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共跳滴水線子

    配圖有問題,後金怎麼跑到蒙古那邊去了!

    努爾哈赤造反前是明朝國內的部落首領,所謂造反肯定是要和中央政府開戰的。而當時的明朝由於小冰河期糧食顆粒無收和瘟疫橫行已經極度虛弱,無暇顧及關外,關內老百姓沒有飯吃起義不斷,明軍主力都在鎮壓農民軍,而薩爾滸一戰才讓明朝感覺到後金羽翼已經豐滿 ,事實上薩爾滸之戰失敗是明軍過於輕敵所至,此後明軍開始重視後金,直至李自成滅明,崛起強盛時期的後金都沒有能力滅掉已經搖搖欲墜的明朝!

  • 2 # 香茗史館

    只要皇太極不傻,自然是要避免腹背受敵的局面的,更何況當時毛文龍與北韓關係密切。因此在後金入關之前就曾兩次進攻北韓,並最終迫使北韓與其議和,與明朝斷絕藩屬關係,轉而向後金(大清)臣服。簡單介紹一下這段歷史吧。

    北韓發生政變,與明朝關係弱化

    北韓身為明朝的藩屬國,對大明一向比較恭敬,也曾與明朝兩面夾擊進攻後金,更是為存在於後金背後的毛文龍提供了一定生存空間。但這一情況在天啟三年(1623年)發生了變化。

    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二十日,北韓宗室李倧發動政變,推翻了國王李琿的統治。但是身為明朝的藩屬國,國王的變更是需要得到宗主國大明的承認和冊封的,李倧也是明白這一點的,因此李倧在奪取國王之位後,立即派出使者李慶全出使大明,上奏政變之事,並請明朝皇帝冊封自己為北韓國王。

    但當時大明認為李倧乃是篡位,因此沒有予以冊封,後來在北韓使臣的懇求以及駐紮在北韓境內皮島(椵島)的明朝將領毛文龍的幫助下,明朝從“聯鮮制奴”的戰略全域性出發,這才同意冊封李倧為北韓國王,李倧統治的合法性就此得以確定。

    李倧繼位之後,雖然表面上斥責了前任國王李琿私通後金的罪行,並表示願意和明朝一起協力討伐後金,然而事實上這也僅僅是一種表態罷了,實際上李倧對後金採取的乃是不刺激政策。原因是北韓此時雖然不相信後金可以滅掉明朝,但面對後金北韓同樣惹不起。

    後金先後兩次進攻北韓,北韓被迫向後金臣服

    鑑於北韓國王李倧對後金的不刺激政策,後金和北韓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了相安無事的局面,但這種局面在皇太極繼位之後發生變化。

    △皇太極

    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之後,皇太極於九月繼位。皇太極本來就是後金內部的對朝強硬論者,再加上其極為後內部不穩,又發生饑荒,需要轉移和緩解內部矛盾。而此時進攻大明顯然還不是時候,再加上盤踞在北韓境內的毛文龍對後金威脅實在太大,於是北韓便成為了被進攻的目標。

    第一次進攻: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派其堂兄阿敏率軍進攻北韓,同時討伐盤踞在北韓的明將毛文龍,史稱“丁卯胡亂”。因後金無法渡海作戰,因此只攻陷了毛文龍在陸地上的據點鐵山,對皮島的毛文龍無可奈何。而北韓方面就沒有毛文龍那麼幸運了,後金方面勢如破竹,從義州、安州、平壤一直打到黃海道的平山,李倧不得不帶著仁穆大妃和群臣避難於江華島,同時命昭顯世子分朝於全州。不過後金顯然沒有想要佔領北韓全境,因此在北韓戰敗後雙方就展開了交涉,最終達成盟約,北韓被迫與後金結成兄弟之國,阿敏還邀請北韓要定期向後金輸送歲幣,後又要求北韓在中江開市貿易,北韓只能被迫接受。不過,此時的北韓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並未斷絕。

