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原作: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紅藕香殘,鮮豔的荷花凋謝了,從竹蓆上感到深深的涼意,輕輕提起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隊形飛回來,(有沒有)傳回誰的家書?鴻雁飛回的時候,(轉眼間)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傾瀉在西樓,(我在這盼望著)。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閒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賞析: 詞的上片主要描述詞人的獨居生活。 “紅藕香殘玉簟秋”是以點帶面的寫法,給讀者描繪了一幅詞人眼中的餘香嫋嫋的秋景圖。荷花已謝,雖仍留有殘香,卻不免透出秋的冷落與蕭條。玉席也已涼了,秋意漸來,秋涼漸濃。中國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況是獨守空閨的女詞人呢?怎能不讓她倍感孤獨寂寥、怎能不思念遠行的丈夫呢? 為排遣心中的愁緒而“輕解羅賞,獨上蘭舟”。一個“獨”字而意境全出:曾經是夫唱婦隨,曾經是攜手並肩,曾經是舉案齊眉,而現在卻是煢煢孑立,形單影隻;舉目四望,相伴的只一“蘭舟”而已!本是為“消愁”而來,怎奈卻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濃。 看到鴻雁,詞人想象著也許是丈夫託鴻雁捎來家信,她把蘇武雁足傳書的典故巧妙地融於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餘味無窮。我們可以設想:詞人甚至會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訴自己歸期、行程,那種企盼之情溢於字裡行間。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看到雁群飛回故里,自然會強化企盼丈夫回來的心緒。我們似乎看到詞人獨自憑欄遠眺,柔柔的月光灑滿西樓,雁字回時,那種清冷,那種孤獨,那種寂寥,怎可言傳? 下片是詞人抒發內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詞人用“花自飄零水自流”起興,這既是寫她在舟中所見,也是她的內心所感。花飄水流本是物之自態,卻使詞人觸景生情:流水落花無從體味她的情懷,依舊我行我素地流走飄落,這更增加了詞人的傷感與淒涼。句中“自”用得最妙,詞人移情於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表達 了對韶光易逝的感慨。這樣,詞中的感情就使人覺得比單純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層,更富有暗示性,給讀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是直接抒發相思之情。詞人把夫妻雙方合起來寫,這是她設身處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樣深深地思念著對方,可是空間上的距離使二人不能相互傾訴,只好各自思念著、愁悶著。這也是女性特有的細膩之處。 但是這只是鋪墊,詞的主旨落在最後兩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上。相思之情要用“計”來“消除”,卻又“無計可消除”,可見相思之深 之苦。眉間心上,“斬不斷,理還亂”。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詞人的萬千愁緒,這與她的“只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有異曲同工之妙,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通觀全篇,詞人以細膩委婉的筆觸抒寫自己對丈夫的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用平常無奇的文字表現新奇的意境。此詞是李清照細膩深婉的風格的最好詮釋,也使《一剪梅》成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武陵春》 原作: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賞析: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悽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 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餘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 蓄,而且由於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於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 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 ”,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 括。這,真是“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前兩句,含蓄;後兩句,真率。含蓄,是由於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於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如夢令》 原作: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 昨夜雨疏風驟 ”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 。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捲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 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作者以 “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捲簾 ”,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聲聲慢》 原作: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譯文: 獨處陋室,若有所思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它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光景又引起我內心的感傷。