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電影·中國》
電影被稱為繼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之後誕生的“第七藝術”。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裡喬託·卡努杜在1911年發表的一篇論著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藝術。他認為在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中,建築和音樂是主要的;繪畫和雕塑是對建築的補充;而詩和舞蹈則融化於音樂之中。電影把所有這些藝術都加以綜合,形成運動中的造型藝術。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是把"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和"節奏"藝術全都包括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從此,"第七藝術"成為"電影藝術"的同義語。
一、 世界電影
在法國里昂,路易·盧米埃爾與其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於1895年12月28日下午在巴黎卡普率路14號大咖啡館地下室的“印度沙龍”內,第一次公開售票向公眾公映了他們用紀實手法拍攝的第一批短片。後來,1895年12月28日就被定為電影的生日。
在美國,1893年,T.A.愛迪生髮明電影視鏡並建立“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
大部分人認為電影誕生於法國,是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電影,實際上從電影技術的發明時間來看,愛迪生髮明的電影是早於法華人的,可惜愛迪生並不認為電影是值得重視的發明,所以法華人搶在美華人之前獲得了發明電影的頭銜。
在電影誕生初期,跟愛迪生和盧米埃爾對電影貢獻類似的是兩國兩位電影大師——法國的喬治-梅里愛的“魔術電影”和美國的大衛-格里菲斯的“剪輯藝術”對電影真正成為“第七藝術”的貢獻,如果說在電影誕生期美國和法國的較量中輝煌的勝利屬於法國的話,那麼,由於格里菲斯的出現,美國電影才登上了世界影壇的頂峰,才有了“好萊塢藝術稱霸世界的發端”。大衛-格里菲斯在這部電影中創造性地使用了著名的“平行剪輯”手法,並在結尾使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最後一份鍾營救”,將黑人的“暴行”、白人卡梅隆一家的遭遇以及激烈的內戰場面這三條線索交替發展的結構有機地交織在一起。該片因其內容反動引起社會各界的爭議,而其藝術上的獨創性卻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上映時間前後長達 15 年之久。
從此,世界電影史就成了美國稱霸影壇的歷史。德國的新電影、法國的新浪潮電影、左岸派、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只不過在好萊塢的汪洋大片中泛起了幾個小波浪而已,二戰後的日本雖然有個在電影界挑大樑的“電影天皇”黑澤明,但充其量也就是充當了給美華人提供改編的素材,《用心棒》、《羅生門》、《七武士》、《亂》等成了美國編劇的最佳素材,《荒野大鏢客》、《驍勇七蛟龍》等改編自黑澤明的美國電影,反而比他的日本原版名氣更大,甚至到了後期,黑澤明已經無電影可拍,還要靠斯蒂芬·斯皮爾博格的資助才能完成《夢》等幾部電影的製作。
在電影技術上,法華人和其他歐洲導演自詡為來自文藝復興之地的藝術大師,的確創造了一些新的電影藝術流派,比如先鋒派、新浪潮派、德國表現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道格瑪95等,但是這些流派無法引起好萊塢的興趣,美華人要的是商業、要的是票房,能夠讓美華人心服口也服的恐怕只有前蘇聯導演愛森斯坦1925年執導的《戰艦波將金》中令人眼花繚亂、雜耍式的蒙太奇,一方面好萊塢已經發現蒙太奇在電影藝術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蒙太奇已經成為好萊塢把購買慾望勸誘到最大限度、把刀光劍影張揚得更眩人耳目的商業語言,蒙太奇一度成為電影的代名詞。為了表示對愛森斯坦的致敬,美國導演布賴恩.德.帕爾馬甚至將《戰艦波將金》中那段著名的蒙太奇段落“敖德薩階梯” 放入了1987年執導的電影《鐵面無私》中,營造出來的氣氛不但完全沒有陳舊感,反而證明蒙太奇藝術的歷久彌新。
