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義君
-
2 # 抱庸詩書
書法學習者,脫帖之後即是融合。融合主要有兩層含義:①所習悟諸位名家技法的融合,這個叫“融”;②筆者與他人技法的融合,這個叫“化”。
書法究竟怎麼融合,取決於書者自已的體悟。在融合的初級階段,總會明顯帶有臨習之人的技法色彩,比如行書臨二王較多的人,技法更多的會體現二王的特點;楷書臨顏柳歐趙較多的人,筆法會更多的體現顏柳歐趙的特點。但融得越深,他人技法的影子會越來越淡,自己的個性特質會越來越濃。這就是常說的,臨帖臨得很像容易,要臨得不像反而越難。
融合不僅有不同書家體勢的融合,也有跨書體的融合。比如行書可以融合米世蔡蘇黃,也可以橫跨隸書魏碑,需要什麼就拿什麼,不需要什麼就剔除什麼,最終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每一個書法名家都是善於融合的高手,不是流於皮毛的“融”(比如田英章的歐楷),而是深度的“化”(如王鐸的二王筆法),而博覽群書、篤行踐悟才是融出境界的不二法門。
抱庸淺見,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3 # 老跨鬥
還是換個髮型回答更好。
你去吃大席,一桌三十個菜,山珍海味全了,每樣來幾口,再,紅的、白的、啤的、奶的、汁兒的,全進肚兒了。
美食營養了你
然而美食在身體裡的消化、吸收是生理現象。
書法也是如此
我們學的多了
自然肚兒裡的東西就豐富了
然後再張嘴、再動筆說話、寫字,自然會包羅永珍。
融合
不是刻意的
更不是算計的
是自然而然的
-
4 # 文物樑子
這是一個經常被提到的問題,看似是一個技巧問題,實際是一個書學理論問題。這就是:不同的書法風格能不能融合,該不該融合?
我個人認為書法就是用毛筆寫字的法則。主要由筆意(用筆技巧)和結構兩部分組成。而兩者有時難以絕對區分。自從漢字誕生後,其結構基本框架就已經固定化。秦始皇最終統一了漢字筆畫和結構,但筆意並不在統一範圍。正是由於筆意不同,才形成以後不同書體。書寫工具自然一直就是毛筆——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紋飾就是用毛筆畫的。
如果說書體之間結構差異較大的話,不同書法家書寫同一書體的字,結構差異極小,但面目不同。不同書體篆書、隸書、魏碑、唐楷,本來就有一個繼承揚棄的遞變過程,有前後關係。但要人為地進行融合。我認為還是有困難。例如,唐楷與篆書很不好嫁接。雖然歐陽詢楷書有明顯的隸書筆意甚至結構特徵,但畢竟面貌差異很大。
後者學前者易,前者學後者難。
同屬唐楷,為何歐陽顏柳在面貌上差異很大?這就是筆意不同,結構雖然相同,甚至一致——
柳體“欲”“雖”幾乎與歐體字結構完全一樣,但差異表現於筆意!(《九成宮醴泉銘》、《玄秘塔》)。
要談書體融合問題,不得不說趙子昂孟頫的行楷書。我認為他是對唐楷的高度整合。將唐楷的森嚴規整,進行“柔化”的處理,因而很為“姿媚”!但姿媚中見剛健!宋權臣蔡京也是對唐楷進行了柔化處理!而力拔千鈞的繼承與改造的還有米顛(米芾,元章)與貳臣王鐸,他們各有創造發展!
今人(已故)石憲章專攻顏體,但其行書與《祭侄文》相較,中有千壤之地。
有人要拿蘇軾與黃庭堅比較,也只能說各有千秋。
將書法放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來看,我還是主張,在紮實的正書修習基礎上,做到:狂放而不失法度,內斂而不失卑弱!
所謂融合,並非有心嫁接,而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早春杏花是粉紅,混入梨園也難分!陸羽用茶解梔子,桌子凳子四條腿!
第六福為權臣蔡京楷書。第九幅為黃庭堅書法(大家都熟悉)。
-
5 # 不二齋
學習書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學習很多字帖,接觸很多種書法風格,怎樣把這些風格自然的融合到一起是成為一個書法家的關鍵,融合的好了可以寫出自己的風格,融合的不好則有可能走向野路。
我們看很多書法家,年輕的時候寫的都非常好,人也非常有才華。可是到了中年以後,他的書法卻變得一塌糊塗,完全沒有了當年的靈氣,書法作品也變得野俗起來,這很大的原因在於他在後期風格形成階段沒有很好的把學習到的知識進行融合。
書法融合的基礎:書法融合的基礎首先是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要牢固的掌握,如果自己寫的幾種書法風格自己都不熟,研究的不深入,可肯定是融合不好的,這個基礎非常關鍵,紮實的書法基本功和廣闊的視野,是書法融合的基本條件。
怎樣進行書法風格的融合:書法的融合其實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的融合是書法融合的主要方式,個人風格的追求也可以影響書法的風格,但是到最後,能夠決定你的風格的,還是你的筆下自然流露出的東西。
影響書法融合的條件:1、個人的審美取向
2、個人的見識和知識面
3、個人的文學素養
學習書法10年內最好不要考慮風格融合的問題,先把一種風格學習好。 -
6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有人問我,如何將風格不同的書法融合在一起?
