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積木育兒

    有家長向我諮詢過類似的問題,他說你看我跟孩子的交流過程中,這個語言涉及面也是有限的,因為我是有自己的一個語言風格的,那麼我是不是能夠透過讓孩子看動畫片,看一些電視節目來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關於孩子的語言發展,美國的研究人員曾經做過這麼一個實驗,他們挑選了一些10到12個月的寶寶,把他們分成三組,第一組針對這些寶寶,他們是請了一位臺灣人,來每天定時的去教他們一些中文,12周之後他們發現,這些寶寶在對這些設計過的這些中文詞彙,他們有了非常好的一些反應。然後第二組的這些寶寶,他們是透過看影片的方式來學中文,而第三組的寶寶,是透過聽音訊的方式來學中文。同樣是12周的時間,但是研究人員就發現,後組寶寶,他們在經歷了這個時間段之後,對中文沒有任何的這樣一個反應,這個實驗其實就告訴我們,當我們學習語言的時候,面對面的這種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我們回到剛才的這個問題,看電視、看動畫片,是不是能夠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呢?對於0到3歲這個年齡段來說,看電視、看動畫片,他的幫助是微乎其微的,為什麼呢?就是剛才提到的,他們沒有這樣一個面對面的交流過程。

    但是我們說針對3歲以上的孩子,看動畫片看這種電視節目,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來幫助他們發展語言的能力,因為他確實是能夠學習到一些詞彙和一些表達方式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需要去控制寶寶看的這個電視的內容,以及看電視的這個時間了,不然長久下去的話,對他的視力還有他的注意力,都是非常不好的。

  • 2 # 鹹魚小U

    我想先從看動畫片的角度談談。

    剛開始學說話的寶寶眼睛還處於不完善、不穩定的階段,長時間看電視會導致寶寶視力下降和近視眼的發生。所以不建議寶寶看動畫片。

    再說到寶寶的語言發展。

    寶寶的語言發展最需要的是我們家長花時間用心思去訓練,下面是我從網上找到的一些方法。

    這些專業性的知識網上一搜,一堆一堆的。我想說的是:寶爸寶媽們應該花時間和精力幫助孩子的各項發展。而不是藉助各種工具、早教班。。。。。。那些只是我們以高階的藉口推脫自己的責任,還冠冕彈簧的冠以為孩子好,捨得為孩子花錢的藉口。爸爸媽媽用心的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也是孩子最需要的。撒錢嘩啦啦的,誰都會,但用心用愛用時間去陪伴才是最難的,因為這樣要捨棄自己的時間、空間,甚至是朋友。雖然難,雖然過程很崩潰,但結果是美好的。想想孩子對你的笑臉,想想孩子和你親暱的萌態,想想孩子的各項發展進步,都有你的參與,什麼都值得了。既然生了孩子就要對他負責,如果你付不了這個責任,就暫時不要生。

  • 3 # 養育寶貝計劃

    寶寶剛開始學說話,看動畫片對孩子的語言發展用處並不大。

    寶寶學說話,早點的差不多八九個月的時候就開始了。孩子開始學說話,更多的來自於身邊人教他,他會跟著模仿。說實話讓孩子跟著動畫片學說話,對孩子語言發展貌似沒有多大益處。

    我身邊一個朋友的孩子一歲多就整天看動畫片,但是他說話可真心夠晚的,一歲半了,還只會喊媽媽,其他詞能說,但是吐字不清,一整句話基本上不會表達。但是如果想讓孩子學說話,還是家長多和孩子交流,刺激孩子的語言中樞,會激發孩子模仿大人說話的興趣,這樣才有利於孩子語言發展。

  • 4 # 佐佑de媽咪

    有時候專家的建議要聽,但是更要透過實際情況來判斷這些理論的可行與否。

    孩子的發展始終離不開父母的引導,至於電視等工具適當運用,還是會有所收穫。當然要適度,過度沉迷不僅影像視力更能損害健康。

    但從不接觸未必是一件好事。孩子的學習是多樣化的,父母的能力有限,所以可以透過一定的工具來進行引導。

    比如《小豬佩奇》,我認為是一部很好的動畫片,大人與孩子同看並約定時間,等觀看結束後,以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說出裡邊的故事情節,對孩子的語言能力有很好的鍛鍊,並且也能從中學到很多其他知識。