    第二次進攻:“丁卯胡亂”之後,雙方雖然議和,但仍然存在矛盾。北韓當時一方面臣服於明朝,又與後金修好,這種情況下注定雙方關係不能長久。崇禎八年(1635年),皇太極在征服蒙古察哈爾部後打算稱帝,並於次年派人要求北韓請皇太極進帝號,在認為後金根本無法滅掉明朝的情況下,北韓君臣顯然不可能因此觸及明朝眉頭,因此並未同意。皇太極此後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北韓信使雖然被迫參加儀式,但卻拒絕進行三跪九叩,於是皇太極遣返北韓信使,並再次打算進攻北韓。崇禎九年(1636年)十二月,皇太極統率由滿(7萬)、蒙(3萬)、漢(2萬)組成的12萬大軍親征北韓,史稱“丙子胡亂”。北韓顯然不是對手,最終慘敗,李倧被迫與清朝談判。崇禎十年(1637年)正月三十日,北韓國王李倧向清朝投降,李倧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從此北韓稱為清朝的藩屬國。

  • 3 # 火器工坊

    進攻了啊,還打了兩次,第一次把北韓打成了弟弟國,第二次把北韓打成了兒子國。

    在建州女真崛起之前,經常收到北韓的欺負,可以說這也算是世仇了。到了1500s之後,北韓軍事頹敗,女真開始騷擾北韓邊境,一騷擾就是一個世紀,被南韓吹上了天的李舜臣,原來就是戍邊打女真的,結果是陸戰戰績敗多勝少。慢慢的,建州女真和北韓進入了蜜月期,雙方透過貿易取代了刀槍。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明政府急於剿滅,便聯合北韓一同發兵,在薩爾滸,北韓兵很好的打了一波醬油,然後被俘虜了。當遼陽瀋陽相繼淪陷後,明朝和北韓被分隔開。

    1627年,皇太極剛剛即為,當時明金之間休兵,皇太極就打算問候一波老是背後捅刀子的北韓。隨後按照北韓講是丁卯胡亂爆發,北韓被打成了弟弟,開始跟著後金進行軍事行動。因為北韓太窮了,是在沒啥值得後金搶的,也養不活八旗,所以後金沒有繼續入侵。1636年,皇太極改元大清,要求北韓給自己當兒子,北韓表示我們只認明朝這一個爹,結果就被大清胖揍一頓,差點亡國。無奈之下,值得改認大清為宗主國,這在北韓被稱為丙子胡亂。不得不說那時候北韓還是挺仗義的,都換爹了,還打著崇禎的年號,一直到大韓帝國建立(別笑)。

    攻打大明,一開始並不是為了一統河山,努爾哈赤沒想那麼多,他希望的明金關係是宋金那樣,你給我錢買和平。包括皇太極時期也是。當多爾袞進了關之後,一統天下只是設想,沒想到實施起來很容易,直接助長了大清一統的慾望。

  • 4 # 優己

    後金進攻明朝恰恰是因為明朝威脅大!明朝敗給後金本來就是特定時代的產物。當時的明朝經過各種內政亂來,國內又連續幾年鬧了饑荒,這是一隻病入膏盲的老虎。不趁機痛打的話,一旦明朝緩過勁來,那時候後金就得面臨明朝的滅頂之災。後金只能卯著勁打明朝,跟明朝拼意志,怎想到會有傻逼李自成以及一群幫扶著李自成的傻逼來幫忙,從內部瓦解了明朝。

    當時的明朝完全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實現逆襲復興。第一,調整對後金態度,由被動進攻改為主動防禦。明朝大量的精銳部隊並不是折損在山海關,而是在遼東地區。後金建立政權時間不長,國力尚且弱小,怕拖不怕打。明朝求勝心切導致被後金揪著鼻頭亂轉。假如明朝轉變作戰方式,採用對峙代替交戰的方式跟後金拖著,有山海關跟長城作為保證,進可攻退可守,後金必然拖不起;

