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月如初

    呂不韋貪戀權利,為何還要將有著王佐之才的李斯送到秦王政身邊?

    矛盾嗎?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呂不韋跟嬴政政見不合,但是有一點卻是相同的,他們都想秦國強大,他們都想東出統一六國,結束紛擾的戰爭,與民生息修養,呂不韋是內斂型的,想有絕對的把握才動手,嬴政是外向型的,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可以發動統一戰爭了,這兩者本身就沒有錯,呂不韋很明白,把李斯送到秦王嬴政身邊,是為國選材,是為了大秦的千秋功業。

    從呂不韋助嬴異人登基,就可以看出此人有強烈的權利慾望,從一拖再拖的歸還嬴政權利也可以看出,他對權利的貪戀,但是不能否認此人也有遠大的抱負,他治理下的大秦帝國,百姓安康,糧食豐收,經濟發達,戰備充盈,兵員眾多,他雖然沒有東出發動戰爭,但是嬴政能統一全國,呂不韋打下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是不可磨滅的。李斯是王佐之才,呂不韋何嘗不是呢,而且還是很有能力的權臣。

    萬曆的張居正,像極了呂不韋,張居正倡導了晚明的一系列改革,才有了萬曆中興,但是萬曆跟張居正的矛盾也很大,但是並不妨礙,大明走向中興,張居正一心想要大明重新振興,一心想要把萬曆打造成盛世明君,這沒有錯吧,但是萬曆也做了無聲的抵抗,幾十年不上朝。所以說,權臣貪戀權利,但是於國來說,利還是大於弊吧,畢竟人年也想把國家治理好。

  • 2 # 玄坤文史

    呂不韋

    可能有人就會覺得,呂不韋的權力來源於秦國,但是他也沒必要竭盡全力輔佐秦王,呂不韋權勢日盛,就不怕以後秦王親政,功高蓋主被惦記上嗎?但這種思考的前提是呂不韋能夠意識到,秦王親政是必然,他不可能永遠控制秦王,他以後的權勢也不一定能威懾住秦王。

    而另外一方面,呂不韋輔佐秦王,他在秦國權勢鼎盛,在他可以控制住秦王的背景下,秦國國力不斷強盛,甚至是有實力統一天下,那麼呂不韋同樣也將獲利,天下統一後後,呂不韋就不只是秦國的相邦了,而是天下的相邦。

    呂不韋是一個商人,商人重利,雖然這樣的利益通常會伴有高風險,但確實值得一試,所以呂不韋和秦國的利益是一致的,秦國要一統天下,而呂不韋需要的是更大的權勢,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

    我們再來說一下李斯,李斯是個很有抱負的人,他曾當過小吏,後來到齊國向荀子學習,學成後,分析各國形勢,最終選擇了去秦國,他成為了呂不韋的門客,李斯很有才學,不久就得到了呂不韋器重,在秦國當了一個小吏。

    呂不韋手下並不缺能人異士,連嫪毐這種人他都能找到,所以李斯以後的前途究竟如何,其實沒有人知道,這不只是能力出眾就行,機遇也很重要,對於呂不韋來說,這些門客能在秦國混個一官半職,全靠他的權勢,他並不擔心把這些人舉薦給秦王,他們就會背叛自己。

    李斯

    如果有人背叛呂不韋,以呂不韋的權勢,背叛呂不韋的人多半會先倒臺,而呂不韋如果能在秦王身邊儘可能多安插自己的門客,反而更容易左右秦國朝政,控制秦王。

    李斯因為呂不韋的舉薦,終於有了和秦王接近的機會,這剩下來的就看李斯的才華了,李斯對秦始皇提出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戰略,得到了秦王賞識,李斯的政見和呂不韋並不存在利益衝突。

    嬴政親征後,作風強硬,也不在受呂不韋控制,這些都在呂不韋的預料之外,其實他也明白,隨著秦始皇逐漸掌握大權後,自己的處境也會越來越危險,但問題時這個時候秦國已經具備滅六國的實力了,即便他想跑能跑哪去呢,那個國家又敢收留他呢?嫪毐謀反被鎮壓後,呂不韋也被罷相了,嬴政本不想殺他,但呂不韋的權勢鼎盛,影響過深,最終還是難得善終。

    秦始皇嬴政

  • 3 # 和平學史

    呂不韋留給後世的除了名傳千古的《呂氏春秋》,還有他的傳奇人生。他棄商從政位極人臣,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向秦王政推薦大才李斯,本想利用李斯鞏固權力,哪知卻因他悲慘離世。

    呂不韋是陽翟大商人,他奔走於南韓首都陽翟和趙國首都邯鄲之間。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可以說是富可敵國。但在戰國時期商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很低,即使呂不韋也被官家稱著賤商。他在行商路上被士兵欺負,財物被奪,還被朝廷強制捐款黃金千萬兩。受過這些窩囊氣,呂不韋在趙國首都見到秦異人時就滋生了投資政治,涉足官場的想法,以期改變自己的地位。

