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怪誕說

    徐庶

    字元直,豫州潁川郡人;本名徐福;自幼好劍擊,早年因在家鄉闖禍,化名單福,從此折節向學,遍訪名師。

    徐庶的其中一位好朋友就是司馬徽。

    因慕劉備仁德之名投靠他,助劉備破初次南下的曹軍。

    但由於年老母親仍在許都,並被曹操威協,徐庶不得不回許都,臨行前推薦諸葛

    亮給劉備,更發誓不為曹操出一謀。鍾 會

    字士季,生於公元二二五年,死於公元二六四年,魏國儒將。

    潁川長社人,曹魏大臣鍾繇的兒子。

    少年時博覽群書,有才藝,志向遠大,是司馬昭的重要謀士、儒將,通曉兵法,機謀深遠,景元四年與鄧艾分兵滅蜀,與姜維結為兄弟。

    謀做西川王時,事發敗漏被衛瓘領兵所殺。

    鄧艾

    生於公元一九七年,死於公元二六四年,魏國名將。字士載,義陽郡棘陽人。曹操佔荊州時,家遷汝南,早年喪父,年十二隨寡母移居潁川。

    鄧艾家世寒微,無祖蔭可庇,且少孤貧苦,但他少年壯志,聰明好學,精通兵法,打仗善於利用地理,有謀略。

    任兗州刺史時,引兵在祁山多次與姜維交戰,有功封為安西將軍。景元四年,率兵從陰平小路翻越峻嶺,奇襲成都,滅了蜀國,創造了三國曆史上劃時代的戰爭奇蹟。

    後被鍾會誣陷謀反,與兒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殺害。

    西晉武帝司馬炎泰始元年後得赦罪,冤案昭雪。

    典韋

    陳留人,曹操名將。使一雙鐵戟,勇猛過人。曹操與張繡交戰時,典韋駐守曹操大寨,奮力迎敵,終因鐵戟被盜,受圍斷而死。

    在這一戰中,曹操的長子和侄子也都戰死了。

    事後,曹操親自祭奠,痛哭失聲。他對眾將領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

    徐晃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郡人。

    曹操手下名將,武藝高強。原為楊奉部將,時值漢獻帝被李傕、郭汜劫持,保駕立功。

    後歸附曹操,作戰勇敢,兼有謀略,深得曹操喜愛。

    曹仁守樊城時,徐晃前往救援,不因與關羽有私人友誼而廢公事,仍舉斧與關羽大戰八十餘回合。

    孟達於新城謀反時,司馬懿調徐晃急行軍趕往新城,誅殺孟達,反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回營後死去,享年五十九歲。

    許褚

    三國時魏國名將。字仲康,沛國譙人。在曹操宛城戰張繡時,因屢建戰功,賜關內侯。

    後與馬超大戰於潼關,威名大振。因勇猛知名,軍中外號“虎痴”。

    曹丕稱帝時,封萬歲亭侯,升為武衛將軍,總督中軍禁兵。

    曹睿即位後,又進封許褚為牟分侯。

    許褚病死後,被追贈為壯侯。

    張郃

    張郃,魏國名將,字雋義,河間縣人。

    早先為袁紹手下大將,官渡之戰後歸曹操。

    有勇有謀,能征善戰。

    諸葛亮伐魏時,他率兵追趕,被諸葛亮用伏兵射殺於木門道中。

    張遼

    字文遠,雁門馬邑人。先為幷州刺史丁原部下擔任從事,後來又歸附董卓,董卓死後,張遼又帶兵投靠了呂布,在呂布手下任騎都尉。

    後來,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和劉備打敗,最終歸附曹操。武功高強,有勇善謀,多次建立奇功。

    建安二十年,孫權攻打合肥,他率敢死隊八百餘人守城,奮勇突擊,大破吳軍。

    吳軍一聽見張遼的名字,便人人膽寒,連吳國小兒夜間啼哭,一聽說張遼二字便不敢哭了。

    魏文帝黃初三年,曹丕親征,三路伐吳。

    張遼與諸將大破東吳大將呂範軍,遂因病死於軍中,諡剛侯。

    曹洪

    字子廉,曹操的堂弟,魏國名將。

    曹操起兵時與曹仁一起加入。弓馬嫻熟,武藝精通,成為曹軍的中流砥柱。轉戰各地,表現活躍,曾救過曹操性命。

    曹丕即位後,歷任魏國衛將軍、驃騎將軍。

    賈詡

    三國時魏國大臣。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人。善用計謀,先在李傕、郭汜帳中任謀士,後又成為張繡的謀士。

