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曉曉曉

    硫磺島是一個長約8公里、寬約4公里的飯勺狀小島,是不適於人類生活的火山島。全島表面由黑色火山灰覆蓋,下部是火山岩。島上經常發生水蒸氣、二氧化硫混雜的黑色煙霧,砂中到處滲出硫磺,地下水甚少,且含硫酸根離子特多,地面上僅能長些香蕉和菠蘿,沒有其他植物,幾乎是不毛之地。由於原來沒有歸屬任何國家,1890年,日本宣佈為日本領土,島上居民約有1000左右。

    自從盟軍攻克塞班島、關島、提尼安島,美軍B-29型轟炸機有了空襲日本的陸上基地以後,這個罕為人知的荒涼小島,由於它的重要地理位置,便成為日本和盟軍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雙方在這個小島上展開了拼命的廝殺。

    硫磺島位於塞班島和東京的中間,距東京1000餘公里,距塞班島1000公里,可以稱為東京正門的崗哨。美軍B-29型飛機往返東京——塞班島的中途,一定要經過硫磺島。當美機透過它上空的時候,硫磺島上的監視雷達便可把情報及時通知東京,這對美機轟炸日本是很大的威脅。為了順利轟炸日本本土,這個釘子必須拔掉。

    除了排除障礙以外,還有更重要的意義。首先,當B-29型飛機轟炸日本時,護航的0-51型戰鬥機因為續航能力有限,不可能有效地護航;如果使用硫磺島的飛機場作為基地,0-51型戰鬥機便能全程護衛B-29型飛機,極大地提高轟炸效率。其次,飛往日本上空的B-29型轟炸機如果受傷,可以迅速飛返硫磺島,緊急降落,及時修理。

    此外,在飛機的加油方面、人員的救護方面、增設電波觀測方面,硫磺島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硫磺島,美軍就如虎添翼,B-29飛機就可以在日本天空自由飛翔,對美軍而言,為了進一步給日本本土登陸作戰創造有利條件,硫磺島勢在必爭,勢在必佔。

    對日本來說,雖然抵禦的飛機、艦船、兵員、物資都不充分,孤島上也無險可守,明明知道絕對防守不住,但軍令難違,也只有拼命抵抗,決不投降。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於1944年10月3日向尼米茲五星上將下達攻佔硫磺島的命令。尼米茲任命在中途島海戰和馬利亞那海戰中威名大振的海軍上將雷蒙德·斯普魯恩斯為總指揮官。在他的指揮下,由特納海軍中將指揮聯合遠征軍,下轄登陸突擊編隊和兩棲支援編隊,由史密斯海軍中將指揮兩棲第5軍所屬陸戰第3師、4師、5師共7.5萬人擔負主攻登陸任務。

    原計劃在1944年12月初開始總攻擊,由於這時日美雙方正在菲律賓南部展開激烈戰鬥,所以延期到1945年2月3日,以後又延期到2月19日。在此期間,預定擔負登陸的海軍第4師和第5師在夏威夷進行緊張訓練,第3師在關島進行登陸演習。

    計劃規定:斯普魯恩斯麾下的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擔任支援,第58機動部隊為突擊編隊,兩隊共有航空母艦17艘,戰列艦8艘,重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77艘,艦載機1170架。第52機動部隊共有護衛航空母艦11艘,第54機動部隊共有戰列艦7艘,重巡洋艦4艘,驅逐艦15艘,合計共有各類大小艦船495艘,灰色的船隻組成一個半圓形,伸出7英里之遠,於1945年2月10日開始出擊。2月16日,牽制部隊從東京南方約200公里的海上出動轟炸機群,對日本關東地區和東海道地區的日本飛機場和港灣進行牽制性大空襲。

    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用火焰噴射器在摺缽山開闢通路。這次戰爭和過去不同,是在日本的領空、領海、領土上進行的。

