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歷史的三哥

    1941年7月7日—9月26日,入侵蘇聯的納粹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在烏克蘭的基輔地域合圍並消滅了蘇聯西南方面軍,此戰蘇聯 損失巨大,傷亡192300人,被俘652000人,而德國僅 傷亡32000人。是蘇德戰爭中德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然而此後由於德軍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很多人都認為是基輔會戰推遲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間,導致德軍進攻莫斯科時進入寒冬,嚴寒天氣影響了德軍的戰鬥力,因而在莫斯科城下被蘇軍擊敗。很多人把基輔會戰看成是德軍“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失敗。”

    然而德軍選擇進攻基輔,真的是人們認為的“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失敗”嗎?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蘇德戰爭中德軍先進攻基輔後攻莫斯科,是戰略錯誤還是有其必要性?

    一、克勞塞維茨曾說過:“征服敵人的主要手段是摧毀其武裝力量。”並且在作戰目標的選擇上,克勞塞維茨認為,消滅敵人的武裝力量要優於拿下敵方的首都。

    而1941年7月後的蘇德戰場,蘇軍在烏克蘭地域佈署了西南方面軍和南方方面軍,其中僅西南方面軍就達到120萬人,這正是德軍需要摧毀的蘇聯主要武裝力量。假如當時德軍內部偏向進攻莫斯科的意見佔了上風,並集中兵力最終攻陷了莫斯科,但若只拿下了莫斯科,沒有消滅蘇聯的主力部隊,其實真的意義不大。因為只要蘇聯的主力部隊尚存,丟掉莫斯科其實對戰局影響並沒有那麼大,蘇軍仍然可組織強大作戰力量對德軍進行反擊。

    1708年瑞典查理十二世率領瑞典軍隊入侵俄國,但是由於遲遲無法消滅俄軍主力,最終在廣袤的俄羅斯國土上被拖垮。

    1812年拿破崙率60萬法軍分二路渡過涅曼河侵入俄境,企圖殲滅當面俄軍主力20餘萬,一戰定勝負。俄軍在巴爾克萊指揮下執行後退決戰方針,但引起強烈不滿。8月20日換上庫圖佐夫出任俄軍總司令,不到一星期就在博羅季諾和法軍血戰,此戰中12萬法軍對戰11萬俄軍,法軍傷亡4萬餘,俄軍傷亡5萬餘。俄軍見勢不妙,率兵撤退,法軍勝利。

    雖然在博羅季諾之戰中,俄軍傷亡5萬餘人,但俄軍主力並未被消滅。此後俄軍採取儲存力量的退卻戰法,主動撤離莫斯科,機動至卡盧加威脅法軍交通線,並組織軍民“堅壁清野”,襲擾法軍。拿破崙的60萬大軍最終在俄羅斯的冰天雪地裡被拖垮。拿破崙在俄國失敗的原因就是始終沒有機會消滅俄軍主力,即使其佔領莫斯科,因為俄軍主力尚在,最後拿破崙仍然難逃失敗的命運。

    二、由於蘇聯在烏克蘭的基輔地域集結了重兵,在德軍繼續向莫斯科方向發起攻勢時,如果未能將蘇軍逐出第聶伯河突出部,那麼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很可能出現災難性結果——暴露一個巨大的側翼。只要蘇軍決策層不是酒囊飯袋,蘇軍就一定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去攻擊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因此當時德軍無論選擇首先進攻莫斯科還是首先進攻基輔,基輔地域的蘇聯重兵集團都必予以清除的。

    在繼續向莫斯科方向發起攻勢時,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本應掩護友鄰的中央集團軍群側翼。但是在此之前,必須先將蘇聯“西南方面軍”趕出第聶伯河—傑斯納河突出部。如果在未達到此目的的情況下,中央集團軍群向莫斯科發起進攻,就可能出現一種當時和現在都無法知道其結果的態勢。

