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法落實的改革
公元1895年,科舉考試期間,《馬關條約》簽訂的訊息傳到北京,超過上千名的考生向政府上書反對與日本停戰,要求從軍備、內政和制度上進行改革。康有為也是其中一人,所謂變法運動,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康有為倡導的變法主要是以明治日本為模範的改革。為了使其正當化,他把孔子標榜為改革者。為了宣傳變法,康有為在各地成立了強學會和保國會等團體,還發行了《強學報》和《時務報》等機關報。
1898年,康有為的屢次上書終於有了成效,獲得了在中央高官面前發表見解的機會。此後,他的主張在政府內部得以擴散,1898年6月11日,清朝頒佈了《定國是詔》,即光緒帝下令正式開始變法。區別於督撫重權,這次的變法由中央主導,這也是中日甲午戰爭以來一貫的做法。
變法是以明治日本為模範的改革,大致上說來,就是將以前的體制改革成為西方式的近代國家體制。單個的改革方案涉及多個方面,雖然也有以前就實施的“殖產興業”和軍隊改革等,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要數人才培養和行政機構的重組了。
前者廢除了以往的科舉制度,建立起新的學校制度。當時計劃系統性地建立稱作“學堂”的西式學校,並率先在北京建立了京師大學堂,也就是後來的北京大學。就算是在當今的日本,考試或是就業的制度哪怕稍有變化也會大驚小怪,在中國這般巨大的社會,而且是具有千年以上傳統的科舉制度,積累多年的觀念已經深入骨髓,可以說,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改革。
後者則以廢除“冗官”(即職務重複、沒什麼實際工作內容的職位)為核心。中央、地方的許多部門和官職,由此遭到廢除。行政改革牽涉既得利益,就算受到的支援再多,也無法草率進行。這與時間、地點無關,即便是在如今的日本,也很難順利實施。
總之,變法的每一項,都是巨大的舉措。無論中央或是地方,都對接連發來的詔令感到惶恐不已。不久後,便演變成了對變法的反抗——即使沒有公然反對、違背光緒帝的敕命,大家也沒有積極地去迎合。
因此,變法計劃幾乎未能得到實施。
♦ 康有為
二、立場模糊的袁世凱
袁世凱的動靜,讓人捉摸不透。
僅從前後的言行來看,他很顯然是支援改革的人物。“小站練兵”時的軍隊西化,就不用說了。去天津赴任前受到光緒帝接見時,他也曾講述過自己的改革建議。甚至有人認為,正是因為他的這些具體建議,皇帝才任命了他去小站練兵。
他的參加不是形式上的。當他動身前往小站時,康有為給他舉辦了踐行會。雖然雙方記錄的日期不相吻合,無法判斷這場餞行會的真偽,但兩人從此時開始建立關係,估計是確有其事。
當然,贊成改革,並不等同於要加入變法。之後的袁世凱專心於練兵,與變法的時局,特別是北京的中央政府相距甚遠。以他的地位,還無法立即參與到變法當中來,也無法左右政府的方針。
所以,對待康有為等人的變法,更具體地說,對待《定國是詔》頒佈之後的戊戌變法,袁世凱的態度依然是不清晰的。甚至有人指出,袁世凱加入強學會的舉動,與其說是與變法、與康有為產生了共鳴,倒不如看作他四處建立人際關係的一種政治行為。
♦ 袁世凱像,引自《萬國公報》1903年第174期
三、輕率的君與臣
用一句話來描述康有為這個人物,應該說是一名思想家吧!