從查理·卓別林到吉姆·凱瑞、從大衛·格里菲斯到斯蒂芬·斯皮爾博格、從大衛·賽爾滋尼克到約翰·布魯克海默、從奧遜·威爾斯到奧利弗·斯通、從瑪麗·璧克馥到朱麗亞·羅伯絲、從克拉克·蓋博到羅伯特·德尼羅、從《火車大盜》到《泰坦尼克號》,世界影壇彷彿成了好萊塢的後院,獲得奧斯卡獎也成了向世界證明電影水平的最高榮譽。
當然,我們也不能不佩服天性活潑開朗的美華人,美華人用他們最得心應手的商業模式造就了這個電影帝國,好萊塢的宏偉的電影大廈已經成為世界之顛。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從劇本到拍攝到發行的商業體制,只有在美國的這個體制下運作,一部電影才成為在全世界都能發行的電影,不但美國電影如此,法國、德國、英國、中國、甚至伊朗電影都要靠美華人的發行體制才能在世界範圍內的電影院上映。沒有美國的發行商,《臥虎藏龍》也許只是一部臺灣導演拍攝、香港演員參與、在內地取景的中國武俠片;沒有美國的發行商,呂克·貝松也許永遠只是一個拍商業片的法國導演;沒有美國的發行商,講述日本藝伎生活的電影《藝伎回憶錄》也許不可能全部由中國女演員擔綱演出。
美華人發明了電影票房排行榜這種純粹從商業價值評判電影的做法,但也是他們把電影拖入了商業的泥潭,他們只拍市場上能夠接納的電影,他們也只允許有商業價值的電影的存在,所以電影院裡面充斥了無數續集和前傳,這也是無數真正的電影藝術家所鄙夷的,所以佛蘭西斯·科波拉會為了能夠拍攝藝術電影而把自己悶在泰國叢林中拍攝《現代啟示錄》,所以巴頓將軍的扮演者喬治·斯科特會拒絕參加奧斯卡頒獎典,所以所有國家都在拍攝好萊塢風格的所謂商業大片,……
美國電影是拯救了世界還是將世界引入了歧途?
二、中國電影
在中國,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影片記錄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表演的京劇《定軍山》中“舞刀”等幾個片段,由泰照相館的老闆任慶泰(字景豐)為實際上的導演,照相師劉仲倫擔任攝影,譚鑫培也成為第一位中國電影的演員。它標誌著中國電影正式誕生。
在臺灣,1925年,劉喜陽等組成了臺灣電影研究會。在臺灣攝製了第一部故事片《誰之過》。
在香港,1913年,黎民偉在香港組建了一家名叫“華美”的電影公司,該公司就與亞細亞公司合作拍攝了《莊子試妻》,這也是影史上第一部由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
中國兩岸三地的電影經歷過舊上海的輝煌,經歷過文革的蕭條,也經歷過香港的黃金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2005年中國電影誕生百年之際,中國的電影給百年壽誕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既有《無極》這種票房超億元的大片,也有《獨自等待》這種清新小品,香港電影中不乏《殺破狼》這種救市之作,臺灣導演李安也憑藉《斷背山》獲獎無數。
統計數字顯示:2005年中國中國產影片的票房連續第二年超過了進口大片,凱歌年度魔幻鉅製《無極》以1.5308億元的票房成績稱霸票房排行榜,《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以9390萬成為引進片之王。2005年全國生產故事片260部,國內電影市場票房達到20億元,比2004年的15億元增加30%以上,