    中央集團軍群有可能已經到達莫斯科的保障地帶,但是南方集團軍群卻有可能被蘇聯西南方面軍阻止在第聶伯河畔。這樣,中央集團軍群可能出現暴露的、大縱深、長距離的南翼,它的安全只有大批德軍新銳師才能保障,而德國當時並沒有這麼多新銳師。然而,蘇軍在南翼卻有一個新組建的“布良斯克方面軍”,而且根據鐵木辛哥元帥和葉廖緬科將軍的戰略才幹,他們是絕不會放過突擊中央集團軍群側翼的機會的。

    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部及時地判斷到了這一情況,認為必須先肅清中央集團軍群南翼和南方集團軍群北翼的蘇聯重兵集團,然後再繼續向莫斯科發起攻勢時才會沒後顧之憂。

    南方集團軍群在1941年9月1日的作戰日誌曾記下了這樣一句話:要想進攻莫斯科,必須先擊敗布瓊尼(時任蘇聯基輔地域西南方面軍總司令)。

    三、蘇聯烏克蘭地區巨大的經濟價值,也是德軍考慮先進攻基輔後攻莫斯科的重要原因。

    如果考慮到德國的經濟困滿,烏克蘭的戰略價值則被進一步放大。

    在入侵蘇聯以前,德國的工業能力理論上與美國不相伯仲,然而受限於工業原料,尤其是石油資源的缺乏,德國的工業發展受到了極大限制。德國的冶金工業對國外資源的依賴是驚人的,45%的鐵礦石、23%的鋅礦石、50%的鉛礦、70%的銅、40%的錫、96%的鎳、99%的礬都依賴進口。而在某些領域鉻鎢釩等方面,德國完全依賴從國外進口。

    另外,當時德國由於英國的封鎖以及農業生產力的損失(德國成年人當兵入伍,造成農業方面勞動力減少),導致糧食出現巨大赤字。到1941年,整個德意志第三帝國控制範圍內有2150萬噸的糧食赤字,相當於5000萬人口的需求量。而德國的這些經濟需求,烏克蘭應有盡有。

    圖片從左至右:

    圖(一)二戰納粹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元帥

    圖(二)蘇聯鐵木辛哥元帥(中)

