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外天使講科學

    一方面,所有熱量的傳播都來自於太陽的核聚變均勻燃燒持續過程,會以太陽為中心與系邊之間產生不同距離的熱能溫差之自然現象,是一種由熱到冷的漸變體現, 以地球圓周執行軌道為分界線,近距離圍繞太陽執行的物質實體,其聚光聚熱性反應就越強,熱量就會顯得越大,溫度就會越高;而運距離圍繞太陽執行的物質實體,其聚光聚熱性反應就越弱,熱量就會顯得越少,溫度就會越低。

    上述所說的是太陽系空間之衛體物質(包括各類行星體),處於太陽不同距離之Sunny聚焦的熱感情況。另一個方面,太陽系的太空間,由於都是真空狀態,沒有任何壓力和熱量聚焦點,是Sunny光速運動的自然媒介,在太空中不會有熱量聚焦的情況發生,但太陽的熱能溫差現象是在太陽系的太空間中現實存在的,

    因而,與地球圓周軌道以外的太空中,確實是一種漸冷的太空體現,由此人們才會感覺到太空上是一種很冷的情況。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歡迎大家加入相關討論或發表己見。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 2 # 艾伯史密斯

    答:“冷”是人類機體對外界溫度的主觀感受,並不是一個準確的物理量;比如在冬天的室外,你用手握住一根鋼管,會覺得非常冰冷,但是握住一根木頭要好很多,實際上木頭和鋼管的溫度是一樣的。

    以上差異的原因,是鋼管和木頭的傳熱係數不同,但是我們又不能以傳熱快慢來定義寒冷和溫暖,所以“冷”的含意,只不過是人類的主觀感受而已。

    在太空中,溫度低達零下270度,但是因為沒有空氣,所以太空中不相互接觸的物體間,就沒有了熱對流和熱傳導,只有熱輻射損失熱量,而熱輻射的傳熱效率是最低的;比如真空保溫瓶,就是利用隔絕熱對流和熱傳導,來達到保溫效果。

    明白了以上原理,就可以進一步回答題目疑問了:太空中的溫度非常低,但是在太空中的物體,熱量損失會非常慢,在不考慮氣壓的情況下,人的身體(乾燥)暴露在太空中,並不會馬上感覺到寒冷,反而會覺得身體熱量難以擴散。

    另外,如果在太空中,正面接收太陽輻射的物體,溫度會上升到一百多攝氏度,如果人體直接在太空中接觸太陽輻射,必定會被灼傷。

  • 3 # 依晨說

    太空中幾乎沒有氣體,其空間也及其大,而熱的傳遞方式是熱傳導,輻射,對流。

    沒有空氣等介質的存在則不可能進行熱傳導和對流,就算它將一個天體(比如隕石)照射至高溫,沒有類似地球一般的大氣層作為保溫層,要不了多久,隕石的溫度就會以輻射的方式散失。

    由於太空中熱不能以熱傳導和對流的方式在太空中進行傳遞時只能以輻射的形式進行傳遞,但由於空間及其的大,也沒有物體阻擋這個熱輻射的傳遞,所以這個輻射就四散開來,所以也不能使太空變熱。

  • 4 # 塔什諾爾月歌

    想搞清楚冷和熱還是要先弄明白冷和熱的本質是什麼。

    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所以想要測量溫度,在真空中理論上來說是不存在溫度的。因為根本沒有可以去觀測的物體(沒有氣體)。而且真空當中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分子熱運動了。

    所以在真空中的溫度都應該是絕對零度,即分子熱運動為0的溫度約-273.5度。

    但是我們又發現距離太陽比較近的水星溫度明顯很高,這是因為距離近接收太陽輻射多造成的,所以在高輻射的環境下存在於真空中的物體是可以增溫的,熱源即是輻射源太陽。

    但是在離太陽較遠的地方收到的輻射明顯降低,所以這個問題的第二個答案是宇宙實在是太空曠了,有這樣的影片,如果太陽是直徑1.5米的球,那麼水星在68米開外, 地球在176米的位置,大小為一個玻璃球大小. 海王星在5.6公里處. 如果按依奧爾特雲算太陽系的邊界,那即使太陽只有1.5米大小,太陽系的範圍也在5000公里開外。

    如此空曠的宇宙基本上也就沒什麼輻射能提供溫度了吧。

  • 5 # 太空觀測站站長

    這個問題可以簡單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1 傳熱的三種方式:對流,導熱,輻射。 由於太空是真空環境,所以外部環境的對流是沒有的,而在太空中的物體跟其他外界物體不發生直接接觸,那麼導熱也是不存在的,那麼太空中的對外傳熱主要方式就只有輻射了.

    2 我們知道在太空中,尤其是太陽系內,離我們最近的熱源就是太陽了,所以當物體受到太陽輻射是,由於輻射傳熱,物體問題會急劇升高; 當物體不被太陽照射時,則主要是主體對外不斷的輻射能量,而接受到的其他天體的輻射能量微乎其微,所以溫度會很低

    3 所以,在太空中,為了保證物體的熱條件,一般會對物體進行熱控措施,比如說,進行多層包覆,也就是穿一層保溫衣,防止溫度過低或過高. 另一方面,由於物體本身產生熱量,也就是內部熱源,可能導致溫度升高,這時候還需要散熱面

    所以太空中的冷和熱可不是三言兩語的事,得分具體情況具體而定

  • 6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太陽溫度高達5000度,為什麼太空還是冷的?