    呂不韋、趙姬、嬴政劇照

    在呂不韋的精心計算下,贏異人逃回了秦國,並很快當上了皇帝,是為莊襄王。呂不韋也如願權及相邦。呂不韋和贏異人年齡相當,且有著非常好的關係,就連贏異人的老婆趙姬都是呂不韋割愛相送。本來花重金扶正贏異人就可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盡享榮華富貴,哪知莊襄王陽壽太短,只做了四年秦王就撒手人寰,留下趙姬和嬴政孤兒寡母。雖呂不韋作為鉅商精於計算,但也沒算到會有這種情況發生。眼看做了一筆虧本買賣,還好在贏異人即位之初,雖遇到點麻煩但還是立了嬴政為太子,此時順理成章即了王位。

    秦王政劇照

    呂不韋和嬴政一家三口感情深厚,且不說趙姬曾是他的寵妾,單在趙國為質期間呂不韋就是嬴政父子的依靠和保護神。莊襄王駕崩時把嬴政母子託付給他,並令嬴政尊呂不韋為仲父,雖有趙姬分權,但什麼都還是他說了算,當起了擁有最高權力之家的家長。對一個商人來說,虧本的買賣又回到了賺錢的軌道,格外欣喜。憑著和嬴政母子的關係,只要嬴政發展得好,他就越有賺頭,從不擔心自己被拋棄。

    宮廷鬥爭激烈,華陽夫人夥同一大幫羋姓和老秦人,時刻威脅著年幼的嬴政的王位。呂不韋又要忙著料理朝政,還要應付老情人趙姬的糾纏。編纂《呂氏春秋》也迫在眉睫,因為他想用《呂氏春秋》來影響秦王政的執政理念,免得秦王政親政後和他背道而馳。王后趙姬那邊還好辦,把嫪毐送過去陪著就行。據說嫪毐男人方面的功夫超強,有了嫪毐後,趙姬的確沒來糾纏呂不韋了。但秦王政身邊沒個能人可不行,放眼身邊也只有李斯有王佐之才。

    李斯,字通古,楚國上蔡人。李斯胸有大志,不甘心老死鄉里,立志要學習帝王之術,成為王霸之佐才。他放棄在鄉里擔任管理文書的小官職,不遠千里跑到齊國,拜當時著名的儒家學者荀況為師。完成學業後,李斯於秦莊襄王三年五月,由楚來到了秦國,投奔到呂不韋門下當了一個門客。

    李斯劇照

    呂不韋把李斯推薦給秦王做了個客卿,但李斯的才能很快就征服了秦王政。秦王政急於親政,但到二十歲了還沒能行加冠禮,呂不韋認為秦王政還不夠成熟,主要是還沒接受他的治國理念,串通太后將秦王政的加冠日期延後了兩年。秦王政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管理國家,特別是久久不能開啟滅國戰,心裡窩火,對呂不韋漸漸不滿,對李斯的依賴越來越多。如果沒有李斯秦王政是鬥不過呂不韋的,但有了李斯情況就兩樣了。

    前文提到呂不韋為了擺脫趙姬的糾纏,找嫪毐假扮太監陪侍趙姬。哪知嫪毐超強的男人能力迅速讓趙姬為他生了兩個兒子,還言聽計從。趙姬不但對嫪毐賞賜甚厚,而且國家大事“皆決於嫪毐”。漸漸的嫪毐的地位和權勢與呂不韋不相上下,更加囂張跋扈,引起了秦王政的注意。秦王政親政後,在李斯的謀劃下,先從嫪毐下手,利用呂不韋除掉嫪毐,幽禁趙姬。在除掉嫪毐之前李斯一直派人暗中調查,找到嫪毐是呂不韋送到趙姬身邊去的鐵證。秦王政對仲父握著權力不放,本來就不高興,有了李斯提供的證據,正好把呂不韋的相邦職務拿掉,遣回河南封地。在河南因不斷有外邦使者拜見呂不韋,秦王政怕滋生禍端,在李斯的建議下又把呂不韋遣往蜀地。呂不韋慨嘆有李斯在秦王政身邊自己再無出頭機會,飲毒酒自殺。

    由此看來,呂不韋將李斯薦給秦王政,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沒想到英明神武的秦王政在李斯的輔佐下,戰鬥力太強,最終毀滅了呂不韋自己。

  • 4 # 剛日讀史

    呂不韋並沒有貪戀權力,他和秦王政只是屬於“理念之爭”,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有一個“貴公”的理念,即貴族、公族與君王共治天下的理念。

    見於《呂氏春秋·貴公》: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也。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當然,這個天下人指的是當時的統治階級,即自西周以來的貴族與公族,而不是什麼野人或者奴隸。也就是說,呂不韋是反對君王高度集權的。

    然而這個理念卻是與秦始皇高度人治是背道而馳的,因此他在始皇十年被罷相,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洛陽,最後收到了秦王政的一封信,飲鳩而死。從這個角度來說,呂不韋也並沒有貪戀權力。

