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炳珍
-
2 # TeaC
書中說的是《會真記》十六出本。
順便說個小疑惑:
印象中去年有位研究紅學的老師,在影片中說曹雪芹在這裡有失誤,為什麼呢?
我印象中她好像是這麼說的,不知道印象錯了沒有。
她說因為這部作品,最早由原作者寫下時,名叫《會真記》,是小說文體,那時是沒有十六齣戲本的。是到了後世,又有人把它改編為名字叫《西廂記》的戲本之後,才有了十六齣戲的內容形式。
而書中寫這段黛玉和寶玉共讀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倆讀的本子名叫《會真記》,且是十六出的戲本。因此,這位老師說,這裡是作者的一個失誤。
雖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也順便這裡提一下,萬一中了哪位有識之士的眼緣,賞下個解答,未嘗不是幸事。
-
3 # 蘇小妮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中,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旬,早飯後,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著,展開《會真記》,從頭細玩。正好碰到了在園子裡葬花的黛玉,於是便向她推薦了這部書。
寶玉聽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書,幫你來收拾。”黛玉道:“什麼書?”寶玉見問,慌的藏之不迭,便說道:“不過是《中庸》《大學》。”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兒給我瞧,好多著呢。”寶玉道:“好妹妹,若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別人去。真真這是好書!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一面說,一面遞了過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餘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
《會真記》即是指唐代元稹的小說《鶯鶯傳》,元代時劇作家王實甫將其改編為元雜劇《西廂記》。現代的很多劇種都演出過這部戲,甚至還搬上過大熒幕。講述的是相國夫人帶著女兒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故里時,住在普救寺,遇到趕考書生張君瑞,兩人心生愛戀,在鶯鶯的丫頭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偷偷約會,後來張君瑞進京趕考,中得狀元,回來娶了崔鶯鶯,兩下皆大歡喜。但是,在《會真記》中,其實元稹描寫的基本上就是他本人的經歷,自傳體故事,那是一個始亂終棄的故事。到《西廂記》時已變成了喜劇故事。
賈寶玉給黛玉推薦的這本書讓黛玉看得入了迷。後來應該還看過《牡丹亭》。所以在某一次聽戲的時候,臺上《牡丹亭》的唱詞出,黛玉不由自主地就跟著唱出來,這時候寶釵還暗暗地提示她。表明那時候的女孩子是不能看這些淫詞豔書的。其實,寶釵那麼明顯的反應恰恰 說明她對這本書也很熟,只不過她掩藏得比較
-
4 # 戴眼鏡姑姑
王實甫的《西廂記》。該書講述的是崔鶯鶯和張生的動人愛情故事。
寶黛讀《西廂》這個畫面很美,也成為各種體裁的《紅樓夢》所熱衷表現的場景~
也可以說,從這裡開始,賈寶玉和林黛玉開始有了心照不宣的愛意,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愛情。
眾多姐妹,只分享給黛玉一人那時候,主要讀的是什麼書呢:《大學》《中庸》,考功名用的,但寶玉偏偏不喜歡。他得了《西廂記》這樣的好書,誰也不讓見,偏偏願意給黛玉看。
妹妹,若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草灰伏線,《西廂記》也化解了林黛玉對薛寶釵的猜忌行酒令時,黛玉一順口就把《牡丹亭》《西廂記》裡的話說出來了,別人可能沒留心也或者聽不出來。寶釵聽到了,還勸了很多好話。黛玉才從心裡認定寶釵是不錯的。這是一段佳話。
更妙的是寶玉好奇來詢問如何化解的方法時。寶玉說:
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原來是從‘小孩兒口沒遮攔’就接了案了。孟光接了梁鴻案是《西廂記·鬧簡》中的一出,這裡面也有個典,孟光和梁鴻是夫妻,正常情況下是孟光捧案梁鴻接案,孟光把飯菜承送到梁鴻面前,以示妻子對丈夫的尊敬。這次呢,是梁鴻把飯菜奉到妻子面前。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我想用黛玉的話總結一下:
這原問得好。他也問得好,你也問得好。這句話越品越有味道。是《鬧簡》問得好,還是寶釵問得好,還是寶玉問得好呢?看似都在說《西廂記》,但彼此之間的關係說得透透的。
這感覺太美好了!你喜歡這段書嗎?