但他並非穩重嚴謹的思考者,而是擅長既成理論的知識分子,性格偏向於輕率。他之所以懷有改變歷史的改革思想,並斷然發起了政治運動,原因在於他的這種性格容易走向極端。另外,他充滿了思想家們常見的獨斷性,有些地方缺乏靈活性。一旦他的思想定型後,便不會輕易改變。為了讓自己的主張合理化,他大量偽造歷史記錄,欺騙了不少歷史學家。
起用他的光緒帝,也與冷靜沉著的君主形象截然無緣。從他在心急之下接連頒發改革敕令,就可窺見一斑。在人事方面,似乎也是如此,對看不順眼的人毫不留情地罷免。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定國是詔》剛一頒佈,由於意見上的分歧,他就罷免了自己多年的老師、心腹翁同龢。當然,這場罷免還和“與外國保持何種關係”這一政府基本方針息息相關,也涉及到背後隱藏的西太后勢力,不能只將之歸結為光緒帝的性格問題。即便如此,古今東西,人事問題都是官僚們最為關心的。從這一點上來看,希望光緒帝謹言慎行的,恐怕不僅僅是筆者一人。
總而言之,在輕率這一點上,君臣二人甚為相似。
在中央政府的權力比重有所提高之際,他們掌握大權,不顧周圍的意見,大舉推動了變法。無論是京城,還是地方,即便是贊成變法者,也對這些舉措頗為冷淡。變法遲遲不見成效,性格急躁的光緒帝、康有為君臣二人,自然是坐立不安。於是,變法派開始彈劾看上去持反對態度的官僚。這樣一來,反對派也相應地上奏彈劾康有為,局勢瞬間轉變為黨派之間的對立。
♦ 光緒皇帝
焦躁感和危機意識不斷加強的君臣二人,決定採取進一步的舉動,除去反對派。
1898年8月26日,光緒帝下達了嚴斥地方大員怠慢的敕令。接著在9月4日,以妨礙改革派提出建議為由,下令罷免所有禮部首腦,即六堂官罷免事件。拿今天的日本來說,相當於把文部科學省的大臣和副官們全部免職。
三天後,又罷免了老臣李鴻章(編輯注:李當時在總理衙門行走)。其目的不甚明瞭。李鴻章主張和沙俄聯手,卻招致了旅順、大連淪為租借地的後果,皇帝和康有為等變法派對他心生嫌隙,是不難理解的。在對外政策上,變法派要和日本聯手,而李鴻章與對抗日本的沙俄關係親近,也許因此需要排除他吧。也或許是在聘用外華人士的方針上(編輯注:指康有為建議聘請英華人李提摩太、日本人伊藤博文等進入決策中樞充當顧問),可能擔心會被李鴻章牽著鼻子走吧。總而言之,繼禮部六堂官之後對高官人物的罷免,給政界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讓變法前途變得更加岌岌可危。
除掉了反對派,接下來便是強大自己一派。罷免了禮部六堂官的第二天,光緒帝便任命譚嗣同等四名青年,擔任心腹秘書和顧問(編輯注:指任命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四人為軍機章京,參與新政),可以說是破格提拔。
♦ 梁啟超(前列左端)與譚嗣同(右端)
四、康有為的勉強拉攏
就在此時,袁世凱登場了。
9月11日,新任禮部右侍郎徐致靖推薦袁世凱,請求“破格提拔”此人。光緒帝聽聞後,當天就命袁從天津奔赴北京,謁見自己。
徐致靖是康有為一派。這次的推舉上奏也是出自康有為之手。局勢日漸緊迫,康有為最擔心的,是自己手中沒有武裝力量,於是想起了曾加入強學會、與自己年齡相近的袁世凱,便派遣門生徐仁祿前往小站,加深與袁世凱的關係。在一系列準備工作後,開始正式舉薦袁世凱。徐仁祿正是徐致靖的侄子。
