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森納裡

    國羅

    國羅方案和清末以來的國語運動一脈相承,是在注音字母基礎上由趙元任、黎錦熙等語言學家制定的,參與者多數是南方人,特點是以北京方言為基礎,透過拼寫變化表示四聲,在民國有著漢字官方音譯的地位,可惜推廣不力,直到國府倒臺也沒幾個人用,建國後幾位參與者有的定居美國,有的定居臺灣,有的留在大陸。去了美國的如趙元任,林語堂,趙在美國繼續研究漢語音韻學,教美華人漢語,60年代還創制了《通字方案》,增加了國羅方案的音素數量,更適合於拼寫漢語,但沒了官方背書,趙元任就是個普通大學教授,這個方案的使用者比國羅更少,基本上也就是他的一些學生用一用了;定居臺灣者如齊鐵恨,戰後臺灣的國語推廣運動主要是他的功勞;留在大陸者主要是黎錦熙,他後來成了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參與者和制定者。

    這是1926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出臺的《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中的國羅字母表,可以看出和現在的《漢語拼音字母表》相似度高達90%,除了漢語拼音方案中新加的幾個聲母q,x,zh,y,w,其他聲母和韻母一模一樣,連聲母表和韻母表的順序bpmf和aoeiuü都是一樣的,這是當然的,因為這個順序差不多清末時候就定好了的,“國羅”和“拼音”都只是沿用而已。沒法貼連結,百度《漢字排序——音序之議》瞭解一下。1926年周有光20歲,他參與國羅方案的制定了嗎?我沒找到任何證據,況且,周本人也說他是建國後半路出家開始研究漢語拉丁化的,1958年他牽頭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嘖嘖,不管你信不信……

    北拉

    再說北拉,北拉方案是民國時候在蘇聯影響下,幾個有留蘇背景的學者制定的一套拼寫北方漢語方言的拉丁化方案,制定者主要是吳玉章,蕭三,瞿秋白,特點是兼收北方各省方言,不分聲調。這個方案雖然只在蘇聯華人和中國延安等部分蘇區使用過,在民國時的地位遠不如國羅,但是建國後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支援,50年代前期曾在東北部分地區進入小學課本(同時蘇聯也在新疆推廣使用拉丁化維吾爾文等少數民族新文字),大概使用有五六年,直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出臺,同時東北和新疆的蘇聯勢力被清除完畢,北拉也就走到它歷史的終點了。

    上圖是抗戰時期延安出版的某期“北拉文字版”《大眾報》,乍一看,和漢語拼音差不多,但仔細一看,差別還是不少,比如說報名《DaZhung Bao》,韻母ung就和漢語拼音的ong不同,查下上面的國羅方案,用的也是ong;《紀念魯迅先生》的“紀”字用的是gi,而國羅和漢語拼音用的都是ji;從“侵犯cinfan”、“先生siansheng”可以看出北拉分尖團,而漢語拼音和國羅都不分尖團,這很好理解,因為國羅和漢語拼音都是用來拼寫國語(普通話)的,而北拉不是。不過北拉不分聲調這一點倒是被漢語拼音繼承下來了,現在的漢語拼音,聲調在小學二年級畢業之後就基本可以忽略不要了。

    國羅、北拉兩派合併

    漢語拼音來源於哪裡是一清二楚的,那為什麼說國羅和北拉都是漢語拼音的源頭呢,因為在建國後,這兩個派別的人都參加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語委的前身),北拉派還健在的吳玉章等人大部分都留了下來,只有少數人如蕭三去了蘇聯,組建“文改委”大佬吳玉章當仁不讓,是委員會主任和總負責人,國羅派留在大陸的以黎錦熙等人也參加了委員會,另外還有馬敘倫、呂叔湘、胡愈之、王力等社會學家、語言學家,當時新中國剛成立,各項社會改革如火如荼,文化領域在50年代初的幾年裡也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文改委”幾乎集齊了當時願意留在大陸的所有著名語言學家,其實力甚至強於民國初年黎錦熙年輕時候參加的“讀音統一會”,20年代“讀音統一會”建立國羅的時候黎錦熙是僅次於趙元任的二號人物,做為“黎氏八俊”中最傑出的一個,他在漢語言研究方面的造詣不在趙元任之下,由他來代表國羅派參與漢語拼音的制定工作是再合適不過的了。事實上,黎錦熙在“文改委”中是實際的主導者和制定者,這從《漢語拼音方案》和《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高達90%的相似度中就可以得到證實。

    漢語拼之父到底是誰?

