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平行志願”是指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時,可在指定的批次同時填報若干所平行院校志願。錄取時,依據“分數優先、遵循志願”的原則進行投檔錄取。
首先對考生按總分從高分到低分排序,再按排序對考生所填報的“平行志願”從第一個院校志願到最後一個院校志願的順序檢索。被檢索的志願中一經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院校,即向該院校投檔,當上一考生志願檢索完成後才檢索下一考生的志願資訊。
即對於全體考生而言,是按照分數優先進行檢索;對於考生個體而言,則是按照考生填報的院校志願依次檢索。
平行志願投檔辦法
平行志願投檔原則是“分數優先、遵循志願”,過程為:排序→檢索(分檔)→投檔→錄取。
排序
對同一批次考生分文、理科分別從高分到低分逐個進行排序,即按科類分數從高到低排隊。
檢索
檢索也稱之為分檔,即按位次排在前(分數高)的考生所填報的志願進行檢索分檔,再對下一位次考生進行志願檢索。例如,我市本科第一批設平行的6個志願,按前後順序分別為A,B,C,D,E,F志願,檢索時計算機先判斷位次在前考生的A志願,如符合A志願高校的投檔數,則將考生分配給A志願高校,後續的B,C,D,E,F志願就不再檢索,以此類推。一旦考生符合某一志願的投檔條件,後續志願就不再檢索。如A志願高校投檔已滿,該生不符合A志願高校的投檔條件,此時,計算機則判斷該生的B志願,看是否滿足B志願高校的投檔條件;如不符合,則繼續判斷C志願高校。以此類推,如果該生6個志願都不滿足對應高校的投檔條件,則該生在本輪投檔中就無法投檔,只能等待徵集志願或者進入下一批次了。該生檢索結束後,計算機會自動檢索下一位次考生所填報的6個志願,直到所有達到本科一批控制線的考生都檢索完畢。
投檔
將所有檢索後符合投檔條件(排在高校投檔數內)的考生電子檔案發給高校進行審錄。我市平行志願的調檔比例原則上控制在105%左右,也就是說,高校公佈的錄取計劃為100人,市教育考試院會投放105名考生檔案給高校。如果高校有調檔比例要求,則按高校要求的比例進行投檔。
錄取
高校在接到考生電子檔案後,按高校公佈的招生章程分專業進行錄取,完成招生計劃後將多餘的考生進行退檔。
平行志願的特點
志願並列
考生所填報的多個院校相互並列,均為第一志願,在同一投檔時間段,考生所填院校均有可能被檢索。
位次優先
在檢索考生的院校志願前,首先要將所有考生分科類按分數從高到低進行位次排列。投檔檢索時,先從最高位次考生志願檢索,再依次檢索以後位次的考生志願。
注:本科批次平行志願投檔同分數排序原則為在總分(統考成績+附加分)相同的情況下,依次比較綜合、語文、數學、外語單科成績從高到低投檔。
遵循志願
考生所填報的多個平行志願仍有自然順序。排在前面的院校志願優先檢索,一旦檢索符合高校投檔條件,則該生即投到該院校,後續院校志願將不再被檢索。
一輪投檔
考生檔案一旦投出,後續志願將不再檢索,因此,對於考生來說只有一次投檔機會。如考生6所平行院校志願均不滿足條件而沒投檔,或投檔後被院校擇優後退檔,只能參加徵集志願或下一批次錄取。
平行志願填報技巧
實施平行志願降低了考生填報志願的風險,但平行志願並不意味著完全沒有風險。如何規避這些風險,填好平行志願,考生要注意以下3點。
最好服從專業調配
實行平行志願投檔模式,高校進檔考生的高考成績差距不大,呈“扁平化”狀態。考慮到高校的德、智、體全面擇優錄取,往往會在高校錄取計劃基礎上擴大一定的比例(一般確定為105%左右)。如果考生的檔案已經投放到高校,但是因為排名靠後,同時不願接受專業調配,很可能被高校退檔而不能錄取。因此,如果填報專業不當,或者是自身的條件不符合某些專業錄取的要求,又不願意接受專業調配,則完全有可能造成落榜。建議考生填報志願時,要正確評估自己的綜合實力,合理選擇專業志願和是否服從專業調配。
準確定位,合理排序
雖然平行志願有6所院校志願,但是隻進行一輪投檔,並且在投檔時是按A、B、C、D、E、F志願順序檢索的。如果某考生所有平行志願都可以投檔,則一定是投檔到A志願,但假設該生因總分低未能被所填專業錄取,又不服從專業調配,就會被退檔;同時,該考生也不會再投檔到B~F的後續志願,只能參加徵集志願或下一批次的錄取。
志願梯度要合理。
若志願之間沒有梯度,可能出現高分落榜。如果B志願院校錄取分數高於A志願院校,當A志願院校不能錄取時,那麼B志願也不可能錄取。為增加錄取機會,提高志願的有效性,平行志願中的院校之間要有梯度。在填報平行志願時,一般應該考慮“衝”“穩”“保”“墊”。
考生不妨將自己有希望“跳一跳”夠得著的理想學校作為志願A,將符合自己成績水平的“對口”學校作為志願B和C,志願D和E填兩所“保守”學校,志願F則填“墊底”學校。這樣的話,幾所學校就形成了梯度配置的順序,既翹首心儀院校,又腳踏適宜院校,同時也不至於落到下一批次錄取。