    圖(三)曾擔任過蘇聯西南方面軍司令的布瓊尼元帥

  • 2 # 鴻哥iouyh福小鋪

    能提出這個問題,我也真醉了。

    巴巴羅薩計劃,即德國攻擊蘇聯,烏克蘭是必經之路,甚至說烏克蘭就是蘇德雙方一個巨大的緩衝區。

    何謂緩衝區,也就是當事者之間中立的空間。

    當然啦,我指的是日耳曼和俄羅斯。

    蘇聯為了這個緩衝地帶,不惜和德國瓜分波蘭,畢竟當時烏克蘭也屬於前蘇聯,只能是拿別人家園當籬笆牆咯。

    甚至還吞噬波羅的海三國。

    德國攻擊蘇聯,數百萬大軍,十來個僕從國。

    走海路不是不行,但二戰德國沒那麼多軍艦,也不現實。

    陸戰是最佳選擇。

    波蘭,小小緩衝區,一波就沒了,接下來便是烏克蘭。

    而烏克蘭首都,基輔不拿下,戰略意圖第一階段就完成不了,談何還在遙遠後方的莫斯科。

    德國真正選擇困難症是:港口列寧格勒,油氣田樞紐斯大林格勒,政治中心莫斯科。

    呵呵,提個小建議,希望提問者掌握些地理和基本歷史知識再提出問題,否則真的很叫回答人覺得明珠暗投。

  • 3 # 沉140769451

    是有其必要。基輔戰役前,入侵德軍面臨尷尬的局面,德中央集團軍群雖然一路高歌猛進,但在它兩翼進攻的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卻並不理想,北方集團軍群攻至列寧格勒城下,就再也攻不動了,被遠遠的丟在了中央集團軍群的後面,中央集團軍群的整個左翼都暴露在北方蘇軍的面前,也牽制了德軍在這一方向的兵力,好在這一方向的蘇軍也暫時沒有能力危脅中央集團軍群的後方安全。南方集團軍群是三個集團軍群發動攻擊最晚的一個,受先期行動的中央和北方集團軍群的影響,南方集團軍群己喪失了突然襲擊的戰術優勢,而它當面又是蘇軍實力最為強大的基輔軍區的部隊,早在朱可夫擔任基輔軍區司令員時,就在烏克蘭加強了防禦設施的建設,與西部和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把兵力和防禦設施都佈置在德軍首輪打擊的邊境線附近不同,朱可夫不僅在蘇聯的新邊境線上修築了工事,也把距離基輔不遠的舊邊境線上的築壘地域進行了修復,基輔軍區的部隊主力並沒有佈置在德軍首輪打擊的新邊境線附近,使德軍難以像在蘇軍西部和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的防區那樣,從兩軍防禦薄弱的結合部,集中優勢兵力、兵器突入,從側後實現對蘇軍主力部隊的合圍,南方集團軍群也難以實現自己的目標,中央集團軍群面臨兩翼都暴露,孤軍深入的局面,由於基輔軍區(戰爭開始後改稱西南方面軍)仍保有強大的戰鬥力,如果中央集團軍群不故己經暴露的兩翼,繼續向莫斯科前進,西南方面軍的蘇軍就很可能從側後切斷中央集團軍群的後路,對中央集團軍群實現合圍,失去後勤保障的中央集團軍群即使攻佔了莫斯科,也將在俄羅斯冬天到來時,全軍覆滅,重蹈拿破崙的覆轍,它可比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有更大的彈藥和食品需求量,德國空軍更加沒有能力來保障一個集團軍群的最低需要。在基輔戰役之前,德軍兩個進攻方向的部隊,就已經錯過了寶貴的時間,使中央集團軍群處於危險的地位,博克對攻佔莫斯科的執迷,根本沒有吸取當年拿破崙失敗的教訓,莫斯科不是戰爭終點,斯大林不會因為丟了莫斯科,就停止抵抗,蘇聯工業基礎的三分之一,早在可能發生戰爭之前,蘇聯的經濟建設過程中,建在了戰爭影響不到的亞洲部分——烏拉爾山脈以東,斯大林早就做好了最壞情況下的準備。蘇聯並不會因為喪失了莫斯科,就喪失了把戰爭進行下去的能力。由於中央集團軍群已經攻到了西南方面軍的側翼,德軍可以調集中央集團軍群的部隊從側後包圍基輔,所以朱可夫建議把西南方面軍撤出基輔,撤到第聶伯河右岸,憑藉第聶伯河設防堅守,這樣既可以阻止德軍賴以進攻的坦克裝甲部隊,又可以避免被包圍的危險。但斯大林卻捨不得基輔這個羅斯之母,死要面子,導致了蘇軍最精銳部隊的滅亡,實際加重了莫斯科防禦戰的壓力,他辯稱為莫斯科爭取了時間,但就算是撤到第聶伯河右岸,一樣也可以為莫斯科爭取時間,德軍的颱風行動將更加困難,古德里安將不得不顧忌自己側翼的安全,無法對莫斯科實施鉗形攻勢,中央集團軍群將不得不以一個坦克叢集從單一方向重點進攻,蘇軍也可以集中更多兵力去阻止它,而西南方面軍的覆滅,迫使蘇軍還要分出更多兵力去阻擋古德里安的進攻,削弱了自己的防禦能力,加重了防禦負擔和莫斯科陷落的危機。

  • 4 # duh23333

    戰略的必要。如基輔不拿下,先進攻莫斯科則德軍將受到來自基輔方面的戰略牽制,莫斯科戰役也不可能順利進行。所以必要先掃清基輔這個戰略障礙。

  • 5 # 歷史扒糞機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戰略!戰略就其原始意義而言純屬軍事語言,即如何贏得戰爭的方法,相對應的概念為戰術,即贏得戰鬥的方法。在西方自拿破崙戰爭(1803-1815年)後,戰爭規模日趨擴大,戰爭手段日趨複雜,為滿足現代戰爭的指揮和研究需要,普魯士軍隊在戰略、戰術兩分法上增加作戰層級,形成戰略、作戰、戰術三級體系。從德意志統一戰爭、一戰到二戰,普魯士—德意志軍隊強大的戰鬥力,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德軍擁有清晰的作戰意識,並由此發展出強大的作戰能力。但一戰交戰雙方軍人集團掌控話語權,裹挾國家和人民繼續戰爭的行為迫使戰後在西方國家發展出國家戰略、分類戰略和戰術的三級劃分,尤其國家戰略不再像傳統戰略持著於打贏戰爭而是追求戰爭背後的終極目標—政治目的!

