臟作為人體重要器官,沒日沒夜、不辭辛勞地運轉保障人體健康,我們自己更應該注意肝臟養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坐月子期間可以吃水果嗎?對此你有什麼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