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尤里的影院
-
2 # 半隨流水半隨塵14
顧名思義,我相信每個孩子在天真爛漫的童年都在模仿中快樂,一點一點成長的。
我覺的動畫和電影一樣終結都是正面的,正義的象徵,我們的孩子就像天使,不需要引導就向正義方向走,他們天生的判斷能力很強,我們做家長的只需要適當控制看動畫片時間就行。
比如大耳聞目染的《光頭強》、《大頭兒小,小頭爸爸》……我相信孩子潛意識模仿熊大熊二保護森林而不是直接在家裡找個鋸子,模仿光頭強去樹林砍樹。
所以家長無需顧及孩子看動畫片模仿該片中情節。
-
3 # 橙心社
對於孩子模仿動畫情節的行為,毫無疑問我們還是要從兩個方面去看待的。
我們既要看到這其中的積極意義,也應當注意到其中潛在的風險。
這裡說的積極意義,是指孩子在積極地吸收並學習外界的知識,表示孩子對於自身所處的世界有保持一定的關注度和交流度,我們知道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模仿的行為是其認知併成長的重要一環,模仿父母,模仿動畫,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語言能力、認知水平、行為能力不斷成長,因此我們不應試圖過於絕對地掐斷孩子的模仿行為。何況動畫中的情節也不見得就是不值得模仿的,且現在的多數兒童向動畫,本身也就是建立在適應市場需要,“正確引導兒童”的框架下的。
而另一個層面,也就是風險層面,則是來自於動畫中的某些誇張或幻想行為在模仿過程中是具有危險性的,比方說拿危險的棍棒對別人指指戳戳,從高處隨便跑跳之類的,玩火之類的,對於這類行為,家長要注意監控,仔細與孩子說明白這些行為在現實中是危險的,且耐心地告知孩子“為什麼會很危險”,對於家長而言,完全讓孩子與危險隔離開來也並非長遠的安全,如果有機會讓孩子早早學會辨別危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文:JOJO
-
4 # 泡麵菌
感謝邀請。小孩子喜歡模仿是種天性,只要是他們覺得有趣的動作或者話語,都會有樣學樣,而作為家長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告訴他們那些可以學,哪些不可以去學,學了不好的會有著什麼樣的後果,這些都是要告訴孩子的,不然小孩子自己學了,然後跟小夥伴玩耍的時候容易玩出事,這個時候再來後悔就來不及了。
像之前受動畫《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影響,江蘇發生的那件模仿動畫情景,造成兩個小孩嚴重燒傷的事,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問題,小孩子學了之後更多的還是會用在與小夥伴玩耍的時候,很多小孩子在家裡未必就會玩各種危險的操作和動作,但出去了就不知道了,我想想很多家長也不知道,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受傷事件發生。這其中必然有些家庭因為某些因素,無暇顧及孩子娛樂和玩耍方面的情況,但自然也少不了一些家長的不以為然。
我個人覺得,一個小孩子如果在看動畫的時候出現模仿,大可以不必太緊張,關鍵是家長有沒起到監督和陪伴的作用,當小孩子對某件事好奇的時候,家長有沒在這個時間點告訴孩子這麼做不好,小孩子不能學之類的,如果有的話那也不用緊張,反倒是那些家長沒放在心上,以為沒什麼問題的就應該注意了。
像題主這樣,應該是發現小孩子有模仿的事了,就注意一下,多陪伴小孩子,跟他們一起看看動畫引導下就可以了。
-
5 # 親子溝通如何說
孩子喜歡模仿動畫情節,大人應該如何應?
