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asm歸零

    在近期熱門的綜藝節目中,主持人這個角色似乎已經淡化了。《我是唱作人》由Produce C主持,《這就是鐵甲》由人工智慧CH0329主導……一般認為,AI衝擊的是那些尖端科技行業,但當AI主持人一本正經播報時,人類是否會變成“無用階級”?我們認為:智慧機器之於人,不過是一個輔助的角色,它的作用在於“讓人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使機器更好成為機器,人更好地成為人。”

      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主任尼戈洛龐帝寫下一句話:“數字不僅和計算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活。”當然他沒有意識到,他口中的“數字”就是人工智慧(以下簡稱AI)的雛形,也就是說我們進入了一個“資料化生存的時代”,一句話,AI將全面變革我們的生活、思維和商業模式。

      人工智慧有多恐怖呢?谷歌公司的人工智慧“阿爾法狗”連續兩次擊敗世界圍棋冠軍柯潔,百度無人駕駛汽車駛進三環。一般認為,AI衝擊的是那些尖端科技行業,但當AI主持人一本正經播報時,人類是否會變成“無用階級”?

    其實,這樣的序幕已經拉開:

      2018年11月7日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搜狗與新華社聯合釋出全球首個全模擬智慧AI主持人,進行新聞播報。

      不僅如此,在近期熱門網路綜藝中,主持人似乎逐漸“隱匿”:《我是唱作人》由produceC主持,《這就是鐵甲》由人工智慧CH0329主導。

    主持人行業唱衰了嗎?

    主持行業的三道坎:難就業、斷層、搶飯碗

      我們所說的主持人,起源於1981年央視在趙忠祥主持的《北京中學生智力競賽》,他在節目中使用“節目主持人”一詞後,便有了電視節目主持人說法。90年代上海戲劇學院率先試水培養“學院派”電視節目主持人後,各大新聞藝術院校相繼發力,培養了第一批節目主持人,比如崔永元、白巖松、敬一丹等。但世況日下,行業並沒有延續第一代主持人的輝煌,至少目前面臨三道坎。

    難就業

    不得不說,國內主持人行業的頭部集聚現象異常明顯,汪涵、何炅、華少等幾乎壟斷了行業內的優質資源。奇怪的是,經常感嘆行業不好混的恰恰是行業混的最好的,2015年浙江衛視“名嘴”華少在微博上髮長文《主持人還有未來嗎》透露出主持人行業強烈的危機感:

      “主持人似乎可以下崗了,他們就像19世紀俄羅斯大文豪們所寫的“多餘人”:他們屬於貴族知識分子,但既不滿足於自己的上流社會,又不能跳出這種生活的小圈子與人民結合,所以在他人看來就成了社會上“多餘”的人。”主持人,除了能報幕和報廣告之外,還能做什麼?

      華少的感嘆,本質在於“主持的專業主義”與市場標準的撕扯。作為科班主持人,華少的嘆息某種程度上反映科班培養的尷尬處境。

      在2018年底教育部公佈的中國就業率最低的15個專業裡面,廣播電視編導、播音主持與藝術、表演等從原先的熱門專業,到現在的就業率倒數,主持行業的前景危機可見一斑。就像華少在文中所言:中國大概是全世界主持人最多的國家,每年有數以萬計的主持人專業學生走出校園。他們還有將來嗎?如果是科班只是培養主持人的基本功,那麼各大電視臺則應該把新人作為成熟的“主持產品”培養,事實卻並非如此。

     斷層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細數今天所熟知的主持人:

      綜藝類:何炅、李湘、謝娜、汪涵、孟非、華少、柳巖、李響、張紹剛、董卿、陳魯豫……;新聞類:崔永元、白巖松、水均溢、王小丫、王瑞英、朱軍、柴璐、鞠萍、周濤……

    他們無一例外均出自省級衛視和央視,而且在業界有資深主持經驗。除了湖南衛視芒果臺培養伊一、沈夢辰等新人接力,很少電視臺繼續培養接班人。正如某電視臺工作人員所言:“電視臺養主持人的時代早過去了,我們現在臺聘的主持人最多隻有五分之一,其中綜藝主持人尤其少。很多電視臺已經不專門培養自己的綜藝主持人了,一個優秀主持人至少需要5年的時光。因此很多衛視主持團隊並不完善,這一現象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衛視的綜合發展。”

    那麼,如何保證電視臺的節目正常進行呢?這和主持人簽約形式有關。

      一般而言,電視臺與主持人有兩種簽約模式:主持人進入電視臺的編制內,領取固定工資,完成電視臺分配的主持任務,類似於馬克思所說的“計時工資”,央視和地方衛視居多;另一種,雙方保持合作關係,按照約定的主持場次計算薪酬,無底薪,可以稱為“計件工資”,一般頭部主持人多按此模式,且綜藝主持人居多,比如《青春有你》只在總決賽之夜請來何炅撐場。所以,很好理解為什麼很多電視臺寧願選擇“計件工資”而不願意培養新人,短期看,不僅省去了時間、精力,而且還能借助知名主持人的“光環效應”和“穩定性”保證收視率。