拉攏袁世凱的目的,是為了先發制人,用武力制服反對派。具體計劃中,甚至包括了包圍、進攻西太后居住的頤和園。事態千鈞一髮。
將時間拉回到《定國是詔》頒佈的時候。頒佈四日後的6月15日,翁同龢被罷免,直隸總督王文韶被召到北京接替他的職位。空出來的直隸總督之位,則由榮祿代理。這意味著,擔任重組軍隊要務的榮祿,擁有了當地的指揮權。而在小站繼續訓練新軍的袁世凱,自然也成為了他的屬下。
這場人事調整,想必出自西太后的意思。變法中,西太后和她的派系在也著手佈局,這次人事調整,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防止變法造成混亂,要將軍隊託付給皇室信賴之人。
♦ 袁世凱戎裝照,引自《國聞畫報》1928第14期
從袁世凱的角度來看,以前彼此關係就不淺的榮祿,成了自己的頂頭上司,當然是件好事。榮祿也對部下袁世凱的工作讚賞有加。就在徐致靖舉薦的五天前,他剛剛上奏表揚了袁世凱。
所以,康有為對袁世凱的拉攏,其實是相當勉強的。對袁世凱來說,他和榮祿的關係,遠比和康有為要親密。無論徐仁祿再怎麼努力,效果也就如此而已。
袁世凱進京謁見皇帝,是在9月16日這一天。為了專致於“練兵工作”,他被免去了直隸按察使的職務,被任命為“侍郎候補”。相當於中央機構的副官待遇,是破格的升官。
如果只看此次任命,很難理解其中意味。五天前,徐致靖(其實是康有為)的舉薦中寫道,袁世凱“不過一介按察使,位於總督之下,位低權輕”,並建議如下:
“賜予督撫之職,或是任命為中央官僚,具有獨自指揮權,以鎮定首都周邊地區如何?”(編輯注:徐的奏摺原文是:“伏乞皇上深觀外患,俯察危局,特於召對,加以恩意,並予破格之擢,俾增新練之兵,或畀以疆寄,或改授京堂,使之獨當一面,永鎮畿疆。”)
這種任命,儼然是為了讓袁與榮祿平起平坐。用意在於將袁掌控的武力,拉攏到光緒帝這邊。不過用詞不便過於直截了當。對這破例待遇誠惶誠恐的袁世凱,或許也沒有悟出背後的含義。
♦ 榮祿,引自《萬國公報》1907年第221期
五、圍園、告密與事變
兩天後,也就是9月18日,上司榮祿發來電報,命袁世凱速回天津。
這天夜裡,袁正忙著準備離京,一名年輕人來到了他下榻的東城區報房衚衕的法華寺。來者是在袁世凱高升前十天左右,被破格提拔當了軍機章京的譚嗣同。
譚嗣同被帶到裡屋後,緩緩地說明了來意。他掏出一張字條,上面寫道:
“榮某(注:指榮祿)謀廢立弒君,大逆不道,若不速除,上位不能保,即性命亦不能保。袁世凱初五請訓,請面付硃諭一道,令其帶本部兵赴津,見榮某,出硃諭宣讀,立即正法。即以袁某代為直督,傳諭僚屬,張掛告示,佈告榮某大逆罪狀,即封禁電局鐵路,迅速載袁某部兵入京,派一半圍頤和園,一半守宮,大事可定,如不聽臣策,即死在上前各等語。”
袁世凱讀信後方寸大亂,連聲音都變調了:
以上密談,摘自袁世凱的日記。
這些日記看上去像是自我辯護,很長時間都被忽略。然而,隨著康有為方面的史料偽造得到證實,這段日記的可靠性也得到了重新審視。包圍頤和園的兵變計劃,實際上是存在的。袁世凱並未立即應允,而是敷衍搪塞,打發走了譚嗣同。
接下來,袁世凱在9月20日進宮請訓。康有為等人的記錄稱,此時下達了所謂“硃諭”,也就是光緒帝親筆書寫的“密詔”,袁世凱卻說沒有拿到,也沒有表示要處死榮祿。之後,袁世凱立即登上了午時出發的火車回到天津,向上司榮祿彙報了一切。
前一天,也就是19日,西太后忽然從頤和園回到了紫禁城。以往,學者們根據變法派提供的史料,多認為是袁世凱向西太后告密,21日發生了政變。也就是說他先站在變法派這邊答應協助,卻變節了。但是,從局勢上來看,其實是康有為等人對袁世凱抱有過分的期待。或者說,是為了將變法失敗的責任轉嫁給袁世凱。
