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96806220335

    氣質   解釋:   (1)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質。   張載《張子全書·語錄鈔》:“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2)指風骨;詩文慷慨的風格。   《宋書·謝靈運傳論》:“子建、仲宣以氣質為體。”   《隋書·文學傳序》:“氣質則理性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基本解釋  氣質是根據人的姿態、長相、穿著、性格、行為等元素結合起來的,給別人的一種感覺,就是氣質,氣質是用來形容人的,而相對而言,形容場所的各種感覺,則是用氣氛來形容。詳細解釋  1.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質、個人的性情或脾氣  是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   宋 張載《語錄鈔》:“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   金 元好問《送劉子東遊》詩:“ 劉郎世舊出雄邊,生長 幽 並 氣質全。”   康有為《大同書》戊部第一章:“既得為人,其聰明睿哲同,其性情氣質同。”   魯迅《三閒集·柔石作小引》:“雖然我還無從明白其前因,是由於氣質的本然,還是戰後的暫時的勞頓。”    2. 風度;模樣 風格;氣度。  《初刻拍案驚奇》卷四:“ 程元玉 抬頭看時,卻是三十來歲的模樣,面顏也盡標緻,只是裝束氣質,帶些武氣,卻是雄赳赳的。”   《儒林外史》第二五回:“ 向知府 道:‘好個氣質,像正經人家的兒女。’”    3. 猶風骨   《宋書·謝靈運傳論》:“自 漢 至 魏 ,四百餘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 相如 巧為形似之言, 班固長於情理之說, 子建 、仲宣 以氣質為體,並標能擅美,獨映當時。”   宋 司馬光《和吳衝卿三哀詩》:“ 聖俞 詩七千,歷歷盡精絕,初無追琢勤,氣質稟清潔。”    4、指氣體   清 譚嗣同《仁學》一:“譬於燭久爇則盡跋,非燭滅也,化為氣質、流質、定質也。”      5、指個人心情隨情境變化而隨之改變的傾向,亦即個體的反應傾向。   心理學釋義  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人的氣質差異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特性所制約。孩子剛一落生時,最先表現出來的差異就是氣質差異,有的孩子愛哭好動,有的孩子平穩安靜。   氣質是人的天性,無好壞之分。它只給人們的言行塗上某種色彩,但不能決定人的社會價值,也不直接具有社會道德評價含義。一個人的活潑與穩重不能決定他為人處世的方向,任何一種氣質型別的人既可以成為品德高尚,有益於社會的人,也可以成為道德敗壞、有害於社會的人。   氣質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就,任何氣質的人只要經過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實踐領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為平庸無為的人。   氣質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徵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認識、情感、言語、行動中,心理活動發生時力量的強弱、變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穩定的動力特徵。主要表現在情緒體驗的快慢、強弱、表現的隱顯以及動作的靈敏或遲鈍方面,因而它為人的全部心理活動表現染上了一層濃厚的色彩。它與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脾氣”、“性格”、“性情”等含義相近。   氣質與性格的差別:氣質沒有好壞之分,且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不易改變的。性格是後天形成的,較易改變。某種氣質的人更容易形成某種性格,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飾、改變氣質。氣質的可塑性小,性格的可塑性大。通俗解釋  氣質在現在的社會所表現的,是一個人從內到外的一種內在的人格魅力然後所發揮的一個人內在魅力的質量的昇華。所指的人格魅力有很多的,比如修養、品德、舉止行為、待人接物、說話的感覺等等等等,所表現的有高雅、高潔、恬靜、溫文爾雅、豪放大氣、不拘小節、立竿見影等。所以,氣質並不是自己所說出來的。而且自己長久的內在修養平衡以及文化修養的一種結合,是持之以恆的結果 。氣質的生理解釋  對於氣質的解釋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生理與情緒之間的人之內在的化學反映。 氣質是由人的生理素質或身體特點反應出的人格特徵,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在新生兒期即有表現:如有的嬰兒安靜,有的好哭,必然影響其父母或哺育者與嬰兒的互動關係,從而影響人格的形成。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上,如心理過程的速度、強度、穩定性、指向性和靈活性等。具體表現為情緒體驗的強弱、意志力的大小、注意集中時間的長短、知覺或思維的快慢等。使個體的全部心理活動呈現獨特的色彩。氣質與人格的區別在於,人格的形成除以氣質、體質等先天稟賦為基礎外,社會環境的影響起決定作用;而氣質是人格中的先天傾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怨恨的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