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龍電視傳播
-
2 # 醉酒仙翁
家園溝通時,作為幼兒老師, 一、要尊重家長。我們要以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家長,尊重他們的人格與觀點,要耐心、虛心、誠心的聽取家長的一些合理有益的建議,努力營造和諧、輕鬆、愉快的交流環境,這樣家園才能保持協調一致。 二、要肯定孩子。教師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讚,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直至影響對待孩子的態度,如親親孩子的小臉蛋說:“你真棒!老師喜歡你。”而這種獎賞性的行為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繼續努力的心理。同時這種肯定也能使家長輕鬆、自信、愉快地面對教師,主動向教師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育兒的困惑,期望得到教師的指點與幫助。這樣,交流的主題就會得到延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三、咱們應耐心告訴家長運用科學的育兒方式,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年齡特點不瞭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咱們是有一定育兒知識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透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家長,讓他們瞭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曾遇到過一個家長向我訴苦“老師,我們家孩子太任性,每天上學非要買零食,怎麼打他罵他都沒用,不買就不上學。”咱們應該先告訴家長:吃零食過多,不但有礙於幼兒身體健康,還會造成幼兒偏食;建議家長把和孩子交流時用淺顯的語言講給幼兒聽,其效果肯定比打、罵的方式好的多。家長從咱這裡瞭解到了正確的育兒知識,及時的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法。與此同時,咱也更加了解這個孩子,同時與家長也拉進了距離。 四、對家長要一視同仁。家長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歷、職位、性格均有所不同。無論家長間存在什麼樣的差異,從他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的那一天起,家長與教師就開始了共同的歷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師應該學會與每一位家長交流,讓每位家長都能感受教師的關注或重視。由於職業、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地瞭解家長,以便有針對性地與家長溝通。 五、教師應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咱們好多老師尚沒有為人父母的角色體驗,有的即便是已經做了母親,在與家長溝通時,常常會遇到難以達成共識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瞭解父母的角色,並從父母的角色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手或頭碰破一點皮,家長接孩子時十分驚訝、十分心痛是肯定的,這時咱們要了解幼兒父母的角色,要換位思考,體諒家長的愛子之心。而有的教師表現得若無其事的態度,認為家長大驚小怪,那麼,一件小事立即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對自己孩子不夠關心,對工作不夠負責,進而影響家長與老師的關係,給家園溝通設定了障礙。如果老師從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受傷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會很自然的理解家長的心情,處事態度也會大不相同。那麼家園溝通就不會受阻。 六、要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在家園交流中,雙方難免會談到孩子的缺點,作為教師,應客觀的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教師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度,一分為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可以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須改正的地方,這樣,便於家長接受。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最棒。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只是一時糊塗,孩子的調皮,是一種可愛。孩子畢竟是孩子,咱們(包括家長)都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家長擔心的不是孩子犯下的錯誤,而是教師對於孩子所犯錯誤的認識與態度。咱們教師關鍵在於表達一種願望——讓家長明白:談論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援,以便家園共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重要的一點是咱們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理解的心,去表現對孩子的關愛之情,以此換來家長的信賴,家長十分在意教師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態度。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應多站在家長的角度去關心孩子,理解家長的心情,如果教師真誠對待每一個幼兒,她與家長之間的交談一定會順利進行,它會讓孩子家長感受到教師是誠意喜愛關心自己的孩子,因而家長就會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意見和建議,使家長堅定了教育好孩子的信心。
-
3 # 在山上看日落