♦ 北洋大臣袁世凱,引自《寰球中國學生報》1907年第04期
西太后為何會突然回到紫禁城,奪走了光緒帝的權力,至今尚不可知。從時間上來看,袁世凱密告一事也並不是沒有可能,從21日的政變,到對變法派的鎮壓、處置,中間隔了些許時日。
對6月開始的戊戌變法,西太后的態度實際上是不明確的。至少沒有公開表示過反對。雖說反對派提出了很多申訴,但直到9月的罷免禮部六堂官一事,西太后才表露了“做得過分了”的看法。引人議論的,是訪問北京的伊藤博文留在皇帝身邊當顧問一案。袁世凱請訓後回到天津的這一天,伊藤也謁見了光緒帝。外華人進入深宮,干預政權的中樞,引起了不少官僚的敏感反應。西太后也是其中一人,想必是判斷此事脫離常軌,最終下決心將權力從光緒帝手中收回。
袁世凱的情況,想必也和大多數官僚一樣無所適從。只不過他手中掌握了軍隊,於是變得和他人極不相同。說得極端一些,袁世凱夾在榮祿、西太后和康有為、光緒帝之間,被置於必須投票站隊的無奈立場,他的決斷,當然會是選擇前者。
獲得袁世凱報告的榮祿,9月25日接到了北京的傳喚命令,匆忙進京謁見了西太后。已經開始陸續抓人的西太后,想必從榮祿那裡得到了“圍園殺後”密謀的確鑿證據。之後的發展眾所周知,光緒帝被幽禁在宮中,變法派大多被處刑。譚嗣同被處死,最先逃脫的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亡命日本。戊戌變法變成了“百日維新”,幾乎回到了原點。
政變雖非袁世凱主導和策劃的,但他終歸置身其中。戊戌年的袁年屆不惑,飛黃騰達已在眼前。
一、無法落實的改革
公元1895年,科舉考試期間,《馬關條約》簽訂的訊息傳到北京,超過上千名的考生向政府上書反對與日本停戰,要求從軍備、內政和制度上進行改革。康有為也是其中一人,所謂變法運動,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康有為倡導的變法主要是以明治日本為模範的改革。為了使其正當化,他把孔子標榜為改革者。為了宣傳變法,康有為在各地成立了強學會和保國會等團體,還發行了《強學報》和《時務報》等機關報。
1898年,康有為的屢次上書終於有了成效,獲得了在中央高官面前發表見解的機會。此後,他的主張在政府內部得以擴散,1898年6月11日,清朝頒佈了《定國是詔》,即光緒帝下令正式開始變法。區別於督撫重權,這次的變法由中央主導,這也是中日甲午戰爭以來一貫的做法。
變法是以明治日本為模範的改革,大致上說來,就是將以前的體制改革成為西方式的近代國家體制。單個的改革方案涉及多個方面,雖然也有以前就實施的“殖產興業”和軍隊改革等,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要數人才培養和行政機構的重組了。
前者廢除了以往的科舉制度,建立起新的學校制度。當時計劃系統性地建立稱作“學堂”的西式學校,並率先在北京建立了京師大學堂,也就是後來的北京大學。就算是在當今的日本,考試或是就業的制度哪怕稍有變化也會大驚小怪,在中國這般巨大的社會,而且是具有千年以上傳統的科舉制度,積累多年的觀念已經深入骨髓,可以說,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改革。
