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在遠方也在近處
-
2 # 軒轅凌霄
孔子文武雙全是正確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商丘)公元前511年生於春秋時期的魯國,死於公元前479年,那年孔子73歲,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在晚年周遊列國十四年,門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影響了中華幾千年。
那麼在歷史上,孔子修訂了《易》,並且孔子的父親是武將,按照一些書籍的記載,孔子的身高約為一米九,是古代真正的偉岸丈夫,很多孔子的畫像是佩劍的,孔子不是傳言的書生形象,因為古禮法教育出來的春秋貴族,不是像我們現代大學生那樣的教育方式,古代的書生是演習“六藝”的。
六藝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
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
12.19
-
3 # 學行知
孔子是我們華夏民族最為著名的“文化名人”,被尊稱為“聖人”。他所提出的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即便是在2000多年後的今天,依舊有極多的精華部分被人們奉為圭臬。毫不誇張的說,孔聖人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若論文治,孔子當屬古今第一。
因為在歷史中,儒生給人的印象大多是文質彬彬弱不禁風的形象,所以人們很自然的就會認為,孔子作為他們的老祖宗,一定也是這樣的。但其實歷史上真正的孔子,不僅能舞文弄墨,論起武力值,說不定也能混個“武林高手”噹噹。
《史記·孔子世家》中對孔子的身高是這樣描述的,“孔子長九尺有六寸”。那時候的一尺與現在的一尺有些不一樣,大概相當於23.1釐米,九尺六寸也就是2.22米!
所謂“身大力不虧”,孔子的的力氣其實是很大的,但他似乎對此不以為榮,還曾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言論。畢竟春秋時期單單是勇猛有力的人,社會地位並不見得有多高。
《呂氏春秋》中更有正面記載孔子力氣的,“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這裡也說明了孔子力氣很大,卻不願靠此揚名。
其實關於孔子的勇猛,是一件很好理解的事情。眾所周知,孔子生在春秋時期,當時已經禮崩樂壞,鱗次櫛比的諸侯國之間整日整夜都在忙著吞併和稱霸,如此的社會大環境必然是動盪的,治安當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民風自然好戰,或者是說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都需要有一定的自保能力。所以我覺得不僅是孔子很勇猛,其他的文士也都不可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酸儒。
而且周朝時盛行的“君子六藝”,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前兩項有點偏文藝,後兩項類似於現代的文化科,中間兩項就是武藝了。
孔子作為“萬世先師”,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家之一,這六藝自然是樣樣精通,據說老先生六十多歲時,還能御馬狂奔,親自給學生能演示駕駛技巧。
所以,孔老夫子當年絕不是畫像上那樣文弱的樣子,而是真正文武雙全的高人。
-
4 # 讀書觀史
孔子文武雙全主要是對武的質疑。
關鍵在論語中沒有關於武的論述。
那從《史記》中也許能找到答案:
1.孔子父親是大將軍,萬人敵。
2.孔子身材孔武。
3.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射是射箭 、御是駕馬車。
4.孔子周遊列國,沒有武力防身,全靠弟子貼身保護也不現實,所謂"文可安邦,武可安身"。
5.關鍵史記明確記載:孔子在夾谷會盟的時候,提劍殺死了企圖對魯國國君動手的人。
綜述:武是安身之術,不見敘述可能是:提倡"仁愛",不屑以"彰顯武力"。
後世尊孔為聖,怕"不武"成為聖人的瑕疵,但越在意就越被質疑。
-
5 # 明貞
孔子是人道之傳承者,重家國情懷,為生存法則即後天命運偽道德命運所不容,故一生飄泊而慌慌於喪家之犬,欲做君子卻成小人,當人類能粉碎偽道德後天命運的時侯,會有定論。
-
6 # 榮恥鑑定師
孔丘沒文沒武,說武,他打不過普通成年人,說文,其有的盡是假的腐朽的反動的文,其沒有健康的正常的文,還不如一個平常人。
-
7 # 自牧悟道
文武雙全是個相對概念。
孔聖人萬世師表是因為文,春秋戰國亂悠悠,作為世間一個人,武的技藝肯定會。
男子必須學射,既射箭,這是能保護自己和家人最有效手段。其次御,既駕車,這是出行的必須技能。這兩項技能都需要絕對的力量,任何人練習都需要苦練的過程,這算不算武技,請各位評判。
還有,唐代詩人詩仙太白,出生在現在的哈薩克,在沒有飛機的情況下,當時策馬來到長安,一路上沒有碰到任何麻煩嗎?就算如此,他的身體素質也應該很不錯吧,至少劍術足以自保,騎馬可以逃命吧?