-
5 # 阿丹151014015
《紅樓夢》小說中寶黛共讀的是唐代元鎮的《會真記》,但寶黛共讀之後中對白內容中涉及的是元雜劇《王實蒲西廂記》(由《會真記》改編)“我是個多愁多病生,……”、“……銀樣蠟槍頭”。寶黛共讀西廂後,黛玉獨自路過梨香院聽到小戲子唱的是崑曲《牡丹亭》遊園驚夢“原來奼紫嫣紅開遍……”、“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為之痴迷傷感落淚。劉姥姥進大觀園行酒令時,黛玉脫口而出“良辰美景奈何天”(崑曲《牡丹亭》)和“紗窗也沒有紅娘報”(元雜劇《西廂記》。
事後寶釵因此善意提醒黛玉,黛玉感激寶釵,寶黛因此結為金蘭姐妹。
-
6 # 花果山友人
王實甫的《西廂記》。
關於《紅樓夢》裡寶玉向黛玉推薦的究竟是《會真記》還是《西廂記》這個問題,讀者之間一直有爭論。我們不怕爭論,《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哪怕是完整的作品也足夠我們形成專業,品鑑研賞。更何況還遺失了後面的大約三分之一的篇幅,令人心痛的同時更是在每一個讀過它的人心中形成了自己的《紅樓夢》,所以人人都有發言權,先賢蔡元培先生早就說過,“多岐為貴,不取苟同”,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先來區分一下《會真記》和《西廂記》。《會真記》又名《鶯鶯傳》,作者元稹,就是寫出“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的唐代著名詩人,他在傳奇小說上也很有成就,《會真記》是他的傳奇小說代表作,主要講述的是貧寒書生張生對貴族小姐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是個悲劇。《西廂記》是元代劇作家王實甫根據《會真記》所作的雜劇,劇中人名相同,但內容變動很大,最後是皆大歡喜的結局。
有人會說,這還用爭論嗎,書裡明明就寫著寶玉走到桃樹下,拿出一本《會真記》來讀。是的是的,而且書裡還寫出了那天是三月中浣,古代每十天就有沐浴歇息假,三月中浣就應該是三月二十日或三月中旬,那時寶玉同眾姐妹剛剛搬進大觀園,住到了心儀的住所,增添了僕役,“心滿意足,再無別項可生貪求之心”,神仙一樣的日子,三月中浣,草長鶯飛,桃花正濃,寶玉“早飯後,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著,展開《會真記》,從頭細玩”。正巧林黛玉來此葬花,於是倆人一起看。桃花樹下,“二玉共讀”是《紅樓夢》裡最經典、最美好的畫面,以後改編的所有影視劇、戲曲、繪畫都不曾忽略這個情景。 (黛玉)“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功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餘香滿口。”就因為看了《會真記》覺得太好,本來對戲文不屑一顧的林黛玉還仔細聽了聽戲班的女孩排練的《牡丹亭》,記住了其中“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句子。這是第二十三回,然後作者就不再提此事了。之後清虛觀打樵、死金釧、寶玉捱打、賽詩結社等等發生了好多事,直到第四十回,劉姥姥二進榮國府,大家行酒令助興,黛玉害怕被罰酒,脫口而出“良辰美景奈何天”,《紅樓夢》讀到這裡不得不拍案叫絕,作者把他的構思變成一條綵帶,帶頭、帶中、帶尾上下起舞,時隱時現,交相輝映,每一個點都恰到好處。
回到開頭的話題,我覺得二玉共讀讀的是《西廂記》 。前文說,黛玉一頓飯的功夫“十六出”俱已看完。而《會真記》是小說,不分“出”,只有一折;《西廂記》是戲劇,是分“出”的,都是二十一出,只有在明朝崇禎年間出現過十六出的《西廂記》。這也是為什麼專家讀者都認為《紅樓夢》是發生在明末清初的事,二玉共讀十六出的《西廂記》給我們提供了有力的根據。
不知道說的對不對,請紅迷朋友們“多岐為貴”。
-
7 # 學習冇止境1
在《紅樓夢》中,賈寶玉向林黛玉推薦了一部著名的戲曲作品,應該是《西廂記》,是王實甫編,我認為是王實甫根據唐代元稹的《會真記》改編成戲曲作品,(又如現在《新三國》內容與四大名著《三國演義》基本一樣,改編成電視連續劇,適當作了修改而已)因為戲曲內容與《會真記》差不多是一模一樣的,只是結局《會真記》中崔鶯鶯悲劇了,而《西廂記》中將崔鶯鶯的結局喜劇化了,有情人終成眷屬,人們看戲都喜歡這樣的結局,作者是迎合觀眾的心態而改,故事,小說允許虛構,也允改編,(不是歷史,歷史改了也許人們反感了),其實這個問題不用這麼糾結,《紅樓夢》中賈寶玉向林黛玉推薦《西廂記》主要想表達對林黛玉的愛慕之意,給林黛玉戀愛及性方面教育,因為此時林黛玉正值情竇初開,含苞欲放,所以林黛玉看了之後愛不釋手,賈寶玉剛見林黛玉時就說:這個妹妹我見過。其實在撒謊,確實對林黛玉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這樣一說可使林黛玉心裡有種親切感,也被林黛玉的美貌吸引,現推薦此書,實際就想接近林黛玉,很希望兩人是《西廂記》中兩主人公,後來情節發展果然很相似,兩人常以書中的言話對話,你來我往,眉來眼去,感情昇華飛快,可惜賈家不希望他們結合,將薛寶釵嫁給了賈寶玉,害得兩人都相思病了,最終成了愛情悲劇。
