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宏文

    賀新涼/賀新郎

    [宋] 吳泳

    碧嶂青紅路。近重陽、不寒不暖,不風不雨。杜宇花殘銀杏過,猶有秋英未吐。但日對、南山延佇。碧落仙人騎赤鯉,渺風煙、不上瞿塘去。來伴我,宛陵住。西風畫角高堂暮。炙銀燈、疏簾影裡,笑呼兒女。爺作嘉興新太守,囝拜鶚書天府。況哥共、白頭相聚。天分從來鍾至樂,更誰思、野鴨鴛鴦語。提大斗,酌寒露。

    和聖俞李侯家鴨腳子

    [宋] 歐陽修

    鴨腳生江南,名實未相浮。絳囊因入貢,銀杏貴中州。致遠有餘力,好奇自賢侯。因令江上根,結實夷門秋。始摘才三四,金奩獻凝旒。公卿不及議,天子百金酬。歲久子漸多,累累枝上稠。主人名好客,贈我比珠投。博望昔所徙,蒲萄安石榴。想其初來時,厥價與此侔。今也◇中國,籬根及牆頭。物性久雖在,人情逐時流。惟當記其始,後世知來由。是亦史官法,豈徒續君謳。

    晨興書所見

    [宋] 葛紹體等閒日月任西東,不管霜風著鬢蓬。滿地翻黃銀杏葉,忽驚天地告成功。

    1、杜宇花殘銀杏過

    [宋] 吳泳 《賀新涼/賀新郎》

    2、銀杏低垂顆顆圓

    [宋] 吳芾 《再和四首》

    3、借騎銀杏葉

    [唐] 元稹 《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夢四十韻,大夫本題言》

    4、何人栽銀杏

    [宋] 張舜民 《句》

    5、銀杏貴中州

    [宋] 歐陽修 《和聖俞李侯家鴨腳子》

    6、紅花木瓜銀杏園

    [宋] 方回 《送鄭君舉宣城教諭》

    7、李棗慄銀杏

    [宋] 張鎡 《珍林》

    8、銀杏綠勻膚

    [宋] 朱翌 《宣城書懷》

    9、銀杏木瓜分我否

    [宋] 楊萬里 《送詹進卿大監出宣城》 已摺疊1條楊萬里的查詢結果

    10、銀杏著子三十載

    [宋] 釋慧空 《某得銀杏不食種之庵前見者曰是三十年乃生公》

    11、一笑真懷銀杏談

    [宋] 胡銓 《傳示銀杏兼簡林謙之》

    12、滿地翻黃銀杏葉

    [宋] 葛紹體 《晨興書所見》

    13、雪膚銀杏白

    [明] 孫作 《送人往宣城》

    14、銀杏子成邊雁到

    [明] 劉基 《次韻和新羅嚴上人秋日見寄(二首)》

  • 2 # 使用者4100396789530

    夜宿七盤嶺》

    初唐 沈佺期

    獨遊千里外,高臥七盤西。

    曉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

    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平仲即銀杏。沈佺期歷任武則天朝的通事舍人、給事中,官至太子少詹事,後因黨爭失敗,被朝廷流放,這首詩就是他在流放途中所作。七盤嶺,位於陝西漢中縣褒城北面。詩人以異鄉的平仲入詩,是欲以銀杏的高潔寄託自己的清白。首句破題,說自己將作遠遊,此刻夜宿七盤嶺。“獨遊”顯出無限失意的情緒,而“高臥”則點出住宿高山,更顯“獨遊”的失意。次句則寫夜宿所見的遠景。月亮彷彿就在窗前,銀河彷彿要流進房門那樣低。第三句是寫夜宿的節物觀感,纖巧地抒發了“獨遊”的愁思。“子規”即杜鵑鳥,相傳為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暮春時節,鳴聲悲哀,其嘆彷彿“不如歸去”,多用作離愁的寄託。詩人望著濃綠的銀杏樹,聽見悲啼的杜鵑聲,春夜獨宿異鄉的愁思,油然瀰漫。末句承“子規啼”,寫自己正沉浸在杜鵑悲啼聲中,雞叫了,快要上路了。七盤嶺上這不眠的一夜,更加引起詩人對關中故鄉的不勝依戀。“浮客”即遊子,詩人自指。“空留聽”是指杜鵑催歸,而自己不能歸去。過“褒城”便入蜀境,雖在七盤嶺還可聽見褒城的雞鳴,但詩人已經入蜀遠別關中了。

