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跳舞的土豆

    華人吃蟹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代,自古以來,食蟹似乎是一件大有講究的雅事。

    魏晉時期的蟹肉醬很是流行過一陣子,隨後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醃製螃蟹的方法,糟蟹、螃蟹的名菜就流傳開來,到了隋朝的時候成了專供巡遊江都的隋煬帝的貢品菜。

    晉朝名士弼柞喜好飲酒吃蟹,曾經就說過“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鰲,拍腹酒穿中,便足倆一生”這樣的名句,這螃蟹伴隨著弼柞的醉酒姿態就成為了1800多年來文人墨客模仿的物件,吃螃蟹的風氣由此帶動,越發在中華大地普及開來。

    諸多詩歌文學作品中就大量的出現了古人關於吃螃蟹的諸多記錄。例如:蘇軾有詩:“堪笑吳中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唐彥謙《蟹》詩:“無腸公子固稱美,弗使當道禁橫行。”李白的《月下獨酌四首》節選,而在《本草綱目》與《本草經疏》都有記載。等等之類的記載不勝列舉。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之人對吃蟹的喜愛。

  • 2 # 萬里長空夜未央

    螃蟹

    屬於短尾下目,是節肢動物門-軟甲綱-十足目中的一個類。短尾類的動物在漢語中一般通俗地被稱為蟹或螃蟹,在中國古書中又寫作或蟹。

    圖一:好多螃蟹……的標本

    自古以來蟹即是華人的美食

    東漢鄭玄注《周禮·天官·庖人》:“薦羞之物謂四時所膳食,若荊州之魚,青州之蟹胥。”

    晉朝文字學家呂忱在《字林》中解釋說:“胥,蟹醬也。”

    圖二:看上去很好吃的蟹醬(不確定這就是傳說中的“胥”)

    隋煬帝以蟹為食品第一。

    《清異錄》記載:“煬帝幸江都,吳中貢糟蟹、糖蟹。每進御,則上旋潔拭殼面,以金鏤龍鳳花雲貼其上。”

    宋元時期流行吃“洗手蟹”,系以鹽、酒、橙皮、花椒等調料醃漬而成。

    圖四:古老的洗手蟹(生食,和生魚片類似)

    明代張鳴鳳撰寫的《漕書》提到,為了吃蟹需用錘、刀、鉗等三件來對付蟹之硬殼。

    在晚清,蘇州人製作專門用以吃蟹的工具“蟹八件”,“蟹八件”一度成了蘇州人嫁女的嫁妝,而鼎盛時期蟹工具竟多達六十四件。

    圖五:蟹八件

    魯迅也曾說過:“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結語

    中國有中秋前後食用河蟹的傳統,由於傳統上中醫認為蟹性寒,故常用姜茸、紫蘇等配置食蟹使用的調料。而蟹黃又可以做成蟹黃湯包等食物。

    圖六:我想湖南的朋友們應該比較熟悉紫蘇這種調料品吧

    除中國外,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也有以蟹為美食者,世界上最大的蟹類進口國和地區是日本、法國、西班牙、香港、美國、加拿大和葡萄牙,它們因此也是蟹類消費大國。

    【關注歷史,也喜愛美食,感謝閱讀,我是夜未央】

  • 3 # 東方大狂俠

    古人都死了,誰知道他們對螃蟹究竟有多喜歡?只看史上記載的一鱗半爪,其實誰都難說出一個靠譜的子醜寅卯來!

    還有一個問題,就算知道古人喜歡吃螃蟹,難道會和我們有很重要的關係嗎?難道如果古人不吃螃蟹,我們就會不敢吃螃蟹了嗎?!

  • 4 # 張細水

    華人喜歡某個物種,首先要問能不能吃,然後問能不能入藥?