於是淒涼慘痛悲慼之情一齊湧來,令人痛徹心扉、難以忍受了,特別是秋季驟熱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 根本不能抵禦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卻見一行行秋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麼容易捱到天黑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又怎麼能說盡? 賞析: 《聲聲慢》是她晚年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悽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嚐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透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悽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 《聲聲慢》的主旨是透過對殘秋景色的描繪和自己百無聊賴獨守空居的寂寞生活的描寫,表達了詞人故國滅亡,夫死家破,飽經憂患和漂泊流離的悽慘孤寂的愁苦之情。 要注意的是,這首詞中作者抒發的那種非比尋常的悽苦哀愁,格調看起來雖顯低沉,但分析此詞不能脫離作者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氛圍。聯絡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種閨怨閒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朝政腐敗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這就使這首詞的感情色彩有了一個時代依託,有了一定的現實性和社會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聲聲慢》這首滿含悽苦情的詞。堪稱千古絕唱! 《醉花陰》 原作: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譯文: 稀薄的霧氣濃密的雲層掠起煩愁直到白晝,龍腦的香料早已燒完了在爐金獸。美好的節日又到重陽,潔白的瓷枕,輕紗籠罩的床廚,昨日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在賞菊的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捲起是由於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菊花)更加消瘦。 賞析: 在這首詞裡,雖然寫的是思親,但是卻沒有出現思親或相思之苦的語句,而是用了敘事的方式,表達 出深深的思親的愁苦。顯的很沉重高雅。 這是一首重陽節懷人詞,透過女主人公從早上到半夜獨守空閨思念離人的苦狀的描寫,表達了佳節懷人的愁苦孤獨的傷感之情。 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比喻巧妙,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詞的意境透過描述了重陽佳節作者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淒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心情。 補充資料: 據說李清照將這首詞寄給在外做官的丈夫趙明誠後,趙明誠讚賞不已,自愧寫詞不如妻子,卻又想要勝過她,於是杜門謝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詞五十首,並將李清照的這首詞夾雜其中,請友人陸德夫評論。陸德夫細加玩味後說:“只三句絕 佳。”趙明誠問哪三句,陸德夫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本詞的最後三句。 《如夢令》 原作: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著一壺小酒,沉醉在美景之中。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錯誤地划進了荷花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 原作: 芳草池塘, 綠陰庭院, 晚晴寒透窗紗。 輕掀金鏁, 管是客來唦。 寂寞尊前席上, 惟愁語, 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釄落盡, 猶賴有繁華。 當年曾勝賞, 生香漫袖, 活火分茶。 擬游龍驕馬, 流水輕車。 不怕風狂雨驟, 恰才稱, 煮酒殘花。 如今也, 不成懷抱, 得似舊時那? 【注】補缺處均下劃線。 經查,非原調, “擬游龍驕馬”,依原調應為“仄平仄平平”,故知有所轉換, 若依原調,此句可改為“擬驕馬游龍”。 又,原作“薰”應仄而平,可改“漫”。 玉鉤。愁。梨花。極目,系館員臆補,已證非是。 金鏁,即小金鎖片,飾物,風可輕掀之, 【此詞牌並未轉調】 芳草池塘, 綠陰庭院, 晚晴寒透窗紗。 玉鉤金鏁,(根據冷雪庵本和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 管是客來唦。 寂寞尊前席上, 惟愁 ,(根據冷雪庵本和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 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釄落盡, 猶賴有梨花。(根據冷雪庵本和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 當年, 曾勝賞, 生香薰袖, 活火分茶。 極目龍驕馬,(各版本不同,且有極目猶龍驕馬之說,似不可信) 流水輕車。 不怕風狂雨驟, 恰才稱, 煮酒殘花。 如今也, 不成懷抱, 得似舊時那? 念奴嬌·蕭條庭院 作者:李清照 原文: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 徵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欄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 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賞析:這是一首閨怨詞,詞中塑造了一個刻意傷春復傷別的女主人公形象,她與柳、秦等人筆下的女性形象迥然不同,這是一個多情的妻子、一個詩人、學者。開頭“只寫心緒落寞,近寒食更難遣耳,陡然而起,便爾深邃”(黃了翁《蓼園詞選》)。“寵柳嬌花”四字,新麗奇俊,與“綠肥紅瘦”同妙。詞中寫出女主人公以“險韻詩”、“扶頭酒”排遣愁悶,卻仍無濟於事,她只為相思所苦的情狀。下片描寫環境的清冷和女主人公無所倚托的心情,能“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鄒祗謨《遠志齋詞衷》)。“清露”二句用《世說》成語,以故為新,自然入妙。毛先舒雲:“詞貴開宕,不欲沾滯,忽悲忽喜,乍遠乍近,斯為妙耳”,此詞“本閨怨,結雲‘多少遊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爾開拓,不但不為題束,並不為本意所苦,直如行雲,舒捲自如,人不覺耳”(《詞苑叢談》引)。
