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143160127吳世金

    過年的起源,有許多優美的傳說,一致的意思是:年,一種兇猛的動物!

    在一年的末位請回家,正月十五送回去!就有了請年,送年的過程!

    至於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也沒有看到具體的時間!

    因為古代,先有“夏曆”,後有現在的農曆”!夏曆和周曆在月份的規定是不相同的!

    因為夏曆的時間,與氣候,種植出現了差異,被廢除了,據說,夏曆是現在農曆的十月是過年!

    現在的說法,大概以周曆為依據!

    傳說太多了,我也無法是清楚了!

  • 2 # 啥都說點

    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很早就有了春節在以前叫官方說法叫元旦等,民間稱新年,過年,它是農曆一個重要節日,作為一年的開始,商國用臘月農曆十二月為正月作為一年開始,秦國嬴政滅亡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國初期沿用,漢國劉徹政府改為以孟春一月為歲首,之後沿用,1912年2月12日農曆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國軍隊攻入清國首都京師,清國皇帝投降被俘,存在了二百九十年還差五天的清國滅亡,2月18日壬子年新年,同年中國採用公曆,農曆公曆兼用,後定公曆1月1日為元旦,1914年1月21日農曆癸丑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國政府批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春天的節日,1月23日向各省發出通知,春節期間民眾在這天可以放假,公務員也可以給假一天

  • 3 # 白話抨

    過年是傳統,起源需要考證,那是歷史學家的事。印象中的過年是媽媽在過年前幾天忙碌中開始的。小時的過年是奢侈的吃平時捨不得吃的美食,各家展示廚藝的大比拼,領居家中傳來陣陣香味兒。南方人不知道小年是什麼,在北方才知道有的地方人家過小年比過大年熱鬧,感嘆中國之大。輪到自己作為一家之主,過年了,看的很平淡,上班到除夕前一天,去菜市買一些青菜,瘦肉,沒有了以前的期盼,因為平時都可以吃到各種美食,現在失去了念想,人沒有了簡單的願望,一定會有更多更高的夢想。

    唯一不變還是和父母守歲,只是多了夫妻對方的老人,常常有去和誰守歲的困惑,難免有些口角,但最後總有一方妥協,多少年了,習慣就好。

    小孩離開,出國留學無法回來,第一次不在一起過年,似乎不適應的是自己,小孩似乎沒有什麼不同,人總會長大的,時間慢慢逝去,習慣重新自由。

  • 4 # 小小曉書童

    春節在古代又稱為“元旦”、“正日”、“元日”、“歲首”、“新正”、“新年”、“三元”。是我們中國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在民間,過春節俗稱“過年”或“過大年”。按照傳統的風俗,過年是從臘月初八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鬧過元宵,過年才算圓滿結束。

    其實,過“年”是一個伴隨著農耕文明的誕生而形成的時間概念。古代先民在長期的實踐中根據星象迴圈的規律,逐步掌握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自然規律,這才形成了關於“年”的概念。

    因此,“年”的最初含義是來自農業。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年”的解釋是“谷熟也”。顯然,人們最初對“年”的確定所依據的是穀物播種、收穫的週期。

    根據古文獻記載,西周初年才開始出現一年一度歡慶農業豐收的活動。所以,這個“年”的名稱,也是從周代開始出現的。據《爾雅·釋天》記載,關於年的稱呼,堯舜時為“載”,夏代稱為“歲”,商代稱為“祀”,周代改稱為“年”。

    然而,“年”的時間概念卻因各朝代使用不同的歷法,歲首的日期也因此而變化。比如,夏代以“建寅為正”,把正月初一作為年;商代以“建醜為正”,十二月初一稱為年;周代以“建子為歲首”,十一月初一就是元旦;秦代改用顓頊歷,每年以十月初一為歲首。西漢太初無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佈《太初曆》,確定以夏曆(即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並把二十四節氣定入曆法,以利於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後世朝代對曆法雖作過多次修訂,但基本上都以《太初曆》為藍本,把夏曆的孟春正月作為歲首,正月初一定為元旦。這個規則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但是,把過年正式稱為春節,其實只有不過百年的歷史。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國際公曆紀元,1911年12月31日釋出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將公曆1月1日定為“新年”,又稱“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改稱“春節”。這樣,元旦和春節就成為兩個不同的節日。1949年9月27日,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透過使用“公曆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並規定放假三天,讓人們歡度農曆新年。