後者則以廢除“冗官”(即職務重複、沒什麼實際工作內容的職位)為核心。中央、地方的許多部門和官職,由此遭到廢除。行政改革牽涉既得利益,就算受到的支援再多,也無法草率進行。這與時間、地點無關,即便是在如今的日本,也很難順利實施。
總之,變法的每一項,都是巨大的舉措。無論中央或是地方,都對接連發來的詔令感到惶恐不已。不久後,便演變成了對變法的反抗——即使沒有公然反對、違背光緒帝的敕命,大家也沒有積極地去迎合。
因此,變法計劃幾乎未能得到實施。
♦ 康有為
二、立場模糊的袁世凱
袁世凱的動靜,讓人捉摸不透。
僅從前後的言行來看,他很顯然是支援改革的人物。“小站練兵”時的軍隊西化,就不用說了。去天津赴任前受到光緒帝接見時,他也曾講述過自己的改革建議。甚至有人認為,正是因為他的這些具體建議,皇帝才任命了他去小站練兵。
他的參加不是形式上的。當他動身前往小站時,康有為給他舉辦了踐行會。雖然雙方記錄的日期不相吻合,無法判斷這場餞行會的真偽,但兩人從此時開始建立關係,估計是確有其事。
當然,贊成改革,並不等同於要加入變法。之後的袁世凱專心於練兵,與變法的時局,特別是北京的中央政府相距甚遠。以他的地位,還無法立即參與到變法當中來,也無法左右政府的方針。
所以,對待康有為等人的變法,更具體地說,對待《定國是詔》頒佈之後的戊戌變法,袁世凱的態度依然是不清晰的。甚至有人指出,袁世凱加入強學會的舉動,與其說是與變法、與康有為產生了共鳴,倒不如看作他四處建立人際關係的一種政治行為。
♦ 袁世凱像,引自《萬國公報》1903年第174期
三、輕率的君與臣
用一句話來描述康有為這個人物,應該說是一名思想家吧!
但他並非穩重嚴謹的思考者,而是擅長既成理論的知識分子,性格偏向於輕率。他之所以懷有改變歷史的改革思想,並斷然發起了政治運動,原因在於他的這種性格容易走向極端。另外,他充滿了思想家們常見的獨斷性,有些地方缺乏靈活性。一旦他的思想定型後,便不會輕易改變。為了讓自己的主張合理化,他大量偽造歷史記錄,欺騙了不少歷史學家。
起用他的光緒帝,也與冷靜沉著的君主形象截然無緣。從他在心急之下接連頒發改革敕令,就可窺見一斑。在人事方面,似乎也是如此,對看不順眼的人毫不留情地罷免。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定國是詔》剛一頒佈,由於意見上的分歧,他就罷免了自己多年的老師、心腹翁同龢。當然,這場罷免還和“與外國保持何種關係”這一政府基本方針息息相關,也涉及到背後隱藏的西太后勢力,不能只將之歸結為光緒帝的性格問題。即便如此,古今東西,人事問題都是官僚們最為關心的。從這一點上來看,希望光緒帝謹言慎行的,恐怕不僅僅是筆者一人。
總而言之,在輕率這一點上,君臣二人甚為相似。
在中央政府的權力比重有所提高之際,他們掌握大權,不顧周圍的意見,大舉推動了變法。無論是京城,還是地方,即便是贊成變法者,也對這些舉措頗為冷淡。變法遲遲不見成效,性格急躁的光緒帝、康有為君臣二人,自然是坐立不安。於是,變法派開始彈劾看上去持反對態度的官僚。這樣一來,反對派也相應地上奏彈劾康有為,局勢瞬間轉變為黨派之間的對立。
♦ 光緒皇帝
焦躁感和危機意識不斷加強的君臣二人,決定採取進一步的舉動,除去反對派。
1898年8月26日,光緒帝下達了嚴斥地方大員怠慢的敕令。接著在9月4日,以妨礙改革派提出建議為由,下令罷免所有禮部首腦,即六堂官罷免事件。拿今天的日本來說,相當於把文部科學省的大臣和副官們全部免職。
