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老虎遊0

    姜維自幼少孤,和母親一起生活。他喜好鄭玄的經學,在郡中做上計掾,不久,任州中從 真三國無雙4 姜維事。姜維的父親姜冏曾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亂時,他親自保護郡太守,戰死在疆場。因此,魏朝賜姜維中郎,命他參與管理本郡的軍事。   建興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春,蜀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派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佔據箕谷(今陝西寶雞南),佯從斜谷道(今陝西眉縣西南)攻鄖,以牽制魏軍主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關右諸軍,在郿重兵設防,諸葛亮卻親率大軍攻祁山。時天水太守馬遵正帶姜維和功曹梁緒、主薄尹賞、主記梁虔等人隨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視察。馬遵聞蜀軍至祁山後,諸縣響應,郭淮聞後,決定東行,回上邽守備。馬遵疑姜維等人有異心,於是,也乘夜隨郭淮至上邽。姜維發現馬遵已走,忙追隨其後,可惜晚了一步,待姜維等人至上邽,城門已閉,不肯放其入城。姜維等人又返回冀縣,冀縣也不放姜維等人等進城。姜維等害怕,只好去投諸葛亮。時蜀軍先鋒馬謖因違背諸葛亮的部署,又不聽裨將軍王平勸阻,擅自放棄街亭,依山立寨,以為據高臨下擊魏軍勢如破竹。結果被魏左將軍張郃擊敗,失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隴城鎮,一說今天水東南)。馬謖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諸葛亮只好攻克西縣,率千餘戶和姜維等人班師。姜維於是同其母失散。  諸葛亮喜姜維有膽智,命其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姜維時年二十七歲。  諸葛亮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寫信,對姜維讚賞不已,信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信中還說:“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不久,姜維就升任中監軍、徵西大將軍。  孫盛《雜記》記載,姜維投奔諸葛亮,跟母親失散了。後來,他接到母親的書信,讓他設法回去。姜維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這記載不太可信。因為姜維粗知學術,待母不至如此。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軍10萬出斜谷攻魏,為魏大將軍司馬懿所拒。二軍相持百餘日。其間,諸葛亮數番挑戰,司馬懿堅壁不出,欲待蜀軍糧盡,相機反攻。諸葛亮派入送司馬懿女人衣服羞辱之,欲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仍不出戰。為平息部屬不滿情緒,故意上表請戰,魏明帝派衛尉辛毗為軍師制止之。以後,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辛毗一到,姜維就對諸葛亮說:“辛佐治杖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資治通鑑·卷第七十二》)!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軍中,蜀將秘不發喪,整軍後退。當地百姓見蜀軍撤走,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出兵追擊,姜維令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不敢逼近。於是蜀軍安全而撤,百姓作諺語道:“死諸葛驚走生仲達”(《晉書·宣帝傳》)。姜維回成都後,任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紮漢中。蔣琬升大司馬後,任命姜維為司馬,多次率領偏師西進。延熙六年(243年),姜維升任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  延熙九年(246年),汶山郡(郡治綿質,今四川汶川西南)平康縣(今四川松潘西)的少數民族聚眾起事,反抗蜀漢統治。姜維率軍征討,恩威並施,迅速平定。  延熙十年(247年),姜維升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同年,汶山郡平康縣的夷族起事,姜維率兵討平。不久,雍州(治長安,今西安西北)、涼州(治姑臧,今甘肅武威)等地區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維率兵出隴右(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接應,與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西(洮水以西)。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降蜀,姜維將其遷至蜀境。未遷走者皆為郭淮擊平。   延熙十二年(249年),朝廷授予姜維符節。秋,姜維督軍進攻雍州(今陝西關中及甘肅東部),依傍曲山(今甘肅岷縣東百里)築兩城。姜維熟悉隴西風俗民情,欲誘羌胡歸蜀,以控制該地區。