據藝恩諮詢即將釋出的《2009-2010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統計資料顯示,自2002年開始,中國電影產量便以連續超過20%的增幅高速增長,2008年增幅第一次出現減緩(2007年402部,2008年406部),2009年則再次大幅增長,電影產量達456部,比2008年增加12.3%。截至2009年,中國全年影片生產總量為456部,比2008年增長40%,票房高達62.06億元,比2008年43.41億元增加了43%,新建影院142家,國內主流市場銀幕數已達到4723塊,比2008年增加626塊;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副秘書長耿西林女士預計,未來幾年中,中國的電影票房將突破100億元,同時,除了票房增長外,圍繞電影產品進行多層次開發、多渠道回收的產業鏈開始形成,電影還為明星經濟、唱片產業、廣告業、演藝業、服務業、遊戲娛樂業等提供了內容資源和經濟動力。越來越多的電影人已經意識到電影的綜合營銷和市場開發的重要性,網咖放映權、手機電影播映權、數字節目版權、網路遊戲改編版權等多種創收新手段不斷湧現,為電影帶來了更多的資金回收渠道。
2010年,中國電影業的發展形勢仍然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光是美國電影《阿凡達》在國內上映的票房就有13.787億元人民幣,馮小剛執導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剛上映一個星期左右,票房就已經接近4億元人民幣,打破2009年票房最好的中國產電影《建國大業》的4.2億元的成績已經指日可待,甚至有可能打破《赤壁》上、下兩部加起來5.8億元的中國產電影最高票房,至2010年上半年,中國已審查經由過程影片兒288部;電影票房總收入已達48億元,新增影院149家,銀幕596塊,接近2009年整年的增長程度。國內的電影業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然而,香港和臺灣地區曾經非常繁榮的電影業,現在卻一片凋零,曾經風光無限,製作超過一千部電影的香港邵氏公司在1987年5月宣佈停止生產電影,2005年2月28日,臺灣最後一家制片公司臺灣中影公司宣佈倒閉,至此臺灣已經沒有製片公司;香港電影也已經經歷了數年的下滑,雖然周星馳的喜劇電影《少林足球》、《功夫》連續兩年重新整理票房紀錄,而且出現了《無間道》等號稱香港電影的救市之作,但是迴天乏力,香港的電影人才大量流失,香港電影的產量和票房也經歷了歷史新低,2009年香港市場上映了78部華語作品,雖然比起2008年的63部高出了15部,但在票房收入方面,2009年為2.65億港元,而比2008年的約2.7億要減少500萬。香港知名導演徐克、林嶺東、吳宇森、黃志強、元奎都先後赴好萊塢發展,曾經拍出過《英雄本色》的吳宇森已經宣佈不再在香港拍片,他跟周潤發合作的《辣手神探》成為他和周潤發在香港的最後一部電影,在中國內地的電影事業蒸蒸日上的今天,香港的很多導演和演員都北上到內地淘金,甚至原來在香港票房並不可能太好的電影如《大話西遊》、《七劍》在內地市場都創出了佳績,甚至近年從未在香港拍片的周潤發在國內獨立小成本製作《獨自等待》中開始玩票性質的演出起,近年更是大量參與國內大製作如《滿城盡帶黃金甲》、《孔子》等。
雖然近兩年中國國內票房連續創出佳績,但就是中國的近鄰——南韓,現在一年的票房超過120億元,中國的人口是南韓的十多倍,但即使到2010年,中國大陸的電影票房卻只有南韓的一半。南韓的電影在九十年代之前還甘敗香港電影的下風,無論是動作片還是劇情片都以模仿和抄襲香港電影為主,南韓也曾是香港電影的主要進口國之一,《新龍門客棧》的發行權曾經在南韓創造了3000萬港幣的紀錄,然而現在的南韓電影充斥了中國及香港的電影市場,中國的很多如《集結號》、《唐山大地震》等大型電影製作的幕後特效班底幾乎全部由南韓技術團隊包攬,跟蹣跚起步的中國電影相比,剛崛起不久的南韓電影就在短期內儼然具備了好萊塢的技術實力,這與南韓政府鼓勵電影行業的做法有直接的聯絡,這些鼓勵電影行業的做法包括:1、設立電影配額制,又叫義務上映制度。2、設立電影振興委員會3、電影等級制度4、電影輔助金 5、設立釜山電影節。
南韓電影的發展是在短期內發展起來的,根本的原因是政府對電影的大力支援。中國電影有中國內地的人才、市場資源,臺灣有經濟資源,香港有技術資源這三大塊優勢,中國目前的票房雖然相對較低,但是前景非常看好,中國電影如果能夠借鑑南韓電影發展的經驗,憑藉三方各自固有的一貫優勢,中國電影才能從根本上打破好萊塢的壟斷。
