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洛侃侃
-
2 # 劉聲90883005
《相對的世界才是真實的》。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的,看似件件孤立,各自存在,其實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呈現一定的規律執行著,星如棋盤,有的只是不為大家所關心所察覺。綜看一個大型企業,它的存在,它的發展,它的興盛,它的曲折以及它的最後的滅亡,都是互相依賴,互相影響,都是存在著因果迴圈的問題。所以我們作為個人,為什麼平時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越雷池半步,因為一個人的某些出錯,不僅影響當前的情景,還會影響明天的運勢。把握時機,掌握火候,進退得失要有理有據。聰明人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用哲學的眼光看待任何事情,有的一時鬧得沸沸揚揚,過後卻絲毫佔不到便宜。有的一時的忍聲吞氣的,也終有一天出人頭地,苦盡甘來的。
-
3 # 一憶一
這世界上本身就沒有絕對的東西,如果有絕對那便是我們沒有發現的那個相對。
比如一個好人他做的都是好的事情,忽然有一天變壞了。如何去評判這一個人呢?
或者一個壞人做的都是壞事,忽然有一天做了好人,全做好事,如何去評價呢?
問題的關鍵還是出在好與壞,或者說正確與錯誤的標準上。
其實事情本身沒有對錯一說,就如同人們說酒害人,有人說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問題並不是出在酒的身上。而是喝酒的那個人。
所以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錯誤正確的衡量標準。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樣,看待事物的思維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也就更不一樣了。
哲學的世界真的很難懂,世事無對錯,凡事皆因果。
-
4 # 常新蕾
世間萬物皆有陰陽兩面,拿人的性格來說吧,樂嘉老師的色彩性格,人分為紅黃藍綠四種性格。
紅色性格的人正向的是熱情,豪爽,積極,那反向的就是過於熱情,惹人煩。
例如你的紅色性格的朋友他是聚會活動中最暖場的人,哪裡有他,哪裡就熱鬧,自帶一種火熱的氣氛。
但是反過來紅色性格也是脾氣最善變的人,易怒,做事不恆久,善變,那正向的說他是暖場的人,說明性格開朗,愛說話,但是反過來就令人反感了,話癆,什麼都說,圖嘴快,不過腦。
黃色性格的人絕對的帝王氣質,爭強好勝,喜歡主導大權,說一不二。
那反過來就是你們說的意見我都不採納,我就是主場。
綠色包容的顏色,和平。這樣性格的人都比較易相處,隨和,與事無爭。
反向的就是中庸,沒有主見。
藍色性格做事細緻認真,遇事沉著冷靜。
反向的優柔寡斷,好鑽牛角尖。
-
5 # 楊延軍
其實事情本身沒有對錯一說,就如同人們說酒害人,有人說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問題並不是出在酒的身上。而是喝酒的那個人。
-
6 # 知足常樂0724
這個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存在,所謂的意識方面看問題,都是沒有絕對正確與錯誤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帶觀點看問題。所以說主觀意識和客觀事物存在矛盾,永遠都不可以對立統一。
如果有絕對的事物,那也是相對於別的事物或者極少數個例而言的。對於生命來說,死亡是絕對的。而生命對於精神世界而論,又是永恆的。世間萬物,沒有獨立的存在,都是依附在別的事物之上的。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命由心造,福自我召。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面相及表情是什麼樣子的取決於人的內心想法、態度決定的,所處的環境隨著人的心情、情態而改變。每個人的命運是自己主宰和把握的,福氣是自己創造、產生的。
每一個人的自身態度中的主觀成份相對大,這樣就決定了看正確與錯誤站的角度不同。同樣的一個事物或者事情,看起來做對了,可過後發現還有更好的選擇,那要不要改過來呢?未來沒有發生,或者當時並不瞭解,面臨選擇時,似乎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問題是要想全面考慮,往往條件不允許時沒有必要求全責備。即便是做錯誤了,則要深刻反思。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是古人的告誡,但當行為時,會發現對錯都不好認定的。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不過錯誤有多種,性質也不同。有的是無知無畏無意的錯,這是成長過程必須付出的代價。有的是有心錯解善意的錯,這是生活中常有的挫折和失誤。有的是明知故犯惡意的錯,這是挨批受罰真正的錯。如何面對錯誤確也有不同態度,有的是知錯則改,在那裡跌倒就在那裡站起來。
-
7 # 秦林居士
從歷史唯物主義辨證法的觀點認識世界如下:
1,任何事情都是變化的,沒有絕對永遠不改變的事與人。
2,一個很好的人,可以稱為人們楷模的人,在生存環境很差的狀況下,他可能進行人格的角色轉化。
3,一個不怎麼樣的人,改變一下生存環境,同樣是可以將其改變成社會精英,這就是古代的孟母為何三遷其居。