派牙門將句安、李歆等人駐守,並聯合羌胡人進攻附近各郡。魏軍則以徵西將軍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統兵抵禦。郭淮採取圍城打援策略,命陳泰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進圍曲城(今甘肅岷縣東漳南),切斷交通及水源,曲城蜀軍困窘不堪。姜維被迫領兵救援,進至牛頭山(甘肅岷縣東南,洮河南岸),為陳泰軍所阻。姜維聞郭淮率軍進逼洮水,企圖切斷退路,迅速率軍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無援,最終降魏。郭淮又西擊羌人各部,留鄧艾屯白水(今甘肅白龍江)北岸,以防蜀軍反攻。姜維聞訊後,令廖化駐軍白水南岸牽制鄧艾,自率重兵奔襲洮城(今甘肅臨潭西南)。後為鄧艾所識破,並於當夜搶佔洮城,姜維只得撤軍退走。  延熙十三年(250年)十二月,姜維再次出兵隴右(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聯合羌人,攻魏西平未克,俘魏中郎將郭修而還。  姜維認為自己熟悉西部風俗,又依仗才兼文武,想用羌族、胡族為羽翼,並說“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三國志·蜀書·姜維傳》)。因此,他常常提出要大舉興兵。費禕多次制止他,撥給他的部隊也從未超過萬人。  費禕還對姜維說:“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不如且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為希冀徼倖,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資治通鑑·卷第七十六》)。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費禕去世,姜維得行其志。三月,吳太傅諸葛恪再次興師攻魏,發兵20萬進攻淮南。姜維也乘機率數萬人出石營(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經董亭(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包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率軍解圍,進至洛門(即洛門聚,今甘肅甘谷西)時,姜維因久攻南安不克,軍糧已盡,撤圍退走。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維主持蜀國內外軍事。二月,魏中書令李豐與皇后之父光祿大夫張緝等密謀廢易大臣,欲以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馬師為大將軍。事洩,司馬師殺李豐、夏侯玄等,廢張皇后,魏國一時陷於混亂。魏狄道長李簡密向蜀漢請降。六月,姜維乘機率軍攻魏,李簡獻城降,姜維佔狄道(今甘肅臨洮)。十月,姜維率軍進圍襄武(魏隴西郡治,今甘肅隴西南)。魏將徐質反擊,蜀前軍蕩寇將軍張嶷戰死。姜維率軍繼至,擊敗魏軍,斬殺徐質。魏軍撤退,姜維乘勝進擊,破河關(今甘肅臨夏西北)、臨洮(今甘肅岷縣)等縣,並遷河關、臨洮、狄道三縣民入川,率軍撤回。  延熙十八年(255年)七月,蜀衛將軍姜維乘魏大將軍司馬師病亡之際,督車騎將軍夏侯霸、徵西大將軍張翼等數萬人攻魏。八月,到達枹罕(今甘肅臨夏東北),遂向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魏徵西將軍陳泰命雍州刺史王經率所部進駐狄道,待他率主力自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到達後,再鉗擊蜀軍。王經不俟陳泰軍至即擅擊蜀軍,姜維率軍先後故關(今甘肅臨洮北)、洮西大敗王經,魏軍大部傷亡或逃亡,損兵數萬,王經只殘部萬人還保狄道。姜維乘勝圍狄道城。魏大將軍司馬昭命長水校尉鄧艾出任安西將軍,與陳泰併力抗擊蜀軍,並遣太尉司馬孚為後援。陳泰與鄧艾軍會合後,分三路進至隴西,避開蜀軍,出其不意地繞過高城嶺(今甘肅渭源西北),進至狄道東南山上,燃火擊鼓與城內聯絡,守軍見援軍至,士氣大振。姜維即督軍沿山進攻,被魏軍擊退。這時陳泰揚言截斷蜀軍退路,姜維遂於九月二十五日撤軍退走鍾堤(今甘肅臨洮南)。  延熙十九年(256年)正月,姜維在駐地被後主封為大將軍。六月,姜維與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邽(今甘肅天水)會合。七月,姜維率先出兵祁山,聞鄧艾有備,乃改從董亭(今甘肅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鄧艾軍搶佔武城山(今甘肅武山西南)據險拒守。姜維見地利已失,強攻難克,乃夜渡渭水東進,沿山進取上邽。兩軍戰於段谷(今甘肅天水西南)。胡濟失期未至。蜀軍交戰不利,士卒潰散,死傷甚眾。百姓因此埋怨姜維,而隴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機騷亂起來。姜維敗歸,謝過引責,自請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將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昭。司馬昭調關中兵力東下討伐諸葛誕。姜維乘機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維率兵數萬出駱谷(今陝西周至西南),到達沈嶺(今陝西周至南)。當時,魏在長城(今陝西周至南)積存大量軍糧,且防守薄弱。聞姜維至,眾皆惶懼。魏徵西將軍司馬望和安西將軍鄧艾恐姜維襲奪長城,立即合軍據守。姜維軍進至芒水(今陝西周至黑水),依山為營。