《一剪梅》 原作: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紅藕香殘,鮮豔的荷花凋謝了,從竹蓆上感到深深的涼意,輕輕提起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隊形飛回來,(有沒有)傳回誰的家書?鴻雁飛回的時候,(轉眼間)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傾瀉在西樓,(我在這盼望著)。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閒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賞析: 詞的上片主要描述詞人的獨居生活。 “紅藕香殘玉簟秋”是以點帶面的寫法,給讀者描繪了一幅詞人眼中的餘香嫋嫋的秋景圖。荷花已謝,雖仍留有殘香,卻不免透出秋的冷落與蕭條。玉席也已涼了,秋意漸來,秋涼漸濃。中國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況是獨守空閨的女詞人呢?怎能不讓她倍感孤獨寂寥、怎能不思念遠行的丈夫呢? 為排遣心中的愁緒而“輕解羅賞,獨上蘭舟”。一個“獨”字而意境全出:曾經是夫唱婦隨,曾經是攜手並肩,曾經是舉案齊眉,而現在卻是煢煢孑立,形單影隻;舉目四望,相伴的只一“蘭舟”而已!本是為“消愁”而來,怎奈卻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濃。 看到鴻雁,詞人想象著也許是丈夫託鴻雁捎來家信,她把蘇武雁足傳書的典故巧妙地融於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餘味無窮。我們可以設想:詞人甚至會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訴自己歸期、行程,那種企盼之情溢於字裡行間。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看到雁群飛回故里,自然會強化企盼丈夫回來的心緒。我們似乎看到詞人獨自憑欄遠眺,柔柔的月光灑滿西樓,雁字回時,那種清冷,那種孤獨,那種寂寥,怎可言傳? 下片是詞人抒發內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詞人用“花自飄零水自流”起興,這既是寫她在舟中所見,也是她的內心所感。花飄水流本是物之自態,卻使詞人觸景生情:流水落花無從體味她的情懷,依舊我行我素地流走飄落,這更增加了詞人的傷感與淒涼。句中“自”用得最妙,詞人移情於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表達 了對韶光易逝的感慨。這樣,詞中的感情就使人覺得比單純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層,更富有暗示性,給讀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是直接抒發相思之情。詞人把夫妻雙方合起來寫,這是她設身處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樣深深地思念著對方,可是空間上的距離使二人不能相互傾訴,只好各自思念著、愁悶著。這也是女性特有的細膩之處。 但是這只是鋪墊,詞的主旨落在最後兩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上。相思之情要用“計”來“消除”,卻又“無計可消除”,可見相思之深 之苦。眉間心上,“斬不斷,理還亂”。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詞人的萬千愁緒,這與她的“只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有異曲同工之妙,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通觀全篇,詞人以細膩委婉的筆觸抒寫自己對丈夫的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用平常無奇的文字表現新奇的意境。此詞是李清照細膩深婉的風格的最好詮釋,也使《一剪梅》成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武陵春》 原作: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賞析: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悽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 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餘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 蓄,而且由於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於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 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 ”,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 括。這,真是“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前兩句,含蓄;後兩句,真率。含蓄,是由於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於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如夢令》 原作: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賞析: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 昨夜雨疏風驟 ”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 。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捲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 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作者以 “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捲簾 ”,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聲聲慢》 原作: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譯文: 獨處陋室,若有所思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它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光景又引起我內心的感傷。於是淒涼慘痛悲慼之情一齊湧來,令人痛徹心扉、難以忍受了,特別是秋季驟熱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 根本不能抵禦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卻見一行行秋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麼容易捱到天黑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又怎麼能說盡? 