    總之,從過年的來歷我們可以得知,過年的目的是讓人停下忙碌的腳步,享受工作成果給我們帶來的喜悅。因此,盼望在這個幹不完的工作,賺不完錢的時代中,我們可以在過年的時候暫緩腳步,享受親人團聚的溫暖,和家人回顧一年幸福的時光。

  • 5 # 羅chuan

    年這個字始於周代,堯舜時稱載,夏代稱歲,商代稱祀,中國是農耕民族,人們在田間勞作,只有風調雨順才有好收成,華人認為在天地諸神恩賜下才能過上好日子。

    過年這一天是一年的初始,所以這時祭祀天地諸神,成為國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動。

    後面慢慢開始有貼春聯放鞭炮等活動。

  • 6 # 站風中

    年,這一稱謂是在周朝之後才被廣泛使用。在唐虞時叫作“載”,在夏代叫作“歲”,在商代叫作“祀”。

    “年”的本義是指穀物的生長週期,穀子一年一熟,所以過年也是一年一次。

    對於正月的界定,各朝各代也有不同的劃分。

    夏朝用孟春(正月)作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作為正月;周朝以夏曆的十一月作為正月;秦統一六國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

    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將夏曆十月為歲首,改為孟春為歲首,年節的日期才由此固定下來。這個年節,當時叫做“元旦”。此後各朝代一直採用夏曆(陰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

  • 7 # 記憶最深處的漫畫

    據黃現璠在其著《古書解讀初探》一書中說道:“必先有禾之種植,而後有年字之發生,年生於禾,非禾生於年。”故《說文》曰:“年,谷孰也。”《尚書正義》引孫炎亦曰:“年,取禾穀一熟也。”

    其實,從甲骨文的“年”字就可以知道,“年”最初是一人揹負成熟的禾的 形象,其實就是“年成”、“收成”,後來才引申作為“年”這一計時單位。

    年的產生與農耕生活密切相關。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成長週期。西周的農夫在農曆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這被認定為是新年的習俗起源。但這時的年沒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確定農曆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春節開始定型。

    年是什麼呢

    “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佈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2005年9月9日北京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透過《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規定》,爆竹由禁放改為限放。對煙花爆竹燃放的時間、空間予以嚴格限制,同時建立了煙花爆竹的專營銷售制度。

    中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年者,為人類社會紀曆。伏羲以前稱為“載”。伏羲時期稱為“歲”。繼伏羲之後稱為“年”。

    “年”是神農氏炎帝所創造出來的用以指導農耕勞作的紀曆稱謂,也叫農曆年。

    為什麼稱為年呢

    炎帝的名字叫石年,石年誕於烈山石室,其母安登,其父少典。少典父母即是伏羲和女媧。石年意為其壽如磐石,萬歲不倒,亦稱之為萬年壽。所以人們以炎帝“石年”的“年”字做為地球繞太陽一週約365日的紀曆方法,並把此紀曆演算到萬年以後,叫“萬年曆”。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中國民間主要有幾種說法:

    傳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短缺食物而常到附近的村莊裡去找吃的。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

    這一年,村裡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夕,這個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裡的人來到了村後的竹林裡。冬季竹林裡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這竹林離村子那麼近,就不怕夕會來這裡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小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裡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裡伐竹就匆匆忙忙地逃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後不用每到臘月裡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後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麼辦。這個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這樣夕就不會來了。”鄉親們對這個孩子的話都感到半信半疑,但還是回了自己的家。