    其次,避戰可以減少後勤給養與國庫的開支,這節約下來的糧餉與撫卹金可以用來補貼民眾或者降低稅賦,如此則國內騷亂自動停止。

    最後,熬死後金。農耕政權的明朝面對天氣的能力比遊牧遊獵民族政權的後金抵抗風險能力更強,一旦遭遇不可控天災,則明滅後金有的是機會。

  • 5 # 閉家鎖的紅楓

    1592年開始的壬辰戰爭,中國稱萬曆援朝之戰。

    日本侵略北韓,明朝派出大軍到北韓幫助抵禦日軍入侵。在前期明軍打得很順,很快攻下了被日軍佔領的平壤,消滅日軍上萬,但攻下平壤後,後勤出現了大問題,連李如松的戰馬都餓死了。

    明朝為了解決遠征軍的後勤問題,絞盡腦汁,一開始寄希望從明朝國內運送糧食,後來發現在途中被護送的北韓軍隊貪汙和丟棄大半,送到前線的連1/10都沒有。

    沒錯,當時的北韓就這麼落後,很多地方都停留在原始的以物易物階段。要你是努爾哈赤,你是覺得到明朝搶金銀財Bora得好,還是去北韓搶一堆瓶瓶罐罐生活用品揹回來好?

    北韓與中國的生活水平差距,從明代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都沒什麼變化。(北韓在蘇聯強盛時期生活水平確實超過了中國)

    比如甲午戰爭時期,日軍跟隨敗退的北洋陸軍,一路從北韓攻入東北,當時日軍留下了這樣的紀錄:

    一到中國境內感受完全不同,房子變得高大,多為青磚大瓦,日軍官兵感到嚴重的貧富差別。

    半島的地形是北方山地多而南方平原多,南方適合耕作,而首都漢城也在南方,所以北韓半島古代也一直是靠近東北的北方比較貧瘠的。

    這對於野心勃勃的努爾哈赤來說自然吸引力不夠,所以他的主要侵略目標是明朝遼東,而非北韓北部。

  • 6 # 大國布衣

    歷史學的不夠啊,在後金進攻明朝的同時,後金為了防止北韓與明朝南北夾擊後金,為了解決後顧之憂,曾經兩次東征北韓,第二次剛剛改國號為清並登基為皇帝的皇太極還御駕親征,逼得北韓宣祖大王龜縮在南漢山城裡,最後北韓稱臣於清朝,並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奉清朝為宗主國。

    眾所周知李氏北韓的開國君主李成桂是透過發動政變奪取王氏高麗的政權,之後為了表明建國的合法性,派使臣前往南京尋求封藩,1392年明太祖在答覆北韓使臣的詔書中雲:“東夷之號,惟北韓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於是“北韓”這一名稱經過宗主國明朝批准,正式成為新王朝的國號。北韓王朝自開國起,便對明朝實行“事大主義”,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無不效仿明朝,因為深受明朝的影響,北韓以“小中華”自居,1592年日本幕府將軍豐臣秀吉派出十餘萬兵士發動侵朝戰爭,北韓八道告急,宣祖李訟派人前往明朝求救,萬曆皇帝不忍藩屬國有覆國之危,命將軍李如松、麻貴率領4萬明軍入朝作戰,經過七年戰爭最終趕走了倭寇,北韓復國之後,盛讚明朝的慷慨大義,稱明朝對北韓有“再造之恩”。

    後金曾在1627年和1636年先後兩次入侵北韓,其目的就是要臣服北韓,逼迫北韓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第一次侵朝戰爭(北韓稱丁卯胡亂)於1627年(後金天聰元年、明朝天啟七年)由後金宗室阿敏為帥,一路勢如破竹,連下義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黃州、平山諸城,北韓國王李倧(北韓仁祖)逃往江華島。後金軍至平山時始與北韓議和,結成盟誓後撤退。戰後,北韓與後金成為兄弟之國,向後金開市並繳納歲幣。但北韓並未因此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以致在九年後發生“丙子之役”。後金的第一次侵朝戰爭算是很順利,在此後的九年裡北韓基本上就是在隔岸觀火、按兵不動,後金得以全力攻打明朝。

