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晉公子

    本期話題“晉靈公不君”是《左傳》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但也是一個疑點重重的懸案。究竟趙盾和晉靈公之間孰是孰非?後世史家如司馬遷認為,晉靈公小小年紀便生活奢侈,行為暴虐。因為廚師烹飪的熊掌不熟,靈公一怒之下將他殺死。運屍出宮的時候恰巧被首輔大臣趙盾看到。趙盾強諫靈公,導致君臣反目成仇,靈公最終被殺。但是仔細分析《左傳》中的相關記載後,我們無法認同這樣的戲說,晉靈公的死背後應該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而這個原因竟同晉國公室日益緊縮的錢袋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晉靈公決心對趙盾下殺手是在胥甲被放逐的一年以後。這個《左傳》中的故事以往被人們習稱為“晉靈公不君”。

    所謂“不君”,意思是晉靈公做國君沒有個國君的樣兒。趙盾看不過眼,屢次強諫。被激怒的靈公遂擺了一桌鴻門宴,埋伏甲兵,襲擊趙盾

    這是一段疑點重重的公案,其中最令人費解的是,究竟哪件事兒成為了晉靈公與趙盾攤牌的導火索?《左傳》載:

    ——《左傳·宣公二年》

    《左傳》描述“晉靈公不君”的時候說了三點:

    首先是加徵賦稅以滿足公室開銷。中國古代的政治傳統歷來講究藏富於民。想當年,晉靈公的祖父晉文公甫登大位,便頒佈了這樣的施政措施:

    棄責薄斂,施捨分寡。救乏振滯,匡困資無。輕關易道,通商寬農。懋穡勸分,省用足財、利器明德,以厚民性。

    ——《國語·晉語四》

    對比晉文公的輕徭薄賦、以厚民生,晉靈公的日常用度似乎有些靡費。用度大了嘛,自然免不了加徵賦稅來填補虧空。

    靈公不君的第二個表現是舉止輕浮,頑劣成性。根據司馬遷的說法,當魯宣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07年的時候,晉靈公已經成人。

    但這個外表成人的國君骨子裡卻還是個巨嬰。他還像小時候那樣搓泥丸、打彈弓。《穀梁》和《公羊》兩傳甚至說晉靈公在群臣上朝的時候拿彈弓射他們。要真是這個鬧法兒,靈公確實太不像話。

    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青年到了該成熟的年齡卻沒有成熟的心性,那也就罷了。可晉靈公不是常人,他是手握生殺之權的一國之君,就像呲著牙的乳虎一樣,舉動傷人!

    《左傳》說,只因為廚子烹飪的熊掌沒熟透,晉靈公就一刀抹了他的脖子,將屍體往蒲筐裡一扔,命宮女抬了出去。宮女們搬屍的時候正巧被趙盾撞上了,趙盾詢問了這樁命案發生的原因,並對晉靈公的殘暴表現出深深的憂慮。

    加徵賦稅、彈弓射人、虐殺廚師,上述三件事當中,究竟是哪一件促使趙盾強諫晉靈公,並激起了靈公的殺心?

    司馬遷的選擇是最後一件。《史記·趙世家》寫道:

    靈公立十四年,益驕。趙盾驟諫,靈公弗聽。及食熊蹯,胹不熟,殺宰人,持其屍出,趙盾見之。靈公由此懼,欲殺盾。

    ——《史記·趙世家》

    實話實說,對太史公的這個選擇我不太理解。讓我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公元前612年至公元前607年間,晉靈公與與趙盾摩擦升級並最終釀成火併的全過程:

    公元前612年,年僅15歲的晉靈公急於親政,首次出席了在扈邑舉行的諸侯會盟。從此,趙盾失去了代晉侯主盟的權力;

    兩年之後的公元前610年,因宋國政變,宋昭公被弒,趙盾力主聯軍伐宋,懲治叛逆。晉靈公雖勉強同意派兵,卻把中軍元帥趙盾晾在一邊,任命中軍副將荀林父為聯軍統帥。最終,聯軍行動因晉靈公指使荀林父收受宋國賄賂而半途夭折;

    聯軍伐宋後,晉靈公再興會盟於扈。會盟期間,他因懷疑鄭國投楚而拒絕接見鄭穆公。趙盾在未與靈公商議的情況下擅自與鄭國達成了諒解協議;

