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探趣
-
2 # 榮耀歷史
這不得不說是明初功臣的悲哀,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朱元璋大殺功臣。
明朝開國六國公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天下大定,朱元璋開始論功行賞,大肆封賞部下,其中爵位最尊貴的是開國六國公,按照功勞先後排名為:
南韓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盛;
衛國公鄧愈;
鄂國公常遇春/鄭國公常茂。
其中常茂是大將常遇春的兒子,如果常遇春活著,應該是排在徐達之後,但是憑藉常遇春的功績,他兒子還能被封為開國六公,足見朱元璋對常遇春的優待。
常遇春其人常遇春早年因為無法忍受元朝的腐敗統治,落草為寇,攔路搶掠,入宅為盜。但是常遇春心底的抱負遠不止此,有一次常遇春在和州搶掠時正巧遇上朱元璋率軍攻和州,透過自己的觀察,覺得朱元璋是能成大事者,果斷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作戰以勇猛著稱,投靠朱元璋後屢次作為先鋒,攻堅克難。在採石磯戰役中,面對著元朝水軍的嚴密防守,常遇春冒著箭雨,捨生忘死,衝入敵陣,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元軍大亂,朱元璋趁勢擂鼓進軍,取得戰役勝利,為之後朱元璋攻佔南京奠定基礎,取得南京之後的朱元璋開始顯像帝王之氣。
後來的衢州之戰、九華山之戰、池州之戰、龍灣大戰、鄱陽湖大戰等等關鍵戰役中,常遇春都表現出色,成為朱元璋軍中戰功僅次於徐達的大將。
隨後跟隨徐達北伐,一路摧古拉朽,山東、河南、陝西、元大都等逐一攻克,但是常遇春卻在攻克開平後暴斃而亡,朱元璋得到訊息後悲痛萬分,讚賞其為“雖古名將,未有過之”,還命人畫了一幅常遇春身穿龍袍的全身像作為紀念,可謂是享盡死後哀榮。
飛鳥盡良弓藏朱元璋大殺開國功臣的惡名是婦孺皆知的,雖然貴為開國六公,但是也難逃厄運。
南韓公李善長,牽涉到胡惟庸謀反案,全家70餘口被誅殺,下場不可謂不慘。
魏國公徐達,聽說是被朱元璋的蒸鵝毒死的,反正不管怎麼樣都是被朱元璋防著的。
曹國公李文忠活到了洪武十七年,病逝,壽終正寢。
宋國公馮盛,晚年被朱元璋猜忌賜死,而且諸子都不許繼嗣。
衛國公鄧愈活到了洪武十年,班師途中病逝,壽終正寢。
再加上胡惟庸案、藍玉案牽扯到的大量勳貴被殺、被滅族,不得不說早死的常遇春是一種幸運,至少他沒有看到朱元璋對功臣舉起的屠刀,也沒有成為屠刀下的鬼魂。
-
3 # 江雨燕
題主是想說常遇春病死總比被朱元璋殺死要好,這種說法並非不成立。
朱元璋建國以後大殺功臣,同是老鄉出身的李善長因為胡惟庸案被殺,就連徐達在野史中也沸沸揚揚的傳著是被朱元璋賜死。
常遇春雖然不是朱元璋的老鄉,但是從朱元璋對待自己老鄉的殘酷手段來看,常遇春以後的命運是福是禍還真不好說。
不過常遇春並非沒有機會逃過朱元璋的毒手,畢竟在這些開國功臣中有一個湯和還是獲得了不錯的結局,那麼湯和難道是憑藉和朱元璋的老鄉關係才逃過一難嗎?
肯定不是,而是湯和知曉“狡兔死,走狗烹”的政治現實,所以湯和自己主動提出來解甲歸田,回到老家鳳陽去養老。
和以間從容言:“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悅,立賜鈔治第中都,併為諸公、侯治第。和帥妻子陛辭,賜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鈔三千錠、彩幣四十有副,夫人胡氏賜亦稱是。並降璽書褒諭,諸功臣莫得比焉。自是和歲一朝京師——《明史》從這段資料中其實我們可以洞察出朱元璋的心思,湯和跟朱元璋說自己年事已高,想退休回家養老的時候,朱元璋很開心,並且沒有挽留。
就連口頭上的客套也沒有,而是很乾脆的同意了湯和的請求,封了他一些閒職,讓他每年領取俸祿就行了。這還沒完,而且還屢屢下詔書表揚湯和。
這裡有一句“諸功臣莫得比焉”,就是說其它開國功臣都沒有得到湯和那樣的表彰,其實難道真的是他湯和做了什麼非常了不起的貢獻才讓大明朝建立起來的嗎?
肯定不是這樣,常遇春、徐達、藍玉、李善長、劉伯溫這些人哪一個不是功高蓋世,為什麼朱元璋偏偏就要屢屢表彰湯和呢?