    搶飯碗

    “真人秀”在國內試水成功並形成氣候,一定程度弱化專業主持人作用。《我是歌手》主持人全部來自歌手:張宇、古巨基、海泉、吳青峰……;戶外真人秀《跑男》嘉賓即主持人;脫口秀節目《歡樂喜劇人》中的郭德綱是喜劇演員;《最強大腦》蔣昌建是大學教師。他們在節目中反而形成了一種專業主持人帶不來的自然的、娛樂性強的、真實的特色。

    不僅面對其他行業人員搶飯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節目甚至不需要真人主持,主持人自動化、虛擬化稱為行業類新趨勢。比如綜藝類節目《中國新說唱》《偶像練習生》《熱血街舞團》《這就是歌唱·對唱季》《這就是原創》《這就是鐵甲》《我是唱作人》《我是未來》等,一些節目直接採用AI主持人把控全場,比如《我是唱作人》的製作人C、《這就是鐵甲》CH0329、《我是未來》的小冰……那麼AI主持人是如何改變主持人角色的呢?

    AI如何衝擊主持人行業?

    AI主持人如何運作

      AI的核心是什麼?是演算法和大資料。所謂演算法,就是透過計算機解決、分析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體系,簡單來說就是計算機程式的執行規則。演算法如何起作用呢?需要挖掘大量的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進而揭示資料中隱藏的因果關係。

    簡單的說,AI主持人就是提取主持人的聲音文字、三維、肢體動作,然後生成虛擬形象。在AI語音技術的基礎上,錄入大量文字建立語音資料庫,透過分析標準原聲,對比特徵引數提取,利用演算法建立其模型,因此,任何輸入的文字都可以用主持人的聲音讀或唱出來,甚至隨意在語言之間轉換。

      為了讓虛擬人物逼近理想原型,還要先用三維掃描器選取多側面掃描和3DS MAX、MAYA等建模工具分析,構造人臉、身型等,這種“立體捏臉”技術在收集至少百次資料後,透過自我迭代訓練逐漸完善,為了還原主持的場景,還需要動作捕捉訓練,模擬原型的口語表達、臉部表情、手勢、形體運動及場景互動。

    對培養一個優秀主持人來說,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少則五年,多則十年。所以很好理解為什麼主持人越老越吃香。對於製作一個AI主持人,時間和經濟成本都可以大大下降。

      2019年春晚對撒貝南、朱迅、高博和龍洋四位主持人的虛擬形象製作和形體錄製,僅花了20天,而且這些資料還可以迴圈利用。

    哪些領域可以實現虛擬化主持

    第一類是重複性強的主持環節。AI主持人優勢在於,強大的儲存和計算能力讓人類無法企及。其次只要不停止供電,它可以克服人類體能極限對主持工作穩定性的影響。AI主持人的精準度是人類很難比擬的,唸錯臺本的機率很小。

      不僅如此,AI主持人還可以用於招聘領域,目前微軟等大型公司人才海選環節就採用智慧主持人作為面試官,10個小時可以篩選12000多人次。有理由推測,未來類似《中國好聲音》這樣的全民選秀節目海選階段會使用建立聲音資料指標挑選選手,減少因導師主觀因素導致的失誤。

    第二類是簡單的主持環節。首先,綜藝節目中報幕和念廣告詞的環節可以交給AI主持人,只要後臺程式保留少需技術人員和編導,AI主持人可以自動推進流程、講解規則和串連節目。其次,新聞資訊類節目會首當其衝受到AI主持人衝擊。2015年東方衛視早新聞《看東方》欄目啟用了微軟智慧機器人“小冰”作為天氣女主播,播報上海和全國天氣狀況,聲音和諧親切,播報準確無誤。

    第三類是可以降低人類風險的特殊領域。在一些特殊場合,AI主持人可以大行其道,比如進入戰爭或者爆破現場進行直播,無需考慮安全問題;深入沙漠、極寒、熱帶進行探訪無需補給,深入海底深層發現未知世界則不用突破人類生理極限。那麼,AI真的會全面淘汰主持人嗎?