溝通的原則是:人格平等 互相尊重 導引為主 真誠交流 家園牽手 和諧共育入園接待時或孩子離園時,是老師和家長溝通的最佳時機,寶寶在幼兒園一天的表現,狀況等等都可以在這時候與家長面對面地交流,與家長談談孩子在家中的表現,習慣等等是否與在學校一樣,有的孩子在家和在學校完全是兩樣,所以老師就要在這時候多瞭解一下孩子在家中的表現,這樣也更利於比較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不用刻意與家長交流什麼,就是多交流一下孩子在學校的狀況,然後瞭解孩子在家中的情況,也可以與家長說一些老師這一學期,這個月,這一週的一些計劃安排,活動等等,這樣讓家長了解他的孩子在學校學到了些什麼,是否對孩子有幫助,而且有時還可以聽聽家長給與的一些經驗。
幼兒園老師與家長的溝通是一門藝術 除了要掌握溝通的時間、時機,更要掌握溝通的技巧和方法1 孩子入園時的隨機但不隨意的溝通2 家長專訪日的家園溝通必須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行為但還要隨機應變3 特殊情況下的即時溝通4 園裡的群體溝通和個別溝通5 生活中的隨機溝通比如路遇巧遇朋友遇等等溝通的方式多樣:見面談話 電話溝通 網路溝通 專訪溝通、校訊通、書面留言溝通等等(所有溝通都包含單向溝通和雙向溝通兩個方面 以雙向為佳)《規程》第四十八條指出:"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教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
在幼兒期,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家園共育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立足點。教師要與家長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係,共同生成適宜於促進每個幼兒最大限度發展的教育。
掌握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藝術,對提高教師的教育素質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因為從家長處教師可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經驗與資訊,對提高教師素質,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幼兒園教育必須與家庭教育相互支援,相互配合。
對於幼兒園老師來說,與家長溝通,積極尋找教育幼兒的最佳切入點,從而提高教育質量,發展幼兒個性,顯得猶為重要。這裡的溝通,是指在孩子發展與教育上,家園雙方隨時互通訊息,交流看法,以求全面瞭解孩子發展的情況,在教育上取得共識,從而共商教育策略,協同進行教育。那麼,幼兒園教師該如何有效的與家長溝通呢?
一、教師應講究與家長交流的語言藝術孩子入園後,家長就會不時聽到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孩子有時表現好,有時會犯上一點小錯誤,有的老師在向家長彙報孩子情況時,似乎沒看到孩子的優點,總是向家長告狀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行。這往往使家長難以接受。作為教師,應客觀的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教師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度,一分為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可以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須改正的地方,這樣,便於家長接受。
二、教師應耐心輔導家長運用科學的育兒方式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年齡特點不瞭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教師是有一定育兒知識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透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家長,讓他們瞭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曾遇到過一個家長向我訴苦"老師,我們家孩子太任性,每天早上非要吃豆皮,怎麼打他罵他都沒用,這不,早上又要我買了一碗。"我先告訴家:經常早上吃一種早點,不但有礙於幼兒身體健康,還會造成幼兒偏食;向家長介紹幼兒園早點的營養配置;讓家長知道每天與其他幼兒公進早餐可加強幼兒的集體意識;建議家長把這些好處用淺顯的語言講給幼兒聽,其效果肯定比打、罵的方式好的多。家長從我這裡瞭解到了正確的育兒知識,及時的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法。與此同時,我更加了解這個孩子,與這位家長也拉進了距離。
三、教師應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如今,幼兒園裡老師年輕化,好多老師尚沒有為人父母的角色體驗,有的即便是已經做了母親,在與家長溝通時,常常會遇到難以達成共識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瞭解父母的角色,並從父母的角色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手或頭碰破一點皮,家長接孩子時十分驚訝、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而有的教師表現得若無其事的態度,認為家長大驚小怪,那麼,一件小事立即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對自己孩子不夠關心,對工作不夠負責,進而影響家長與老師的關係,給家園溝通設定了障礙。如果老師從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受傷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會很自然的理解家長的心情,處事態度也會大不相同。那麼家園溝通就不會受阻。
四、教師應透過多渠道,採取多種方法與家長溝通1、家長委員會老師們要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幼兒園大型家園共育活動,可請家長委員會代表參與制定方案並一起組織實施。還可透過家長委員會真實瞭解家長們的心聲。