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去看,其實朱元璋就是在釋放一個訊號,湯和一個明明已經解甲歸田的人,朱元璋卻這樣去表彰他,而不去表彰那些身居高位的功臣們,其實就是希望他們向湯和學習,把權力交給老朱。
但是朱元璋沒有趙匡胤那樣機智的來一個“杯酒釋兵權”,他希望功臣們自己開竅,但是功臣們偏偏沒有開這個竅,沒有辦法朱元璋只好藉助手中的權力大開殺戒了。
朱元璋是窮苦人出身,好不容易得到了天下,肯定想要老朱家的後代子孫穩穩當當的坐穩江山,湯和很聰明,覺察出了這一點,所以就退隱了。
老子看的比較透,他在《道德經》中寫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湯和年老以後很謹慎,不敢亂說話,或者有任何逾越的行為,這最終讓他在朱元璋的大清洗中得以倖免。而劉伯溫雖然也隱退了,但是因為和胡惟庸之間的矛盾,最後也死的不明不白。
也算是躲過了被朱元璋清洗的可能,所以常遇春的病死可以說是一種幸運,如果他沒有生那場病的話,倘若他一直活下去,但是沒有像湯和那樣交出兵權,回家去養老。
那麼他的下場可能也不好看。
-
4 # 上游的小石頭
常遇春的確是幸運的,不用看到曾經一起指點江山的戰友一個個冤死,不用被自己效忠的人懷疑鬱郁不歡,不用經歷歷代開國功臣被誅殺的宿命。明朝開國功臣的命運如何,可以列舉一二人探探究竟。
第一人首先是開國第一功臣徐達,明朝的大半個江山都是靠徐達打下的,這裡我們就不列舉他的戰功如何如何,第一功臣嘛總之是功勞很大,很厲害的一個人,就講徐達捨命救主的一個事件。元至正十五年,和州城外,朱元璋本是來送徐德崖的,但是突然被孫手下抓了起來,原來在喝州城中朱元璋的老丈人郭子興把孫德崖抓了起來,其手下收到訊息立即把朱元璋給捆了 ,徐達提出用自己換朱元璋,從而解決了這次危機,等於是對朱元璋有救命之恩。對於徐達的死歷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記載,一說徐達早年征戰受傷不少,後來慢慢身體不支病倒不治而亡;二說是被朱元璋賜毒而死;三說徐達病重,並且不能吃鵝,但是朱元璋卻賜鵝給徐達吃,導致其死亡。後面兩種說法或許並不是史實 ,但是無風不起浪,還是有一定的根據的,我們可以推測朱元璋是有殺徐達這種想法的。自己忠心耿耿對待的人,卻想殺自己而後快,可悲可嘆!
李善長,明朝開國第一文臣,用朱元璋自己的話說: “朕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率眾數千,在群雄的夾縫中奮鬥,此時李善長來謁軍門,傾心協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但是其結局呢?在晚年七十七歲時因胡惟庸案受牽連,同其妻女子侄七十餘人全部處死!他手中還握有免死鐵券,可是有什麼用呢?生死只是在朱元璋一句話之間。
常遇春的幸運不僅在於免於受朱元璋猜忌而賜死,更在於不用經歷洪武四大案,因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恆案,藍玉案被殺或受牽連的人數超過10萬人!觸目驚心 ,朱元璋的狠辣不言而喻,沒有趕上聲勢浩大的洪武四大案,常遇春何其幸哉!
-
5 # 通鑑智慧傳承—兔珞遙
常遇春壯年暴死,在古代是比較正常的現象,但這是否算幸運則各人看法不同。個人認為,對朱元璋其他大臣而言可能會是一種幸運,但對於常遇春而言,則可能稱不上什麼幸運。
朱元璋曾經對手下將領說“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朱元璋這番話的用意是很深刻的,做事不要做絕,即使是對敵人也不能做絕,和諧社會對大家都有好處,包括對於子孫後代。但常遇春這個人卻有個壞毛病,喜歡動輒殺投降的敵人。
若從迷信的角度來說,常遇春壯年暴死幾乎是應該的,因為這哥們做了很多不地道的事兒,很多時候缺乏人道主義。但是,我們不能這麼迷信,因為幹過殺降這事兒的其實還不少,也沒說都壯年暴死呀!常遇春過早去世,正史沒有說的太詳細,只點了句“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這個時候是1369年,朱元璋稱帝后一年,常遇春的實際年齡才39歲。
很多人認為常遇春壯年暴死是幸運,理由無非是常遇春如果繼續活下去,則很難逃脫朱元璋的毒手。我認為,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的。理由如下:
第一,朱元璋對於常遇春不可謂不重視,也可以說很有好感:朱元璋對於常遇春的死非常痛惜,死後給予了極其尊貴的待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朱元璋甚至對於他的兒子也給予了極好的待遇,竟然使之與徐達等功勳最高的五人並列,位列開國六公之一。