-
8 # 詩韻美文
在小說《紅樓夢》中,賈寶玉跟林黛玉在一起時,所看的有好幾本書。
有《詩經》,《老殘遊記》,《西廂記》。如果說戲曲的話,應該是《西廂記》吧。它是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作品。
-
9 # 於葉洲
真的對戲曲作品不甚瞭解,抱歉!但從這一回中我充分感受到作者曹雪芹一定是要囊破中華文明文化之精隨,不但每人要學會吟詩作賦,還要學會欣賞戲曲文藝,儘管曲藝文化在當時社會的地位並不高,從事人群也不被世人看好,如此類有關戲曲作品,更是禁書,所以被人們稱之"淫詞豔曲",但文學藝術價值頗高,怎麼也不容忽視,所以,這一章真的能看出曹雪芹對文學藝術的熱愛已達到至高無尚的境界,單純看書,卻像看戲,筆觸細膩,深入人心。有時一部偉大作品的誕生真的是要有一位偉大的作者來應運而生,他不排斥任何作品,反倒是融匯貫通,曹雪芹不僅生動演譯了《紅樓夢》,而且還把《西廂記》,《牡丹亭》,《會真記》這樣的關於戲曲作品再次被世人瞭解,認知!這哪是一本書,這簡直是中國文藝百科全書!
-
10 # 雲語紅樓
這確實是一個需要討論一下的問題!在這一回的回目中寫的是“西廂記妙詞通戲語”,但是,在正文中卻並沒有提及《西廂記》三字,而說的卻是《會真記》。很多人覺得這應該是同一部作品的兩個名字,並沒有什麼區別,其實這並不是同一部作品。這就要從《西廂記》的發展歷程來了解一下了。
《西廂記》或者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元代戲劇家王實甫的作品,寫的是張君瑞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但是這個故事最早的原型卻是唐代的一個傳奇小說,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元稹,故事的名字就叫《鶯鶯傳》,因為裡面有三十韻的會真詩,所以也叫《會真記》。這個時候故事還屬於悲劇結局,張生最終對鶯鶯始亂終棄,並且還反誣鶯鶯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於人”。
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金代出現了董解元所寫的諸宮詞《西廂記》,諸宮詞是當時的一種說唱藝術,類似現代的評彈,用琵琶和箏伴奏,邊說邊唱。這本《西廂記》將內容大為增加,加入許多人物和場景,最後結局改為張生和鶯鶯不顧老夫人之命,雙雙出走投奔白馬將軍,由其做主完婚。
到了元代王實甫基本根據這部諸宮調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
這就是《西廂記》的整個發展歷程,從唐代元稹的《鶯鶯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整個故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結局更是一個悲劇一個喜劇的天壤之別。那麼《紅樓夢》中出現的這部書到底應該是元稹的《鶯鶯傳》呢,還是王實甫的《西廂記》?
其實從書中的描寫還是可以基本確定的: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餘香滿口。這裡可以看到,黛玉看的是“十六出”的戲劇,而元稹的《會真記》則是一部傳奇小說,並不是分一出兩出的戲劇作品。還有後面寶玉說的:“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這也是戲劇作品中的唱詞,而並非是元稹的會真記中的詞語。還有後面幾回中黛玉偶爾想起的句子:“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苔白露泠泠。”
從文中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寶玉在二十三回中,和黛玉共讀的正是王實甫的戲劇《西廂記》,而並非是元稹的唐傳奇作品《會真記》。至於正文中為什麼要寫“寶玉攜了一本《會真記》”,是曹公故意這樣寫的,還是後面抄錄的人改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回覆列表
紅樓夢中,賈寶玉向林黛玉推薦了一本書,當時應該是禁書。這本書叫《會真記》,也就是《西廂記》。賈寶玉希望林黛玉看完,為什麼呢?就是想向林黛玉表達自己不敢說出來的話,愛情。所以,希望借這本書來表達自己對林黛玉的愛情。而林黛玉很快就看完了。這樣賈寶玉就可以借書中的話向林黛玉表白了,用西廂記中的話說出來就是:我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是那傾城傾國的貌。很自然就把自己想表達的話說出來了。這本書就是愛情的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