2、客座教師透過調查,許多家長素質較高,具有參與幼兒園活動的願望和能力。我們不妨以幼兒為中介,讓家長自願報名,然後根據活動內容選擇具有相關知識能力的家長共同備課,保證質量。客座教師活動的開展為教師和家長,家長和家長之間提供了一個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的機會。教師從家長所擁有的專業知識、生活經驗中獲得幫助,家長從教師身上獲取教育經驗技能,而且更加了解老師的工作。孩子們也在活動中倍感親切。
-
4 # 喜鵲飛躍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分點來說,一是生活方面,例如幼兒園,在家,父母就要注重飲食,在學校就要注意睡眠,這是老師跟家長必須溝通的點,而是學習方面,孩子必須每天要按照老師的佈置來學習,跟上老師的進度
回覆列表
隨著幼教改革的深入與素質教育的開展,幼教界人士進一步認識到:要提高幼兒素質首先就必須提高教師的素質。那麼,“如何提高教師的素質”這一問題對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我園參與了中國學前教育學會“十五”立項課題《武漢市幼兒園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於管理研究》,並承擔了子課題《整和利用家長資源,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 《規程》第四十八條指出:“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教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 在幼兒期,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家園共育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立足點。教師要與家長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係,共同生成適宜於促進每個幼兒最大限度發展的教育。 在課題研究中,教師們就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家長資源,提高教師的素質,展開了研討。教師們認識到:掌握教師與家長溝通的藝術,對提高教師的教育素質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因為從家長處教師可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經驗與資訊,對提高教師素質,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幼兒園教育必須與家庭教育相互支援,相互配合。 對於幼兒園老師來說,與家長溝通,積極尋找教育幼兒的最佳切入點,從而提高教育質量,發展幼兒個性,顯得猶為重要。這裡的溝通,是指在孩子發展與教育上,家園雙方隨時互通訊息,交流看法,以求全面瞭解孩子發展的情況,在教育上取得共識,從而共商教育策略,協同進行教育。那麼,幼兒園教師該如何有效的與家長溝通呢? 一、教師應講究與家長交流的語言藝術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會不時聽到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孩子有時表現好,有時會犯上一點小錯誤,有的老師在向家長彙報孩子情況時,似乎沒看到孩子的優點,總是向家長告狀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行。這往往使家長難以接受。作為教師,應客觀的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教師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度,一分為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可以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須改正的地方,這樣,便於家長接受。 二、教師應耐心輔導家長運用科學的育兒方式 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年齡特點不瞭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教師是有一定育兒知識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透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家長,讓他們瞭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曾遇到過一個家長向我訴苦“老師,我們家孩子太任性,每天早上非要吃豆皮,怎麼打他罵他都沒用,這不,早上又要我買了一碗。”我先告訴家:長天天早上吃一種早點,不但有礙於幼兒身體健康,還會造成幼兒偏食;向家長介紹幼兒園早點的營養配置;讓家長知道每天與其他幼兒公進早餐可加強幼兒的集體意識;建議家長把這些好處用淺顯的語言講給幼兒聽,其效果肯定比打、罵的方式好的多。家長從我這裡瞭解到了正確的育兒知識,及時的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法。與此同時,我更加了解這個孩子,與這位家長也拉進了距離。 三、教師應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 如今,幼兒園裡老師年輕化,好多老師尚沒有為人父母的角色體驗,有的即便是已經做了母親,在與家長溝通時,常常會遇到難以達成共識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瞭解父母的角色,並從父母的角色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手或頭碰破一點皮,家長接孩子時十分驚訝、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而有的教師表現得若無其事的態度,認為家長大驚小怪,那麼,一件小事立即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對自己孩子不夠關心,對工作不夠負責,進而影響家長與老師的關係,給家園溝通設定了障礙。如果老師從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受傷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會很自然的理解家長的心情,處事態度也會大不相同。那麼家園溝通就不會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