中國內地電影工業中,目前的領軍人物仍然是第五代的導演們,他們創造的票房紀錄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個巔峰,從《英雄》到《十面埋伏》到《無極》再到《滿城盡帶黃金甲》,姑且不論電影的水平如何,至少他們創造了一種營銷模式:大規模平面媒體宣傳、電影首發儀式晚會、選擇合適上映檔期等,這與第六代導演們的集體地下演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第六代導演的票房基本上無法在國內上映,而要靠銷售海外版權收回成本,如張元的《媽媽》,王小帥的《扁擔姑娘》,賈樟柯的《小武》,然而最近第六代也慢慢摒棄了過重的學究氣開始了自己的商業化轉變,張元最新拍攝的《看上去很美》相比他以前的電影明顯商業許多,賈樟柯的《世界》也終於能夠在國內商業院線發行,管虎的《鬥牛》在09年也創造了不錯的票房成績和口碑,這些基本上沒有被國內主流觀眾關注過的第六代導演的轉變,對於中國電影的商業化程序來說是個很重要的訊號,在這些科班出身的導演身上根本不缺電影方面的專業技術,只要他們中有一部分人能夠致力於商業電影的製作,相信是能夠創造出商業與藝術俱佳的作品來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甯浩拍攝的《瘋狂的石頭》,甯浩借鑑了國外一些優秀商業電影的元素,融合了他在電影執導方面、廣告片拍攝方面的經驗優勢,將一部低成本獨立製作拍得有聲有色,在投資不到600萬元人民幣的情況下,國內的票房竟然超過2000萬;另外,還有一些不屬於傳統電影院校的導演,比如姜文和陸川、顧長衛在最近幾部自己導演的電影中都表現出了優異的水平,這表明中國電影仍然還在不停的迸發能量。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電影在未來的日子裡應該是潛力牛股,中國電影中不缺乏內地導演的藝術氣質,也能夠隨時載入上香港的商業化,中國內地近幾年跟香港合作的電影也越來越中國化,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其實電影跟其他東西一樣——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民族的!在中國電影2018年票房突破600億元票房之際,中國電影的前景也無限寬廣!!
《世界·電影·中國》
電影被稱為繼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之後誕生的“第七藝術”。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裡喬託·卡努杜在1911年發表的一篇論著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藝術。他認為在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中,建築和音樂是主要的;繪畫和雕塑是對建築的補充;而詩和舞蹈則融化於音樂之中。電影把所有這些藝術都加以綜合,形成運動中的造型藝術。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是把"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和"節奏"藝術全都包括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從此,"第七藝術"成為"電影藝術"的同義語。
一、 世界電影
在法國里昂,路易·盧米埃爾與其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於1895年12月28日下午在巴黎卡普率路14號大咖啡館地下室的“印度沙龍”內,第一次公開售票向公眾公映了他們用紀實手法拍攝的第一批短片。後來,1895年12月28日就被定為電影的生日。
在美國,1893年,T.A.愛迪生髮明電影視鏡並建立“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
大部分人認為電影誕生於法國,是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電影,實際上從電影技術的發明時間來看,愛迪生髮明的電影是早於法華人的,可惜愛迪生並不認為電影是值得重視的發明,所以法華人搶在美華人之前獲得了發明電影的頭銜。