    又過了兩年,到公元前608年,趙盾一黨的重要成員、下軍副將胥甲遭到了晉靈公的放逐,理由是6年前他跟隨趙盾參加河曲之戰時指揮失當,葬送了晉軍的勝利。

    從以上羅列的史實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元前612年至公元前607年的這5年間,晉靈公從外交到內政,在各個領域與趙盾展開了全面的權力角逐,攻勢咄咄逼人。

    反觀趙盾一方,則似乎隱忍剋制更勝於針鋒相對。連胥甲這麼重要的親信被放逐,趙盾都沒有出面力保,他又怎會因為一個廚子,就輕率地跟晉靈公撕破臉皮呢

    因此,《左傳》所載“晉靈公不君”的三件事中,不太可能是虐殺廚師一事激起了晉靈公與趙盾的衝突。

    在這三件事情中,最有可能造成雙方火併的,我認為該是第一件,即加徵賦稅。

    之所以跟太史公做出不同的選擇,是因為我發現在晉靈公這幾年的執政經歷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不變的主旋律:靈公總是千方百計地為自己撈偏財。

    第一次扈之盟時,對齊國侵略魯國的非法行為,晉國原準備進行討伐,但最終晉靈公收了齊國的賄賂,伐齊不了了之;

    第二次扈之盟前,宋昭公被弒,晉國聯軍討逆,又是叛亂上臺的宋文公向晉襄公行賄,終止了晉國的軍事行動。

    這兩次軍事行動與其說是半途而廢,毋寧說晉靈公的真實目的就是藉著盟主的身份向外國諸侯敲竹槓、榨油水——打從一開始,他就是衝著賄金去的。

    收了外華人的賄金仍然不敷所用,於是轉回頭來又扒本華人的皮:加徵賦稅。羊毛出在羊身上,晉國勢力最大、田產最多的趙氏家族因此成了諸家貴族中損失最慘重的一家,於是雙方矛盾便激化了。

    那麼問題來了:堂堂一國之君,晉靈公怎麼會這麼缺錢,以至於他不顧體統、不擇手段的瘋狂斂財?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得從公元前645年晉國頒佈的一項重要田產法令“作爰田”說起。

    在這道法令釋出以前,晉國公室所佔有的田產包括兩部分,其一是公邑之田,也就是由國君直接控制的屬縣中的田產;另一部分則是助耕之田,也就是在各家貴族的采邑內劃出一定數量的公田,由采邑貴族督率采地的“野人”助耕,並將收穫上交公室。

    當年,因為晉文公的前任晉惠公在韓原之戰中被秦軍俘虜,為了爭取國內貴族的支援,重振晉國計程車氣,晉惠公的親信大臣呂甥矯詔頒佈了“作爰田”令。宣佈將各家貴族采邑內助耕的公田賞賜給他們,造成了公室田產的第一次流失。

    晉惠公薨逝,晉文公執政,為了酬報從龍建功的大臣們,又將直接隸屬於公室的部分縣邑封賜給他們,原、溫等縣邑先後變成了先氏、陽氏等貴族的采邑,由此造成公室田產的第二次流失。

    兩次萎縮過後,公室田產的收入已經支撐不起國君的日常開銷了,於是晉文公在公元前633年頒佈“被廬之法”,其中規定:

    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財用不匱。

    ——《國語·晉語四》

    《左傳》載:

    夷之搜,晉侯將登箕鄭父、先都,而使士縠、梁益耳將中軍。先克曰:“狐、趙之勳,不可廢也。”從之。先克奪蒯得田於堇陰。故箕鄭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作亂。

    ——《左傳·文公八年傳》

    先氏是趙氏最親密的盟友。先軫之孫、先且居之子先克本是趙盾上位中軍元帥的重要推手。趙盾執政,反哺先氏,超擢先克為中軍副將。而先克升官兒以後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強奪大夫蒯得位於堇陰的田產。

    先克的發跡以及發跡後的所作所為揭示了晉國政壇的這條規律:即政治上的得勢與經濟上的得利,二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聯絡。貴族一旦得勢,就大片大片地兼併田產,擴大采邑。這不但極易引發貴族之間的衝突,甚至君臣關係的惡化也往往導源於此。