賞析: 《聲聲慢》是她晚年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悽苦情,不知曾感動過多少人。當時,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難的過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丟失殆盡。這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嚐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寫下了《聲聲慢》這首詞,透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詞風深沉凝重、哀婉悽苦,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 《聲聲慢》的主旨是透過對殘秋景色的描繪和自己百無聊賴獨守空居的寂寞生活的描寫,表達了詞人故國滅亡,夫死家破,飽經憂患和漂泊流離的悽慘孤寂的愁苦之情。 要注意的是,這首詞中作者抒發的那種非比尋常的悽苦哀愁,格調看起來雖顯低沉,但分析此詞不能脫離作者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氛圍。聯絡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種閨怨閒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朝政腐敗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這就使這首詞的感情色彩有了一個時代依託,有了一定的現實性和社會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聲聲慢》這首滿含悽苦情的詞。堪稱千古絕唱! 《醉花陰》 原作: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譯文: 稀薄的霧氣濃密的雲層掠起煩愁直到白晝,龍腦的香料早已燒完了在爐金獸。美好的節日又到重陽,潔白的瓷枕,輕紗籠罩的床廚,昨日半夜的涼氣剛剛浸透。在賞菊的東籬飲酒直飲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飄滿雙袖。別說不會消損神魂,珠簾捲起是由於被受西風,閨中少婦比黃花(菊花)更加消瘦。 賞析: 在這首詞裡,雖然寫的是思親,但是卻沒有出現思親或相思之苦的語句,而是用了敘事的方式,表達 出深深的思親的愁苦。顯的很沉重高雅。 這是一首重陽節懷人詞,透過女主人公從早上到半夜獨守空閨思念離人的苦狀的描寫,表達了佳節懷人的愁苦孤獨的傷感之情。 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比喻巧妙,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詞的意境透過描述了重陽佳節作者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淒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心情。 補充資料: 據說李清照將這首詞寄給在外做官的丈夫趙明誠後,趙明誠讚賞不已,自愧寫詞不如妻子,卻又想要勝過她,於是杜門謝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詞五十首,並將李清照的這首詞夾雜其中,請友人陸德夫評論。陸德夫細加玩味後說:“只三句絕 佳。”趙明誠問哪三句,陸德夫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是本詞的最後三句。 《如夢令》 原作: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著一壺小酒,沉醉在美景之中。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錯誤地划進了荷花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 原作: 芳草池塘, 綠陰庭院, 晚晴寒透窗紗。 輕掀金鏁, 管是客來唦。 寂寞尊前席上, 惟愁語, 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釄落盡, 猶賴有繁華。 當年曾勝賞, 生香漫袖, 活火分茶。 擬游龍驕馬, 流水輕車。 不怕風狂雨驟, 恰才稱, 煮酒殘花。 如今也, 不成懷抱, 得似舊時那? 【注】補缺處均下劃線。 經查,非原調, “擬游龍驕馬”,依原調應為“仄平仄平平”,故知有所轉換, 若依原調,此句可改為“擬驕馬游龍”。 又,原作“薰”應仄而平,可改“漫”。 玉鉤。愁。梨花。極目,系館員臆補,已證非是。 金鏁,即小金鎖片,飾物,風可輕掀之, 【此詞牌並未轉調】 芳草池塘, 綠陰庭院, 晚晴寒透窗紗。 玉鉤金鏁,(根據冷雪庵本和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 管是客來唦。 寂寞尊前席上, 惟愁 ,(根據冷雪庵本和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 海角天涯。 能留否? 酴釄落盡, 猶賴有梨花。(根據冷雪庵本和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 當年, 曾勝賞, 生香薰袖, 活火分茶。 極目龍驕馬,(各版本不同,且有極目猶龍驕馬之說,似不可信) 流水輕車。 不怕風狂雨驟, 恰才稱, 煮酒殘花。 如今也, 不成懷抱, 得似舊時那? 念奴嬌·蕭條庭院 作者:李清照 原文: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險韻詩成,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 徵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欄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遊春意! 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賞析:這是一首閨怨詞,詞中塑造了一個刻意傷春復傷別的女主人公形象,她與柳、秦等人筆下的女性形象迥然不同,這是一個多情的妻子、一個詩人、學者。開頭“只寫心緒落寞,近寒食更難遣耳,陡然而起,便爾深邃”(黃了翁《蓼園詞選》)。“寵柳嬌花”四字,新麗奇俊,與“綠肥紅瘦”同妙。詞中寫出女主人公以“險韻詩”、“扶頭酒”排遣愁悶,卻仍無濟於事,她只為相思所苦的情狀。下片描寫環境的清冷和女主人公無所倚托的心情,能“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鄒祗謨《遠志齋詞衷》)。“清露”二句用《世說》成語,以故為新,自然入妙。毛先舒雲:“詞貴開宕,不欲沾滯,忽悲忽喜,乍遠乍近,斯為妙耳”,此詞“本閨怨,結雲‘多少遊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爾開拓,不但不為題束,並不為本意所苦,直如行雲,舒捲自如,人不覺耳”(《詞苑叢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