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草29

    謝邀。 歐洲的文藝復興與其工業革命的聯絡,有很多大部頭的書論述了。其歸結起來就一條: 文藝復興打破神學對人精神的桎梏,即解放 了人的思想才有了後來的工業革命。實際上人類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會讓人類獲得一次長足進步。現今我們打破歐美西方的所謂民主自由人權的精神枷鎖及資本金融信條,我們也就前進了一大步。

  • 2 # 一老沈一

    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後來的工業革命,肯定是有關係的,但二者之間不是“充分必要條件的因果關係”。

    關於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Renaissance),被稱作西方文明史上的一個新時代,是中世紀與近代的分界點。

    “文藝復興”這個概念,14世紀義大利的彼特拉克就呼喊出了相近的口號;19世紀的作家朱爾.米什萊、約翰.阿丁頓.西蒙茲則專門對此專門進行了研究。同時期,瑞士的雅各布.布克哈特寫了一本著名的書——《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使“文藝復興”的概念,被世界所普遍接受;而且這部著作,成為了解和研究那一時期文化的不二之選,以至迄今仍有著巨大影響。

    文藝復興的起止,一般認為是從14世紀至17世紀。最早從義大利發軔。

    表面上看,文藝復興,是一些文化人要“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運動;實質上,標誌著歐洲神學統治走向衰落和新時代的開始——

    公元前後,所謂歐洲的文化,也就是先希臘後羅馬的文化,其他地域基本還處於荒蠻狀態。476年,西羅馬帝國瓦解冰消,教會勢力成了唯一能夠連結歐洲的力量。希臘羅馬文化幾近消弭於無形,除了基督教文化之外,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一片文化荒漠。

    13世紀,羅馬教會的勢力已經在走下坡路。義大利的城市逐漸發展為城市國家。隨著城市獨裁政治的崛起,世俗勢力也慢慢有力量在文化方面對抗教會影響——這是從古希臘和羅馬的語言受到追捧開始的,然後擴充套件到藝術、哲學、歷史、數學等方面;最主要的,是人文主義的萌芽。

    14世紀開始,文藝復興熱浪遍及整個義大利。15世紀末,法國入侵義大利。附帶的結果,是使文藝復興迅速蔓延到了歐洲北方。 文藝復興,也帶來了科學和技術的快速發展。包括對開始於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地理大發現”航海冒險,也提供了科學和技術的支援。

    關於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 (Industrial Revolution),國際上比較認可的表述,是指從農業和手工業經濟轉變到以工業和機器製造業為主經濟的過程——這是指18世紀60-80年代開始於英國,又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最初,提出“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這個詞彙的,是英國經濟歷史學家湯因比(1852-1883)。他用此來描述1760-1840年間英國的經濟發展。

    英國的工業革命,最早開始於本不是自己長項的棉紡織業——“飛梭”的發明,使織布效率大大提高。這促使多軸紡紗機的出現;然後,水力紡紗機登場,紡紗速度提升100倍。反過來,這又促進了水力織布機的發明,使織布效率提高了40倍。

    同時,英國的採煤業、冶鐵業中,技術革新不斷湧現。特別是1789年瓦特發明了蒸汽機,讓歷史跨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英國的迅速崛起,極大地“刺激”了歐洲其他國家。在歐洲大陸,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是比利時。其次是法國,1848年,法國已成為工業強國,但仍落後於英國。由於國內的動盪,1870年以後,德國工業才迅速發展,但是到1900年以前,其鋼鐵業已超過英國,化工業則躍居世界首位。西歐其他國家,也很快完成了工業化。

    關於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的關係。

    第一,文藝復興發生在前,並且最早出現於義大利,是有其必然性的。 文藝復興,在那個時間段,發生於義大利,不是偶然的。首先,和經歷漫長的中世紀之後,教廷統治力和影響力已經式微有關;其次,和義大利城邦新君主制的興起有關;也和義大利沿海城市資本主義逐漸萌發有關。教廷統治力的下降,使藉著“再生”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名義,以主張人文主義的探索成為可能。這種探索,反映著新生產力的要求。 後來,宗教改革和15世紀活字印刷在歐洲的普及,使文藝復興如虎添翼地擴充套件到歐洲北部。 當時的情況下,那裡的進步文人們,能做的也只是這個了——工業革命還完全不可能發生——條件還完全不成熟。

