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虎皮青貓
-
2 # 胖小新Cc
1、個人認為《印度暴徒》不能算是一部好電影。
2、作為一部由阿米爾汗主演的電影,相信不少中國觀眾都抱有著不小的期待,畢竟阿米爾汗素來在中國上映的電影都是叫好又叫座,但《印度暴徒》裡雖然仍舊有著阿米爾汗精湛的演技,但這部印度抗英電影從本質上來說與抗日神劇幾乎別無二致。
3、《印度暴徒》將電影的時間背景放在了英佔時期,然而電影雖然有著接二連三的反轉,但在劇情上卻並沒有任何的高明之處,從伊始便足以揣測到結局的走向,反而不少反轉其實最終看來都只是為了延長時間的廢戲,而面對一個其實就是再為套路不過的主旋律故事,印度電影所一貫的拖沓問題更可謂是一覽無餘。
4、從演員上來看,阿米爾·汗在這部電影中所飾演的是一個名叫弗朗基的混混形象,這一人物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彷如《加勒比海盜》中的傑克船長,這種先入為主的直觀印象使這一角色雖然有著不同於前者的所在,但卻仍舊給人一種尷尬的山寨感,而阿米爾·汗固然演技線上,但電影本身也卻並沒有賦予這一亦正亦邪的人物以足夠鮮明靈活的個性,他在電影中亦正亦邪的遊走給人更多的只是一種兒戲感。
5、在動作上,這部以“暴”為主的電影可謂將打鬥元素貫穿了始終,然而對慢鏡頭不知節制的濫用,使得整部電影並沒有給人帶來酣暢淋漓的感覺,相反誇張的動作,以及那戰無不勝的“戰績”,都只是給人以一股如抗日神劇般的尷尬,而這種將敵人描述的愚不可及的做法,使電影對反抗與戰爭的落足,也只停留在了淺顯的意淫的層級。
6、回望近年來的印度電影,從《巴霍巴利王》到《印度暴徒》,這些大製作的出品都不難看出寶萊塢正在努力希望打造不遜於好萊塢的大製作電影,然而印度電影如阿米爾·汗這樣的靈魂性人物仍舊太少了,大投入與大製作卻很難換來好口碑的癥結就是印度電影其同中國電影一樣,很多時候只是將其功放在了外在場景和動作的打磨上,而忽視了一部真正的大製作電影最不該欠缺的便是細節和內在。
7、劇情的老套,情感的匱乏,動作的尷尬,一系列的問題使這部阿米爾·汗的新作空有一腔愛國熱衷,卻沒有了一如往日電影中那股能凝聚心魂的真摯,最終只是使電影顯得像一個暴徒,不知從何去發洩自己的力量。
回覆列表
謝邀。我也有一樣的感受,剛看完的時候還哀嘆連米叔這麼敬業的演員,竟然也淪為資本的走狗,真是可悲可嘆。然而第二天早上醒來,我忽然感到深深的慚愧……是的,我怪錯阿米爾·汗了,他沒錯,觀眾也沒錯,誰也沒有犯錯。他只是在挑戰一個全新的角色,一個不再偉岸光正的“精緻利己主義者”,一個活在18世紀印度的韋小寶!
先來看一下《印度暴徒》的劇情。英華人想抓住反抗軍的頭兒,弗蘭基(米叔)當了一回“印奸”,既對英國佬卑躬屈膝,又對反抗軍拍胸脯表誠意,兩面都討好,可謂黑白通吃。最後,弗蘭基在反抗軍的感化下站到了正義一方,成為抗擊英國佬的印度英雄。
相對於《摔跤吧!爸爸》,這次米叔的角色顯然要奸詐的多。你可以說他本性不壞,但不管外界怎樣評價,他都是在那個混亂時代最吃香的那類人。活不下去,又談何解放人民?他選擇了一條最適於自己生存的道路。最後的“洗白”甚至可以看作另一種功利主義:弗蘭基看好反抗軍,所以投誠了!
這樣的人物,和米叔以往任何角色都不一樣。而我們已經習慣了他的純粹正派形象,看《印度暴徒》時有點先入為主,刻板觀念又不斷被弗蘭基的反面行為所打破,自然會覺得他角色變換太快太頻繁,都讓人思維混亂了。
換句話講,如果把阿米爾汗換成周潤髮,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不談演技,只談發哥在觀眾心中樹立的銀幕形象,不會讓觀眾受到“他的角色一定正派”之心理暗示。
其實不僅是我們,印度觀眾也受不了阿米爾·汗的弗蘭基。《印度暴徒》本土票房慘敗,IMDB評分低至3.5,米叔甚至親自道歉,表示責任全在他。
那麼他為什麼要“自毀形象”?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希望打碎自己的刻板標籤。一個好演員,就像一團霧氣一樣,只有注入到角色之中才會表露出人物特徵。阿米爾·汗前面幾部電影的桎梏,已經透過《印度暴徒》粉碎了。
第二個原因是阿米爾·汗希望出演一個類似韋小寶的角色。他曾公開表示很喜歡金庸筆下的韋小寶形象,讓觀眾大跌眼鏡。金庸把韋小寶塑造成厚黑專家,其實是把他當成那個時代的縮影加以嘲諷,阿米爾·汗很可能get到了。
回到電影本身,《印》也許算不上經典神片,但也是誠意滿滿的中上之作,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