在電影誕生初期,跟愛迪生和盧米埃爾對電影貢獻類似的是兩國兩位電影大師——法國的喬治-梅里愛的“魔術電影”和美國的大衛-格里菲斯的“剪輯藝術”對電影真正成為“第七藝術”的貢獻,如果說在電影誕生期美國和法國的較量中輝煌的勝利屬於法國的話,那麼,由於格里菲斯的出現,美國電影才登上了世界影壇的頂峰,才有了“好萊塢藝術稱霸世界的發端”。大衛-格里菲斯在這部電影中創造性地使用了著名的“平行剪輯”手法,並在結尾使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最後一份鍾營救”,將黑人的“暴行”、白人卡梅隆一家的遭遇以及激烈的內戰場面這三條線索交替發展的結構有機地交織在一起。該片因其內容反動引起社會各界的爭議,而其藝術上的獨創性卻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上映時間前後長達 15 年之久。
從此,世界電影史就成了美國稱霸影壇的歷史。德國的新電影、法國的新浪潮電影、左岸派、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只不過在好萊塢的汪洋大片中泛起了幾個小波浪而已,二戰後的日本雖然有個在電影界挑大樑的“電影天皇”黑澤明,但充其量也就是充當了給美華人提供改編的素材,《用心棒》、《羅生門》、《七武士》、《亂》等成了美國編劇的最佳素材,《荒野大鏢客》、《驍勇七蛟龍》等改編自黑澤明的美國電影,反而比他的日本原版名氣更大,甚至到了後期,黑澤明已經無電影可拍,還要靠斯蒂芬·斯皮爾博格的資助才能完成《夢》等幾部電影的製作。
在電影技術上,法華人和其他歐洲導演自詡為來自文藝復興之地的藝術大師,的確創造了一些新的電影藝術流派,比如先鋒派、新浪潮派、德國表現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道格瑪95等,但是這些流派無法引起好萊塢的興趣,美華人要的是商業、要的是票房,能夠讓美華人心服口也服的恐怕只有前蘇聯導演愛森斯坦1925年執導的《戰艦波將金》中令人眼花繚亂、雜耍式的蒙太奇,一方面好萊塢已經發現蒙太奇在電影藝術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蒙太奇已經成為好萊塢把購買慾望勸誘到最大限度、把刀光劍影張揚得更眩人耳目的商業語言,蒙太奇一度成為電影的代名詞。為了表示對愛森斯坦的致敬,美國導演布賴恩.德.帕爾馬甚至將《戰艦波將金》中那段著名的蒙太奇段落“敖德薩階梯” 放入了1987年執導的電影《鐵面無私》中,營造出來的氣氛不但完全沒有陳舊感,反而證明蒙太奇藝術的歷久彌新。
從查理·卓別林到吉姆·凱瑞、從大衛·格里菲斯到斯蒂芬·斯皮爾博格、從大衛·賽爾滋尼克到約翰·布魯克海默、從奧遜·威爾斯到奧利弗·斯通、從瑪麗·璧克馥到朱麗亞·羅伯絲、從克拉克·蓋博到羅伯特·德尼羅、從《火車大盜》到《泰坦尼克號》,世界影壇彷彿成了好萊塢的後院,獲得奧斯卡獎也成了向世界證明電影水平的最高榮譽。
當然,我們也不能不佩服天性活潑開朗的美華人,美華人用他們最得心應手的商業模式造就了這個電影帝國,好萊塢的宏偉的電影大廈已經成為世界之顛。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從劇本到拍攝到發行的商業體制,只有在美國的這個體制下運作,一部電影才成為在全世界都能發行的電影,不但美國電影如此,法國、德國、英國、中國、甚至伊朗電影都要靠美華人的發行體制才能在世界範圍內的電影院上映。沒有美國的發行商,《臥虎藏龍》也許只是一部臺灣導演拍攝、香港演員參與、在內地取景的中國武俠片;沒有美國的發行商,呂克·貝松也許永遠只是一個拍商業片的法國導演;沒有美國的發行商,講述日本藝伎生活的電影《藝伎回憶錄》也許不可能全部由中國女演員擔綱演出。
美華人發明了電影票房排行榜這種純粹從商業價值評判電影的做法,但也是他們把電影拖入了商業的泥潭,他們只拍市場上能夠接納的電影,他們也只允許有商業價值的電影的存在,所以電影院裡面充斥了無數續集和前傳,這也是無數真正的電影藝術家所鄙夷的,所以佛蘭西斯·科波拉會為了能夠拍攝藝術電影而把自己悶在泰國叢林中拍攝《現代啟示錄》,所以巴頓將軍的扮演者喬治·斯科特會拒絕參加奧斯卡頒獎典,所以所有國家都在拍攝好萊塢風格的所謂商業大片,……
美國電影是拯救了世界還是將世界引入了歧途?