司馬望、鄧艾軍近水築寨。蜀軍多次挑戰,魏軍堅守不出,兩軍長期對峙。景耀元年(258年)三、四月間,姜維聞諸葛誕敗亡,遂引軍而還。並再次被任命為大將軍。  姜維屢次北伐,不但未見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於是,不再輕易對外用兵,轉過頭來,致力於加強漢中的守禦。  當年劉備留魏延鎮守漢中,各個營寨都充實兵力,抵禦外寇。敵人來進攻,使其不得入一步。後來漢中之戰,王平抵拒曹爽,用的就是這種辦法。姜維認真研究了蜀中形勢,提出了“斂兵聚谷”的新策略。   朝廷也覺得姜維的辦法不錯,便命令漢中都督胡濟退駐延壽、監軍王含駐守樂城,護軍蔣斌駐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地建立軍營駐防。  其實,斂軍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於是自棄險要,自拆樊籬。  景耀五年(262年)十月,姜維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陽境。魏徵西將軍鄧艾率兵迎戰。鄧艾抓住姜維懸師遠征,戰線長,給養困難,難以持久的弱點。搶佔有利地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今卓尼東北)設陣,以逸待勞,阻擊蜀軍,雙方激戰後,魏軍發起反擊,蜀軍大敗,損失嚴重。姜維只得退往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此後,蜀軍實力大減,轉為被動防禦態勢。趙雲(168年~公元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中國三國時期蜀漢的著名將領。 生平 趙雲原屬幽州軍閥公孫瓚,併為劉備主騎兵。公孫瓚被袁紹攻滅後,趙雲並沒有投靠袁紹。 趙雲後來追隨劉備,在其麾下歷任牙門將軍、偏將軍、翊軍將軍、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成就一代霸業。蜀後主劉禪繼位後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 又拜鎮東將軍。 227年,趙雲隨蜀漢丞相諸葛亮入漢中,次年出征曹魏,曾於箕谷設定疑兵,牽制魏軍主力。北伐失利後,貶為鎮軍將軍,不久去世。 261年後主追諡趙雲為順平侯。趙雲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承繼爵位,次子趙廣在沓中追隨姜維時戰死。 人物特徵趙雲是蜀漢軍事集團中少有的“智勇兼備”的將領之一,曾經多次為主帥的錯誤決定做出指正。 據《三國志》記載,有關趙雲的著名事蹟有“長坂亂軍之中救後主劉禪”,《雲別傳》中記載有“截江奪阿斗”、“漢水空營退曹軍”等。 羅貫中所著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自立漢中王后,趙雲位列“五虎上將”之一。小說中的趙雲武藝超群、膽大心細,而且德行高尚。 據《雲別傳》記載:“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劉備也稱譽他“一身是膽”。三國時陳壽,楊戲稱其“強摯壯猛”,“猛將之烈”,“以忠勇稱”。 歷史資料趙雲事蹟多出於《雲別傳》,在《三國志》中別傳沒有作為正文內容,而是以註解形式出現。《三國志》原書中並無註解,註解乃後世南朝宋人裴松之所新增。《雲別傳》內容亦為《資治通鑑》等史書引用。 但亦有史家認為《雲別傳》內容以史料而論並不嚴謹,所記載的多是與趙雲相關的軼事,真實性有待商榷。此說由清朝義門先生何焯首度提出,近年在網際網路一度盛行。何氏稱劉備於221年準備東征吳國時,由趙雲 (而非諸葛亮) 勸阻劉備不要東征是不合情理,應是子孫溢美。然而,何的說法被一些史學者指過分疑古。 鄧艾 戰績:一刀砍死葛雍;大戰文鴦50回合;大戰姜維數十回合不分勝負;鄧艾是三國末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度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  鄧艾在生活中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在作戰中又能身先士卒,種田時手執末耜,陰平道上,他以氈自裹,推轉而下。正因為他能處處作出表率,部隊才上下相感,莫不盡力,取得一系列的勝利。  但鄧艾雖善於作戰,卻不善自保。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魏書·鄧艾傳》中對此作了客觀的評論:“鄧艾矯然強壯,立功立事,然暗於防患,咎敗旋至,豈遠知乎諸葛恪而不能近自見,此蓋古人所謂自論者也。  鄧艾在公元243年左右任徵西將軍參軍事,不久擔任南安太守(四千戶)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直到他平定蜀國時,歷時二十年,其中前十年都是太守,前五年曹爽執政,他是司馬氏集團的,沒指望升遷,嘉平元年開始嶄露頭角,說話開始受重視,有戰功封關內侯。從司馬師輔政開始鄧艾迅速高升,他從司馬懿輔政時的討寇將軍、城陽太守(萬戶),轉任汝南太守(兩萬戶),向司馬師談論諸葛恪,建議多被司馬師採納,提升為兗州刺史,以後追隨司馬氏兄弟東征西討屢立戰功在十年中從太守升遷長水校尉、安西將軍、鎮西將軍、徵西將軍直至太尉,可以說是升遷速度驚人,對於他這樣沒有豪強背景的“素微”之士,能有這樣的成就,同司馬氏的信任、提拔重用是密不可分的,他是主要靠軍功,為人公正,治軍嚴厲,是司馬氏集團的重要成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牌子洗髮乳比較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