    未來,主持人還有“護城河”嗎

      人工智慧是否會全面淘汰主持人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知名主持人楊瀾曾在採訪中說過:“AI虛擬主播的確能夠取代一些重複率比較高、比較機械的工作,但主持過程中的‘提問’更考驗創造性,是機器人很難學會的技術”。

      節目主持不是一種純粹的職業,而是一個由職業素養、學識、技術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綜合能力,AI主持人目前的作用只不過取代了主持人的基本技能:串聯和重複。說到底,主持是一項智力活動,決定主持人本質的是學識、素質和文化才情,而非技能磨練。

      正因為如此,時政類節目我們仍然依賴白巖松、胡錫進、張召忠等媒體人或專家;綜藝類節目我們喜好汪涵、何炅、華少、高曉松等,這些主持人憑藉自身人文和專業素養稱為一檔節目的“視覺識別符號”。從這個角度看,主持人至少還擁有三道“護城河”:

    第一道,隨機應變的環節。在一些競賽類真人秀節目現場,經常會有一些突發狀況出現,此時就需要主持人因勢利導,化解尷尬場面。2015年3月27日《我是歌手》總決賽現場,歌手孫楠突然宣佈放棄比賽,主持人汪涵不僅在第一時間安慰孫楠、穩住局面,還預留了廣告時間給導演修改了比賽規則,稱為當晚決賽最大的“亮點”。

    第二道,需要溝通交流的環節。以人工智慧目前的發展水平看,很難做到與人類溝通自如,美國計算機科學和認知學教授侯世達說:“我討厭‘人工智慧’這個詞,因為它們沒有‘智慧’”,比如一些訪談節目嘉賓是行動不便,主持人通常會起身攙扶嘉賓以示尊重,人類在交流時所具有的“溫度”是AI機器人難以比擬的。2017年9月董卿在《開學第一課》節目中採訪翻譯家許淵衝先生,為了照顧坐在輪椅上的老先生,董卿數次蹲下采訪交流,這種考驗主持人的“溫度”的行為是AI主持人所不具備的。

    第三道,需要情感交流的環節。其實,介紹節目規則、串聯節目、報幕和念廣告並不是一場節目的亮點,主持人所帶動的氣氛和幽默化解節目“衝突”才是收視率的保證。2013年年底,江蘇衛視引進大型科學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蔣昌建不僅要擔任主持人的報幕和念廣告工作,還要投入大量情感,保持節目熱度。選手闖關成功,他激動吶喊;選手失意落敗,他上前給予擁抱和安慰。“暖男”“智慧男神”……新頭銜應運而生。觀眾留言,氣質依然儒雅卻更加沉穩,思辨依然有深度又不失激情。

    結語

      白巖松認為:“一個人的價值、社會地位和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AI或許會取代一些簡單、機械性的主持環節,但不會剝奪主持人所累積的學識、經驗和素養,對於一些二三線的主持人,也不必過於擔憂,因為AI目前還處於雛形階段,挖掘一些線下主持人資料資訊以適應隨機變化的場景目前也難實現。智慧機器之於人,不過是一個輔助的角色,它的作用在於“讓人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使機器更好成為機器,人更好地成為人。”

  • 2 # 17看科技

    人工智慧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方面的變化,同時也是在挑戰著我們很多的工作崗位。比如工廠裡流水線上的工人,他們的工作簡單而且單一,如果用機器人來替代,將會減少很多的成本。

    還不用擔心會生病,如果你認為這只是簡單的工作而已,一些有難度的工作還是需要我們人類去完成。那我們可以說一個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話題,如果只是播報類的,那主持人的聲音肯定是獨一無二的。

    但是你相信以AI的技術,是完全可以做到和真人一樣的聲音嗎?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和深度學習功能,是可以模仿某個主持人的講話風格,只光聽它的聲音,我們是不能辨認出來到底哪個是機器的聲音,哪個是主持人的聲音。

    這樣的運用特別是在新聞播報中會大量的出現,因為這個只是涉及到聲音和口型,並沒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可是說傳統的主持人都要失業了,就說的有點過了。像一些電視節目,不僅是需要聲音上的輔助。

    有的更是需要表情、肢體,當然還有我們大腦的應變能力。這個是AI目前無法做到的,不過它的出現確實是會引發一些主持人的失業,比如在電臺的播音主持,因為只是涉及到聲音的傳播。

    而利用AI技術,可以使得主播的聲音變的更加的迷人,讓使用者迅速的喜歡上這個主播。但他們並不知道實際這個主播是一個虛擬的。還有在我們的二次元空間裡面,虛擬明星也成了一個熱門的話題。

    我們聽到的歌不再是真人的聲音,是技術合成的,在很大程度上這個聲音還會比真人的聲音更好,這也是AI的技術優勢所在。雖然是有著多方面的運用,可在真人秀或者需要互動的節目裡面,是還沒有真正的運用。

    這個是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就光嘉賓來說,和一個虛擬的人物對話,能不能表現出他和主持人對話一樣的神態、表情呢?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是需要透過語言、臉部表情來進行一個判斷的。

    在這方面我們的AI還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而在未來這個也將會大大的挑戰我們人類的主持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AI主持的崛起,是會引起一部分主持人的失業,不知道你們做好了準備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們說的生命平等,現實生活中是不是有偏差?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