我家寶寶是動畫片的忠實觀賞者,模仿者,只要看看他在耍什麼兵器,做什麼動作,嘴裡念什麼詞,給家長和自己安排什麼角色,就能知道,娃最近在看什麼動畫片。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認識世界,探索人生的有效途徑。
動畫片裡的情節人物,也是孩子最常見模仿物件。如何引導把關,讓孩子的模仿走在正確軌道,避免學壞和出現故障,值得每個家長重視。
一是,遴選動畫片內容,陪伴孩子觀看。
選擇那些有正面教育意義,情節淺顯易懂,畫面明快,節奏和緩,語言規範,適宜該年齡段孩子看的動畫片推薦給孩子。
在孩子觀看時,家長儘量陪在孩子身邊。一方面給孩子壯膽,另一方面隨時點評,引導孩子正確把握情節和人物。
《超級飛俠》讓孩子懂得了什麼叫樂於助人;《巴布工程師》讓孩子們熟悉了常見的施工機械,並且將勞動光榮理念植入腦海;《海底小縱隊》則讓孩子對團隊精神有了深刻理解;透過收聽《凱叔講故事》,觀看兒童劇版的《西遊記》以及讀畫本,對本領高強的孫悟空,崇拜得五體投地。對如何識破壞人伎倆,有勇有謀進行鬥爭,有了一定了解。這不就是最好的安全教育藍本嗎?四五歲的男孩,正是“力量感”爆棚的時期,每天跟小朋友們打打鬧鬧,惹得老師告狀。家長們主動參與孩子模仿動畫片的遊戲,化身妖怪或天兵天將與老孫對打。釋放了小男孩過剩的精力,學會了如何把握打鬥分寸,鍛鍊得智勇雙全,還密切了親子關係。
三是,幫助孩子辨別剔除有害的東西。
1,對荒誕離奇的情節,血腥畫面,儘量不讓孩子看,免得受到驚嚇;
2,對那些惡魔壞人的語言行為,及時點評化解,避免孩子接受邪惡負面的東西;
3,,及時告訴孩子,這些都是藝術形象,跟現實生活有很大距離,如果把動畫片裡打死殺光毀壞等行為,搬進現實生活,會觸犯規則和法律;
4,與孩子對打時做好示範和講解,刀槍棍棒互相格擋,不要往人身打。徒手搏鬥,要高揚輕落,不要打眼睛頭部,避免造成傷害。
動畫片是孩子們最早的文化精神產品,運用得當,可以成為教育孩子的好教材。
但一定要注意把關和引導,剔除不良影響。
-
6 # 拾部TV
中國動漫的發展之路,之所以會如此般的波瀾曲折,除了資金,人才等等資源的匱乏,以及人們對於動漫這一媒介的觀念依舊低幼之外,不容忽視的一點還有“家長們對於動漫創作的不理解”。
於是乎,我們便看到了《喜洋洋》《熊出沒》《虹貓藍兔七俠傳》,甚至就連《小豬佩奇》跳泥坑,學豬叫等等行為都為家長們所投訴抗議,以致創作被迫下線停播的惡果。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之所以會青睞於這一系列動畫,原因就在於他們的精神世界存在著亟待填補的空缺,而這種出於生物本能的需求是不可能用“壓抑”之方法去修正的,唯有引導,才可能真正的將其帶到期盼的位階中去。
在今天這一期內容當中,拾部君將會帶來一位外國媽媽和其小孩的相處之道,在品味她的手藝創作之於,也希望你們能夠從中得到啟發,適用到小孩喜歡的動漫創作中去。
一般情況下,如果你們家的孩子能夠被稱讚上“熊”字的話,那就一定會經歷過下屬這樣的場面。
不過通常來說,家長們的做法也就是狠狠地對他們迅馳一頓,好以讓孩子們記住這樣的作為是錯誤的(如同透過舉報禁播動畫來讓孩子們不再觀看,他們所謂的“垃圾動畫片”)。
但普天之下無奇不有,最近一位加拿大媽媽“Wendy Tsao”的教育方法卻使得她紅遍了整個社交網路,
在她看來,每一位孩子都是天生的“靈魂畫手”,他們的每一幅無意識的創作,事實上都是極具創意,異想天開的,於是乎,她便將它們透過“動漫玩偶”的方式製作了出來。比如下方所看看到的這兩款,通通都是復刻著小孩的塗鴉創作所呈現出來的,無論是身形比例,擺姿動作都得到了相當之高的還原度。
能夠將作品從單一觀賞角度上的二維創作,製作成三維立體娃娃這本身就需要極高的創作能力,如今還能達到如此之高的還原程度,這位母親可真是了不起呢。
再來看看吸血鬼塗鴉,胡亂勾勒出來的毛髮,猙獰的面容,兩嘴角展露出來的獠牙,以及不知道是翅膀還是手臂的兩紅旗幟,衣著和褲子不僅用色精準,款色形態也一模一樣。
胖子怪物,類似仙人掌的腳掌,雞蛋形狀的身材,辣條般的兩臂,不過媽媽額外的加上了一條紅色的披風,使得這一角色從怪物變身成為了“英雄”。
來自地獄的獨眼怪獸,遍佈巖刺的尾巴,手臂,以及巨大彎曲的獸角。青藍色的利爪和黃橙橙的利牙也給這一怪獸增添不少的恐怖效果。
色彩斑斕的長臉小驢,看看左下圖的姿態哦哦,不就是按照原塗鴉畫進行還原擺置的嗎?
當然,也有一些玩脫了的不知名生物,比如這個五頭怪獸,形態和用色都相當複雜,但依舊未有難倒這位技藝高超的媽媽。
蝙蝠巨獸,原版的手臂位置存在不協調的地方,這位老媽也幫其在手偶創作之上修正了回來,而其餘的一切特徵都得以保留下來。
大力士貓貓怪獸,粗壯的比頭顱還要打的手臂,腹部8塊的胸肌,豹紋斑點的褲衩,醒目機靈的眼神,自信滿滿的撇嘴一笑。
七彩雄雞,斑斕的雞身鱗片和羽毛,天馬行空的雞身塗鴉,小孩子的這種跳脫出“成品”思維的創作無疑是值得每一位自詡藝術家的網友學習學習的,幸許成為下一個梵高的契機就在這裡了。
僅僅就是線條塗鴉而成的小鳥,這位老媽也能夠做出形象可以的玩偶娃娃。
獨角獸也同樣如此,原畫裡頭的形體無疑是空缺了很多的,而成品的效果卻是相當驚豔。
最後還有不知名的“海膽形狀的魚”?