身體就是本錢,絕對是有道理的。
-
8 # 猛哥厲史
孔子文武雙全?那得看什麼標準了。文可安邦、武可定國才配稱得上!孔子哪樣做到了?
若是文能寫幾篇文章,武會耍一點花架子,就能算文武雙全,那這社會文武雙全的多了!
孔子的武,射箭應該行,但只是匹夫之勇;墮三都時,孔子表現出的軍事指揮能力極差!
所以孔子文武都會一些,但哪一樣都不精。孔子自己在總結自己的本領時,承認這一點:
【文】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論語·子罕篇》
【譯】達巷裡有人(諷刺):“孔子真是偉大啊!學問廣博,可惜沒有使他樹立名聲的專長。”孔子聽了這話,對弟子們說:“我有什麼特長呢?是駕馬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馬車吧!”
【評】孔子這一次沒吹牛,他也就駕馬車讓我挑不出毛病來!
-
9 # 克明俊德先生
不僅僅是文武雙全,重要的是孔子的文事武備思想。孔子擅長騎射,大家都知道。有些孔子像,是佩劍施禮的。
有人會說,孔子是文人,為什麼也佩劍?
其實,孔子佩劍和文人無關,而與“士”的身份有關。士農工商,國之四民。凡“士”,皆佩劍。亡秦“銷天下之兵”亦不能收。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劍之在左,青龍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黻之在前,赤烏之象也;冠之在首,玄武之象也。四者,人之盛飾也。”
孔子的造型也因此而確立,承襲至今,無甚改動。孔子素王,不著冠,布巾而已。長劍在左,短刀在右。
自古文武之道,雙全合一。以武舉文,以文化心,以心惟和。
-
10 # S六姐
孔子是儒家的創立者。孔子等儒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立意高遠,視野開闊。他們提倡修身,著眼點在於安人、服人。孔子重視教育,重視人的培養。在周代,貴族教育有“小學”、“大學”之分。朱熹曾說,那時,“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謂“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乃“小學”必修。春秋時期,戰爭與祭祀一樣為人人關心、關注,人人都懂射、御。孔子自然也修習“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甚至達到了精通的程度。只不過,一般所說孔子重視的“六藝”或用以教授弟子的“六藝”,乃是“六經”,也就是經他整理研究過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在孔子看來,“六經”可以教化社會人心,包含了“修己安人”的“大學之道”。如果說“小學六藝”主要集中在知識與技能層面的話,那麼,“孔子六藝”所蘊含的是儒家修齊治平的思想學說。
孔子主張和平,反對戰爭。《論語》說:“子之所慎:齋、戰、疾。”也就是說,孔子慎重對待齋戒、戰事、疾病。軍事戰爭雖是國之大事,為時人所重,但他卻反對專注於兵戰。例如,衛靈公向他詢問有關戰事的問題時,他就很不耐煩,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他與弟子曾經談到,理想社會應當是“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但理想畢竟只是理想。孔子也知道,治理邦國,應力求做到“足食”、“足兵”、“民信”,這三方面都十分重要。
莊子曾將“內聖外王之道”稱為無所不包的“道術”,認為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的學術是“方術”。孔子之學包羅宏富,包蘊精微,應屬“道術”。如《孫子兵法》談論兵戰,就特別重視“道”,將其作為國家安危存亡的關鍵,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上下同欲、君臣同心,至關重要。孔子希望人們瞭解社會,懂得社會,也注意從細節上關心民眾。儘管孔子反對戰爭,但戰爭畢竟不可避免。所以,他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也就是說,如果不對百姓進行訓練等,就讓他們上戰場參加戰鬥,無異於拋棄他們。孔子的弟子冉有曾為季氏帶兵打仗,取得勝利。當季氏問冉有關於軍旅的知識從哪裡來時,他說是“學之於孔子”。可見,在冉有看來,孔子乃是“大聖”,其學無所不包,“文武並用兼通”。