    但北韓始終沒有放棄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且在皇太極改國號登基稱帝之時,北韓恭賀使臣拒絕行跪拜禮,清朝派往北韓的使臣遭到北韓的轟趕,種種行為都表明北韓這是在陽逢陰違,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鑑於此,為了徹底解決北韓問題,1636年清朝又發動了第二次侵朝戰爭,北韓方面稱“丙子胡亂”。

    1636年十二月二日(明崇禎9年),剛登基當皇帝不久的皇太極親率十萬大軍出征北韓,沿途一路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僅12天就進逼北韓王城,北韓八道幾乎盡數淪陷,仁祖大王李訟率殘兵退守南漢山城,在被清朝圍困近一年,外無援軍內無糧草幾近困死的情況下,仁祖率城中文武百官步行30裡出城投降,北韓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接受清朝的冊封, 北韓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宗藩關係,北韓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北韓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北韓向清朝朝貢。逼迫北韓稱臣後,清朝又虜走北韓60餘萬人,部分男丁被編入清軍充實兵員,成為清朝攻打明朝的一隻有生力量。

    清朝的兩次侵朝戰爭都以完勝結束。不僅解除了清的後顧之憂,粉碎了明的東江防線。從此北韓不再支援明朝,卻派兵、運糧參加對明戰爭,因此清的軍事實力大增。 總之,皇太極透過兩次侵朝戰爭,既控制了北韓,又削弱了明朝,此後兩百餘年北韓雖然對明朝的天恩心念不忘,但最終也改變不了與清朝的宗藩關係。

  • 7 # 世界人文通史

    後金汗國是清朝的前身,後來被皇太極改國號為清。事實上,清朝與北韓曾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的戰爭。只是與龐大的明朝相比,北韓並沒有太多的經濟價值和戰略價值。清軍出征北韓,主要是為了剪除明朝的外援,所以達到北韓臣服的效果就滿足了,無意吞併李氏北韓。(清朝的興起與入侵北韓)

    言外之意,清朝入侵北韓是為了消滅明朝做鋪墊。據史書記載,清王朝兩次入侵北韓的時間,一次是在1627年(當時的清朝還是後金汗國,為了方便敘述權且統一性地稱作清軍),另一次則發是1636年。公元1627年,清軍首次大舉入侵北韓,掠奪了大量的糧食和婦女才撤退,這次戰爭被北韓稱為“丁卯胡亂”。

    1636年12月2日,為了逼迫李氏北韓王朝與明朝斷絕關係,皇太極再次出兵北韓。這一次皇太極動用了12萬大軍,並派大將阿濟格扼守遼河下游,阻擊明軍支援北韓,可見是預謀了很久的。(南韓歷史書上記載的清軍入朝路線)

    戰爭開始後,清軍恃騎兵之威,棄堅城而不攻,長驅直入,僅僅12天時間便抵達北韓京城下。同時,多爾袞還攻破江華島俘虜了北韓的后妃和諸王子。嚇破了膽的北韓仁祖脫去王服,在郊外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並與明朝斷絕關係,這就是“丙子胡亂”。

    丁卯胡亂與丙子胡亂是清朝兩次入侵北韓的證明,也是北韓被迫降清的原因。此後清朝失去了後顧之憂,開始全面攻明。不過,清朝之所以沒有消滅北韓,真正的原因還是北韓的價值有限。如果清軍陷入北韓太久,只會得不償失,因此見好就收是最佳的決定。

    等到清軍入關以後,又先後面臨著李自成、張獻忠、南明、三藩、明鄭、準噶爾汗國、沙俄、和碩特汗國等諸多問題,更加無暇顧及小小的北韓。因此北韓沒有被清朝吞併,主要還是自身價值有限。因此,說清軍只顧攻擊明朝,卻不顧及近在咫尺的北韓是不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肌營養不良的中醫病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