三天後,又罷免了老臣李鴻章(編輯注:李當時在總理衙門行走)。其目的不甚明瞭。李鴻章主張和沙俄聯手,卻招致了旅順、大連淪為租借地的後果,皇帝和康有為等變法派對他心生嫌隙,是不難理解的。在對外政策上,變法派要和日本聯手,而李鴻章與對抗日本的沙俄關係親近,也許因此需要排除他吧。也或許是在聘用外華人士的方針上(編輯注:指康有為建議聘請英華人李提摩太、日本人伊藤博文等進入決策中樞充當顧問),可能擔心會被李鴻章牽著鼻子走吧。總而言之,繼禮部六堂官之後對高官人物的罷免,給政界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讓變法前途變得更加岌岌可危。
除掉了反對派,接下來便是強大自己一派。罷免了禮部六堂官的第二天,光緒帝便任命譚嗣同等四名青年,擔任心腹秘書和顧問(編輯注:指任命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四人為軍機章京,參與新政),可以說是破格提拔。
♦ 梁啟超(前列左端)與譚嗣同(右端)
四、康有為的勉強拉攏
就在此時,袁世凱登場了。
9月11日,新任禮部右侍郎徐致靖推薦袁世凱,請求“破格提拔”此人。光緒帝聽聞後,當天就命袁從天津奔赴北京,謁見自己。
徐致靖是康有為一派。這次的推舉上奏也是出自康有為之手。局勢日漸緊迫,康有為最擔心的,是自己手中沒有武裝力量,於是想起了曾加入強學會、與自己年齡相近的袁世凱,便派遣門生徐仁祿前往小站,加深與袁世凱的關係。在一系列準備工作後,開始正式舉薦袁世凱。徐仁祿正是徐致靖的侄子。
拉攏袁世凱的目的,是為了先發制人,用武力制服反對派。具體計劃中,甚至包括了包圍、進攻西太后居住的頤和園。事態千鈞一髮。
將時間拉回到《定國是詔》頒佈的時候。頒佈四日後的6月15日,翁同龢被罷免,直隸總督王文韶被召到北京接替他的職位。空出來的直隸總督之位,則由榮祿代理。這意味著,擔任重組軍隊要務的榮祿,擁有了當地的指揮權。而在小站繼續訓練新軍的袁世凱,自然也成為了他的屬下。
這場人事調整,想必出自西太后的意思。變法中,西太后和她的派系在也著手佈局,這次人事調整,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防止變法造成混亂,要將軍隊託付給皇室信賴之人。
♦ 袁世凱戎裝照,引自《國聞畫報》1928第14期
從袁世凱的角度來看,以前彼此關係就不淺的榮祿,成了自己的頂頭上司,當然是件好事。榮祿也對部下袁世凱的工作讚賞有加。就在徐致靖舉薦的五天前,他剛剛上奏表揚了袁世凱。
所以,康有為對袁世凱的拉攏,其實是相當勉強的。對袁世凱來說,他和榮祿的關係,遠比和康有為要親密。無論徐仁祿再怎麼努力,效果也就如此而已。
袁世凱進京謁見皇帝,是在9月16日這一天。為了專致於“練兵工作”,他被免去了直隸按察使的職務,被任命為“侍郎候補”。相當於中央機構的副官待遇,是破格的升官。
如果只看此次任命,很難理解其中意味。五天前,徐致靖(其實是康有為)的舉薦中寫道,袁世凱“不過一介按察使,位於總督之下,位低權輕”,並建議如下:
“賜予督撫之職,或是任命為中央官僚,具有獨自指揮權,以鎮定首都周邊地區如何?”(編輯注:徐的奏摺原文是:“伏乞皇上深觀外患,俯察危局,特於召對,加以恩意,並予破格之擢,俾增新練之兵,或畀以疆寄,或改授京堂,使之獨當一面,永鎮畿疆。”)
這種任命,儼然是為了讓袁與榮祿平起平坐。用意在於將袁掌控的武力,拉攏到光緒帝這邊。不過用詞不便過於直截了當。對這破例待遇誠惶誠恐的袁世凱,或許也沒有悟出背後的含義。