    螃蟹肉質鮮嫩,做法簡單,直接上鍋清蒸即可。相比其它食材,不善廚藝的人也可以輕鬆搞定。

    螃蟹入藥性涼,散熱消食墮死胎。

    除了被保護起來的大熊貓,建議任何物種都不要讓華人喜歡。

  • 5 # 年代久遠

    中國吃螃蟹的歷史可是很長的了,很早以前的古人就開始吃螃蟹了。魯迅曾說: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精神是令人敬佩的。我也是覺得這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不一般,螃蟹長的又醜又兇,全身硬邦邦的,能想到吃他真的不僅僅是膽大,還真是有才能。

    當然了,我們並不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確切的人,但是我們知道很久以前我們就開吃了,這就足夠了。

    大概古人開始吃螃蟹的時間應該是周 ,因為《周禮》中出現過對這種食物的記載,再比這時間早的就沒有發現了。也就是說我們吃螃蟹的歷史已經有3000多年了。這麼長的時間,真的是足夠把螃蟹吃的精巧了。

    據說人們開始吃螃蟹是因為螃蟹老禍害稻田,讓農民減產,《紅樓夢》還有過過於螃蟹禍害莊稼的記載,人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開始大範圍的吃螃蟹的。

    古人很愛吃螃蟹,還專為螃蟹寫過讚美的詩句:

    殼薄胭脂染,膏腴琥珀凝

    古代的名人與螃蟹

    1,漢朝開國皇帝的兒子劉成勳,他特別愛吃蟹黃,經常吃的滿嘴流油,就是從他開始蟹黃才開始在人群中廣泛流傳的。

    2,著名詩人蘇東坡也愛好吃螃蟹,他曾留下名句說:

    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以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天美,以養吾之老饕。”

    3,著名詩人李白也對螃蟹讚美不覺,稱螃蟹肉為仙丹,吃上一口就精神抖擻,再來點酒,他都能覺得飄飄欲仙。

    4,最有意思的就是陸游了,他說吃一口螃蟹,他的老年都覺得清明瞭許多,不再花了,螃蟹真實威力巨大,不僅安慰口腹,還能讓人年輕。

    5,宋慶齡女士也十分喜愛吃螃蟹,給親近的或者尊貴的人送禮,她最喜歡送螃蟹,她覺得螃蟹很有營養,她還有一套自己專用的吃蟹工具。

    6,尼克松總統來中國時,吃到了螃蟹,那真的是讚不絕口啊,津津有味的吃了不少,不僅僅是華人喜歡,連外華人也無法抗拒螃蟹啊。

    古人吃螃蟹都吃出自己的經驗來了,他們發現每年的9月到11月期間的螃蟹最為肥美,以至於到了今天,人們都有秋天吃蟹的習慣。古代更是有專門以捕螃蟹為生的人。

    古代螃蟹的製作方法:

    《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專門講了煮毛蟹和蜜釀蝤蛑(海蟹)的方法。前者是用生薑桂皮紫蘇和鹽同煮,水一開就翻個,再一開,就能吃了。其中特別強調,一個人頂多煮兩隻,要是不夠吃,就再煮。特別忌諱煮了好多吃不了,放柴了,就糟蹋了。至於蜜釀蝤蛑,則要先煮,海蟹一旦變色就撈出來,取出蟹腳和蟹身裡的肉, 蟹黃蟹膏也取出,單放。先把蟹肉碼在蟹殼裡,雞蛋黃和蜂蜜攪拌後撒上,上面再鋪蟹黃蟹膏,上屜略蒸,雞蛋一凝固,取出就吃,非常鮮美。

    古人吃的螃蟹其實和我們現在還是有區別的,他們吃的都是海蟹,野生的,不像現在的人大部分吃的都是養的大閘蟹。

    螃蟹這道美食火了幾千年,真是了不起。

  • 6 # 梅園布衣

    華人喜歡食蟹並形成悠久的獨具特色的食蟹文化,除了蟹是一種鮮美食物,也與中國特有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有著直接關係。