    當時“文改委”成立之後,曾向全國廣發英雄帖,無論是科班還是民科,凡研究者制定的成體系的漢語新文字方案都可寄至“文改委”參與PK,最終收集了上千份國內外寄來的各種方案,包括拉丁字母方案、注音字母方案、西里爾文方案、假名方案、諺文方案……不一而足,各位專家經過幾年的討論和比較,最後制定了拉丁字母和西裡爾字母兩套方案,後來由毛主席拍板確定了那套拉丁字母的方案,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漢語拼音方案》。在整個過程中,周有光先生除了做做會議記錄,對對稿件之外,沒有發表任何有價值的個人意見或建議,更別提什麼由他來主導了,這太荒唐了好不好,真正的大師隱於山林,淡泊明志,幾個一知半解的傢伙卻到處宣揚,是無知者無畏?還是一貫的中國特色?

    70年代,晚年的黎錦熙還和黃乃(黃興之子)一起研製了中國新式盲文,和《漢語拼音方案》一樣沿用至今,為盲人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黎老先生倡導的雙拼方案在80年代給了周志農等年輕學者以極大的啟發和鼓舞,雙拼理念被後來者繼承下去,直到今天的小鶴雙拼、大牛雙拼、許氏注音、李氏三拼等更好用的漢字輸入方案,這些方案裡面都有黎錦熙70年代首創的雙拼方案的影子。如果說一定要給《漢語拼音方案》確定一個發明人的話,黎錦熙先生是最有資格的,他歷經民國“讀音統一會”和建國後“文字改革委員會”兩個官方機構的歷次討論和研究,並且都是核心成員,總的來看,他的作用比國語(普通話)運動早期的林語堂、趙元任和後期的呂叔湘、王力等人都重要得多,但是他從來沒有以什麼“漢語拼音之父”自居過,上面那幾位先生也從來沒有過,因為“漢語拼音”確實是眾人智慧的結晶,黎錦熙在前期“國語羅馬字”制定中的作用沒有趙元任重要,後期“漢語拼音”大部分採用國羅拼寫方案的過程中也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的,這是事實,至於周有光先生的作用,也就是在會議記錄裡留個名罷了。

    漢語拼音和國羅的關係

    下面來點乾貨,漢語拼音和國羅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大家只要知道以下兩點就可以了:國羅區分聲調,漢拼不分,漢拼基本上是把一聲的國羅拿來,再加上聲母y、w就OK了,所以說,漢語拼音相當於是簡化版的國羅。當年的國羅為了方便地區分漢語的四聲,在一聲原型的基礎上規定了2、3、4聲的不同拼法,其實就和英語的過去式、法語的動詞變位之類差不多,而且規則相比它們簡單太多了,但無奈華人基礎太差了,民國推廣了十多年還是沒幾個人學會,所以58年“文改委”討論的時候大家一合計,得,咱也甭區分什麼1、2、3、4聲了,都用1聲得了,先讓華人記住1聲拼法再說(這主要是北拉派提出的),結果這個做法的影響一直到現在,絕大部分拼音輸入法都不區分聲調,以前掃盲的時候都用1聲倒是很成功,畢竟當時大部分的華人大字都不識幾個,不分聲調、寫錯字、白字之類的也就算了,關鍵是先學會簡單的拼法再說;可是90年代以後大家都識字了,也都用上電腦了,這時候總打錯字白字就讓人很惱火了,所以那時候用拼音打字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不過也正因如此,才在00年以後讓搜狗憋出了雲輸入這個大招,真可謂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呀。

  • 2 # 風與路人Y

    漢語拼音的發明者是中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周有光。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於江蘇常州,中國著名語言學家。1955年 周老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 並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他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主編《漢語拼音詞彙》 成為電腦中文詞庫基礎 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 3 # 愔愔雲韶德音不忘

    漢語拼音方案是建國初期(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周有光、呂叔湘等為代表的語言文字工作者集體智慧的結晶,不能說是誰發明的。

    我的評價:漢語拼音方案以拉丁字母及其傳統發音為基礎制定,是對普通話注音的近乎完美的方案,值得推崇。

    與其他拼音方案比較來看:注音符號方案適用性強,但不便於國際交流;一些傳教士(如妥威瑪)的方案,標音符合西人習慣,但體系過於複雜。漢語拼音方案便於國際交流,同時體系相對簡單,大優。

    至於有人認為標音不合西方傳統,而有看法:

