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鍵鼠俠

    因為現在是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看看現在的袁隆平和一個十八線小明星的媒體聚焦差距。

    自從電視媒體轉移到網路媒體,再到今天的自媒體,媒體流量大部分都被娛樂圈給截流了。

    于謙作為相聲行業的翹楚,加上德雲社的影響力。時人一提到于謙二字就會首先想到這個給觀(聽)眾朋友們帶來歡樂的藝人于謙。而對歷史上的另一個于謙選擇性遺忘甚至根本就不知道。

    于謙,生於明洪武朝末年,進士入仕。為官清廉正直,但這樣的人在官場只能起起伏伏。他能名垂青史成為李綱、文天祥式的名人緣於明朝英宗時期發生的一件大事。

    熟悉明朝歷史的應該知道,明英宗是少有的兩次登基的帝王(唐朝有兩個是政治時局所致)。英宗好大喜功,聽從宦官王振建議親征瓦剌。王振當然想耀武揚威一番,讓王師經過自己家鄉。最終導致英宗在土木堡這個地方被瓦剌軍隊包了餃子,歷史上漢高祖也遇到過這種情況。但英宗不是漢高祖,也沒有高祖那麼多能幹的手下。最終軍隊全軍覆沒,包括兵部尚書在內的武官中樞系統被摧毀,英宗成了階下囚。瓦剌兵臨北京城下,想挾英宗另明朝投降。

    這個時候明朝面臨三個選擇,接收瓦剌屈辱要求、選擇抵抗、遷都南京,那裡有一套備用中樞系統。一班朝臣大多支援遷都,而於謙強烈要求組織抵抗,冊立新君。最終於謙獲得太后的支援,立朱祁鈺為帝(景泰帝),組織北京保衛戰。也因為如此,埋下了後來其悲慘結局的種子。

    簡而言之,北京保衛戰勝利了。不求和、不割地、不賠款。景泰皇帝坐穩龍椅後瓦剌出了個損招,釋放英宗回朝。這下國無二主怎麼辦,于謙明確支援景泰帝,尊英宗為太上皇。後來景泰帝病重,發生了奪門之變,在石亨等擁立下復位登基。而於謙於國有功,英宗本來不好下手。但于謙得罪過石亨,因此被石亨讒言構陷,英宗抓住這個藉口就把于謙殺了。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的石灰吟,人如其詩。可以說他是一個民族英雄,對得起大明江山社稷,卻最終被英宗處死。悲乎哀哉!

    娛樂至死,今人想的是怎麼消遣娛樂,忘了抗敵於國門的于謙何嘗不是時代的悲哀。文章前面提到的李綱也是如此,今人知道“我爸是李剛”之言,卻不知古人李綱的東京保衛戰。

    忘戰必危,好戰必亡。歷史饒過誰!

  • 2 # 英雄悲歌

    明朝的于謙距今已經600多年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多少歷史英雄人物,都隨風而去。現在的人們,成日忙碌,有多少人會去讀史呢?

    而今說相聲的于謙,經常活躍在舞臺上,電視,廣播,網站等多媒體如此發達,想不知道他都難!而幾百年前的明代,只有史書裡記載了于謙,年輕人又大多不喜歡讀書,更不喜歡讀枯燥的史書,所以,提起于謙,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是現在的說相聲的于謙先生!但要說起兩人的成就,便不可同日而語了!

    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人。少年時已滿腹經綸,才華橫溢,聲名遠播。他從小立志救國濟民,敬重文天祥,17歲便寫下了名篇《石灰吟》。永樂18年,于謙中舉人,第二年參加會試高中進士,被任命為山西監察御史。宣德5年,于謙被提拔為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當時的于謙才33歲。于謙為官清濂,辦事公正,他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疾苦,及時解決問題,免除災民稅負勞役,政績顯著。時刻把老百姓放在心裡,深受老百姓的愛戴與敬重。

    正統14年9月,英宗受大太監王振蠱惑御駕親征瓦剌,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部包圍,50萬大軍灰飛煙滅,英宗被俘虜。瓦剌一路高歌,逼近北京城,訊息傳來,舉國震驚。京城已經無兵可守,所有大臣們都要求朝廷立即南遷南京,避敵鋒芒。危難時刻,于謙挺身而出,阻止南遷。主張堅決抵抗,大聲呵斥要逃跑的大臣。于謙慷慨激昂“言南遷者,可斬也”,于謙的做法,迅速穩定了軍心,鼓舞了士氣。他的抵抗政策得到了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大學士陳循的大力支援,孫太后也同意抵抗,並把北京的保衛重任全權交給於謙負責!

    國不可一日無君,于謙強烈要求立英宗弟弟朱祈鈺為新皇帝(是為代宗,也為于謙自己後來的悲劇埋下伏筆),迅速穩定人心,同時斷了瓦剌的幻想。並集結京城剩餘殘兵10萬,又立即招募城內新兵,有條不紊的部署京城的防守,請代宗下詔各地迅Superb兵進京勤王。將王振家族欲孽老少幾十口全部斬首。

    瓦剌兵臨城下,看到北京城高大巍峨,城高牆厚,城頭上軍旗招展,人頭攢動,心頭已經怯了幾分。于謙又力排眾議,否定大家拒城死守的建議,率兵趁瓦剌立足未穩迅速衝出城門,與瓦剌在城外野戰,打了也先一個措手不及。大明軍士氣高漲,主帥于謙身先士卒,瓦剌大敗,後路又被明軍切斷,沒了糧草。各地的勤王人馬也漸漸趕到,也先只得敗退回北方草原。

    于謙人生最輝煌的時刻,就是保衛了北京城,保衛了大明朝,功比天高!當然,後來英宗復位,冤殺于謙。于謙當時手握重兵,權力極大,而且也事先知道了英宗要殺他,但他束手就擒,未作任何部署,也沒逃跑,光明磊落,從容就死。

    公元1457年2月26日,于謙遇害,時年60歲!英宗隨後派人抄于謙的家,只見家徒四壁,沒任何財物,只有一個箱子,裡面是景帝所賜予的一把劍和詔書。僅此而已!