    據史料記載,華人食蟹始於遠古的周代,但從江西省上饊地區的考古發現,大約在7000-8000年前,這個地區就出現螃蟹,也說明比炎黃更早的時期,古人就已經開始了食用淡水河蟹了。真正見於文字記載的是東漢人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胥”字,就是指用螃蟹肉做成的肉醬。同時期的經學大師鄒裡講道周代人開始將螃蟹肉醬用於祭祀,足見蟹肉已經是上等祭祀用品。魏晉南北朝的《世說新語》,介紹了吃螃蟹的經典傳統故事:名士弼柞喜好飲酒吃蟹,曾說過“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鰲,拍腹酒穿中,便足倆一生”的名句。當時的《齊民要術》就螃蟹的醃製法強調選螃蟹要選九月份的母蟹。可見,我們的祖先對蟹的認知和食用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

    螃蟹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A高於其它陸生及水生動物,維生素B2是肉類的5-6倍,比魚類高出6-10倍,比蛋類高出2-3倍。螃蟹殼除含豐富的鈣外,還含有蟹紅素、蟹黃素等。蛋白質含量和微涼元素的含量也十分豐富,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蟹的蛋白質含量和微涼元素的含量也十分豐富,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另外,螃蟹的殼中的“甲殼質”具有免疫啟用的作用,可以幫助現代人預防癌症。

    這麼好的食材,古人不僅吃出花樣來,還把蟹的食用嵌入文化之中。晚唐詩人唐燕千在詩裡說:“古田十月青度,晚稻初香蟹如虎”,北宋文豪蘇東坡則說:“清風來寄語、心到香可番,子鰲因已肥,白酒誰能勸”, 從計中可知古人已經對螃蟹的生長期、收穫期有了完整的認識,也就是在金秋收獲稻米的時節是吃螃蟹的最好時候。酒席之上,達官貴人以蟹為題,用詩詞相互取樂逗罵成為常事,也留下不少可笑的秩聞逸事。

    從傳世的文獻來看,古人多喜愛用煮的方法,元代《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中便有詳細的記載。蒸制則是從清代開始流行,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便極為推崇。前者蟹肉較為嫩滑,味道鮮甜,不宜大批次製作;而後簡單方便,但是蟹肉會顯得較粗糙一些。

    宋代對螃蟹的諸多分類方法開始出現,螃蟹的菜品也相繼問世。著名的“洗手蟹”, 是南方精緻烹飪的典範,吃的是風雅;“蟹釀成”是北方人豪邁的吃法,吃的是新鮮。在宋代甚至出現了專門討論螃蟹的烹飪專注。江南一帶除了帶殼烹煮,還喜歡拆成蟹粉。所謂蟹粉包含螃蟹已經加熱成熟的黃、膏、肉。既可以用動物油脂熬煉,也可以炒制,在菜餚的運用上極為廣泛。蘇州菜中,蟹菜變化最多。

    蟹雖然好吃,吃法多樣,但有些人由於有特殊情況,卻不宜吃或吃的時候要格外小心。比如孕婦就不要吃,易流產。老年人、有過敏史的病人、感冒發燒的病人、脾胃虛寒的人、痛風患者、肝炎患者、腎功能不全者、膽囊炎、胰腺炎患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膽囊炎、胰腺炎患者都不宜食用,即使要食用也要身體狀況好的時候慬慎食用,必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 7 # 蟹束閣

    民國初年,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的施今墨,是個出了名的喜愛食蟹的饕餮者,他把各地出產的蟹分為六個等級,即湖蟹、江蟹、河蟹、溪蟹、溝蟹和海蟹,其中一等就是湖蟹,而固城湖出產的大螃蟹則位列一等一級之首,好比是一甲一名奪魁天下的狀元。

  • 8 # 蟹都匯官方

    華人食蟹的歷史悠久,在這幾千年的歷史中創造出一道又一道的蟹菜,要說古人有多喜歡吃螃蟹,看那一本本記載蟹菜的書籍就知道了。

    就連醫道大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都有所記載:“凡蟹,生烹、鹽藏、槽收、就浸、醬汁浸,皆為上品。”

