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謝小樓

    白居易的《草》,小學的時候,我們就學過。這首詩已經融入了我們的血液,成為我們精神文化的重要部分。

    不過我們卻只學了這首詩的一半,原詩的題目也不叫《草》,而是叫《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的成名作,白居易寫這首詩時,才十六歲,這是他在科場考試時應考的習作。

    按照考場規定,詩題要加上「賦得」二字,「古草原送別」,則是考場限定的詩題。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離離,指青草茂盛的樣子。這古原上的草,長得非常茂盛,這草,每年都會枯萎一次,然後又茂盛地生長出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原上的大火,也無法將這青草燒盡,每當春風吹過,青草又茂盛地生長出來。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佔。晴翠:草原明麗翠綠。青草的芳香瀰漫著送別的古道,碧綠的青草連著荒蕪的古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王孫:本指貴族後代,此指友人。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如今再一次送友人離去,離別之情就像這遍佈古原的萋萋芳草。

    這首詩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餘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歌頌了草堅韌的生命韌性,彰顯了草的勃勃生機,前四句,就是「草」的一曲生命讚歌。

    自在以來,沒有哪首考場上寫的詩有這首著名的了,而這首詩,也讓當時只有十六歲的白居易一舉成名。

    想想十六歲的白居易,再想想我們自己,我們十六歲都幹了些什麼!

  • 2 # 志在江湖7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感悟一一

    人生如小草,青黃度光陰

    一生多磨難,難能一帆順

    少時就下鄉,未遇好時代

    少年雖有志,野火全燒盡

    改革春風吹,理想才成真

    祖國建設美,春風大點吹

  • 3 # 刷鍋老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怎麼賞析這首詩?試說如下:

    當時應試的同學不曉得有多少,而如今只有白居易這一首流傳下來,可見是寫得非常非常好了。

    初看,首聯似乎是寫草的自然狀態,頷聯寫草的頑強生命力,頸聯寫草原美景,只有尾聯寫到送別主題。

    主題既然是送別,我們的詩魔卻著筆不多,他是不是離題了啊?為什麼我們小時候學這首詩只有四句呢,是不是教育部門也考慮它離題了呢?

    所以詩歌要讀,反反覆覆的讀,仔細揣摩。

    再看,其實首聯也是寫離別的,人生何時不離別,猶如野草辭秋色。頷聯寫相逢,人生何處不相逢,業火燒滅春又濃。只有頸聯寫景。尾聯又回到送別主題:雖然人生分分合合,但此時此刻面對離別,大家都依依不捨噢!

    所以說這首詩是很合題的,句句緊扣題意,當然就得到主考官的讚賞了。如果讓現在的老師改卷,能不能及格就不得而知了。

    好了,我都是瞎說的,可能離題了。

  • 4 # 雲卷飛山

    謝友邀。白居易(772一846),字樂天,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相傳這首《草》是白居易十六歲時作: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韻)起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韻)承 對仗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韻)轉 對仗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韻)合

    賦得,指限定字數、限定題材的詩文,即命題作文類的命題詩,後來成為科舉考試詩的主要形式。

    相傳,十六歲的白居易,懷揣本詩到了長安,謁見當時名士顧況。顧況打量著白,看到他的名字,喃喃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意即白居不易)。等看過白詩‘’離離原上草‘’,竟連聲叫好,連聲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年輕的白居易,即以本詩,擠身詩人行列。

    本詩由於太過著名,大多數人只記得前半首,特別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因富蘊哲理,千百年來廣為後人傳頌和引用。與王之煥《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地位相當。

    這是一首十分工整的五言律詩,五律。對仗工整,起承轉合,堪作範本。中間一、接是入聲字,屬仄聲。僅‘’野火燒不盡‘’句,仄仄平仄仄出律,看來唐代時對平仄不甚講究,要在明清時,僅這一句就有可能被打入古詩,可見形式主義害死人,偉大詩篇就這樣沒有了。

    我們作格律詩,還是要量力而行,要追求自然流暢,不因律害意,哪怕因此被打入古詩,也要保持原汁原味。如果一味追求格律,像‘’野火燒不盡‘’,如改成:野火燒無盡,這樣律是合了,味道就大變了。

    判斷一首詩是不是好詩,格律韻味只是最低標準,只是外貌形式,決定一首詩的體裁。更重要的是詩歌的思想性,是否有積極內容。象本詩一類富含哲理的詩,不管外貌如何,都是上佳作品。我等普通人一輩子得到一聯半句,祖墳就冒青煙了!