    入夜後,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後,都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裡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由於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 子夜,突然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害怕得縮成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跟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裡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還沒等還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裡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於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循著聲音追過去,可是它看到家家門牆都掛著紅布條就沒敢進,於是順著孩子的聲音忍著捱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裡。這時孩子大聲地說:“鄉親們,往火裡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都因為害怕而不敢動,這時“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摔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才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新鮮溼潤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裡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

    “夕”被人們扔到火裡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每個人的家也因為有紅布條所以沒有遭受損失,但人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那個救了村莊的孩子被“夕”挑死了。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於是便給我們留下了這個習俗:臘月卅的夜裡,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放爆竹,貼門聯。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 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親戚鄰居說一些祝福的話。

    “拜年”與“除夕”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的人們害怕黑夜的來臨,因為夜幕下有很多恐怖的東西,如豺狼虎豹、鬼魅怪獸。其中有一個怪獸尤為恐怖兇猛,它會在冬天太陽下山後出沒,搗毀村莊、禍害百姓,它的名字叫“夕”。我們的祖先們非常懼怕怪獸“夕”,因此,那時候的人們就把日落叫做“夕”,寓意太陽西下後,“夕”就要來了。

    毫無招架之力的村民們只好在“夕”到來前四處逃散或躲往深山,逃不掉的村民就求灶神。灶神聽到了人間疾苦,就將此事上報天宮,希望天上有神仙能除掉“夕”獸。可能是那時的神仙都比較忙,加之“夕”獸來歷不明,沒有神仙願管此事。此時候灶神的小孫子(另一說法是神農的小孫子),名叫“年”的小神仙,初生牛犢不怕虎,從眾神中站了出來,願意下凡除掉“夕”獸。於是在深冬夜裡,“年”手裡拿著從爺爺借來的神器:火符和紅綢緞,來到了人間,與正在村裡肆虐的“夕”獸大戰,一直打到大年三十夜。“年”將“夕”逼到一堆竹竿,然後用火符點著了竹竿,竹子燃燒後火光沖天“噼啪”爆響,“夕”獸非常害怕。“年”神終於明白“夕”獸害怕“爆竹”,於是,帶領著村民個個手裡拿著燃燒的竹子來燒夕獸,“夕”被點著了,哀嚎一聲,回了東海。

    小神仙除掉了大怪獸,得到了好訊息的村民們都奔走相告,都跑來“迎新年”,逢人就說“新年好”。而且,大家為了紀念“年”神為人間除掉“夕”獸,於是,每年的大年三十我們都舉著燃燒的竹竿歡聚在廣場,重現當時的戰鬥場面,後來華人發明了火藥後,竹竿就變成了“爆竹”,這一天歡慶的夜晚就稱之為“除夕之夜”。除夕之後的初一,大家為了感謝“年”神的大恩,就都去“拜年”,拜年要給“壓歲錢”的。這“歲”其實就是“鬼鬼祟祟”的“祟”,“鬼”是黑色的鬼,這“祟”是白色小妖,這小“年”神不怕大怪獸,就怕這小妖“祟”,人們後來得知用錢可以壓“祟”,就紛紛拿些銅板給小“年”神壓“祟”,壓了還沒完,還要守著“祟”,不要讓它跑出來,叫做“守歲”。一直將“年”平安送走就沒事了,這叫“過年”。

    (後記:關於“夕”的傳說。世界年輕時,天空曾一齊出現十個太陽,結果被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這射落的九個太陽,人們認為都死掉了。其實不然,其中就有一個太陽掉落到了東海,被東海的一個龍女救起,並相愛了。後來龍女產下一子,取名叫“夕”。這“夕”生下來就有些龍的模樣、脾氣和屬性,和他爹大不相同。但最終事情被龍王知道,龍王很生氣,於是趕走了受傷的太陽和夕。不久,太陽死去,留下“夕”一個孤獸流落東海。“夕”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找不到東西吃的時候經常在夜幕降臨的時候襲擾人們的村莊,冬天的時候更為恐怖,常常吃人。最後直到“年”的出現,除掉了這隻惡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附子用哪些除草劑可以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