    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軍事綱要,即軍事戰略,但這個戰略在希特勒與德陸軍高層間是存在嚴重分歧的。在德陸軍總參謀部制訂作戰方案初期,希特勒就表達過“莫斯科並不那麼重要”,並要求增加一個向波羅的海沿岸突擊的戰略方向,而德陸軍總參謀部僅專注於莫斯科!1940年12月18日第21號令對此而明確規定“(中央集團軍群)……實施突擊,殲滅白俄羅斯境內的敵軍,從而創造條件,使快速兵團轉而向北,協助從東普魯士向列寧格勒總方向突擊的北方集團軍群,殲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敵軍。只有完成此項進攻任務繼而佔領列寧格勒和喀琅施塔得後,方可實施旨在攻佔重要交通樞紐和軍備工業中心莫斯科的進攻行為。只有俄國的抵抗力發生異常迅速崩潰時,才有理由同時進攻兩個目標。”從這點來說希特勒南下基輔是違背最初戰略設想的,但這種轉變純粹是希特勒自己個人異想天開還是被德陸軍所逼迫或者戰爭形勢使然呢?結論後兩者,也是高於德軍純軍事戰略的國家戰略意識所致!

    巴巴羅薩計劃意圖以8-10周殲滅德維納河—第聶伯河以西的蘇軍主力,並防止其作戰能力尚存的部隊撤至俄國縱深地區,但到1941年8月德軍雖殲滅蘇軍過兩百萬,依然未能消滅蘇軍主力,更不談摧毀蘇軍的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戰鬥是瘋狂的,徹底瘋狂了!他們像野獸般戰鬥—也像野獸般死亡。”而這讓進攻的德陸軍疲憊不堪和戰鬥意志逐漸消沉。即使是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8月初也承認“雖然敵軍遭到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損失,但他們夜以繼日的在某些地方發動攻擊,這令我軍迄今為止都無法實施重新編組,我們的補給儲備也無法運輸……如果不能儘快在某地令俄軍崩潰的話,想要在冬季之前徹底擊敗俄軍並消滅他們,這個目標是難以實現的。”此時的中央集團軍群能單憑一己之力、不顧南、北方向側翼安全直進莫斯科嗎?再狂熱主張進攻莫斯科的古德里安7月20日攻佔葉利尼亞後,還不是調轉重兵解除傑斯納河畔羅斯拉夫爾地域蘇第28集團軍對其後方側翼的威脅?!陸軍總司令部調動第39摩步軍北上大盧基針對蘇第22集團軍不也同樣的目的?!如此淺縱深的威脅就讓德陸軍高層如坐針氈,惶論更深遠的蘇第5集團軍、第21集團軍在中央集團軍群薄弱側翼危險性存在了。

    8月21日國防軍統帥部令“冬季來到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奪取克里木和頓河的工業、煤炭區,並使俄華人無法從高加索獲得石油,在北部包圍列寧格勒並與芬蘭人會合,而不是奪取莫斯科。”由此德第2裝甲叢集南下基輔,協助南方集團軍群圍殲蘇西南方面軍。這是希特勒對戰爭現實清醒的認識與理解,也是對當時戰爭困局的破繭再生,德軍在烏克蘭的行動不但能圍殲蘇軍重兵集團、奪取經濟資源,而且能保衛中央集團軍群的南部側翼,或許更能如8月18日與戈培爾交談中所言與斯大林實現議和,1918年的《佈列斯特—立陶夫托克合約》不也是建立在德軍佔領烏克蘭基礎上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娛樂圈公認的六大純天然女星是誰?你最服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