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鏡清
-
2 # 天河水鄉
身在亂世各為其主,誰正,誰邪又是誰能說的清的。徐庶跟劉備,勞心勞力出謀畫策到頭來也是生靈塗炭血流成河。這不是哥想要的生活。徐庶進曹操一言不發,不就是去曹操那做一個清閒的公務員快活悠哉!這才是哥要的生活!
-
3 # 潘不安講究史
徐庶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劉備未得諸葛亮前的第一謀士,在現在很多三國類遊戲中,都會被設計成一流謀士。但是歷史上關於徐庶的記載非常少,《三國志》未為其單獨做傳,僅有《魏略》中有《徐福傳》(徐庶本命徐福,所有做傳時仍用此名)。可能在當時史家眼中,徐庶在魏國可能擔任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職務,勉強可以為其立傳,但在整個漢末三國時期,徐庶的貢獻沒有達到單獨立傳的資格。
資料的稀少,我們很難判斷徐庶具體的能力如何,徐庶投降曹操是主動還是被迫無奈。從僅有的文獻中,我個人判斷,徐庶的這次行為,應該只是一個普通的跳槽而已。
演義中,用了很長的篇幅講述了徐庶的出場和身份背景,並因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被曹操欣賞,程昱獻計先騙來徐庶母親,後又假冒徐母筆記騙來徐庶。徐母因此憤而自盡,徐庶發誓此生不為曹操獻一計。
但關於徐庶,《三國志》主要記載在諸葛亮傳中,正史中,徐庶是劉備屯於新野時主動向劉備自薦,並且受到劉備的器重。在不久後,徐庶又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好朋友諸葛亮,但是關於這點我是有一個疑問的,演義中大家都知道諸葛亮隱居時和徐庶、石韜關係親密。而在《魏略》中記載徐庶和石韜是同鄉又是好友,後來為避董卓之亂時一起南下,之後才認識諸葛亮。所以這裡問題就來了,徐庶和石韜的關係是近於諸葛亮的,為什麼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卻沒有推薦關係更好的石韜呢?
所以,我有一種推測,諸葛亮本身就是傾向於劉備的,而徐庶從內心來說可能也是一樣的,但是石韜可能是不太看好劉備的。徐庶的主動來投,可能是大家商量好的結果,徐庶先來考察一下,然後內推諸葛亮,經過徐庶的一段吹捧,諸葛亮果然成功的營銷了自己,得到劉備的重視。而石韜一直處於觀望之中,也算是為自己留條後路。
但新野方寸地,顯然不能給劉備提供足夠的舞臺,劉表死後,劉琮降曹,使劉備徹底的失去了立足之地。這時候,徐庶是帶著老母跟隨劉備的隊伍一起撤退的,但是劉備扶老攜幼的速度緩慢,而曹操派精騎日夜追趕。最終,在長板追趕上並大敗劉備,俘虜了大量的人口,其中就包括了徐庶的母親。
在《三國志》中記載:“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可以看出徐庶原先是想要進行一次風險投資的,劉備的團隊有能力,缺少的只是一個機會和足夠的舞臺,以及戰略發展上的指導者。此時的風險投資,如果以後劉備成功,徐庶就是元老,開國功臣。
但是現實往往是骨感的,很多人都知道投資有潛力的創業團隊,但是在困難中堅持到成功的卻是少之又少。
很明顯,劉備的這次失敗,本來對徐庶已經是一次打擊,結果在撤退的時候,連自己的母親都丟了。作為一個正常人,這個時候對自己的前途是迷茫的,就如徐庶自己說的方寸亂矣。
而在《魏略》中記載“乃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注意了,徐庶和石韜是一起投奔曹操的,其中很明顯有石韜在其中的作用。我估計很可能在徐庶迷茫的期間,有好朋友石韜的建議。
而之後,徐庶在魏國的記載非常少,估計這也是之後“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由來。”最後關於徐庶的記載是,徐庶在魏國官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北伐時,聽到了徐庶和石韜的訊息,感嘆道:“魏華人才這麼多嗎,為什麼徐庶和石韜不受重用?”之後數年,徐庶病死。
所以,我認為徐庶棄劉備去曹操,只是對於創業團隊前途的不自信,跳槽到成功大企業的正常行為而已。只是可能出身寒門,而且又是劉備兵敗後中途加入,徐庶和石韜估計雖然有能力,但是在魏國一直受到排擠,不受重用。當年的選擇到底是對還是錯,就真的很難說了。
-
4 # 江湖閱史
三國演義上的徐庶,可謂光彩照人,他是劉備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軍師,自任劉備軍師後,劉備方面才開始了戰略性的由弱轉強的過程,在為劉備出謀劃策,小試牛刀,取得幾次戰役的勝利後,引起了愛才的曹操的注意,就將其母騙至許昌,徐庶為救其母,方才離來劉備,剛走出不遠,又走馬薦諸葛,使劉備“如魚得水”,重新點然了稱霸天下的烈火,展現了徐庶忠義,仁俠的性格特徵.按這種性格的人,是不會輕易投降的,於是徐庶就心在曹營心在漢,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謀一策.將自已的才能自我埋沒.這種描述還真不算是投降,倒有點為劉備臥底的味道啦.徐庶剛至許昌,其母就責其棄明主而投奸佞,然後以自盡來解除徐庶的顧慮。促其迴歸到正義的劉皇叔陣營,但徐庶又因為其母墓在許昌,怕走後遭到破壞,只得繼續留在曹營.忠義,仁孝,令人敬佩。
但演義終歸是演義,我們再來看三國志是怎麼記敘這件事的,《三國志·諸葛亮傳》是這樣記載的“曹操南下,劉琮不戰而降,當時,徐庶與劉備屯於樊城,聽聞此事後,劉備率眾南逃,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
注意,這點就和三國演義有出入啦,徐庶的母親原來一直隨軍,是在長坂坡之戰後被曹操軍所擄。而長板坡之戰,劉備方面,可謂山窮水盡,連劉備的老婆都被害,唯一的兒子阿斗也差點被曹操所獲.連以忠義著稱的趙雲尚且被傳投曹,徐庶這時候開始有了投奔曹操的想法也是正常的.