    太陽表面溫度大約是5500K,地球上的溫度也挺溫暖,但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太空給我們的感覺卻是非常寒冷的,無論是在《阿波羅13》中還是在科幻片比如《復仇者聯盟》中的烏木喉就是這樣領盒飯了,還有《異形》中被吸入太空的異形寶寶,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溫度到底是什麼?

    在這個問題中最關鍵並不是溫度,而是溫度背後的本質,熱力學中的溫度定義物體微觀粒子的運動劇烈程度,從這個定義中我們瞭解到溫度必須有一個載體,它不介意是哪一種,但如果沒有載體的話,溫度就不能被定義!

    布朗運動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R. 布朗在觀測花粉顆粒在水溶液中作不停的無規律運動,進一步的福安測發現,其他懸浮在液體中的顆粒也會不停的運動,1877年J.德耳索首先指出布朗運動是顆粒受到液體分子碰撞的不平衡力所致,1904年法國科學家H.潘卡雷認為這是液體分子無規律熱運動表現

    微觀粒子運動與溫度的關係

    假設一個物體的最小粒子質量m以速度v運動,那麼整體表現的溫度為如下

    T為絕對溫標,K為玻爾茲曼常數,那麼而質量知道了m和運動速度v,最終將可以求得這個物體表現出來的溫度。

    而普朗克溫度就是這麼來,mp普朗克質量,為:2.176 51(13) × 10^-8千克,它是粒子的康普頓波長與其史瓦西半徑相比擬時的質量,即微觀粒子質量的上限。

    普朗克溫度的本質就是可能最大的微觀粒子在光速運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溫度,當然我們已知也沒有那麼大質量的基本粒子,也沒有達到光速運動的微觀粒子運動,所以對於人類來說這是一個不可能達到的溫度,但宇宙大爆炸時可以,在第一個普朗克時間內宇宙就達到了這個溫度,此後一路走低,一直到現在的微波背景輻射2.73K。

    太陽和地球之間廣袤的宇宙空間,溫度的載體是什麼?

    宇宙空無一物嗎?明顯不是,但它也不是到處都是物質,比如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太空,這些區域以我們宏觀的角度來看它是空無一物的,但它每立方厘米的原子數量約有數十個,甚至比本星際星雲密度的0.3個/立方厘米還要高一些。但這明顯不足以承載我們宏觀俗稱的溫度。

    因此我們用可以用溫度來定義這片區域,但粒子太少,甚至我們可以忽略不計,那麼太空中確實非常寒冷是嗎?其實也不是這麼理解!

    寒冷的感覺哪裡來的?

    我們感到寒冷是因為身體的熱量正在透過某一種途徑快速散失,比如游泳上岸時一陣風過來特別冷,這是因為身上的水分被風蒸發帶走了大量的熱,或者冬天掉水裡,冰冷的水透過傳導帶走了身體的熱量,但如果赤膊掉到了太空裡,第一沒有風,因為沒空氣,第二沒有介質傳導,只有一種輻射降低體溫,而輻射降溫效率是比較低的,因此我們掉到太空裡並不會感覺寒冷!

    為什麼有文章認為人掉到太空裡會結冰?

    會結冰其實並沒說錯,但卻不是太空的低溫造成的,而是低壓,因為人體是含有大量水分的,在極低壓的條件下體液會沸騰,導致面板破裂蒸發失溫這是快速散熱的主要途徑,另外如果曬不到Sunny的陰影處則會透過輻射慢慢降溫,所以會是冰火兩重天,曬到的位置猶如灼傷,曬不到的位置則慢慢結冰。

    幸虧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微粒比較少,否則受到這些塵埃遮擋,地球獲得Sunny將大幅減少,就像遮天蔽日的沙塵暴天氣,地球的日子可不是那麼好過。

    宇宙中最冷的地方

    已知宇宙中最冷的地方是回力棒星雲,這是一個擴散中的行星狀星雲,速度達到了150千米/秒

    這個沙漏狀的結構長達3萬億千米,大約是2萬個天文單位,這是中心恆星死亡到了白矮星階段再也束縛不住外部氣殼時,物質流失所致,未來這個規模還將繼續擴大。根據阿塔卡馬毫米波/亞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觀測,回力棒星雲的最低溫度大約只有-272.15℃,僅僅比絕對零度高出約1℃!

    不過未來它將失掉這頂桂冠,因為它擴散快速擴散的氣體雲正在被附近的恆星所照射,這將讓它的溫度慢慢回升,最後至少將會達到2.73K。

  • 7 # 鍾銘聊科學

    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太空是絕對零度的”,其實這個觀念是有問題的,首先,太空並不是絕對零度;其次,人跑到太空中並不會凍死。(當然,一般來說是憋死或者體液沸騰而死)。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

    我們要從哪個角度來分析:

    太空中很難顯現出溫度

    如果你拿著一個溫度計到太空當中去測溫度,那會測到什麼呢?