  • 3 # 天雨146927234

    魔力俠曹操先生:對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謙,個人還有些記憶。至於,當今的年輕人只知捧哏的于謙,而不知道明朝的同名同姓的于謙,也是事出有因吧?現今,有部份的年輕人享樂觀第一,而不尊重價值觀的正確屬性。譬如,有些人並不知道問題的實質,而偏偏要拉一方,打擊另一方的任性,缺失對問題或糾紛的實質的獨立的判斷,跟風從眾心理得不到及時的引導。是造成目前部份年輕人只知道,當今的相聲演員于謙先生;而不知道歷史曾有于謙的英雄事跡吧!個人淺見,如有不妥。請予指導。謝謝邀談。

  • 4 # 洛水清風

    說相聲的于謙不過是曇花一現,若干年後,還有幾個知道他是何許人也。明朝的于謙,像天上星星,永放光明。即使幾百年後,依然有後人憑弔、緬懷。他的一首《石灰吟》足以成為做人的標杆。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這即使他人生的寫照,也是無數仁人志士追求的最高目標。

    1499,明英宗率20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全軍覆沒,明英宗也被俘虜了。蒙古鐵騎一路南下,直撲北京城。明朝的官員嚇得魂飛魄散,紛紛倡議南遷。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挺身而出,怒斥力主南遷的大臣:你們難道沒看見宋朝南遷的結果 ,在敢言南遷者,立斬之……在於謙等大臣的激勵下,明景帝決定死守北京城。于謙親自走上城頭,指揮對蒙古鐵騎的戰鬥,並最種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偉大勝利,為大明延續100多年的國祚,使漢民族免受一次空前的大劫難。

    假如沒有北京保衛戰的偉大勝利,後人就欣賞不到《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這部奇書,就看不到今天雄偉壯麗的北京故宮,就不會有《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科學鉅著的誕生。雖然,後來于謙含冤被害,但他的精神將與日月同輝,他的功勳將永載史冊。

    在娛樂至上的今天,相聲于謙的名氣似乎蓋住了民族英雄于謙的名氣,但那也是暫時,就像烏雲遮住太陽一樣,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只要地球不滅亡,名族英雄于謙的大名將會永遠刻在我們民族的記憶中。

  • 5 # 宋老師4

    現代與明代,人口基數不同,資訊透明度不同。明代的于謙是歷史人物,並且沒有編入中小學教科書,如果是歷史學家那就必須知道明代于謙,想讓老百姓都知道明代的于謙,不可能也沒必要。即使在明代,老百姓也不一定關心誰是于謙。

    明代于謙是官吏,至於他清廉與否,只看史書記載,誰能客觀評價?而當今的于謙是說相聲的,活生生的人,給老百姓帶來歡樂的相聲藝人,說盡人皆知也不為過。把這兩個人硬拉在一起,能說明啥?風馬牛不相及。只能說提這個問題是腦殘。我是老百姓,沒有你那麼高尚,不記得明代的于謙,不影響我生活。晚上臨睡前不聽聽郭德綱、于謙的相聲,影像我明天的生活質量。

  • 6 # 小丑問世

    時代不同,而且又有幾個人對歷史有了解,現在的人這對這些身邊的人或物能夠淺談,對歷史的研究又有多少,歷史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漢族。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其他我都不記得了,反正是個民族英雄,現在的人對歷史或書籍看的太少,都對電腦手機感興趣誰還想了解歷史呢,又有多少人能拿出來錢買這些書籍,即使在看電腦上看或手機上看有多少人會去記得這些民族英雄,有錢不如買一套裝備了也不會去買一本對自己有用的書籍,社會在進步而時代卻被人們遺忘,就像蘋果手機4剛出來一樣,誰不知道喬布斯,你在看看現在有誰還知道這個人,時代在變而人也在變。

  • 7 # 漆園讀歷史

    也不盡然啊,比如我,對相聲演員于謙完全不瞭解,印象很是模糊。對於謙這個名字的印象當然是兩袖清風,功勳卓越的明朝民族英雄于謙了。

    正是他,在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的危急時刻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擊退了瓦剌,保衛了京城和明朝的半壁江山。

    他身居高位,為官清廉,始終堅持自己的操守。小時候的語文課本里都講過於謙“兩袖清風”的故事的。

    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蕩: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談及明朝的歷史人物,于謙、海瑞、王陽明、張居正這些名字必將被銘記。他們的作為體現的是中華民族一直所傳承的品質。如果沒有他們,這個朝代也是黯淡無光的,甚至無法安然渡過某些重要的歷史節點,半途夭壽。

    但畢竟如今是個多元化的社會,相比複雜難懂的歷史人物事件,人們似乎更願意接受輕鬆的東西來消遣娛樂。相聲就是其中一種,作為相聲演員的于謙當然也為大家奉上了許多歡樂,所以被人熟知。

    但我相信,傳統歷史文化的魅力終究不會消散,會歷久彌香。能夠流傳的東西才是經典的,永恆的。

    于謙,包括更多其他歷史人物會被人們所熟悉、稱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仙花的花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