長坂坡大戰,連劉備的妻子都不能倖免
三國時代也流行搞基,徐了劉關張這三位外,還有號稱“穎川四友”的另外一隊組合,何謂穎川四友呢,即諸葛亮,徐庶,石廣元、孟公威.他們四人結交於穎川,常常在一起品評人物,謀略家國大事.後來徐庶,石廣元、孟公威俱投曹操,僅諸葛亮扶保蜀漢,這說明,徐庶投曹並不象演義所說的那樣,為救母而投違心的投魏。而更有可能是他主動選擇的結果,成者王候敗者寇,誰正義,誰能最終奪得天下,身處在那段亂世裡,必竟還不十分清楚。況劉備已經有了孔明,徐庶在劉備方所發揮的功能,已經顯得無足清重啦。
據《魏略》講了這樣一段故事,長坡之戰後,徐庶和石廣元都投奔了曹魏。到黃初年間,石廣元歷任郡守、典農校尉;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到太和年間,諸葛亮出師北伐,聽說了他倆在魏國的功業情況,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還為這兩位老朋友才能和官位的不匹配而腕息.這說明,徐庶到魏後,也並不是無所作為的,雖然他沒有做到象諸葛亮那種總領軍國大事的位子,但御史中丞的位置也是有職有權的位列三公的高官.可想而知,取得這個成就,決不是“一言不發”“終生不獻一計一策”所能做到的.
總之,演義必定是演義,早年的穎川四友,有三人都投奔曹魏,說徐庶是被迫投降的,也太牽強啦,更有可能是他再一次主動選擇的結果
-
5 # 四馬奔程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著名謀士。透過《三國演義》刻畫,使得徐庶變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典故“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就是對他的寫照,也是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徐庶客居荊州時,劉備正駐防新野,徐庶觀劉備胸懷大志,且素有威望,於是投靠在劉備手下。徐庶用自己的智謀幫助劉備敗呂曠、呂翔,破曹仁、李典八門金鎖陣,直下樊城。劉備得徐庶有如神助,徐庶也在劉備處得以施展拳腳,可是悲情的徐庶不得不離開。曹操為了招攬人才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擄獲徐庶的母親,並派人偽造徐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得知訊息後捶胸頓足,痛不欲生。無奈對劉備說:“如今我的母親被曹操擄獲,我的心裡方寸大亂,只想著我的母親,顧不上為你出計獻策了,請允許我北上,侍奉老母”。劉備有感於徐庶的孝心,雖然不捨,還是放徐庶走了。據傳,徐庶在曹操處,心裡仍然掛記劉備和好友諸葛亮,所以從未在政治軍事上獻計獻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雖然徐庶的才華被淹沒了,以至於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的忠誠坦然,孝心一片將永遠被後人銘記。
-
6 # 鐵馬冰河wu
自古就有一句著名的歇後語叫: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這個典故的來源說的是劉備兵敗 汝南後南下依附劉表,被劉表暫時安置在新野,他曾經拜足智多謀的徐庶為智囊,並採納他的計策大敗洶洶來攻的曹軍。後來,曹操為了瓦解劉備,施計抓住了徐庶的老媽。大孝子徐庶牽掛老媽,憂心如焚,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辭別劉備,投身於曹操帳下,卻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計。
徐庶,字元直,東漢潁川陽翟(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中原大亂,徐庶輾轉南來荊州避難,和同在此躲避兵災的諸葛亮一見如故,結為好友。後來,徐庶投入了到荊州依附劉表的劉備陣營。徐庶幫助劉備在新野擊敗曹軍後,曹操打聽到劉備是在徐庶的幫助下才擊敗自己的。為挫敗劉備,他用計把許母騙到許昌,並冒用徐母的名義寫信給徐庶,說母病,讓他來探視。徐庶接信後,不疑有詐,打算前去許都探母。劉備萬般不願放他走,但又不忍逼別人割捨母子之情,更不忍曹操以此為要挾,於是勉強同意徐庶離開。徐庶臨走時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
徐庶還向劉備表示,自己雖然離開,但始終心向漢室和使君,鑑於您和曹操的敵對關係,我即便去了曹營, 也終身不會向曹操獻上任何一條有價值的計策,“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即源於此。
徐庶到許都後,見老媽好好的,根本沒病,這才明白是曹操用詭計將自己騙來。深明大義的徐母為了讓兒子徹底和曹操決裂,竟撞牆自盡。從此,徐庶人雖留在曹營,但卻心如死灰,他像來“打醬油”似的,真的終身沒有為曹操獻過一計。後來,徐庶竟不知所終。
當然,以上都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情節。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徐庶是因為什麼原因棄劉投曹的呢?