4,做為禮儀之幫,文明之國的我們,確實有很多人在公共場所需要他人給予幫助的,但不一定是全部的人都需要幫助,同樣是幫助他人,也有很多被幫助的人認為我好著呢,不需要你的愛,當然,也有一些個人是缺少愛,總希望他人愛他。
5,生活中有很多人為了長壽,都提倡素食主義,但是,人這個東西,如果營養不平衡,長期吃素所引起的副作用,會比啥都吃的人更多。
6,社會的規則,人們的道德意識都是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要求,40年前居室沒人裝防盜門,現在沒人不裝。
7,世界上沒有永遠的真理,同樣也沒有永遠的錯誤。
-
8 # 覺呈
的確,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
一,首先,對於正確或錯誤的判斷就是相對的。不同的價值觀必有不同的判斷。不同的認識論,方法論,本體論,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的經濟思想,不同的道德理念,不同的審美趣味,不同的判斷者的人生閱歷等等。註定會有不同的判斷,不同的結論。
二,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時空上的取向。最典型的是環保問題,從現實看徹底的治理可能成本很大,從長遠看可能造福千年,從區域性看的犧牲可能是全域性的殊勝。
三,再說成敗。一時的失敗,可能是區域性的失敗甚至是“區域性的成功”。反之亦同。
四,所以要有系統思考一系統工程。抓住要點,以全域性之勝為勝。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憑。
-
9 # 杜象應
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這是人們認知的折中態度,不搞絕對是對的。但正確與錯誤是針對做事情結果的評判標準問題,與相對無關。
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者的看法與理解。任何事情的存在,人們都會給予客觀的評價,言及其好與壞。
而當人們再去做這件事情時,又會在完成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同一件事情,每個人的做法大致相同,但得到的結果不盡相同。這是為什麼?漸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到底是誰做的對、誰做的錯了?這就是正確與錯誤的矛盾普遍性產生的後果。
何為“正確”?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用這種思維方式得到的結果,正確就是合乎規律操作步驟而完成某件事情的必然性。
正確,是就事論事,相對來說是某件事情的好的結果,或者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得到人們的認可程度。
何為“錯誤”?錯誤,相對於正確而言之,是正確的反面,也即是說,本來做這件事情應是有一個好的結果,結果呢,由於操作不適當,導致了事情的結果,或者說是壓根就沒辦法再去完成了。
當然,錯誤相對於人們在做某件事情的過程中都是有可能發生的,那麼唯一避免的辦法是謹言慎行,按部就班地順從規律去成事。
錯誤,雖然說是壞了事情,但不能主觀認知有絕對性。畢竟新生事物出現,人們總是在試錯的基礎上得到其的客觀規律,從而再去有效地實施行動方案,所以,錯誤不可怕,知錯就改,正確的事情也就做到了。
如何理解“正確”與“錯誤”?世人皆有好壞之分,事情同樣也有對與錯。評論某件事情的正確與錯誤,也與各人的觀點態度、知識水平高低而有些差異。普通人認為該事情過得去就是採取了正確的方法和措施而得到的,但是人心完美主義者卻不這麼遵從,認為存在一些小錯誤,才致於不盡善盡美的。
至此,我們得岀一個結論,人們的眼光、心胸以及腦海中的思考能力都決定了正確與錯誤的合理性。理解正確,錯誤的機會就少,相反,也一樣,所以,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的;要非認定是絕對的,那不過是固執己見,沒有一個運動發展變化的觀念而已。
簡言之,正確與錯誤是對立矛盾的統一體,具有普遍性。只有大膽試錯,才能知正道理。防錯糾錯,把握好正確的方向,才能把某件事情做好。 -
10 # 馬到船頭直
就具體的事情而言,對與錯肯定是具體的。而就事情的普遍性而言,對與錯大多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回覆列表
首先沒有絕對的對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我們這裡說的對錯,指的是我們生活中的對錯的理解。
首先,從個人講,一件事你是參與者,對你來說,對你好的就是對的,對你壞的就是錯的。人和人是由利益聯絡的(除過親人),所以是非對錯可以這麼分。
另外,一件事,可以看它是否符合道德,是否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以此來判別對錯。如果不符合道德倫理價值觀,那麼你是錯的。
站在團體層面,可以看一件事是否符合團體的利益,符合就是對的,不符合就是錯的。
這是三種判別方法,具體怎麼判別,需要對事而分。怎麼分就要看你對這件事的在乎程度,哪個在乎的多,就根據哪個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所以,抓住自己國家的利益,團體的利益,家庭的利益,個人的利益,這才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