    而李斯也不是呂韋送到秦王政身邊的,而是李斯自己傍上了秦王政。可以說,李斯能夠得到秦始皇的重用,跟呂不韋一點關係都沒有,能跟呂不韋有關聯的是:李斯曾經在相府中工作過,曾經是過呂不韋手下的員工,僅此而已。

    那李斯是如何傍上秦王政的呢?這個就要從《諫逐客書》說起了。

    戰國時期,東方各國上下猶如一譚死水,腐朽不堪,只有秦國仍然在堅持“以能取士”、“依法治國”的策略,這種“唯才與能”和簡單明快的政治氣氛,讓出身於底層的有才人士心動不已。

    李斯也不在其外,他本是楚國的一小吏,但是在有著“上千家貴族”的楚國來說,李斯雖和韓非子都是大儒荀子的弟子,他胸有溝壑但卻難有出頭之日,這讓他極為抑鬱。

    有一天,他看到有一隻倉鼠吃得肥胖異常,並且還不怕人;而廁鼠卻幹瘡扁瘦,並且見人就跑。李斯頓時陷入了深深的悟道之中,本同是老鼠,為何相差這麼大呢?

    原因應該是起點不同,所處在的“階層”不同,倉鼠他原本就住在倉庫中,因此它偷吃糧食起來,偷得理所當然,並且還大搖大擺,不怕人!

    李斯頓時“悟道”了,他自覺才能無限,但卻在楚國只能當一個小吏,而有的貴族無德無才卻得享高位,原因就是他們所處的階層不同,楚國是不可能給他機會的。

    一咬牙,李斯離開了楚國,來到了秦國,此時秦王嬴政尚且還沒有把控朝堂,而是“仲父”呂不韋在管理秦國的軍政大權。因此,李斯也不可能看得到秦王政,於是他便投身於相府中,也是當小吏,跟在楚國沒有什麼區別。

    但呢,好在一點,這回他不是管理倉庫了,而是幫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按李斯的才情,他又何嘗不知道呂不韋為什麼要寫這一本書的目的呢?

    歷史上呂不韋命人編寫《呂氏春秋》目的可能有二:

    一是為了他執政、或者他的政理念提供足夠的理論指導,想讓天下人知道他是用哪一家學派來治國的。

    二是因為關東六國曆史視秦國為西戎,認為他們沒有文化。因此呂不韋想要利用《呂氏春秋》把全天下計程車人都吸引到咸陽,然後把咸陽打造成天下的文化重心,

    呂不韋和蒙驁,是秦莊襄王留給秦王政的兩大政治遺產,蒙驁掌軍、呂不韋掌政,共同扶保秦王政。

    但是在始皇七年,蒙驁戰死,期間還插入了他弟弟叛變的事情,所以這件事情應該是有陰謀的。總而言之,蒙驁死後,秦王政失去了一位軍方大佬的支援,也失去了對軍隊的掌控權。

    始皇十年,呂不韋被罷相,按史書的說法是,此時秦始皇已經掌控了朝堂的話語權,但後來發生的“咸陽逐客”事件,卻讓我對此事發生了思考。

    蒙驁戰死,秦始皇失去了軍方的話語權,呂不韋罷相,秦始皇失去了朝掌的話語權。在這一輪輪的權力博弈下來,我沒有看到秦始皇有任何收穫的地方。

    而呂不韋罷相之後,他只是回到了封地洛陽,沒有被賜死。但是秦國的大臣們卻發起了“逐客計劃”,想要逐盡關東人。我們都知道,關東人是歷任秦王的左膀右臂,像商鞅、蒙氏、馮氏這些都是關東人。

    如果被全部驅逐,那秦王政是不是變成了孤家寡人了呢?因此,個人認為,秦國的老貴族想要逼迫秦王政,讓他驅逐關東人。

    只要關東人被逐,那麼秦王政就只能用秦國的老貴族來治國了,那麼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獲得了權力。

    對於才二十一歲的秦王政來說,這個局面就非常艱難了,他不想認輸,他必須要保住關東人,因為只有關東人才能制衡得了秦國的老貴族集團。

    這其實是一次權力的鬥爭,也是一次“分封”和“集權”的鬥爭,秦國的老貴族,有著幾百年的傳承,理所當然的,他們肯定想要的是分封,但這些與秦王政的集權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因此,在此緊要關頭,李斯的那一篇《諫逐客書》終於橫空出世。李斯在文中細數了歷代關東人對秦國所做的貢獻,有力地駁斥了秦國老貴族的“逐客意圖”。

    見於《諫逐客書》: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李斯的這篇《諫逐客書》實在是太及時了,他為秦王政保住了關東人。於是,秦王政便拜李斯為上卿。

    從這個角度來講,李斯這個人不愧後來為秦國丞相,他看待政局的眼光確實有他的精準、獨到之處。

    因此說,李斯並不是呂不韋推存給秦王政的,而是他自己抓住了這個千古良機!

    文——千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機的絕緣值和溫度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