    日軍在沒有海上支援、空中支援的情況下,僅靠陸軍第109師團和第3旅團為主的小笠原兵團投入堅守戰鬥,共有陸軍1.5萬餘多人,海軍7000多人,共計2.3萬人,由慄林忠道中將任指揮官。

    日軍的防守計劃是把硫磺島全島築成要塞。考慮到美軍可能在南海岸的翁浜和二根浜登陸,還可能在西海岸的千鳥浜一帶登陸,便在這些地方的水邊構築碉堡,原預定構築135個,由於水泥不足,只完成24個,其他已初具規模。

    防衛的主陣地為地下陣地,採用鑽入地下的鼴鼠戰術,全部兵力都隱藏在地下,成為地下兵團,伺機消滅登陸的美軍。

    兵團戰鬥司令部設在北部小丘的地下室內,離地面深約20米,再往下約深45米的地下室為主要通訊室,能夠容納20臺無線電機。地下室頂蓋用混凝土砌築,厚度約3米。

    原來預定修築連線本島南部摺缽山和北部元山的地下通道,以把島內地下通道連線成為網狀,由於實力不足,沒有完成,只建成坑道陣地13公里,交通道3公里多,貯藏庫1平方公里。在島的南部標高169米的摺缽山地區,像蜂窩一樣修築了400多個地堡和火力點,構築起鋼筋混凝土重火力掩蔽陣地,各出入口之間,修築約6公里長的坑道或隧道,縱深配備了許多散兵壕、防坦克壕等等。

    構築這樣龐大規模的地下工事,士兵們承受的苛酷艱辛可想而知。最難的是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太惡劣,全島到處有地熱,地下溫度高達49攝氏度,又兼硫磺氣味太濃,官兵只能帶防毒面具進行作業,所以坑道作業每班只能連續幹五六分鐘。

    島內飲水嚴重不足,只能依靠收集雨水。各部隊除用鐵罐儲存雨水外,還想出一個特殊集水辦法,就是在噴出硫磺水蒸氣的地方,樹立幾根木樁,上面覆蓋草蓆,把滴落的水滴用鐵罐回收。雖然這種水裡面仍有硫磺味,但比沒有水要強得多。這樣千方百計得到的水仍是很有限的,根本不能解決缺水問題,所以限定兵團司令官以下全體官兵每人每天的用水量為3公升,飲用水每人每日1水桶。

    儲存的糧食足夠食用75天,只是蔬菜不足,再加上水質不良刺激胃壁,日軍不但營養不良,而且患傷寒或痢疾的約佔20%以上。

  • 2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4年 2月15日,當美支援火力編隊到達硫磺島海域後,第二天天剛矇矇亮,又一支勁旅——布蘭迪火力支援編隊也前來助陣,所有戰列艦、巡洋艦均按地段劃分,分配好位置全面準備火炮攻擊。並且立刻開始火力準備。為了保證射擊精確度,甚至讓幾艘戰列艦抵近岸邊3000米處直接瞄準目標。有著“短吻鱷”之稱的編隊司令特納表示,這個彈丸之地,三天火炮襲擊就已經足夠炸得它體無完膚。

    一、炮轟效果不好,慄林的突然反擊,讓特納大吃一驚。

    一開始美軍攻勢猛烈,而慄林中道卻下令中、短程火炮進行象徵性回擊,大炮隱藏不發。所以,顯得毫無防守之力。儘管情勢一面倒,但這天氣實在是太糟糕了,充滿了火山菸灰和溫泉迷霧的島嶼本來就朦朦朧朧,加上炮彈的硝煙,就像起了一場大霧,離得再近也沒辦法準確擊中對方據點。原先要摧毀的750個目標實際上僅僅完成了17個。

    徒勞轟炸一天以後,特納派水下爆破隊開始潛入深海探尋海下的通行航道,在炮火的掩護下摘取了水下部分水雷和障礙物。這下可觸到了日本人的神經,本來就高度緊張的慄林以為美軍開始登陸,於是立刻命令大口徑火炮全力回擊。