在這位媽媽的巧手之下,便成為了富有創造力的形象。
好了,上面便是拾部君於這一期內容給大夥帶來的加拿大媽媽所製造的玩偶娃娃,相信有不少網友看到此處也都會忍不住發出一句:“原來至今我依舊碌碌無為,原因就在於我沒有這樣一個媽媽”如此般的感慨了。
希望你們能夠從中得到有用的育兒心得吧。
關注【拾部次元】,每天都是嚴謹有態度的精彩推文。
-
7 # 一度甄選
孩子在四五歲階段,就會迎來身份確認敏感期,這個算是打聽出生敏感期的延伸。這個敏感期是在孩子比較懵懂自己是怎麼來的,然後來確認自己的角色以及特徵的一個敏感期,大概會在5歲左右到來。這個階段的孩子特點就是特別喜歡去模仿明星或者動畫片裡的人物,形象;比如超人,孫悟空,豬豬俠,喜羊羊等動畫片的角色。起初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只是在模仿而已,但是這個時期的模仿已經不單純是模仿敏感期裡面的哪種類似的模仿了,孩子有更深層次的精神要求和思維在裡面。
如果題主耐心觀察我們會發現孩子們模仿的物件都會有一些特點或者特一、往往會帶給孩子的力量有一類角色是非常有力量的,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怕,打不死,可以保護弱小,打敗怪獸和壞蛋,是英雄人物。孩子們崇拜英雄,自己也想變成這樣的角色。那麼,當孩子需要力量時,感到擔心害怕時,想起這些角色的特點,就會假裝自己也可以喊了口號吃了菠菜變得超級強大和厲害,藉助想象中的力量給自己勇氣,讓自己不擔心,不害怕。那麼,其實孩子是在用動畫片裡面的角色確認自己的身份。當孩子說我是孫悟空,我有金箍棒時,他的身份確認是:我是最厲害的。孩子的內心是渴望權利,力量和正義的。
二、可以像動畫片裡一樣隨意搞破壞還有一類角色就是動畫片裡面的壞蛋或者怪獸了。這類角色的特點就是特別討厭,總喜歡搞破壞,或者做一些不好的事情。那麼當孩子模仿壞蛋時,就可以假裝不是自己在搞破壞,而只是在模仿而已,但其實孩子發洩的是心中的怒火和被壓抑的搞破壞的慾望。也是力量的象徵和宣洩。面對孩子模仿壞蛋時,我們要意識到這是孩子的需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適當的搗亂,發洩,把情緒疏匯出來。其次,我們要引導孩子去觀察動畫片裡的壞蛋哪兒不招人喜歡,為什麼大家不喜歡他,應該怎樣做會更好。
三、大多是孩子喜歡正面的角色比如有些孩子喜歡模仿像喜羊羊這樣的角色,或者是動畫片裡的主角。其特點就是這些主角都是很收大家歡迎,社交很好的角色。這裡面有孩子社交的需要,比如其他的小朋友可能也會模仿,然後一群孩子們有聊天的內容和方式,如果大家都變成動畫片裡的角色,對情節進行復述和演繹:大家都在玩兒,都在說的一個形象,也就更容易讓孩子融於一個社交圈。所以,現在其實有很多專家提倡不要看電視,我認為,動畫片還是有必要的,對於社交的孩子來說,電視節目是社交中的一項談資,也是融入一個小群體的快速方式。
四,做什麼事都很厲害,很聰明的角色有的孩子喜歡模仿像博士這樣的角色,讓人覺得自己很聰明,很厲害。那麼,在這樣的角色中,孩子很崇拜主角的智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能會假裝自己也很厲害。有些家長可能會在孩子某次退縮或者不願意的時候,用激將法讓孩子去嘗試,比如說:“你不是超人嗎? 你這個都不敢去啊?”其實如果是這樣說的話,有諷刺的意味在裡面,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利。
家長的引導至關重要家長應該正向的引導孩子,比如家長的說法可以是:"你是不是最喜歡超人啊,你想一想,如果你是超人,在這樣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呢?你要不要像你喜歡的超人一樣試試看!我們一起喊變身好不好。"家長這樣的方式就是在鼓勵孩子,讓孩子從自己喜歡的角色身上獲得力量,讓這些角色成為自己的榜樣和學習的物件。
其實孩子在身份確認敏感期,能學到什麼取決於家長的引導,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能真正獲取到正能量和好品質,我們需要觀察孩子模仿的物件有什麼特質,提取我們喜歡的特質,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我們喜歡的這些形象的某些特質,讓孩子著重這些特質的培養,慢慢的,孩子會從嘗試模仿角色變成模仿角色的某些特質,甚至會把幾個角色中很好的特質糅合在一起呈現,那麼這個時候,孩子對自己身份確認的過程已經完成,形成了自己獨立的人格和認知,成為了自己。
回覆列表
動漫情節有好壞,當然好的方面可以模仿學習了,比如對人友好孝敬父母等等,壞的肯定要及時制止,並加以監督教育糾正,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