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破
-
2 # 矜持四葉草
管他哪國歌曲,只要唱來好聽,就是本事,友哥就是這種歌手有能力唱功好音樂水準高,不出名不得行的,一生成就世界排名第五。
-
3 # 末日凡心
早期香港市場剛起步,好多都是翻唱,張先生的嗓音有他自己的特色,真的直擊心靈,他的歌曲特別耐聽,他還有自己的純英文專輯,聲音真的如同Teana。
-
4 # 心聲11
港,臺歌手主要是接觸國外的先進樂,曲加上它們的唱功很好這一點是肯定的,不像咱們大陸哪些樂人食無三粒黑豆就想飛上天了!
-
5 # 娛樂菌大咖
中國的香港臺灣曾經就出現兩極化,香港崇尚娛樂,臺灣強調創作力。
臺灣方面不用多說,早期的羅大佑、李宗盛、齊秦、王傑,都是唱作歌手,以及後來的周杰倫更是青出於藍,而香港方面也不乏有黃家駒、許冠傑、謝霆鋒等唱作歌手,但大部分歌手擅長演唱歌曲而不是自己創作,這個跟香港的娛樂文化有關。
八九十年代的日本歌壇對香港影響很大,如王置浩二、近藤真彥、中島美雪,特別是中島美雪更是堪稱養活了大半個香港樂壇,鄧麗君、王菲、范瑋琪、任賢齊等都翻唱她的歌曲,王菲更是憑藉翻唱中島美雪歌曲改編為《容易受傷的女人》大火,王菲是個有實力的歌手,聲音很好聽。早期沒有多大名氣,憑藉這首歌火了,就像是千里馬遇到伯樂一樣。有發揮之地。你能說王菲有今天這個地位就是因為日本歌曲給的嗎?你敢說鄧麗君能大火也是靠翻唱日本歌曲嗎?
同樣樓主說的是日本歌曲讓張學友火起來。我覺得這個說法不恰當,我們都知道張學友能被稱為歌神是因為其獨特的唱腔及高深的唱功,翻唱日本歌曲只能說讓其唱功更好的演繹出來,是金子總會發光,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樂壇歌手大部分都翻唱日本歌手,如張國榮、譚詠麟、李克勤等歌手,前者不用多說了,後者被稱為百年不火,最近兩年透過綜藝節目才讓其事業二次開花。
還有鄺美雲、陳紅、湯寶如、李翊君等歌手也翻唱日本歌曲,怎麼沒見他們火起來,所以說實力最重要,張學友能火起來全靠自己的實力,沒有實力就算好的歌曲在你面前你也拿不下。
小夥伴們,你們怎麼看?
-
6 # 華英雄168
90年代初期,張學友憑翻唱日本歌。上位四大天王,憑翻唱日本歌,四奪金曲金獎。大家有否留意,90年代中後期開始,張學友的樂壇成績,有所下滑。這是因為日本歌曲,在1996年開始,已經不再受歡迎。香港樂壇開始注重本地創作。沒有了日本的翻唱機會!張學友也不能再創高峰。但也不能說日本哥養活了張學友,衹能說,成就了張學友!
-
7 # 三劍客149926314
1張學友的日本歌只是他所有歌曲的十分之一,為什麼大家只記得他翻唱的日本歌,而忽略了其他的歌。特別是他自己參與創作的歌曲也差不多有他歌曲的百分之五。可是大家卻說人家不會創作?
2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劉德華、黎明、郭富城、鄧麗君、王菲、王傑、李克勤等等,當時在香港發展過的歌手基本上都翻唱過日本歌。在臺灣也有不少翻唱日本歌的,比如:小虎隊,F4,任賢齊,劉若英,周華健,費玉清,費翔等等。
3這麼多翻唱日本歌的,怎麼沒見他們成為歌神?(這麼說不是要對以上大神們不敬,只是想提醒某些無腦黑,在黑人時先想清楚,你準備的論點論據是不是可靠)
-
8 # leo劉
80年代受唱片業控制,全部在唱日本歌,90年開始幾乎沒唱,唱日本歌多是譚詠麟與張國榮那代人!!!不是學友!!!
-
9 # 冰雪之神I
張學友出道到現在唱了大概1100首歌,日本歌只是佔了極少的一部分,張學友的歌早期如Teana一般,現在歲數大了,聲線不行了,但也是可以秒殺劉德華,王傑之流,也因此劉德華,王傑的歌迷最大限度的黑張學友,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咬張學友,有意思嗎?這樣你的所謂偶像能贏得過張學友嗎?面對現實吧,華吹,傑吹!
-
10 # 俗世塵埃007
人家1000多首作品,40首左右的日本曲的作品,92年以後就基本沒有什麼日本作曲的作品,讓他巔峰的是華人原創的《吻別》……要論唱日本曲的作品,鄧麗君,張國榮,譚詠麟比老張多得多,包括給開創粵語歌時代的許冠傑也唱日本的曲子……那是香港大環境使然,因為日本的流行音樂,的確是世界頂尖的,香港作為一個開放的市場,最早向日本學習和引進,太正常不過!只是樹大招風罷了! 透過比賽出道的新人張學友,在沒在歌壇站穩腳跟,拿到話語權的時候,他哪能決定自己唱什麼歌??
看不到人家幾十年如一日的奮鬥和拼搏?卻揪著一點小辮子不放,註定是心理陰暗的小丑,不用說,大家應該知道我說誰!因此,有這樣的偶像自然就有一群心理陰暗的小丑腦殘粉,然後提了這樣腦殘的問題!
高處不勝寒。沒有誰沒有實力,只靠炒作和包裝可以紅火這麼久?有腦子的人,我可以跟你理論理論!
回覆列表
看一看張學友的歌單,似乎發現他有很多首歌,但是他的歌幾乎都來源於日本歌壇,這就讓有一些人非常的疑惑,為什麼是來源於日本,主要是日本的配樂,然後再加上他自己的那種作詞就可以組成他的歌,不得不說張學友的歌非常的火,算得上是一代人的一種回憶。
這兩種不同風格的一種搭配,讓張學友的歌有了更多的特點,而且他的嗓音也非常的獨特,張學友有很多的歌曲從裡面看還是有大部分是自己的原創作品,只有小部分是透過翻唱而來的,他的這種翻唱非常的成功。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下那個年代的香港樂壇,歌手井噴式的增長,作曲的人也就那麼幾個,咋麼辦?
並不是說原創就能是經典。有的歌曲的原唱還比不上翻唱後的火,只能說香港當時的娛樂文化環境所致,張學友並不是唯一一個,也沒必要把鍋都甩給他,起碼人家表明了出處,比筷子兄弟那種抄來被人扒皮了才補救的好多了,大陸音樂人裡很多抄襲日韓西方音樂的,只有聽國外因為多的人才知道,大多數人矇在鼓裡,一般不太紅的歌,抄了也沒人願意管。
一方面,之前很長一段時間盜版猖獗,原創音樂真的不怎麼賺錢,另一方面,國內音樂人創作水準整體而言的確還比不上人家,我們看好張學友,主要是因為他的歌好聽,所以我們應該拋開一些不必要的因素,只需要聽張學友的歌就行。他帶給我們了一種年代感的回憶,我們也應該給他一種最真實的感受,無論是原創還是透過翻唱,我認為只要唱的好聽,就能夠是好音樂就可以值得大家去聽一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