所謂“平行志願”是指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時,可在指定的批次同時填報若干所平行院校志願。錄取時,依據“分數優先、遵循志願”的原則進行投檔錄取。
首先對考生按總分從高分到低分排序,再按排序對考生所填報的“平行志願”從第一個院校志願到最後一個院校志願的順序檢索。被檢索的志願中一經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院校,即向該院校投檔,當上一考生志願檢索完成後才檢索下一考生的志願資訊。
即對於全體考生而言,是按照分數優先進行檢索;對於考生個體而言,則是按照考生填報的院校志願依次檢索。
平行志願投檔辦法
平行志願投檔原則是“分數優先、遵循志願”,過程為:排序→檢索(分檔)→投檔→錄取。
排序
對同一批次考生分文、理科分別從高分到低分逐個進行排序,即按科類分數從高到低排隊。
檢索
檢索也稱之為分檔,即按位次排在前(分數高)的考生所填報的志願進行檢索分檔,再對下一位次考生進行志願檢索。例如,我市本科第一批設平行的6個志願,按前後順序分別為A,B,C,D,E,F志願,檢索時計算機先判斷位次在前考生的A志願,如符合A志願高校的投檔數,則將考生分配給A志願高校,後續的B,C,D,E,F志願就不再檢索,以此類推。一旦考生符合某一志願的投檔條件,後續志願就不再檢索。如A志願高校投檔已滿,該生不符合A志願高校的投檔條件,此時,計算機則判斷該生的B志願,看是否滿足B志願高校的投檔條件;如不符合,則繼續判斷C志願高校。以此類推,如果該生6個志願都不滿足對應高校的投檔條件,則該生在本輪投檔中就無法投檔,只能等待徵集志願或者進入下一批次了。該生檢索結束後,計算機會自動檢索下一位次考生所填報的6個志願,直到所有達到本科一批控制線的考生都檢索完畢。
投檔
將所有檢索後符合投檔條件(排在高校投檔數內)的考生電子檔案發給高校進行審錄。我市平行志願的調檔比例原則上控制在105%左右,也就是說,高校公佈的錄取計劃為100人,市教育考試院會投放105名考生檔案給高校。如果高校有調檔比例要求,則按高校要求的比例進行投檔。
錄取
高校在接到考生電子檔案後,按高校公佈的招生章程分專業進行錄取,完成招生計劃後將多餘的考生進行退檔。
平行志願的特點
志願並列
考生所填報的多個院校相互並列,均為第一志願,在同一投檔時間段,考生所填院校均有可能被檢索。
位次優先
在檢索考生的院校志願前,首先要將所有考生分科類按分數從高到低進行位次排列。投檔檢索時,先從最高位次考生志願檢索,再依次檢索以後位次的考生志願。
注:本科批次平行志願投檔同分數排序原則為在總分(統考成績+附加分)相同的情況下,依次比較綜合、語文、數學、外語單科成績從高到低投檔。
遵循志願
考生所填報的多個平行志願仍有自然順序。排在前面的院校志願優先檢索,一旦檢索符合高校投檔條件,則該生即投到該院校,後續院校志願將不再被檢索。
一輪投檔
考生檔案一旦投出,後續志願將不再檢索,因此,對於考生來說只有一次投檔機會。如考生6所平行院校志願均不滿足條件而沒投檔,或投檔後被院校擇優後退檔,只能參加徵集志願或下一批次錄取。
平行志願填報技巧
實施平行志願降低了考生填報志願的風險,但平行志願並不意味著完全沒有風險。如何規避這些風險,填好平行志願,考生要注意以下3點。
最好服從專業調配
實行平行志願投檔模式,高校進檔考生的高考成績差距不大,呈“扁平化”狀態。考慮到高校的德、智、體全面擇優錄取,往往會在高校錄取計劃基礎上擴大一定的比例(一般確定為105%左右)。如果考生的檔案已經投放到高校,但是因為排名靠後,同時不願接受專業調配,很可能被高校退檔而不能錄取。因此,如果填報專業不當,或者是自身的條件不符合某些專業錄取的要求,又不願意接受專業調配,則完全有可能造成落榜。建議考生填報志願時,要正確評估自己的綜合實力,合理選擇專業志願和是否服從專業調配。
準確定位,合理排序
雖然平行志願有6所院校志願,但是隻進行一輪投檔,並且在投檔時是按A、B、C、D、E、F志願順序檢索的。如果某考生所有平行志願都可以投檔,則一定是投檔到A志願,但假設該生因總分低未能被所填專業錄取,又不服從專業調配,就會被退檔;同時,該考生也不會再投檔到B~F的後續志願,只能參加徵集志願或下一批次的錄取。
志願梯度要合理。
若志願之間沒有梯度,可能出現高分落榜。如果B志願院校錄取分數高於A志願院校,當A志願院校不能錄取時,那麼B志願也不可能錄取。為增加錄取機會,提高志願的有效性,平行志願中的院校之間要有梯度。在填報平行志願時,一般應該考慮“衝”“穩”“保”“墊”。
考生不妨將自己有希望“跳一跳”夠得著的理想學校作為志願A,將符合自己成績水平的“對口”學校作為志願B和C,志願D和E填兩所“保守”學校,志願F則填“墊底”學校。這樣的話,幾所學校就形成了梯度配置的順序,既翹首心儀院校,又腳踏適宜院校,同時也不至於落到下一批次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