二、中國電影
在中國,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影片記錄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表演的京劇《定軍山》中“舞刀”等幾個片段,由泰照相館的老闆任慶泰(字景豐)為實際上的導演,照相師劉仲倫擔任攝影,譚鑫培也成為第一位中國電影的演員。它標誌著中國電影正式誕生。
在臺灣,1925年,劉喜陽等組成了臺灣電影研究會。在臺灣攝製了第一部故事片《誰之過》。
在香港,1913年,黎民偉在香港組建了一家名叫“華美”的電影公司,該公司就與亞細亞公司合作拍攝了《莊子試妻》,這也是影史上第一部由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
中國兩岸三地的電影經歷過舊上海的輝煌,經歷過文革的蕭條,也經歷過香港的黃金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2005年中國電影誕生百年之際,中國的電影給百年壽誕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既有《無極》這種票房超億元的大片,也有《獨自等待》這種清新小品,香港電影中不乏《殺破狼》這種救市之作,臺灣導演李安也憑藉《斷背山》獲獎無數。
統計數字顯示:2005年中國中國產影片的票房連續第二年超過了進口大片,凱歌年度魔幻鉅製《無極》以1.5308億元的票房成績稱霸票房排行榜,《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以9390萬成為引進片之王。2005年全國生產故事片260部,國內電影市場票房達到20億元,比2004年的15億元增加30%以上,
據藝恩諮詢即將釋出的《2009-2010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統計資料顯示,自2002年開始,中國電影產量便以連續超過20%的增幅高速增長,2008年增幅第一次出現減緩(2007年402部,2008年406部),2009年則再次大幅增長,電影產量達456部,比2008年增加12.3%。截至2009年,中國全年影片生產總量為456部,比2008年增長40%,票房高達62.06億元,比2008年43.41億元增加了43%,新建影院142家,國內主流市場銀幕數已達到4723塊,比2008年增加626塊;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副秘書長耿西林女士預計,未來幾年中,中國的電影票房將突破100億元,同時,除了票房增長外,圍繞電影產品進行多層次開發、多渠道回收的產業鏈開始形成,電影還為明星經濟、唱片產業、廣告業、演藝業、服務業、遊戲娛樂業等提供了內容資源和經濟動力。越來越多的電影人已經意識到電影的綜合營銷和市場開發的重要性,網咖放映權、手機電影播映權、數字節目版權、網路遊戲改編版權等多種創收新手段不斷湧現,為電影帶來了更多的資金回收渠道。
2010年,中國電影業的發展形勢仍然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光是美國電影《阿凡達》在國內上映的票房就有13.787億元人民幣,馮小剛執導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剛上映一個星期左右,票房就已經接近4億元人民幣,打破2009年票房最好的中國產電影《建國大業》的4.2億元的成績已經指日可待,甚至有可能打破《赤壁》上、下兩部加起來5.8億元的中國產電影最高票房,至2010年上半年,中國已審查經由過程影片兒288部;電影票房總收入已達48億元,新增影院149家,銀幕596塊,接近2009年整年的增長程度。國內的電影業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然而,香港和臺灣地區曾經非常繁榮的電影業,現在卻一片凋零,曾經風光無限,製作超過一千部電影的香港邵氏公司在1987年5月宣佈停止生產電影,2005年2月28日,臺灣最後一家制片公司臺灣中影公司宣佈倒閉,至此臺灣已經沒有製片公司;香港電影也已經經歷了數年的下滑,雖然周星馳的喜劇電影《少林足球》、《功夫》連續兩年重新整理票房紀錄,而且出現了《無間道》等號稱香港電影的救市之作,但是迴天乏力,香港的電影人才大量流失,香港電影的產量和票房也經歷了歷史新低,2009年香港市場上映了78部華語作品,雖然比起2008年的63部高出了15部,但在票房收入方面,2009年為2.65億港元,而比2008年的約2.7億要減少500萬。