    不光光《本草綱目》中有所記載,清代顧仲所著《養小錄》、清代朱彝尊所著《食憲鴻秘》、清代童嶽薦《調鼎集》、元代《雲林堂飲食制度集》等等書籍都有所記載螃蟹的吃法與做法。

    當然,這只是一部分記載螃蟹的書籍,食蟹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禮》中有所記載:“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共祭祀之好羞,共喪紀之庶羞,賓客之禽獻”

    意思是庖人掌管王室膳食、祭祀所用的牲畜禽魚,裡面“好羞”是什麼意思呢?東漢鄧玄做出瞭解釋:“謂四時所謂膳食,若荊州之䱹魚,青州之蟹胥”

    按照他的判斷,青州所產的蟹胥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是餐桌上的美味了。

    事實上卻是如此,上海馬橋遺址中所發掘的陶罐中就已經發現了蟹骨,推測是當時人們吃過後丟棄的。

    就連清代大名鼎鼎的滿漢全席中也隨處可以看見蟹菜的影子,滿漢全席分為滿席與漢席兩大部分,匯聚了滿漢菜品的精華。

    漢席中就有醉蟹,鍋燒螃蟹,蟹肉炒菜薹、炒蟹等多道蟹菜。足以看出明清時期蟹菜在飲食文化中所佔有的地位。

  • 9 # 蘇蟹閣

    在中國的美食歷史上,螃蟹絕對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的吃蟹歷史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深愛吃蟹的古人們,不僅研發了許多螃蟹的吃法,留下的關於螃蟹的詩詞歌賦更是數不勝數。

    先來看看吃法。

    我們現代人吃螃蟹,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清蒸。古人吃螃蟹的方法,可謂是變化多端、五花八門。

    除了清蒸、水煮之外,古人還研發了醉蟹、鹽蟹、醬蟹、糟蟹、蜜糖蟹等各式花式吃法,以及橙皮、橘皮、苦酒、雞蛋等各種配料。

    清朝有位著名戲劇家名叫李漁,他也是歷史上最出名的螃蟹愛好者之一。

    對於李漁來說,螃蟹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大事。在秋天來臨之前,就要先存錢買蟹。

    螃蟹上市後,要多多屯蟹,除了應付當季吃的,還能有額外的螃蟹製作醉蟹醃蟹。這樣,等螃蟹下市了之後,還能品嚐到鮮美的蟹味。

    咱們現代人吃螃蟹,最愛吃的就是那一口豐腴油潤的膏黃。

    對於古人來說,他們則一度認為,蟹螯裡瑩白細膩的螯肉,才是螃蟹身上最珍貴的精華。

    李白有詩云:“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蟹螯配上美酒,彷彿進入蓬萊仙境,蟹螯的美味程度可見一斑。

    在《晉書》中的一句話,則更直白地表現了古人對蟹螯的熱愛:“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不過,從宋朝開始,古人對蟹螯的熱愛,開始逐漸轉移到了蟹黃上,從此之後,蟹黃也成為人們的最愛啦!

    古人的螃蟹的熱愛,還透露在工具上。

    時至今日,似乎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值得人們專門為它研發一整套食用工具。能夠得此殊榮的,也只有螃蟹了。

    明朝開始,愛吃蟹的人們就開始琢磨一套專門的吃蟹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套工具越來越完善,最終得名為“蟹八件”。

    蟹八件包括錘、剪、鉗、籤、鑷、勺等各種不同的工具,吃腿肉用籤,吃螯肉用鉗,每項工具都有自己獨特的用途。

    到了晚清,蟹八件風靡於江南,甚至成為了江南人嫁娶時的一大嫁妝。有的富庶人家,專為女兒打造一整套金銀製的蟹八件添妝,顯示對女兒的寵愛。

    從古到今數千年,螃蟹在中國飲食歷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愛吃螃蟹的人數不勝數。

    不過也是,如此至鮮至美的螃蟹,不論今人古人,誰能不愛它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父母眼裡,哪些明星是帥哥美女?你跟父母的眼光相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