    張繡曾在宛城用他的計策打敗了曹操,張繡兵敗後他則歸降曹操。

    曹操在官渡戰袁紹、潼關破西涼馬超、韓遂,都用他的奇計。

    曹丕稱帝后,官封太尉、魏壽亭侯。死時七十七歲。

    曹操

    曹操,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人,出生自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長子。

    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改姓曹。

    亦因這種關係,曹操自幼便有機會接觸官宦子弟。

    日後的勁敵袁紹亦是曹操年少時朋友。曹操身長七尺,細眼長鬚。

    自幼放蕩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

    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

    但在誅殺宦官時,反被伏擊。

    而此時有西涼之狼稱號的董卓帶領大軍接管京城。卓入城不久便改立少帝之弟劉協,是為獻帝。

    大部份大臣紛紛逃出洛陽。曹操亦逃至陳留,集結義兵,聲討董卓。

    初平元年,各路大將推舉家世顯赫的袁紹為盟主,西討董卓。

    但因各將領心懷鬼胎,遂使義軍失敗。

    曹操在這戰役中,初次見到日後的死敵——劉備。

    初平三年,董卓為王允、呂布所殺。

    而二人又被卓部下李傕、郭汜所遂。

    獻帝乘亂與一眾大臣逃出長安,但被李、郭二人所追捕。

    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迎接獻帝至許昌。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後,曹操以獻帝名義東徵西討。先後平定關東、關中一帶。

    而劉備亦曾成為其部下。

    接下來,曹操便要面對他的老朋友-袁紹。

    當時袁紹盤據幽、冀、並、青四州,軍力雄厚,勇將如雲。雖然曹操己成中原霸主,但就兵力而言始終與紹有一定距離。

    建安五年,袁紹大軍南下,與曹兵會戰於官渡。最後曹操用降將許攸之計親率五千騎兵偷襲袁軍糧倉。袁兵見軍糧被燒而大亂,曹軍乘勢出擊。袁紹敗走。

    官渡之役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在官渡會戰勝利後,曹操用數年時間穩定北方,和追擊袁氏餘黨。

    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劉表。

    同年,劉表死,次子劉琮繼立。

    面對曹操如狼似虎的大軍,劉琮決定出降。曹操輕易地接管荊州。可能因為荊州得來容易,曹操決定趁勢東伐孫權。但權並非劉琮之流可比。

    孫氏自孫策時已盤據江東,至今已人心歸順。

    加上長江天險,孫氏政權已有一個穩定基礎。

    當孫權收到曹操東來的訊息後,曾召開多次軍事會議。

    會中主戰和主降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辯。最後在周瑜和魯肅的分析下,孫權決定出戰。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孫權大軍在赤壁迎戰曹軍。

    周瑜用計火燒曹操軍艦,曹軍大敗。

    從此曹操無力大舉南征。如果說官渡會戰決定了曹操在北方霸主地位,那麼赤壁兵敗便是曹操只可稱雄北方的一戰。

    此後,曹操雖曾多次在東吳邊境挑起戰火,但雙方均互有勝敗。

    同時劉備西定益州,自封漢中王。三國鼎立之勢已成。

    連蓋世雄主曹操亦再無力改變這個事實。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位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翌年,操子曹丕篡漢,建國號魏。

    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曹 丕

    魏文帝曹丕,三國時魏國的建立者。篡位廢漢曹魏尊。

    公元二二零年至二二六年在位。

    字子桓,曹操的第二個兒子。

    建安二十二年,被立為太子。

    曹操死後繼任為魏王,不久便廢了漢獻帝劉協,自己做了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

    愛好文學,為當時文壇領袖,現存有流傳的詩歌四十多首,後人編輯出版有《魏文帝集》。

    曹植

    字子建。沛國譙人。三國魏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

    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後失寵。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改為臨淄侯。

    魏文帝黃初二年改封鄄城王。

    曹丕稱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

    曹 睿

    字元仲,競奢華曹睿早喪。

    他從小就很聰明,深得他父親曹丕的喜愛。

    曹睿在位 13 年,死時年僅 36 歲。

    曹奐

    三國時魏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公元二六零年至二六五年在位。字景明,魏武帝曹操的孫子。