實際上,這個問題牽扯到兩個方面,我們為什麼要進行書法融合,以及如何進行書法的融合。
一、為什麼要書法融合?
中國書法的融合,是中國書法進行創新、獲得新生命、新風格、新動力的關鍵。可以說,融合發展的書法創新之路,是一條關於書法文化發展正確的路。
這實際上又關涉到創新這一話題。
中國書法的創新發展,和其他文化藝術一樣,是一條註定不會平坦的道路。
根據創新的道路,我們實際上可以將創新大致上分為兩類:
一類是顛覆式的創新革命,一種是非顛覆性的創新革命。
顛覆式創新發展,是之前所有的和現有才的事物及其邏輯體系的一種反思、修改和重構。
在這方面比較有名的例子是牛頓定律和量子力學的發現。
量子力學的發現讓牛頓定律開始變得不是那麼“萬能”,人們發現整個世界中的微觀部分可能並不如我們想象中那樣,並不完全遵守牛頓定律。
量子力學實際上就為物理學的發展提供了另外一條新的發展途徑,這一結果是顛覆性的。
非顛覆性的創新發展,是在繼承前人文化藝術等成果的同時,稍加修改,進行新的文化藝術的創作實踐活動。他只所以不是顛覆性的,是因為傳統和現代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你死我活,或者是截然對立的關係而是互相肯定,但是又向前發展的關係。
比如王羲之創造了帖學書法的審美傳統和藝術正規化之後,他的後繼者幾乎沒有人和他寫的書法是一模一樣的,即便是最接近王羲之風格的趙孟頫也是如此。他不是筆筆在外型上都與王羲之一模一樣,但是在內在神韻上、法度上,他們都有內在一致性。所以,除了趙孟頫之外,剩下二王帖學領導人物、繼承者也和王羲之的書法有著千絲萬縷上聯絡。
因此,對於書法而言,所謂的創新,只能是第二種,即非顛覆式的。
顛覆式創新往往意味著把藝術創作裡面一切現在所建立好的秩序、規則、法度完全拋棄,否定掉。
這在藝術創作中是難以想象的。
所以書法只能是非顛覆式的創新。而這樣的一種非顛覆式創新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融合發展。
這就是融合發展的意義——促進書法創新。
二、如何進行書法融合創新?
書法的融合創新,應該符合以下發展邏輯:
(1)風格相近而不對立
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融合本身就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書法風格進行融匯貫通的過程,如果是互相風格相近的書法作品,其實比較好辦,但是難就在於有些書法,他不是風格相近的。甚至他們的書法風格相互矛盾並且對立。
比如魏晉時期王羲之等人非常擅長的小行草,而唐朝時期的狂草藝術雖然看起來是對行草書的一種顛覆,但是實際上狂草是繼承了魏晉行草的筆法系統和法度意義佈局的。
有人覺得狂草藝術其實就是看誰會亂寫並且搭配和諧,這樣就可以了,實際上並非如此。
狂草藝術非常講求筆法的精妙,這種精妙有時候甚至嚴苛到了要比楷書都要細微的程度上。
顏真卿和王羲之的書法系統,如果從風格上來講,他們是完全對立的,是完全否定的。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王羲之所創立的法度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是永遠都會為後世書法家所學習、敬仰的,顏真卿也不例外 從法度上來說,顏真卿和王羲之書法體系的關係又是非顛覆方式的合作。
(2)存在主次的融合物件
當我們選定一家進行融合發展、學習的時候,這就存在一個主次問題。
比如我們學習歐陽詢的書法,那麼學習和繼承歐陽詢書法的書法家很多,按道理上來說這些都是我們學書法應還取法效仿的物件,但是在主次關係上 我們仍然需要重點關注歐陽詢本人的書法,而不是歐陽詢的後人們。
(3)瞭解生平背景
有時候我們融合學習書法作品,如果不對整個作品最核心的思想立意有所察覺並且注意到的話,我們很多書法作品是難以解決的。
比如,我們如果不理解《祭侄稿》創作的背後,是顏真卿與那個時代——安史之亂中的事件以及親人壯烈犧牲——有關,那麼我們也許就無法理解這樣一幅亂糟糟的書法作品究竟有何值得稱頌之處。
-
7 # 狂喜淡墨a
如何將書法不同的風格融合於一體?