    美華人的12艘掩護炮艇當場沉沒9艘,另外3艘也是殘破不堪僥倖逃回。派往探測的美國大兵要麼失蹤,要麼死亡。而當時他們正以為勝券在握,防守的日軍突然聲勢大起,火力瞬間增大,反擊之猛烈令所有人大吃一驚。這要歸功於慄林中道將火力點隱藏得十分巧妙,頑強的日本士兵佔據有利地勢,使得美方攻勢毫無作用。島上炮聲隆隆,傷兵無數,慘烈的狀況顯示出戰役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二、提前暴露的火力點,成為打擊物件,日軍再次潛伏不動。

    美戰列艦立刻瞄準暴露的火力點,開始轟擊。接下來的三天,猛烈的火力繼續展現著他們的優勢,空中掩護的戰機遮天蔽日,負責警戒的航母也是縱橫海面,燃燒彈如雨點般密集,防守陣地的偽裝很快燃起熊熊大火,變得無遮無攔。

    島上此刻還充滿了濃烈嗆人的硫磺味道,只是這已經不再是火山的緣故,全部來自美軍的炮彈。日本人知道先前的暴露引來了這通猛擊,所以在這段時間裡全部潛伏不動,近3萬噸的炮彈幾乎覆蓋了全島地面,可是日本人的防禦工事何其堅固,承受重壓愣是紋絲不動。

    三、天公作美,預示著戰爭最終勝利。

    19日早晨,久久不散的烏雲終於隨風而去,太陽開始露面,坑坑窪窪燒焦、潮溼的地面開始慢慢收幹,對美軍來說,這樣的好天氣也許預示了戰爭的最終勝利。因為影響炮火攻擊的最大因素——天氣已經消失。

    到了真正展現火炮實力的時候了,戰列艦、重巡洋艦、驅逐艦紛紛就位。儘管這時候彈藥的數量已經大為減少,並不能像三天前那麼肆無忌憚,但是因為視野良好,日軍據點清晰可辨,幾乎是一打一個準,效果反而比之前要好很多。

    在基本掃清地面障礙之後,美部隊開始登陸。該島的火山灰非常麻煩,鬆軟的泥土使得戰車全部沉陷,無法動彈。登陸艦在後面急著上岸,卻因為前方阻滯,只能眼睜睜等著,士兵們見此情況紛紛跳入水中,徒步向岸上走去。剛開始的時候迎接他們的僅僅是零星的輕武器射擊,日軍似乎成了戰爭中可有可無的角色。彷彿美軍真正的敵人只有天氣和地形。

    後記

    特納側耳傾聽,除了偶爾一陣機關槍的聲音外,聽不到任何大動靜,他滿意地笑了:“他們的實力在前一輪已經耗盡,前進吧!我計程車兵!不出五天,我們就可以歡樂地告別這座該死的島嶼!”

    話音未落,日本人的炮火鋪天蓋地向著美前鋒部隊襲來,之前並不是沒有實力反擊,而是慄林誘敵深入,只要美華人炮火延伸,就可以全面壓制。果不其然,登陸計程車兵傷亡慘重,真的是“前浪死在沙灘上”,一時所有後續隊伍都被堵住,無法前進。

  • 3 # 奈米一微塵

    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後期,對日本本土進行了幾次轟炸,效果不是十分理想。需要靠近日本本土的島嶼作為B-29轟炸機的前進基地。本想著在收復關島和菲律賓的萊特島以後,再登陸呂松島和中國臺灣島大迂迴作戰。未曾預料的是在萊特灣海戰中一舉殲滅日本的帝國海軍艦隊,放棄了原先的構想,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了硫磺島上來了。那麼,硫磺島戰役是怎樣的呢?是美軍輕鬆拿下來了還是付出巨大的代價才佔領的呢?我們先從硫磺島的地位和美國準備進攻前的準備工作去看看。