香港知名導演徐克、林嶺東、吳宇森、黃志強、元奎都先後赴好萊塢發展,曾經拍出過《英雄本色》的吳宇森已經宣佈不再在香港拍片,他跟周潤發合作的《辣手神探》成為他和周潤發在香港的最後一部電影,在中國內地的電影事業蒸蒸日上的今天,香港的很多導演和演員都北上到內地淘金,甚至原來在香港票房並不可能太好的電影如《大話西遊》、《七劍》在內地市場都創出了佳績,甚至近年從未在香港拍片的周潤發在國內獨立小成本製作《獨自等待》中開始玩票性質的演出起,近年更是大量參與國內大製作如《滿城盡帶黃金甲》、《孔子》等。
雖然近兩年中國國內票房連續創出佳績,但就是中國的近鄰——南韓,現在一年的票房超過120億元,中國的人口是南韓的十多倍,但即使到2010年,中國大陸的電影票房卻只有南韓的一半。南韓的電影在九十年代之前還甘敗香港電影的下風,無論是動作片還是劇情片都以模仿和抄襲香港電影為主,南韓也曾是香港電影的主要進口國之一,《新龍門客棧》的發行權曾經在南韓創造了3000萬港幣的紀錄,然而現在的南韓電影充斥了中國及香港的電影市場,中國的很多如《集結號》、《唐山大地震》等大型電影製作的幕後特效班底幾乎全部由南韓技術團隊包攬,跟蹣跚起步的中國電影相比,剛崛起不久的南韓電影就在短期內儼然具備了好萊塢的技術實力,這與南韓政府鼓勵電影行業的做法有直接的聯絡,這些鼓勵電影行業的做法包括:1、設立電影配額制,又叫義務上映制度。2、設立電影振興委員會3、電影等級制度4、電影輔助金 5、設立釜山電影節。
南韓電影的發展是在短期內發展起來的,根本的原因是政府對電影的大力支援。中國電影有中國內地的人才、市場資源,臺灣有經濟資源,香港有技術資源這三大塊優勢,中國目前的票房雖然相對較低,但是前景非常看好,中國電影如果能夠借鑑南韓電影發展的經驗,憑藉三方各自固有的一貫優勢,中國電影才能從根本上打破好萊塢的壟斷。
中國內地電影工業中,目前的領軍人物仍然是第五代的導演們,他們創造的票房紀錄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個巔峰,從《英雄》到《十面埋伏》到《無極》再到《滿城盡帶黃金甲》,姑且不論電影的水平如何,至少他們創造了一種營銷模式:大規模平面媒體宣傳、電影首發儀式晚會、選擇合適上映檔期等,這與第六代導演們的集體地下演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第六代導演的票房基本上無法在國內上映,而要靠銷售海外版權收回成本,如張元的《媽媽》,王小帥的《扁擔姑娘》,賈樟柯的《小武》,然而最近第六代也慢慢摒棄了過重的學究氣開始了自己的商業化轉變,張元最新拍攝的《看上去很美》相比他以前的電影明顯商業許多,賈樟柯的《世界》也終於能夠在國內商業院線發行,管虎的《鬥牛》在09年也創造了不錯的票房成績和口碑,這些基本上沒有被國內主流觀眾關注過的第六代導演的轉變,對於中國電影的商業化程序來說是個很重要的訊號,在這些科班出身的導演身上根本不缺電影方面的專業技術,只要他們中有一部分人能夠致力於商業電影的製作,相信是能夠創造出商業與藝術俱佳的作品來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甯浩拍攝的《瘋狂的石頭》,甯浩借鑑了國外一些優秀商業電影的元素,融合了他在電影執導方面、廣告片拍攝方面的經驗優勢,將一部低成本獨立製作拍得有聲有色,在投資不到600萬元人民幣的情況下,國內的票房竟然超過2000萬;另外,還有一些不屬於傳統電影院校的導演,比如姜文和陸川、顧長衛在最近幾部自己導演的電影中都表現出了優異的水平,這表明中國電影仍然還在不停的迸發能量。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電影在未來的日子裡應該是潛力牛股,中國電影中不缺乏內地導演的藝術氣質,也能夠隨時載入上香港的商業化,中國內地近幾年跟香港合作的電影也越來越中國化,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其實電影跟其他東西一樣——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民族的!在中國電影2018年票房突破600億元票房之際,中國電影的前景也無限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