    第二,工業革命最初發生於在英國,也不是偶然的。 在文藝復興興起後四百年,才在英中國產生了工業革命。 對於工業革命產生的原因,西方學界長期存在“主因說”和“多因說”的爭論。但無論如何,科學的條件、社會的條件都是必須具備的。在此基礎上,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才是根本原因。 恩格斯說過很經典的話——不在於人們生產什麼,而在於人們用什麼來生產。工業革命,是人類用什麼來生產的一次根本性飛躍。這個飛躍是在長期的生產力發展的積累基礎上實現的。當時的英國,恰恰具備了這個條件——這就是手工工場的充分發展;圈地運動使新興資產階級逐漸成熟,失去土地的農民為工人階級的形成提供了人員儲備;海外殖民地的財富大量流回英國;1688年“光榮革命”準備了政治條件,等等。

    第三,文藝復興對工業革命的影響。 文藝復興,對英國,對工業革命肯定產生了積極作用。 但是,客觀地說,其沒有直接的作用,也不是主因的作用,更不是“充分必要條件”。

    文藝復興14世紀在義大利形成。一百多年後,才波及到英倫,湧現了喬叟,特別是莎士比亞這樣的大文豪。同時,也啟發了那裡的思想界和文化人。托馬斯莫爾寫了《烏托邦》。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都是工業革命前的著名思想家,有些還是著名的科學家。牛頓、瓦特的功績更不用說。 在這樣的基礎上,加上生產力發展的迫切要求,以及新興資產階級對於提高生產效率,改革生產管理和生產關係的強烈願望,英國的工業革命便水到渠成地發生了。 總結一下——

    1,文藝復興,是發生在意識形態領域裡的一個劃時代的重要事件。它最初的發生,是由義大利當時的經濟基礎決定的。

    2,文藝復興對整個歐洲,包括英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正是體現了意識形態所具有的反作用。

    3,四百年後發韌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根本原因也是其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其中包含著文化、思想等作用,這與文藝復興的影響有關,但不是最主要的。至於科學發展所提供的條件,這個觀點很重要——科學屬於第一生產力——其對於工業革命的發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 3 # 通靈半藏

    有互相複雜的相互作用關係

    下面,我從精神文化、技術革新以及地理資源的互相關係中,予以論述:

    宗教革命和文藝復興

    在中世紀的歐洲,特別是義大利一些較大的城市,如威尼斯、熱那亞、弗羅倫薩和米蘭。因為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獨立,它們成為了文藝復興的中心。

    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早期,歐洲不僅發生了文藝復興,還發生了宗教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這兩者是同一種社會運動的兩個組成部分——從文化到政治。

    (宗教改革中的人們)

    這種社會運動在經濟學上的意義,是要把基於歐洲傳統社會的關係制度,變成一種基於買賣和勞力的社會制度。這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的萌芽。

    這也得益於,商人中世紀長期積累下來的巨大剩餘財富。而促使這些財富得以大規模積累的,是中世紀後期所採取的技術改進。

    有時候僅僅僅量變,僅因為開始擴大工具的規模,就能引起某些行業的關鍵改變。

    瑞典和俄國崛起

    就鑄鐵業而言,在整個中世紀,鍊鐵爐都在逐漸加大:最初是小型吹煉爐,在爐內相對低溫下,透過木炭還原制鐵。到後來,人們開始把鍊鐵爐做大,大到需要用風箱來鼓風。再後來,風箱大到需要用水力來推動。

    (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和工藝)

    就這樣,鍊鐵的規模,開始越來越大。

    但鑄鐵的發展,並非直線。鍊鐵爐開始變大,可以練更多的鐵。同時,由於量產,鐵就會很便宜。這就是直線發展的思維。

    但當時的現實是,鍊鐵需要大量木材。而在鍊鐵爐改進之後,木材顯得極度缺乏。因此,往日建立的一些產鐵區:如蘇塞克斯的威爾德,就漸漸失去了他們的重要地位。

    這樣的重要地位,逐漸轉移到有更多木料的瑞典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藉此,透過貿易和戰爭,進入了世界經濟大國之列。

    (俄羅斯國旗和瑞典國旗)

    俄羅斯發家的地方,是氣候苦寒的東歐平原。在中世紀以前,以當時人類文明的科技水平,還無力對這類寒冷地帶,進行充分的農業開發(其實,到了蘇聯時代,俄羅斯的農作物產量,也比其他地方,更靠天吃飯)。

    但時來運轉,到中世紀中後期,歐洲農耕技術,積累了千年的進步。這些技術,已經小有所成。人們因此可以在較寒冷地區,開展農業種植。加上歐洲因為鑄鐵技術的進步,引發了對木材的需求。