  • 5 # 吃素的穿山甲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此詩乃白居易十六歲時所作,屬應試之作,有點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高考滿分作文之類的性質。據說當時名士顧況在白居易拜訪時曾拿他的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而後讀到此詩時,改口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前半部世人皆知,也就是我們小學時就學過的前四句《草》,而知悉整首詩者卻少了許多。愣生生的一首律詩被誤解為一首絕句,主要是拜教材中腰斬全詩的緣故,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而這首詩卻“半首名篇垂千古”。

    前面四句不想深解,除非你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然後又還給了音樂老師。

    這是戲言,下面談下這首詩的整體印象和藝術特點:

    標題有必要廓清一下。

    “賦得”二字是應試之作的限定體例,一個“賦”字,就很顯然說明這首詩絕不可能只是四言絕句。“古原草”三字,“草”字不必說,而“古原”二字很有厚重感和滄桑感。而“送別”才是這首詩的主題。透過“古原草”翻出新意寫送別主題,才是這首詩別出心裁的關鍵之所在,“草”只是表象,“別”才是核心。

    整首詩的文字契合標題而表現出極高的難度係數,端是不凡。

    我以為,這樣的“賦得體”的命題之作,可以看成是八股文的前身,或者說是八股文的“瘦身版”。從整個體例來看,破題、起講、點題三段分明,比之八股文的“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何其神似。

    前面四句直接寫“古原草”的枯榮輪迴,是對生命力的禮讚。首句即“破題”,點明“古原草”三字,斬釘截鐵,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再直接用“野火”這種極具衝擊力的意向寫出了一種壯美的意境,用“春風吹又生”之句寫出了重生的喜悅。“野火”的摧毀力和“春風”的催生力之間的較量和對決,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感覺躍然紙上。一歲一枯榮、“燒不盡”和“吹又生”之間輪迴重生,寫出了“古原草”的性格特徵和理想境界,言淺意深、語淡味濃,為後面四句起到了絕妙的“鋪墊”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暖場”效果。

    後面四句主要對應題面上的“送別”之意,是對別離情的闡述。“遠芳”與“晴翠”呼應上面四句中的草,透過“侵”和“接”字順利過渡到“古道”和“荒城”,直接把“草”和“送別”兩層意思天衣無縫地銜接在一起,而且“古道”和“荒城”又緊扣題面的“古原”極切,不露痕跡,精妙絕倫,展示了十分高超的詩藝。後最後兩句當化自《楚辭·招隱士》中的名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變其意而用之,十分自然貼切,不著斧斤,渾然天成,至此點明題面中的“送別”。“王孫”泛指行者、朋友之意,特別是最後的“萋萋滿別情”之句,既寫明瞭“草”又挑明瞭“離別”,打通了整首詩的任督二脈,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妙,而且“萋萋”又與首句中的“離離”相呼應,關合全篇,結清題意,紋絲不亂,風采卓絕。

    僅僅十六歲,就寫出了這樣的千古絕唱,因此詩而一舉成名天下之也就不足怪也!

  • 6 # 老街味道

    怎樣欣賞白居易的千古名篇《草》?這是一首拗體五律,不是試帖詩的習作。

    一、這首詩不是科舉考試的習作

    1、賦得體詩不一定是試帖詩

    試帖詩是賦得體詩的一種。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劉孝綽也有《賦得照棋燭刻五分成》、《賦得遺所思詩》等。

    這是一首詠物詩,類似於命題作文,因此稱之於“賦得”,可能是在讀書或者聚會時以草為題的作品

    2、試帖詩詩排律不是五律

    白居易的這首一首拗體的五律, 唐朝在白居易時期的科舉考試,不是這種五言八句的詩 。唐朝試帖詩多是五言六韻 十二句排律。

    白居易在貞元十六年(800)省試的試帖詩是《玉水記方流詩》:

    良璞含章久,寒泉徹底幽。矩浮光灩灩,方折浪悠悠。凌亂波紋異,縈迴水性柔。似風搖淺瀨,疑月落清流。潛潁應傍達,藏真豈上浮。玉人如不見,淪棄即千秋。

    又如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二、拗體律詩的句式與入聲字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1、拗句是指野火燒不盡

    1)野火燒不盡,仄仄平仄仄,這是標準的拗句之一,中仄平平仄的第四個字和第三個字應該是平聲,如果是仄就是拗體。

    2)這個句子的三種形式

    如果第三個字是仄,叫做半拗體,可救可不救,例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如果第四、五都是仄,是必須救拗的大拗體,例如: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如果第四個字仄,也是必須救拗的拗體,例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三種拗體救拗方式一樣,都是對句“平平中仄平”第三個字必須平:平平平仄平,如上面我劃線的黑體字 “雲、登、吹”三個字。

    3)類似的拗體五律有唐王維《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第三句 :流水如有意,中仄平仄仄,對句是“中平平仄平:暮禽相與還:。

    2、入聲字

    有四個字要注意:一、不、接、別 是入聲,入聲都是仄聲;其中一、接、別三個字今天普通話裡都是平聲了,這是學習古詩詞要記住的常用入聲字。 不,在古韻也有平聲,但是意義不同。

    三、簡單評價

    白居易因名字被顧況揶揄 “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等看過白詩“離離原上草”後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強在前四句,後四句不要也罷,整首詩因“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十個字而生輝。

    四、用形象而不是議論

    說理用形象而不是空發議論,將物象賦予人的生命,是詩人的高妙之處,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是詠物詩的法門。

    例如於謙 的《詠石灰》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

    又如《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 7 # 閒聊濟寧

    當時學這首詩的時候,一直想著白居易一定是和我一樣放過羊,寫出了小羊倌心中所想。

    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我和小夥伴一起放著羊。

    藍天白雲下,小草黃了又綠,綠了又黃,每黃一次我又長了一歲,快快長大,長大生個孩子好幫忙放羊。

    野草黃的時候,地裡包穀也熟了,我和小夥伴點上火堆烤的包穀好香。

    一不小心,點著了草原,火光染紅了天空,和晚霞呼應,好漂亮。

    最後,老爹因放火打了我一頓。我還一直納悶,看,點火多好看,多美,再說,小草明年春風吹過的時候還會再發。

  • 8 # 老馬識途183228897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一解

    "遠芳"、"晴翠"都是草的代名詞,修辭上叫"借代"。

    "侵"有漸意。言古道之上,行人、車馬稀少,道路兩側之草,漸生古道之上,如"侵"之狀。

    "接"有迎意,也有連線意。言城外之草向城內生長,城內之草,由城內向城外生長,如"接"之狀。

    兩句言古道內外、荒城表裡滿是春草離離。而荒城、古道又有人去城空之意,故下文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之句。

  • 9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顛覆白居易的著名詩篇《賦得古原草送別》的以往解釋的創新性解釋

    首先要明白這首詩中的“草"字的意思:

    比“早"更“早" (艹)便是 “草" ,即草最早,就像草創草稿比成文更早一樣。

    原詩: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的創新意思就是:

    爭先創新又爭先創新(離離),"原"創為"上",最早的"草"創為先。主觀的“一"個意見使其“枯"死,過年換屆的一“歲"除,使這“一枯"更新為"榮"光。

    不知此理的“野"蠻而無文化的所謂創新之"火燒不盡”它,它終會被“春風吹”綠,“又”獲得新“生"。

    “遠”離這"芳"香草創,“侵"犯換屆更新的“古道”熱腸,就是“晴翠"的生態文明迎“接"死亡的"荒城”。

    不得“又送"荒涼的“王孫去”,讓創新芳草“萋萋滿別情"。

    例如他人的早創詩可作佐證:

    城東早春

    唐 · 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

    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

    出門俱是看花人。

    漢字造字原則詳見拙著《大眾龍學一一應用數學周易的破譯》《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DD直播質問五五開:“老子龍狙什麼時候還?”,五五開化身老賴氣炸PDD,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