    我們來看看日本把硫磺島成為戰略要地。由於美國在1942年對加羅林群島的楚克進行空中毀滅性打擊和佔領馬紹爾群島以後,日本需要重建“絕對國防圈”,加羅林群島至馬里亞納群島成為一道防線,而硫磺島位於這兩個島嶼的北部,其背後就是日本本土了。由於日本帝國海軍艦隊在萊特灣一戰中基本被毀滅,喪失了制海權和制空權,硫磺島和小笠原諸島就成為了防禦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

    隨著日本對硫磺島的戰略地位上升以後,日本開始增派軍事力量,到了開戰前,日軍在島上已駐紮陸軍約1.5萬餘人,海軍約7000餘人,共約2.3萬人,361門75毫米口徑的火炮,12門32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65門150毫米中型迫擊炮和81毫米口徑的輕型迫擊炮,33門80毫米口徑的海軍炮,94門75毫米口徑的高射炮,69門37毫米和47毫米口徑的反坦克炮,200挺20到25毫米口徑的高射機槍,70門火箭炮,還有2個半月的糧食儲備。(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同時還把原先駐防在北韓的22輛坦克(6輛在運輸途中被美國擊沉)也調過來了。慄林忠道中將把硫磺島的地下基本挖空了(17公里的地下通道),並作出近距射擊、機動防禦、誘伏等戰術,嚴禁自殺衝鋒,號召每一個士兵至少要殺死十個美軍這樣的作戰原則。

    日本對硫磺島有了那麼大的動作,我們對美國的情報部門來看看做了哪些事。對日本的防守兵力,武器設定的預估嚴重不足。地形地貌分析不透徹。根據在開戰前幾個月,作戰部對美國航空兵對硫磺島展開空中偵察時拍攝的照片評價為開戰後一點意義也沒有。在臨近開戰時低空拍攝的照片基本覆蓋了交戰密集區域,但是美軍把有經驗的照片分析情報人員輪換出去了,造成了輪換過來的情報人員對低空偵查拍攝的照片分析為“沒有跡象表明,日軍守島部隊已經得到了加強”。實際上日本已經加強到了上面敘述的規模。與此同時,情報人員還忽略了許多的防禦工事。而且對於硫磺島上的地形根本就直接跳過,沒有作此做出報告。正是由於情報分析人員的重大失職才造成美軍登陸部隊的巨大傷亡。

    登陸作戰在1945年2月19日凌晨2:00開始,在炮火準備以後,美軍第一波登陸攻擊在往縱深推進到200米時,被日軍炮火精準的壓制在了灘頭。美陸戰4師的第24,25團就傷亡達到了25%,而隨著第一波登陸的坦克也損失過半。到第一天戰鬥結束,美軍直接陣亡566人,受傷1850多人,傷亡佔登陸部隊的8%。21日,美軍損失護航航母俾斯麥海號,受傷薩拉託加號航母,登陸部隊累計陣亡644人,受傷4100多人。一直打到1945年3月26日早上九點整,美軍在付出28686人傷亡,才宣佈佔領硫磺島,自此硫磺島戰役結束。

    佔領硫磺島對美國來說意義是非凡的。硫磺島北距日本東京650海里,B-29轟炸機從硫磺島起飛航程比關島起飛要減少一半,載彈量增加一倍,戰鬥機從硫磺島起飛,可以為B-29轟炸機提供全程伴隨護航。佔領以後,美國馬上就對日本本土實施了3次轟炸和接收2000多架受傷的B29轟炸機。

    資料:

    硫磺島戰役從1945年2月19日開始至1945年3月26日結束,日軍陣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計23388人。美軍陣亡6821人,傷21865人,傷亡共計28686人。美軍海軍陸戰隊的傷亡之高也是其在太平洋戰爭中絕無僅有的。美軍還有一艘護航航母被擊沉,航母、登陸兵運輸艦、快速運輸艦、中型登陸艦、掃雷艦、運輸船各一艘以及坦克登陸艦兩艘被擊傷。

    奪取硫磺島之後,美軍迅速組織了東京大轟炸(3月10日),名古屋大空襲(3月12日)和大阪大空襲(3月13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源濾波和無源濾波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