綜合《三國志》、《漢晉春秋》等史籍所記,曹操並沒有象演義小說裡所說的那樣,為了要挾徐庶歸附自己而故意抓捕徐母做人質的。徐母之所以在許都,其實是曹軍在追擊攜民渡江的劉備時偶然擄獲的。依曹操的性格和能力,擊敗弱小的劉備不是啥難事,況且,急欲網路人才的他絕不會或不屑於去做這等小人伎倆和勾當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了徐庶投曹的過程。說徐庶得知老母在許都後,他指著自己的心對劉備說,我本想輔佐你共圖王霸之業,但現在因與老母失散,方寸已亂,已經沒心思在這裡幹工作了,我這就向您請辭。劉備不好說什麼,徐庶就北上去見曹操了。
史載,徐庶進曹營後並沒有一言不發,更沒有尸位素餐、消極怠工,至少他的工作態度還是很積極的,也為曹操做了不少的貢獻,最後官至御史中丞。當然,徐老太太也沒有以頭觸牆而死,她在許都安享晚年,小說裡那些感人情節都是羅貫中虛構的。
假如徐庶僅僅是因為老母被曹操抓為人質而被迫投奔的話,那麼他肯定不會在日後的工作中如此積極,更不會被曹操攫拔為御史中丞了。
有人根據歷史文獻中露出的蛛絲馬跡推測:徐庶降曹是因為在劉備手下乾的不開心,他是自願赴曹營而非被逼的。原因是劉備為了把控領導班子,一直採用“雙軍師制”,也就是同時任用兩個軍師(比如:早期的徐庶、諸葛亮;後來的諸葛亮、龐統)。諸葛亮後來居上,與徐庶平起平坐,徐庶雖非小肚雞腸之人,但也常常有被掣肘之感,無法盡情施展平生所學的憋屈,讓他如鯁在喉。看過《三國志》的人想必都知道,諸葛亮有“不能容人”的瑕疵,後世很多學者都有類似的看法。或許在老友諸葛亮有意無意的擠兌下,心知“一山難容二虎 ”的徐庶不願起內訌,他心灰意冷,遂萌生去意。當得知老媽為曹軍所獲後,他更堅定了北上許都的決心,毅然棄劉歸曹。
那麼,才智出眾的徐庶到了曹營後,為何顯得有些默默無聞了呢?主要是因為曹操手下人才濟濟,謀臣如雲,將星如雨,很難有機會讓他施展才華、建功立業。
【答題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路】
回覆列表
徐庶是諸葛亮的好友,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撤離新野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徐庶在曹魏政權一直沒有什麼突出表現,直到曹丕稱帝后,才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僅為閒職。可見他離開劉備確實是不得已,心底是不願意為曹魏效力的。
徐庶之所以離開劉備,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社會重視孝道。官吏的推舉有兩種形式,一為茂才,重在有才能,一種為孝廉,即重在孝道。在漢代無論是做人還是做官,孝是最基本的條件和要求。反過來說,不孝是難以在社會上立足的,所以徐庶母親被擄掠,徐庶只得離開。
曹操手下也有這麼一個例子。曹操的別駕畢諶母親被張邈、呂布扣為人質,曹操要畢諶到他母親那兒去。畢諶發誓,絕無二心(應該是怕曹操試探他),惹得曹操一頓流淚感動,但剛剛離開曹操的視線,畢諶還是跑了。 後來叛亂平定,畢諶被捉,曹操不但沒有殺他,還以“孝於親”必“忠於君”原因任命他為魯相。
當然也有選擇忠而放棄孝的例子。朱靈初為袁紹部將。清河人季雍以鄃城背叛袁紹而投降公孫瓚,袁紹命朱靈前往攻打,但朱靈的家人都在城中,季雍便將朱靈的母親、弟弟綁在城上,以此來誘降朱靈。朱靈望著城哭泣說:“大丈夫一出身為人效力,豈會再顧全家室呢!”於是力戰攻陷鄃城,生擒季雍,然而朱靈一家都被殺害。後來朱靈敬佩曹操,主動投奔他,立下許多戰功,曹操卻很討厭他,奪了他的兵權,不能說和朱靈“不孝”的名聲毫無關係。
所以,徐庶為了母親投降曹操並不稀奇,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主流價值。像朱靈這樣的反而才是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