    首先,說應儘可能符合拉丁字母標音傳統,這就有問題,當年用拉丁字母的主流大國有英美德法意西等,他們的語言不同,標音體系不同,那麼應以何國為準呢?早年大家認為法意西語一母一音,接近古拉丁語,英語標音亂,又是日爾曼語族屬,所以應以法意西為準;但今天華人普遍學說英語,影響甚眾,傾向於繩之於英語。這就有點亂了。下面看看吧。

    (1)關於子音清濁對應的問題(以雙唇音波坡聲母為例),世界上最常見為三音,即不送氣清音(波聲母),濁音和送氣清音(坡聲母),國際音標分別為[p]、[b]、[p"]。西(班牙)語是清濁對應,沒有送氣音,清標為p,濁標為b;英語是送氣與濁對應,沒有單獨的不送氣清音(即sport中的p音),送氣標為p,濁音標為b。漢語普通話是不送氣與送氣對應,沒有濁音。傳教士們的方案是不送氣用p,送氣用ph或者p",他們認為b必須標濁音,寧可不用。漢語拼音方案以p標記送氣音(與英語一致),與b標記不送氣音,雖然不合西方傳統,但無疑更簡單更科學。

    (2)喝聲母問題,與喝聲母類似的音,英語為h,西語為x,西語h標記零子音和附加音。漢語拼音方案喝聲母選h,與英語類似,沒啥問題。

    (3)雞漆西聲母問題,這三個聲母漢語中比較獨特,漢語古音中沒有,西方語言中也少見。普通話中上述聲母有兩個來源,一是資次絲與伊拼演化而來,二是哥棵喝與伊拼演化而來,即所謂尖團合併。傳教士們用ts ts" (tsh) hs來表示,不但標音不準,而且系統複雜。漢語拼音方案用j q x。j在西語中標yes首音(普通話沒有)或者[h]音,在英語中標舌葉音jeep首音,這個與雞聲母還是有些類似的。q在西方語言中主要標科音也有標類似漆聲母音的,漢語拼音方案沒問題。最大質疑在x上,x在英語中標[ks]音,在西語中標[h]或[s]音,外國看到x很少能讀出西音的。不過,x在外語中其實罕見,外華人見到必不敢輕易發音,漢語拼音方案用x表示西聲母不難學,也並非無根據,因為西聲母字來源於古漢語的[h]和[s]聲母字,西([s]母)和希([h]母)古不同音的。漢語拼音方案不但簡捷,又不失科學。

    (4)次聲母問題,用c比用ts簡單。而且c在西方語言中也有髮絲或漆音的,當然也有科音的。所以其實c與q互換也可以,但不換也可以。

    (5)知吃師聲母問題,單字母子音用得差不多了(就剩v和w了,用v和w也沒有表示這類音的先例),得用組合字母了。吃和師用ch和sh非常正常,知用zh是很自然的,不意外。

    (6)日聲母問題,用r與英語有點類似;其他語言的大舌顫音,普通話沒有的,不用多慮。

    (7)魚韻母問題,西方語言中常見的單母音aoeiu用光了,可選擇的只有y和v了,但v從來都是子音,y也是子音,最多就是半母音(英語),只好選擇母音u附加兩點了,其實很多語言都是這樣的。因為jqx從來不會與u拼,所以句渠徐還可拼為ju qu xu,去掉兩點。今天看來,我認為魚韻母當年還不如選擇複合字母組合yu表示,今天在拉丁鍵盤上才能線性表示。姓呂的拼為Lyu總比拼成Lv更容易理解。

    (8)標音調問題,漢語拼音方案不夠線性化,這是一大問題。有些人提出了字母標調或數字標調方案,值得考慮。但國際交流時,像現在這樣不標音調也可。

  • 4 # 港焙國際西點烘焙

    中國的漢語拼音發明者是周有光。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筆名,“有光”後來成為他的號,1906年1月13日出生於江蘇常州青果巷。早年研讀經濟學,1955年奉調到北京,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語言文字研究,領域十分寬廣,研究的中心是中國語文現代化。他對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做了全面的科學的闡釋。周先生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並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85歲以後開始研究文化學問題。周有光在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領域發表專著30多部,論文300多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中評網稱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蘇培成稱其“敢於說真話、說實話”;《晶報》稱他“敢講一般人不敢講的話”。

  • 5 # 小輝讀書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著名的漢語學家周有光先生曾經也組織編創漢語拼音。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

    毛澤東把信批覆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記式、圖案式、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地鐵上男生總是現在我背後,還老碰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