回覆列表
孔子是儒家的創立者。孔子等儒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立意高遠,視野開闊。他們提倡修身,著眼點在於安人、服人。孔子重視教育,重視人的培養。在周代,貴族教育有“小學”、“大學”之分。朱熹曾說,那時,“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謂“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乃“小學”必修。春秋時期,戰爭與祭祀一樣為人人關心、關注,人人都懂射、御。孔子自然也修習“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甚至達到了精通的程度。只不過,一般所說孔子重視的“六藝”或用以教授弟子的“六藝”,乃是“六經”,也就是經他整理研究過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在孔子看來,“六經”可以教化社會人心,包含了“修己安人”的“大學之道”。如果說“小學六藝”主要集中在知識與技能層面的話,那麼,“孔子六藝”所蘊含的是儒家修齊治平的思想學說。
孔子主張和平,反對戰爭。《論語》說:“子之所慎:齋、戰、疾。”也就是說,孔子慎重對待齋戒、戰事、疾病。軍事戰爭雖是國之大事,為時人所重,但他卻反對專注於兵戰。例如,衛靈公向他詢問有關戰事的問題時,他就很不耐煩,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他與弟子曾經談到,理想社會應當是“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但理想畢竟只是理想。孔子也知道,治理邦國,應力求做到“足食”、“足兵”、“民信”,這三方面都十分重要。
莊子曾將“內聖外王之道”稱為無所不包的“道術”,認為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的學術是“方術”。孔子之學包羅宏富,包蘊精微,應屬“道術”。如《孫子兵法》談論兵戰,就特別重視“道”,將其作為國家安危存亡的關鍵,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上下同欲、君臣同心,至關重要。孔子希望人們瞭解社會,懂得社會,也注意從細節上關心民眾。儘管孔子反對戰爭,但戰爭畢竟不可避免。所以,他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也就是說,如果不對百姓進行訓練等,就讓他們上戰場參加戰鬥,無異於拋棄他們。孔子的弟子冉有曾為季氏帶兵打仗,取得勝利。當季氏問冉有關於軍旅的知識從哪裡來時,他說是“學之於孔子”。可見,在冉有看來,孔子乃是“大聖”,其學無所不包,“文武並用兼通”。
綜上所述,說孔子文武雙全應沒有問題。孔子不僅考慮治國安邦,而且著眼於“平天下”,通曉射、御,善射、會駕,懂得軍事,瞭解兵戰。但是,如果說孔子“武功高強”,則缺乏直接材料。當然,這裡所說的“武功”,是指今人習慣上所說的武術、技擊之類,或者冷兵器時代的禦敵格殺技能。此外,可以肯定的是,孔子更沒有現代武俠小說中那類高來高去、隔空傷人的“神功”。
孔子父親和孔子周遊的安全問題,並不能直接作為孔子武功高強的佐證。孔子父親確以勇力聞名於諸侯。在一次戰鬥中,他力託城門,救出眾多士兵。孔子本人也長得高大,人稱“長人”。 據說,孔子也像他的父親那樣,力氣可以“舉國門之關”,但是,他“不肯以力聞”。孔子曾經奔走在諸侯之間,他悽悽惶惶,有時也會遭到攻擊和圍困。但是,在周遊列國時,他總有弟子相伴,且他的弟子中就有像子路一樣“有勇力才藝”、不懼爭鬥的人。孔子曾說,自從子路入門,“惡言不聞於耳”,子路維護師門,保護孔子,起到了很好的“禦侮”作用。
所以,說孔子文韜絕對不存在疑義,至於武略或武功有多麼高深,至今只是宵小們泛泛而談,沒有正式古書記載的佐證。即使看圖片也不像個會武功的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