    大機率是顯示不出來具體多少度。對我們來說,溫度是冷熱。但如果你深入到微觀世界,溫度其實是分子的熱運動。

    溫度越高,分子的熱運動越劇烈;溫度越低,分子的熱運動就相對不那麼劇烈。

    根據不確定性原理,當分子幾乎不進行熱運動,而是在很小的範圍內振動時,就會達到絕對零度,這個溫度是-273.15℃。所以,絕對零度的溫度值也是從分子的熱運動中得到的,才會有這麼奇怪的一個數值。

    這裡我們要注意一點,這是大量統計得到的結果,意思是要測出這個溫度需要大量的分子聚集才可以測出來。

    但是太空是真的很空曠。除非天體以及周圍的地帶,否則分子數都極其少。2013年,科學家透過普朗克衛星發回的資料得到了宇宙在大尺度上不彎曲,並且基於宇宙學原理和廣義相對論,計算出了宇宙的平均密度,這個密度要小於宇宙臨界密度也就是0.9*10^(-29)g/cm^3,如果我們把宇宙的物質都看成是氫原子(實際上,宇宙中99%的元素都是氫和氦),那這個平均密度相當於一平方米內還不到1個氫原子

    這個空曠的程度是地球上任何一個實驗室都無法做出來的“真空”,再加上宇宙中有很多地方是由大量的物質聚集的,這就導致其他的空曠的地方的密度還要更小一些。

    所以,這樣的空曠程度,你拿著溫度計根本也測不到任何溫度,同樣的,如果不考慮人會掛,人體裸露在太空中也感受不到冷的。

    而我們在地球上之所以能夠明顯感受到冷熱,就在於地球是大量物質粒子聚集的天體,微觀粒子數量足夠多,完全可以讓我們明顯感受到冷熱。

    太空的溫度

    那太空有沒有溫度呢?實際上是有的,但這個溫度並不是絕對零度,那應該是多少呢?

    實際上是2.7K,也就是比絕對零度高2.7度,這是如何得到的呢?

    其實這和宇宙大爆炸有關,話說138億年前,宇宙起源於一場大爆炸。

    在這之後的38萬年後,宇宙的溫度降到3000K左右,中性原子開始形成,而大爆炸時的餘熱則以電磁波的形式在宇宙空間中傳播,成為了宇宙的背景輻射,遍佈了整個宇宙空間,一直持續至今溫度降到了2.7K,也被我們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上世界60年代初,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位工程師彭齊亞斯和R.W.威爾遜為了改進衛星通訊裝置,建立了一套高靈敏度的號角式接收天線系統。然後,他們就發現無論什麼季節,總能接收到遍佈全天的背景輻射。

    後來,這也被證實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他們也因此獲得了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早期的裝置比較粗糙,對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並不細緻,體現不出什麼具體的細節,後來,各國陸續發射了不同的探測器去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最新的普朗克衛星甚至是跑到了地球軌道上繞著太陽運動,以此來排除地球的干擾,獲取到了大量資料,得到了一張目前精度最高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以,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是確鑿無疑的。並且如今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已經成為了天文學家必備的武功秘籍,它能告訴科學家宇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會如何演化。

    因此,太空並不是絕對零度的,而是2.7K,這是由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決定的。但同時因為太空實在太空曠,密度實在太低,溫度是基於大量微觀粒子熱運動的統計,因此,人或者說溫度計根本感受到這個溫度的存在。

  • 8 # 家住海邊特能浪

    因為太空包括我們地球,熱源都是恆星輻射。

    而太空比較慘,它留不住熱。或者說它沒有“物質”吸收輻射能量。所以溫度很低。。。而且它的保溫效果也是槓槓的。

  • 9 # 鴨先知2

    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明白的,但是,我也不想長篇大論,那樣可能會把我自己繞暈。

    首先,我要說太空為什麼會冷,這個說法並不嚴密。太空中有太陽等發光的星球,怎麼會冷?我知道題主的用意,是說太空中“空”的部分為什麼很冷?但這仍然不太準確。如果你站在太空中,沒有別的星球或物體遮擋,面對太陽的一面會把你烤死,而揹著太陽的一面會很冷。

    總體來說,太空屬真空狀態。光在真空無損傳遞,不會暖熱太空。光照在物體上,物體吸收光,才會產生熱量。

  • 10 # 譚宏21

    什麼是熱?什麼是溫度?熱量是費米子運動能,即實物粒子動能。溫度就是費米子運動的劇烈程度,單位熱量下的熵。溫度是一個無物理量綱的量。它也是一個場量,二階以上的張量場。與引力場的曲率張量類似,也是一個資訊量。

    太空為什麼冷,因為費米子太少。現在不知真空溫度資訊量怎麼轉化,轉化為什麼資訊量?

    所以說,在極低密度的微觀世界談論熱量、溫度,都將產生極大誤差,因為,資訊量出了問題,偏差太大。

    這個問題就拓展到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猶大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