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類詞,顧名思義就是指那些兼有兩類甚至兩類以上詞性的詞。同形同音詞,指那些字形相同,讀音相同,但在詞義上沒有任何聯絡的一組詞。詞類活用,這個屬於古代漢語中,一部分實詞(主要是動詞,名詞,形容詞)具有的的一種特殊用法。在古代漢語中,某個詞屬於什麼詞性,也是有定類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一些實詞可以臨時被賦予另一類詞才有的意義和用法,這就是詞類活用。 從上述三者的定義可知:兼類詞指標對同一個詞而言,比如“學習”,在句子“你要好好學習。”中是個動詞,充當了句子的謂語。在句子“學習是一件愉悅的事情。”中,作為主語的“學習”已經不再是個具體的動作,而具備了名詞的性質,所以是一個名詞。兩句中的“學習”詞性不同,功能不同,但它們在詞義上有聯絡,所以應當看做是兼類詞。 同形同音詞,這個是針對一組詞而言。比如:
1、我在家。
2、我在看書。
3、我在家看書。三句話中的都有一個“在”而且字形,字音完全相同。但是1句中的“在”用作動詞,表示存在。2句中的“在”用作副詞,表示動作正在進行。3句中的“在”用作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發生的地點。這三個“在”因為語義上沒有任何聯絡,所以應當看做是三個詞,即我們所說的同音同形詞,而非兼類詞。 詞類活用,是針對一個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用法而言。例如:1、從左右,皆肘之。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例句1中的“肘”本來只有名詞的用法,但在此句中,處在了謂語的位置上,因此我們認為被活用為動詞,譯為動詞意義“用胳膊肘制止”。例句2中的“小”本身只是個形容詞,而形容詞是不能帶賓語的,但在此句中,“小”的後面分別帶了賓語“魯”和“天下”,此時的“小”已經完全具備了動詞的用法,而且與其後所帶賓語的關係屬於一種主觀認識,這就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此時的“小”應當譯為“認為……變小了。”
兼類詞,顧名思義就是指那些兼有兩類甚至兩類以上詞性的詞。同形同音詞,指那些字形相同,讀音相同,但在詞義上沒有任何聯絡的一組詞。詞類活用,這個屬於古代漢語中,一部分實詞(主要是動詞,名詞,形容詞)具有的的一種特殊用法。在古代漢語中,某個詞屬於什麼詞性,也是有定類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一些實詞可以臨時被賦予另一類詞才有的意義和用法,這就是詞類活用。 從上述三者的定義可知:兼類詞指標對同一個詞而言,比如“學習”,在句子“你要好好學習。”中是個動詞,充當了句子的謂語。在句子“學習是一件愉悅的事情。”中,作為主語的“學習”已經不再是個具體的動作,而具備了名詞的性質,所以是一個名詞。兩句中的“學習”詞性不同,功能不同,但它們在詞義上有聯絡,所以應當看做是兼類詞。 同形同音詞,這個是針對一組詞而言。比如:
1、我在家。
2、我在看書。
3、我在家看書。三句話中的都有一個“在”而且字形,字音完全相同。但是1句中的“在”用作動詞,表示存在。2句中的“在”用作副詞,表示動作正在進行。3句中的“在”用作介詞,引出動作行為發生的地點。這三個“在”因為語義上沒有任何聯絡,所以應當看做是三個詞,即我們所說的同音同形詞,而非兼類詞。 詞類活用,是針對一個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用法而言。例如:1、從左右,皆肘之。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例句1中的“肘”本來只有名詞的用法,但在此句中,處在了謂語的位置上,因此我們認為被活用為動詞,譯為動詞意義“用胳膊肘制止”。例句2中的“小”本身只是個形容詞,而形容詞是不能帶賓語的,但在此句中,“小”的後面分別帶了賓語“魯”和“天下”,此時的“小”已經完全具備了動詞的用法,而且與其後所帶賓語的關係屬於一種主觀認識,這就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此時的“小”應當譯為“認為……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