大凡書家成熟的書體,都是糅雜各種書體,遍臨雜家,吸取養分,古今書家幾乎都是如此。
初臨過程,精臨一種,涉獵諸家,筆墨豐腴源自古典帖子及今人筆墨之氣質,學其形貌或筆意,從每一個書家筆意都可以看到魏晉風度,也能看到唐代書法風神,更能欣賞到先秦漢代篆隸之古樸拙意,又能看到宋之意會清之拙形。
不同書家,有其人生的故事,在這迥異生存環境裡,釀造了何多的悲辛苦味或歡快甜意,透過筆墨達情抒懷,形成了各自趣味不同筆韻景緻,或心靈漫雨而淋漓,或逸緻風雅而獨立,或瀟灑而豁達,或俠客而風雲,或拘謹而怯弱,總之都有各自的風格和筆墨的特別,因此理解書法藝術的美之元素,則有匯聚眾長之處,而體驗不同的書墨所表達的藝術語言,從而得到沒有經歷過的意境和筆韻,那麼理性思維與感性表現之大象,油然生於筆端發乎與淡墨輕染或濃墨重彩之風姿綽約。
另外單一的筆畫也不具備全之貌,更何況單調筆間顯得孤詣慫楚,若此內胸懷抱朴陋,無豐滿之態,為之狹隘是也。
由此聯想,米芾蘇軾黃庭堅蔡襄四大家如何遍插與古人之翰墨了,是為採粉而釀自己之蜜醇,
故,學書,要納百家風格,全概於己,豐腴於筆,是謂規律。
-
8 # 神韻軒書法
首先要先定"主旋律″。書寫的作品風格,主要精神和基調是什麼?就象寫文章一樣,主題思想定下來之後,蒐集整理素材,不能跑調偏離中心思想,不能雜亂無章。
書法也是如此。將不同的風格進行融合時,風格必須要協調統一,不要太雜亂。應先精一體,再求變化。
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把不同風格書法融為一體,融合得自然而不顯山露水。看不出人工雕琢痕跡。
他學過《祭侄文稿》,《張遷碑》,《乙瑛碑》,《衡方碑》,《石門頌》,《爭坐位帖》,《麻姑仙壇記》,《張黑女》等多種碑帖。
何紹基臨帖專注某一端。或取其勢,或取其結構,或取其韻,挖掘其中一點,大膽取捨,塑造自己的書法語言。
雖然他臨過多種碑帖,以他的行書風格為例,始終以顏體行書為基本構架,提取一些風格因子,為己所用,從而形成了寬博、沉雄、古拙的行書風格。(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
9 # 翰墨書道
書法創作階段採取不同風格的融合,是不切實際的做法,也就是所謂的混搭之類。這種情況的結果只能是不倫不類,很容易弄巧成拙,勞爾無得。將不同的技法或字形進行新的組合,是完全可以的,但不可以將不同風格雜糅,其結果給人的感覺可能很不和諧不夠純粹,這有些像人的性格,雖然有些性格因為年齡和閱歷會發生變化,但就其性格,是不會也改變的。這裡面有質於與量的問題。雖然質的改變會生成新的事物,但可能會脫離其本,在書法上也就不在是書法藝術了。
不可否認,書法的學習是可以相容幷蓄的,但這種融合就像吃飯,我們雖然可以吃各種風味的美食,吸取能量,但不能有無法讓自己發生質變,一旦發生質變,可能就是病了。比如學習楷書,適度的吸取其他楷書一些適合自己書法取向的東西,或彌補自己書法中的不足,這是完全可以說,因為我們寫的仍然是楷書。如果把楷書和篆書雜糅,那就脫離了書法藝術的本質。
不過,融合也是可以的,但要有一個度,不能超越這個度。也可以這樣說要完成多元化的融合,有一個原則不能打破,就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相近的可以交融,不相近的就容易出現排斥現象,也會給人一種亂七八糟的感覺。
學習書法有相容幷蓄多種不同風格的想法還是慎重對待為好。比如邯鄲學步。
回覆列表
謝謝!要確定以毛筆楷書為主,因為書法之源是毛筆字,爾毛筆書法的全部內容又是鋼筆字和粉筆字的參照系。能寫好毛筆字的人,要寫好鋼筆字和粉筆字則是輕爾易舉的事。楷書用筆有八法,靈活爾有變化,表現力非常豐富。因此,毛筆楷書所有範子均選用名帖~唐楷歐、顏、柳的原字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