    若孩子出現哭鬧等情緒失常的情況,適當運用動畫片裡的一些情節進行引導,效果反而比一味地說教好的多。

  • 5 # 萌媽愛學習

    想透過看動畫片提高剛開始學說話寶寶的語言能力,意義不大。

    剛開始學說話的寶寶還不能聽懂動畫片裡一長串的句子,也不能理解與他生活環境差別很大的情景和事物,這個階段看動畫片頂多是看個熱鬧。

    洗澡、哺乳、換尿布、玩耍時,告訴他周圍發生的事,把自己變成一個“話嘮”,並讓寶寶充分參與到這場對話中,鼓勵他說出一些簡單的字詞。

    準備一些撕不爛的識圖卡片或者布書,和寶寶一起說一說。

    不要怕麻煩,怕累,這種反覆的面對面交流,是學習語言的最好辦法。

    等孩子能夠流利的與人交流時,可以給他選一些優秀的動畫片看。不過,要注意控制孩子看的時間,並要注意寶寶眼睛與電視(手機、IPOD)的距離,保護好寶寶的視力。

  • 6 # 小落9318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可能平時說話比較口語化,詞彙量有限,心想,如果讓孩子看動畫片是不是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同時,這些研究人員也讓另外一些寶寶透過聽錄音去學中文。再讓第三批的寶寶透過觀看影片去學習中文,同樣也是有12周這麼長的時間。之後研究人員就發現:這些聽錄音、看錄影的寶寶在學習中文的任務上,沒有任何的進展,幾乎沒有學到什麼東西。

    這個實驗說明,在寶寶語言發展的過程中人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當我們學習語言的時候,面對面的這種交流才是有效果的。

    對於比較小的寶寶,例如0到3歲的這個階段,用看動畫片這種方式來提升他的語言發展結果是微乎其微的,為什麼呢?因為看電視是單向的,而語言學習需要透過面對面的交流來實現。

    對於比較大的孩子,比如說3歲以上的孩子,看動畫片或者電視確實能夠擴大他們的一些詞彙量,但是看電視或者動畫片是一種被動注意,是一種被動娛樂的方式:孩子在看電視時,他不用去調動自己的這種主動的注意。久而久之,電視會剝奪孩子的思考力,孩子在看電視的認知學習中會變得不再愛動腦筋,對電視的過度關注也會讓他們忽略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不願意和其他人交流。

    所以,用看動畫片這種方法來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真的不可取。

    01

    對小一點的孩子,這些方法讓他早開口多說話

    多和孩子面對面交流

    多和孩子面對面交流

    孩子語言能力的獲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聽覺體驗,但僅僅聽聲音是不夠的。孩子也需要有機會看到語言是如何從說話者口中發出來的。唇型伴隨著相應的聲音,為孩子學習語言提供重要線索。剛開始孩子會隨機發出一些音,後來逐漸發現用不同的口型會發出不同音。爸爸媽媽應多和孩子面對面聊天,當孩子開始發聲時,及時給予迴應。例如當孩子偶爾發出Ba-bada-da等音時,爸爸媽媽可以把一些常見兒歌的歌詞換成ba-ba, da-da, ma-ma,pa-pa等來哼唱和迴應。孩子很喜歡和父母聊天,儘管他只能發出咿呀語,但大人和孩子互動、迴應或模仿他的聲音能給他很大的肯定,可以激發他練習發音。

    樂於對孩子語進行解碼

    樂於對孩子語進行解碼

    在1歲半以前,孩子的語言是“單詞句”——用一個詞代表的句子,因此1歲至1歲半被稱為“單詞句階段”。單詞句含義不夠明確,語音也往往不夠清晰,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意思,必須輔以表情和動作。由於單詞句表意不夠清楚,成人除了根據孩子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外,還必須根據說話的情境來推斷其意義。對孩子的語言進行適當的解碼,以完整的語句說出,並蹲下來讓孩子看到說話的嘴形,是幫助這個時期孩子語言發展很重要的態度。

    比如孩子說:“走。”其中有“媽媽,離開這裡”、“媽媽回家”或“媽媽,去散步”等不同的意思,需依情況而定。比如孩子說:“吃。”其實孩子想表達的意思是:“媽媽,我要吃××。”這時媽媽可以迴應:“妞妞要吃蘋果。”如此以後,孩子就會很清楚地說:“妞妞要吃蘋果。”

    應對孩子語言能力不足時的壞脾氣

    應對孩子語言能力不足時的壞脾氣

    想比成年人,孩子掌握的詞彙有限,很多時候他們不能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有時就只能用哭鬧、發脾氣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挫折。面對孩子的不安,爸爸媽媽一定要冷靜,可以猜測他到底想要什麼,還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活動來滿足他.在滿足他時,爸爸媽媽可以幫著孩子表達,比如說“原來寶貝是要舉高高啊”。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教授孩子學會表達的過程。