    同時,蒙古人在俄羅斯的金帳汗國,壽終正寢。

    在這樣的歷史契機下,俄羅斯終於可以開始自己的大國之路(個人感覺,木材會不會是那個時代的天然氣?)。

    然而,盛產木材的國家,並非只有俄羅斯。瑞典,也有做木材生意的心思。

    瑞典作為國家,成立於公元11世紀。其實,海盜時期的瑞典人,就比近鄰丹麥人和挪威人,更注重商業貿易,而不是征服和殖民。

    部分史學家認為,瑞典和俄羅斯開打“大北方戰爭”,主要原因是為了各自的貿易。具體來說,為了更好地進行貿易,它們在爭奪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大北方戰爭中的瑞典炮兵)

    荷蘭和英國

    同時,由於鍊鐵導致的木材缺乏,也引起了16世紀後,荷蘭和英國嚴重的木材恐慌。

    脫離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等的統治後,荷蘭開始獨立。它由4個構成國組成。本質上,荷蘭是君主立憲制的複合國。其實,荷蘭中央政府權力不大,僅限於國防、外交、國籍和引渡。這樣的條件,使得很多商人,可以更加自由地生活。

    他們可以避免衝擊。這種衝擊,是在同一時代的歐洲,大多數人都要面臨的宗教迫害。宗教問題,從中世紀以來,一直是一個嚴厲的存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荷蘭當時商業發達,就不難理解了。

    ——大量商人的雲集,讓荷蘭的經濟實力猛增。這也為以後,荷蘭成為“海上馬車伕”,埋下伏筆。

    (海上馬車出海了)

    但荷蘭的繁榮,是科技萌芽時代的商業繁榮。這不同於過去的繁榮。

    在以前的商業繁榮中,人們已經開始用木材造船、造房子、當柴火燒、制麥芽糖以及家庭雜用。這些需求一直存在。它們和鍊鐵技術的進步,逼得傳統經濟中心,不能再靠森林維持。

    因為森林,已無法提供足量的木材。16世紀開始,木材價格高漲。人們開始以煤為新的替代能源。而在此以前,人們沒有足夠的必要,去煤礦冒險。畢竟,煤礦容易塌方,也容易淹水。被壓在煤礦裡,九死一生。

    從1564年到1634年的70年裡,紐卡斯爾每年運輸的煤炭,增長了14倍,幾乎達到了15萬噸。相應地,歐洲人不得不,在技術上更加努力。他們從更深,也更易受水淹的煤礦坑裡,去採集煤礦。

    (油畫內容:紐卡斯爾發生的火災)

    由於屢次出現燃料恐慌,煤逐漸代替了木材。所有的文明商業中心,從一開始追逐邊區的森林,到後來開始轉向煤礦區。

    從那以後,至少400年的時間內,這一趨勢都被固定下來。

    大英帝國後來遍佈全球。其最初的優勢,其實就是不列顛附近有豐富的煤礦。而未必是其他因素。這個觀點,最早可能來自觀察家丹尼爾·笛福。他對此有著敏銳的觀察。

    在論述約克郡三分割槽的西區中,丹尼爾·笛福曾這樣說過:

    英國“最初的優勢,其實就是不列顛附近有豐富的煤礦而未必是其他因素。大自然對於這個在其他方面非常惡劣的國家,所失的人愛就是這樣:工商業以及人民安樂所需的兩個主要東西都在這裡。而且所處的局面是我們英格蘭,其他任何地方未曾見到的……我指的是沒和高山頂上的長流水”

    (丹尼爾·笛福)

    結尾

    本文並非認為,科技是唯一重要的歷史推動力。

    其實科學技術的進步,並非單純對人類歷史,造成一一對應的影響。它的作用力和其他因素交織在一起。這些因素包括:人類社會學意義上的各種運動,以及地理上的各種資源差異等。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對人類的社會、文化和歷史,產生了多因多果的影響。

    同時,這些因素本身,及其後續產物,將繼續影響世界的今天和未來。

  • 4 # 遊學行者

    文藝復興是承接中世紀的近代文化大變革,主要階段為15世紀到17世紀末,其重要特徵是文化領域的復古、創新和宗教改革;

    文藝復興啟蒙、解放了人的思想,提升了人的地位,使得人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也使得種種新發明不再被視為妖術、魔法,而是被視為人的力量的體現。這些都為工業革命發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

    工業革命是現代文明的發端,首次工業革命為18世紀下半葉,以紡織工業革命和瓦特蒸汽機的發明(蒸汽革命)為重要起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郎致辭最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