    唐代偉大的詩人、畫家王維,晚年曾隱居陝西藍田輞川,這裡山青水秀,原是初唐詩人宋之問的別墅。天寶三載後,王維因在政治上不得意,便買下此處,修葺改造成草堂精舍,作為隱居之所。現在輞川有一株高20餘米、胸徑近2米的古銀杏,相傳為王維手植。王維在《文杏館》該詩中緊扣館名“文杏”二字,略帶誇飾地寫出山館結構的精緻:

    輞川二十詠·文杏館

    文杏栽為梁,香茅結為宇。

    不知棟裡雲,去做人間雨。

    前兩句用司馬相如《長門賦》“飾文杏以為梁”和左思《吳都賦》“食葛香茅”的典故,寫棟樑屋宇的精美,是實中有虛之筆;接著又由此生髮出棟裡彩雲飛到人間化而為雨的優美遐想,則純以虛筆寫山館的高峻和境地的幽靜。這樣寫,不但使這所依山傍水的文杏館幻化出無法言傳的神秘意境,而且將本因高遠而與山外阻隔的文杏館與人間聯絡起來,令人聯想到詩人潔身自好卻又不願意高蹈出世的精神境界。文杏即銀杏。

    宋代時,銀杏大批移植到長江以北,直至黃河流域各地。因其形狀似鴨子的腳,故又名“鴨腳”。

    北宋詩人梅堯臣,字聖俞,曾寫詩《永叔內翰遺李太博家新生鴨腳》,描述中原人民認識和栽植銀杏的經過:

    永叔內翰遺李太博家新生鴨腳

    北人見鴨腳,南人見胡桃。

    識內不識外,疑若橡慄韜。

    鴨腳類綠李,其名因葉高。

    吾鄉宣城郡,每以此為勞。

    種樹三十年,結子防山猱。

    剝核手無膚,持置宮省曹。

    今喜生都下,薦酒壓葡萄。

    初聞帝苑誇,又復主第褎。

    累累誰採掇,玉碗上金鰲。

    金鰲文章宗,分贈我已叨。

    豈無異鄉感,感此微物遭。

    一世走塵土,鬢顛得霜毛。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也賦詩《和聖俞李侯家鴨腳子》,詳述銀杏被引種到京都(今河南省開封市)時的情況:

    和聖俞李侯家鴨腳子

    鴨腳生江南,名實未相浮。

    絳囊因入貢,銀杏貴中州。

    致遠有餘力,好奇自賢侯。

    因令江上根,結實夷門秋。

    始摘才三四,金奩獻凝旒。

    公卿不及議,天子百金酬。

    歲久子漸多,累累枝上稠。

    主人名好客,贈我比珠投。

    博望昔所徙,蒲萄安石榴。

    想其初來時,厥價與此侔。

    今已遍中國,籬根及牆頭。

    物性久雖在,人情逐時流。

    惟當記其始,後世知來由。

    是亦史官法,豈徒續君謳。

    歐陽修曾得詩友梅堯臣寄贈“鴨腳百個”,如獲至寶,思緒萬千,欣然提筆寫詩《梅聖俞寄銀杏》相贈,抒發千里送鵝毛,物輕情意重,君子之交的誠摯情誼:

    梅聖俞寄銀杏

    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

    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

    問予得之誰,詩老遠且貧。

    霜野摘林實,京師寄時新。

    封包雖甚微,採掇皆躬親。

    物賤以人貴,人賢棄而淪。

    開緘重嗟惜,詩以報殷勤。

    梅堯臣收到好友贈詩,依相同韻腳作詩《依韻酬永叔示予銀杏》答謝:

    依韻酬永叔示予銀杏

    去年我何有,鴨腳贈遠人。

    人將比鵝毛,貴多不貴珍。

    雖少未為貴,亦以知我貧。

    至交不變舊,佳果幸及新。

    窮坑我易滿,分餉猶奉親。

    計料失廣大,瑣屑且沉淪。

    何用報珠玉,千里來殷懃。

    宋代詩人張商英(又名張無盡)也曾作詩描述銀杏:

    鴨腳半熟色猶青,紗囊馳寄江陵城。

    城中朱門韓林宅,清風明月吹簾笙。

    玉纖雪腕白相照,爛銀殼破玻璃明。

    河南光山縣淨居寺有一株銀杏樹,傳為唐朝道岸、定易二僧合栽,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在此樹下讀書,與銀杏結下不解之緣,他在銀杏盛果時欣然命筆:

    四壁峰山,滿目清秀如畫。

    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

    詩人視銀杏樹為擎天柱,喻累累銀杏果實為奇妙文章,表達了對銀杏樹的敬慕之情。現在該銀杏樹幹需兩人合圍,樹高20餘米,已成為當地的一大景觀。

    宋代大詩人陸游還是一位精通烹飪的專家,在他的詩詞中,詠歎佳餚的足足有上百首,他曾寫有《聽雪為客置茶果》讚美銀杏之珍貴:“病齒已兩旬,日夜事醫藥。對食不能舉,況複議杯酌……不飣慄與梨,猶能烹鴨腳。”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她的《瑞鷓鴣·雙銀杏》詞中,託物言志,借物抒情,賦予銀杏以人的品格,以雙銀杏比喻自己和丈夫:

    瑞鷓鴣·雙銀杏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為奴。

    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誰教並蒂連枝摘,醉後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家新。

    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楊萬里,以妙趣橫生的語言作詩描述了銀杏炭烤食用的情景:

    深灰淺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韻最高。

    未必雞頭如鴨腳,不妨銀杏作金桃。

    明清時期,農家盛行栽植銀杏,既獲豐饒物產,又達觀賞目的。古詩《仲秋既望觀園》中描述了沂、武兩河沿岸的銀杏園景觀。詩曰:

    仲秋既望觀園

    出門無所見,滿目白果園。

    屈指難盡數。何止株萬千!

    根蟠黃泉下,冠蓋峙雲天。

    幹粗幾合抱。猿揉愁援攀。

    下流遮高樹,林蔭苔成斑。

    蹼葉和風舞,累籽壓枝彎。

    蟲穿怯神奇,蝮螺豈敢沾。

    滄海時多易,古木麻彭年。

    天物假造化,沂埃有奇觀。

    明代詩人吳寬在收到朋友贈送的銀杏後,寫詩答謝。詩云:

    錯落朱提數百枚,洞庭秋色滿盤堆。

    霜餘亂摘連柑子,雪裡同煨有芋魁。

    不用盛囊書後寫,料非鑽核意無猜。

    卻愁佳惠終難繼,乞與山中幾樹栽。

    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風景區內,山中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郭,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青城山,並在此羽化。天師洞殿前有一株古銀杏樹,傳乃張道陵手植。清人李善濟曾作《銀杏歌》讚頌:

    天師洞前有銀杏,羅列青城百八景。

    玲瓏高出白雲溪,蒼翠橫鋪孤鶴頂。

    我來樹下久盤桓,四面蔭濃夏亦寒。

    石碣仙蹤今已渺,班荊聊當古人看。

    故國從來豔喬木,況甘隱淪絕塵俗。

    狀如虯怒遠飛揚,勢如蠖曲時起伏。

    姿如鳳舞雲千霄,氣如龍蟠棲巖谷。

    盤根錯節幾經秋,欲考年輪空躑躅。

    ……

    詩人對銀杏的描寫細緻入微,同時又勾勒了銀杏的雄姿和氣勢,讀來令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民國年間,該地有別名“老鶴”者也寫下了一首“銀杏歌”,其中稱:

    “天師洞前多老林,中有銀杏氣簫森,

    大逾十圍高百尺,孤根下蟠九淵深,

    拔地參天形古性,神物不知始何代,

    道士但云已千年,蒼蒼獨餘古時黛。

    奇倔直似六朝松,枝頭常有白雲封,

    凡鳥惡禽不敢巢,夜深往往鳴天風。

    獨恨遊人少題詠,肉眼不識孤高性。

    ……

    年年洞口飽霜雪,生有奇骨那能折。

    地老天荒不改柯,鬼神呵護皆臆說。

    世人但知泰岱松,此物靈異將毋同,

    歌罷繞樹三太息,如此婆娑老樹無人識。”

    字裡行間充滿著對銀杏的熱愛和讚頌,似乎也隱喻自己“有志不獲騁”的感慨。

    1977年12月,茅盾先生回故鄉浙江省桐鄉市烏鎮訪問,得知烏鎮古銀杏在“文革”之後仍大難不毀,欣喜地揮毫寫下《西江月》詞,其中稱:

    “唐代銀杏宛在,昭明書室依稀。

    往昔風流嗟式微,歷史經驗記取。”

    詞中唐代銀杏、昭明太子讀書室,皆茅盾先生故鄉烏鎮的古蹟。唐代銀杏在茅盾故居不遠處,莖幹粗壯,直插雲天,冠蓋濃密,廕庇四周。當地人稱之為“烏將軍”,傳說中唐時期,藩鎮叛亂,一位姓烏的將軍英勇地率領部下平叛,不幸戰死,後來在其戰死處生髮出一株銀杏。茅盾少年時常在此處遊玩,所以對這株古銀杏感情很深。在烏鎮茅盾紀念館裡,懸掛著放大了的茅盾先生所寫《西江月》的手跡,作品結體勻稱,氣韻流暢,柔中有剛,俊逸飄灑,可謂晚年茅盾先生書法的代表作。

    上海市嘉定區有一株樹齡達1200多年的古銀杏。1983年4月4日,時任全華人大副委員長的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遊覽後,題詩讚曰:

    六朝古物越千年,古寺禪林盡蕩然。

    銀杏一株今尚在,從知潤物有淵源。

    經濟學家厲以寧性格開朗、思維敏捷,他以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和博大胸襟接納生活,在艱難的環境裡,詩詞與他相伴,記載著他所見所聞的多姿山河、多艱人生,以及他所經歷的寒窗生涯斗室歲月,充溢著他的志向操守和經世理念。他曾作《鷓鴣天》與友人共勉,詞中寫道:

    鷓鴣天

    莫道紅湖巧遇遲,萍蹤難得兩心知,

    青蓮自幸身無染,銀杏何愁鬢有絲。

    堤上路,畫中詞,升潮也有落潮時,

    江風吹盡三秋霧,笑待來年綠滿枝。

    以此表露自己敢於直麵人生、樂觀向上的明朗心境。

    現代作家王希堅也曾作《浮丘留字》二首,詠贊浮來山定林寺古銀杏:

    矗立浮來銀杏王,人寰百代歷滄桑,

    魯侯莒子今安在?樹更蔥蘢花更香。

    山林幽靜脫俗塵,義理窮究識見真。

    面壁校經甘寂寞,文章千載有知音。

    憑樹弔古,闡發佛意,尋覓知音,頗能發人深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動絞盤有哪些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