    02

    對大一點的孩子,語言智慧這樣提升

    請友善耐心地面對那個好奇小孩

    請友善耐心地面對那個好奇小孩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天天有十萬個為什麼要問你,父母不要因為工作繁忙的原因簡單回答或敷衍了事,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做一個傾聽者、啟發者。孩子開始提問,開始主動地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爸爸媽媽可以從孩子的講述中瞭解到他在想什麼,在關心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給予關心和幫助。

    細細呵護他表達的慾望

    細細呵護他表達的慾望

    爸爸媽媽要細心,並善於引導孩子對你講心裡話的慾望。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而且外露的,從他們的面部表情、動作、身體的姿勢、行為的變化等方面,都可以瞭解到其內心情緒的變化。如一向活蹦亂跳的孩子忽然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此時爸爸媽媽不能急於哄孩子開心或不理不睬,而應該引導他將內心的情感傾訴出來。“為什麼今天沒有玩自己喜歡的玩具?孩子有什麼話要對媽媽說吧?”“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樣?”都是很好開啟孩子話匣子的好問題.

    為了表達自己對孩子談話內容的關注,可以經常在孩子說話時使用“噢”“是嗎”“後來呢”等詞語,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有時還進一步詢問有關細節,這會讓孩子覺得你確實是在關注他,這樣,他才會更樂意地向你傾訴。

    跟著孩子的視線走

    跟著孩子的視線走

    孩子的興趣點極容易轉移,因此在與孩子交流時,父母一定要跟著孩子的視線走。孩子看到哪兒,興趣點就在哪兒。如果孩子在看小狗,那麼父母就不要再跟孩子談論小貓,如果孩子的視線離開了小狗看向小貓,那麼父母就要及時轉移話題,熱情地和孩子談談小貓。

    很多時候,孩子看似無所用心,對父母的交流可能根本沒有迴應,每當這時候,父母很容易產生一種挫敗感,覺得與小孩子的交流幾乎有種對牛彈琴的感覺,於是很多父母就可能放棄。“算了,等孩子想與我交流了再跟他談論這些吧。”實際上,即便孩子對父母沒有任何迴應,但周圍的一切資訊都在以我們毫不知情的方式進入孩子腦海。因此,很多父母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可能驚喜地發現,孩子某一天突然產生了一個飛躍,很多沒有認真教過他的東西,他居然“無師自通”了。其實這並非孩子無師自通,而是孩子常常可以一心多用:看似無所用心的孩子其實像海綿吸水一樣默默地吸收著周圍環境裡的一切資訊。因此,即便孩子對父母的講話沒有迴應,作為父母依然不要氣餒,而要堅持與孩子對話,以此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和孩子玩詞語和句型遊戲

    和孩子玩詞語和句型遊戲

    這種遊戲很多,父母可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與當時的場景想出很多有趣的遊戲,透過這些遊戲鞏固孩子所學的詞彙,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媽媽伸展著胳臂對孩子說:“我很大。”孩子則縮成一團說:“我很小。”媽媽蹲在地上說:“我變矮了。”孩子則踮著小腳丫說:“我長高了。”類似的遊戲一定能充分調動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願望。

    分享一個我家寶寶識字的經歷了,寶寶今年3歲了,開始讓他識字,認字。之前都是從淘寶購買一些帶圖的卡片和書本讓他認識,不過效果不明顯,花費大量時間,還容易損壞,而且寶寶什麼都想往嘴裡塞,有些比較小的拼圖什麼的,就怕寶寶吃了。

    然後我下載了好多軟體讓寶寶學習,一開始是不錯,但是呢用到後面都要收費,價格還不便宜,頓時有種坑爹的感覺。

    後來發現了一款APP【 貓小帥識字】,真心推薦大家使用,裡面有很多的冒險故事,我家寶寶特別喜歡聽,平常特別好動的他,一看這個就安靜的聽故事。各種遊戲關卡讓寶寶重複學習漢字內容,加深記憶,讓我這個陪寶寶玩的麻麻都覺得好玩有趣。操作也很簡單,寶寶自己都能獨立操作。最最最重要的是這款軟體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

    而且我們家鄉口音特別重,就怕寶寶跟著學以後改不了,要是上學了帶有這種濃厚的口音,肯定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寶寶現在特別愛學習,每天下班都纏著我給跟他互動,陪他一起玩裡面的遊戲,不僅學的快,還讓我這做麻麻的人也輕鬆了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6怎麼把音樂設定成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