♦ 榮祿,引自《萬國公報》1907年第221期
五、圍園、告密與事變
兩天後,也就是9月18日,上司榮祿發來電報,命袁世凱速回天津。
這天夜裡,袁正忙著準備離京,一名年輕人來到了他下榻的東城區報房衚衕的法華寺。來者是在袁世凱高升前十天左右,被破格提拔當了軍機章京的譚嗣同。
譚嗣同被帶到裡屋後,緩緩地說明了來意。他掏出一張字條,上面寫道:
“榮某(注:指榮祿)謀廢立弒君,大逆不道,若不速除,上位不能保,即性命亦不能保。袁世凱初五請訓,請面付硃諭一道,令其帶本部兵赴津,見榮某,出硃諭宣讀,立即正法。即以袁某代為直督,傳諭僚屬,張掛告示,佈告榮某大逆罪狀,即封禁電局鐵路,迅速載袁某部兵入京,派一半圍頤和園,一半守宮,大事可定,如不聽臣策,即死在上前各等語。”
袁世凱讀信後方寸大亂,連聲音都變調了:
以上密談,摘自袁世凱的日記。
這些日記看上去像是自我辯護,很長時間都被忽略。然而,隨著康有為方面的史料偽造得到證實,這段日記的可靠性也得到了重新審視。包圍頤和園的兵變計劃,實際上是存在的。袁世凱並未立即應允,而是敷衍搪塞,打發走了譚嗣同。
接下來,袁世凱在9月20日進宮請訓。康有為等人的記錄稱,此時下達了所謂“硃諭”,也就是光緒帝親筆書寫的“密詔”,袁世凱卻說沒有拿到,也沒有表示要處死榮祿。之後,袁世凱立即登上了午時出發的火車回到天津,向上司榮祿彙報了一切。
前一天,也就是19日,西太后忽然從頤和園回到了紫禁城。以往,學者們根據變法派提供的史料,多認為是袁世凱向西太后告密,21日發生了政變。也就是說他先站在變法派這邊答應協助,卻變節了。但是,從局勢上來看,其實是康有為等人對袁世凱抱有過分的期待。或者說,是為了將變法失敗的責任轉嫁給袁世凱。
♦ 北洋大臣袁世凱,引自《寰球中國學生報》1907年第04期
西太后為何會突然回到紫禁城,奪走了光緒帝的權力,至今尚不可知。從時間上來看,袁世凱密告一事也並不是沒有可能,從21日的政變,到對變法派的鎮壓、處置,中間隔了些許時日。
對6月開始的戊戌變法,西太后的態度實際上是不明確的。至少沒有公開表示過反對。雖說反對派提出了很多申訴,但直到9月的罷免禮部六堂官一事,西太后才表露了“做得過分了”的看法。引人議論的,是訪問北京的伊藤博文留在皇帝身邊當顧問一案。袁世凱請訓後回到天津的這一天,伊藤也謁見了光緒帝。外華人進入深宮,干預政權的中樞,引起了不少官僚的敏感反應。西太后也是其中一人,想必是判斷此事脫離常軌,最終下決心將權力從光緒帝手中收回。
袁世凱的情況,想必也和大多數官僚一樣無所適從。只不過他手中掌握了軍隊,於是變得和他人極不相同。說得極端一些,袁世凱夾在榮祿、西太后和康有為、光緒帝之間,被置於必須投票站隊的無奈立場,他的決斷,當然會是選擇前者。
獲得袁世凱報告的榮祿,9月25日接到了北京的傳喚命令,匆忙進京謁見了西太后。已經開始陸續抓人的西太后,想必從榮祿那裡得到了“圍園殺後”密謀的確鑿證據。之後的發展眾所周知,光緒帝被幽禁在宮中,變法派大多被處刑。譚嗣同被處死,最先逃脫的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亡命日本。戊戌變法變成了“百日維新”,幾乎回到了原點。
政變雖非袁世凱主導和策劃的,但他終歸置身其中。戊戌年的袁年屆不惑,飛黃騰達已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