    甘露三年,司馬昭殺皇帝曹髦後即皇帝位,在位時,無可奈何成了司馬昭的傀儡。

    鹹熙二年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取代,被封為陳留王。

    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人,出身於東漢以來累世為二千石的豪強家庭,其父司馬防官至京兆尹。

    司馬懿早年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闢為文學掾。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為太子,司馬懿任太子中庶子,與陳群、吳質、朱鑠同列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代漢,司馬懿任丞相府長史,又為督軍御史中丞。

    黃初七年曹睿繼位,司馬懿以顧命大臣遷撫軍大將軍,統領禁軍。

    又任驃騎大將軍,都督荊豫二州軍事,坐鎮宛城,主持荊州對吳攻戰。

    景初三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齊王曹芳繼位,司馬懿、曹爽輔政。

    嘉平元年,司馬懿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夷三族。

    次年司馬懿病逝,其子司馬師、司馬昭輔政。

    公元 265 年,其孫司馬炎以晉代魏,追尊司馬懿為“宣帝”。

    夏侯惇

    字元讓,曹魏名將,沛國譙郡人,他從小就學槍棒,到了十一、二歲時,武藝就已經很強。

    十四歲時,又拜師習武。

    有一次,有個人汙辱了他的老師,性情剛烈的夏侯惇聽說後,隨即就把那人殺了,然後逃往外地。

    性情剛烈,武功高強。

    一生隨曹操征戰無數次,殺敵建功,最得曹操歡心,出入和曹操共駕一輛馬車,而且可以不經通傳,自由進入曹操的臥室。

    曹操死後,曹丕稱帝,夏侯惇被封為大將軍,數月後病死。

    夏侯淵

    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一九年,曹魏名將。

    字妙才,夏侯惇族弟,與曹操本是同族,勇力過人。

    曹操年少時在家鄉犯了案,夏侯淵為他頂罪,曹操又設法把他拯救出來才免於難。

    為人頗重義氣,有一年饑荒,夏侯淵為了養活死去弟弟的孤女,他放棄了自己親生兒子。

    曹操起兵之後,夏侯淵一直追隨曹操左右。

    曾隨曹操平定廬江雷緒,於潼關攻馬超、韓遂,戰功較多,封為博昌侯,徵西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軍攻打漢中,被老將黃忠用計襲殺。

    荀 彧

    字文若,豫州潁川潁陰縣人;荀攸叔父。

    先為袁紹謀士,後投效曹操,參與軍國決策,貢獻頗大。

    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被曹操忌恨,自殺身亡,被曹操追贈為敬侯。

    荀彧是最早投靠曹操的主要謀士。

    曹操開始十分信任荀彧,不亞於漢高祖劉邦信任留侯張良。

    後來荀彧聽說曹操有稱王之志,才發現曹操不是忠貞的漢臣,他心目中的“明公”不是這個樣子。

    這是荀彧個人的人生悲劇。

    郭嘉

    字奉孝,潁川陽翟人。

    他“少有遠量”,自 20 歲起便隱形匿跡,不與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結英雄豪傑,談論時勢。

    這為他的謀士生涯奠定了基礎。

    為了成就功業,他先在實力較強的袁紹軍中出謀劃策。後來他發現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遂受荀彧的推薦,歸向曹操。

    曹操本對潁川賢達懷有特殊感情,他認定“汝、潁固多奇士”,所以對郭嘉也就格外器重。

    郭嘉從十個方面分析了曹操的優勢、袁紹的劣勢,認為曹操有“十勝”。

    如同荀彧一樣,郭嘉在重要關頭也總是為曹操謀劃。

    如:官渡戰後袁紹病死,曹操乘勝進攻袁譚、袁尚,在黎陽“連戰數克”。

    這時,有人主張加強攻勢,徹底剷除袁軍。

    郭嘉則主張緩兵以待其變。他認為譚、尚都深得袁紹寵愛,袁紹生前又無立嗣,兄弟二人之謀臣“必定鬥其間”。

    如果我們攻之急疾,他兄弟二人將合謀圖外;相反,“緩之而後爭必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果如其言,曹軍一擺出攻劉表的姿勢,袁氏便出現內訌。曹軍回兵各個擊破,遂平冀州。郭嘉也被封洧陽亭侯。

    建安十二年,郭嘉隨曹操平定烏桓。回兵途中郭嘉病重,不久去世,年三十八。諡貞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禮記作者編選的什麼篇本叫小戴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