第二,常遇春這個人作戰勇猛,又有謀略,但是卻懂規矩,並不是犯上的人,他的年齡比徐達還要大近兩歲,正史稱他對徐達的態度卻是“聽約束惟謹”。可見,常遇春這個人並不是沒有心機的,更不是頭腦簡單的,尤其不是不守規矩的,朱元璋為什麼那麼器重他,甚至有時候給了他比徐達還高的評價?這裡面的道理是值得思索的。尤其,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後為之痛哭流涕,這種待遇即使不是獨一無二的,也足以證明常遇春的為人朱元璋“信得過”,這可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朱元璋的危機感很重,所以要政治清洗,但大臣們是否真的安分守己呢?顯然並非如此。後人在評價歷史的時候,容易走極端,典型的是對於朱元璋過於強調他的嗜殺大臣,卻不考慮到朱元璋手下那幫臣子多半是居功自傲的。朱元璋是要大開殺戒,這是為他的江山穩固考慮。但是朱元璋並不傻,也沒瘋,不會無緣無故動輒殺人,朱元璋喜歡的“明刑弼教”思想,刑在前,但在他的內心深處,是希望百姓臣妾“聽話”而已。而且,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深諳打一派拉一派的道理,要打擊不聽話的,就要獎勵聽話的。而以常遇春過去的種種表現看,顯然是個聽話的人。所以,朱元璋會毫不猶豫地誅殺不聽話的功臣,但也會獎勵常遇春這種聽話的功臣。
朱元璋的政治清洗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有名的,但是被清洗的大臣真正冤枉的比例有多高呢?其實不高。朱元璋沒有學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而是考慮到經過元朝的鬆散喪亂,是該教訓一下這些臣妾了,於是,他下手很重,但他的目的顯然並不在此,否則就難以解釋其接連選擇朱標、朱允炆這兩典型的儒家信仰的繼位者。
基於以上原因分析,常遇春在朱元璋的政治清洗中可以倖免於難,成為極少數的幸運兒。
回覆列表
朱元璋在得到天下後,對曾經幫助他打江山的功臣們大開殺戒。那些從他安徽老家起事開始就跟隨他,為打下大明江山立下赫赫戰功的大臣們也不能倖免。
從以“謀不軌”的罪名滅掉宰相胡惟庸九族開始,左丞相南韓公李善長、大將軍藍玉(常遇春的妻弟)、曹國公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相繼被誅殺。
明朝初期所封的34個功臣(6個公爵,28個侯爵)中,少數幾個因為之前病死,其他人極少能夠善終。就連朱元璋的發小兼親家(他的長女嫁給朱元璋的兒子朱棣),開國第一功臣,魏國公徐達也被“賜死”了。
常遇春也可以算是個例外,不過原因並不是朱元璋的網開一面,而是因為他沒有等到大明江山的建立,自然也就沒有等到朱元璋殺功臣的那一天。否則以他出色的軍事才能和膽略,能否倖免就很難說,也算是一種因禍得福了。
常遇春是安徽鳳陽府懷遠縣人,算起來也是朱元璋的安徽同鄉。他少年時期家裡窮,跟人家學習武術,長大成人後身材高大魁梧,臂力超人。而且馬上功夫也不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不過他最初並不是朱元璋的手下,而是投奔了懷遠、定遠一帶的綠林大盜劉聚。這個劉聚也就是幹些攔路搶掠,打家劫舍的土匪勾當。常遇春起初看到當土匪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比以往餓肚子的日子舒坦多了,倒也覺得很自在。
可是日子久了,發現劉聚並沒有什麼大志,跟著他這麼混下去肯定沒有什麼出路,於是產生了脫離土匪,另找出路的念頭。
這天常遇春隨土匪頭子劉聚去和州(和縣)搶劫,恰好遇上朱元璋率軍攻打和州。常遇春乘機裝作老百姓在一旁觀看,他發現朱元璋的軍隊紀律嚴明不侵擾百姓。認定朱元璋是一個有抱負能幹大事的人,於是決定投奔到他的帳下。
他表示願意跟隨朱元璋打天下,並且自告奮勇願意擔任渡江作戰的先鋒。朱元璋看到常遇春身材魁梧,儀表堂堂,言語間也能看出他的忠厚與真誠,從一開始的懷疑到後來欣然把他招致麾下。常遇春作為朱元璋手下的猛將,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不僅敢於直言,還勇猛善戰,馳騁疆場,參加了歷次重大的戰役。常遇春人稱“常十萬”,因為他曾經自稱率領十萬軍隊就可以橫行天下。
朱元璋對常遇春很器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即使是古代名將也沒有超過他的。常遇春後來官當得很大,被封為鄂國公。朱元璋還與常遇春結成了兒女親家,常遇春的長女嫁給了朱元璋最信任和鍾愛的太子朱標。
考慮到常遇春征戰無算,從無敗績。加上是太子岳父,本人又位高權重,如果沒有早亡。作為刻薄帝王的代表人物,朱元璋是無論如何都沒有理由不對他下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