    晉靈公被弒的34年後,晉國又發生了一起性質惡劣的弒君案件。被弒的晉厲公正是因為要削奪舊貴族的田產,重組晉國的權力高層而遇害的:

    君(指晉厲公)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斂,大其私暱,殺三郄而屍諸朝,納其室以分婦人,於是乎華人不蠲,遂弒諸翼,葬於翼東門之外,以車一乘。厲公之所以死者,唯無德而功烈多,服者眾也。

    ——《國語·晉語六》

    我們可以推想,在晉靈公尚未成年、君主權威尚未樹立的情況下,不排除趙氏等執政貴族會藉機侵蝕公室田產,上繳公室的貢賦也可能大幅縮水,由此導致公室用度不敷,逼得晉靈公不得不另闢財源,於是才有了兩次扈之盟上的公然受賄。

    晉靈公受賄,損失的是晉國的國際聲譽,趙盾可以忍;但加徵賦稅是直接拿刀子割趙家的肉,他就忍無可忍,這才造成了雙方最終的反目。

    晉靈公伏擊趙盾,趙盾被迫出逃。可他還沒出國境,從弟趙穿就起兵作亂,將晉靈公殺死在了桃園。連趙盾都不願意擔弒君的惡名,為什麼趙穿卻愣頭愣腦地衝了上來呢?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傳》中曾記載,公元前627年,因貴族先茅絕後,晉襄公收回了先氏采邑並將它轉賜與大夫胥臣。這就是說,采邑貴族對公室封賜的田產並不具備完全的所有權。

    當采邑封主或絕後,或獲罪,公室有權收回他名下的田產。趙盾出逃國外,一旦被晉靈公宣佈為叛國者,趙氏家族的所有封邑田產都會因為叛國罪被公室沒收。眼看著趙家人的飯碗子都要給人家砸了,急紅了眼的趙穿也就顧不得君臣綱常,頂著弒君的汙名將晉靈公一刀結果。

    《三國志·劉表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關中軍閥張濟因為缺糧,引兵入荊州搶掠,不幸為流矢斃命。各級屬僚前來向荊州牧劉表祝賀大捷,劉表說:

    濟以窮來,主人無禮,至於交鋒。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賀也。

    ——《三國志·魏書·劉表傳》

    晉靈公就像窮極無奈的張濟,受賄、徵賦實有不得已的苦衷。遺憾的是,《左傳》的作者卻不像劉表寬容張濟那樣體諒晉靈公。不但不加體諒,《左傳》甚至徑直將靈公描述成晉國霸權衰落的罪魁禍首:

    晉侯侈,趙宣子為政,驟諫而不入,故不競於楚

    ——《左傳·宣公元年傳》

    “侈”這個考語,《左傳》的作者後來還給過另外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楚王熊虔。很有意思,他不但與晉靈公共享史官的惡評,甚至死後還得了個與晉靈公一模一樣的諡號:楚靈王。

    《左傳》的所謂“侈”並不是指個人質量的驕奢淫逸、揮霍無度,而是指這位政治人物無視周朝禮法制度的規定,肆意破壞周朝的封建格局。

    孔子欣賞的政治家鄭子產說過:

    諸侯修盟,存小國也。

    ——《左傳·昭公十三年傳》

    春秋時代的國際政治,一言以蔽之,曰爭霸。所謂爭霸,就是以新興的諸侯霸主代替日漸式微的周天子來維護周朝封建格局的穩定,尤其是阻止大國對小國的過分侵削,保障小國的基本生存權力。

    楚靈王是春秋後期由爭霸政治轉向兼併政治的急先鋒,因為汲汲於兼併弱國,所以被《左傳》批評為“侈”。而晉靈公藉諸侯霸主之名公開索賄,拒絕為魯、宋等弱國主持公道,因此也被《左傳》批評為“侈”。

    《左傳》這部書的歷史觀念深受孔子《春秋》的影響,而孔子又以繼承周公禮治自任,所以《春秋》、《左傳》在評價晉、楚兩國元首的時候往往更多地著眼於他們對國際政治的影響。

    至於兩國內政的隱微變化和權力高層的暗流湧動則不甚注意,遂使得揹負罵名的晉靈公直到今天也沒能收穫一個客觀的評價。

    參考文獻:

    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李孟存、李尚師《晉國史》

    (韓)李裕杓《西周王朝軍事領導機制研究》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徐元誥《國語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儒雅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