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0511靈石
-
2 # 綏綏默默
首先,對於造紙術到底起源於何時,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們一直沒能找到滿意的答案。傳統觀點認為,是由東漢人蔡倫發明了紙,但其實上,在很久以前,陝西土地上就已經有了紙的出現。這可是比蔡倫紙還要再早的紙張,它們被定名為“灞橋紙”。
灞橋紙是西漢時期的紙,是比蔡倫紙更早的紙張,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所以被定名為“灞橋紙”。
灞橋紙紙色暗黃,紙面較為平整、柔軟,呈薄片狀,有一定強度。鑑定發現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纖維,間有少許苧(zhu)麻。其纖維平均長度為1毫米左右,絕大多數纖維作不規則異向排列,同向排列只在少數部位發現,亦觀察到被切斷、打潰的帚化纖維。它說明這種紙的原料經歷了切斷、蒸煮、舂搗及抄造等處理過程,只是加工程式較低。
在此之前,1933年曾在新疆羅布淖爾發現蔡倫之前的古紙,但未及化驗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於戰火。1942年亦曾在內蒙古額濟納發現蔡倫之前的紙,但原發掘報告未作肯定斷代。在此之後,1986年又在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文景時期(公元前179一公元前 141年)墓群中出土繪有地圖的紙。
由以上可知,蔡倫不是發明了造紙術,他只是在先輩的基礎上改進了造紙術。
蔡倫是一個偉大的人,華人發明的造紙術不僅促進了自身文化、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同時透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尤其是近代化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我覺得造紙術發明專利應該頒發給蔡倫,他使紙的成本大量降低,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尤其是隋唐時期舉行的科舉制度與造紙術的改進不無關係。
造紙術的改進,形成了以點帶面的作用,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
-
3 # 陳參
造紙術的發明權應該發給蔡倫!依據國際慣例,在某一領域的發明權應該授予,在該領域持續努力取得重大突破並使之推廣的人!而不能授予先研究者,蔡倫符合這樣的條件。下面來試述下蔡倫發明紙的若干細節。(以下文字觀點摘錄編輯自《鄭也夫社會學專題50講》)
影響世界文明的100人有過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版本里,蔡倫都名列前十,這是一個全世界無人不知的大名人。各國的辭書,包括大型百科都這麼記載著,“蔡倫,造紙術的發明者”。
其實大家的資訊都來自范曄編寫的《後漢書·蔡倫傳》。上面寫著“元興元年奏上”,意思是公元105年的時候,他上奏皇上,造紙術發明了。《後漢書》裡面還說到了造紙的原料是樹膚(就是樹皮)、麻頭、漁網,還有敝布,“敝”就是棄之如敝履的“敝”,是破舊的意思。
首先,紙的發明不是在東漢
《後漢書》裡造紙發明的時間說錯了。
這些年考古學家發掘出了9批古紙,這9批古紙的精確時間還比較難確定,墓葬的時間其實也不能精確地確定,因為這墓主人都不是大人物。墓葬多數是在甘肅的河西走廊一帶,也是因為那地方氣候乾燥,所以這些很容易腐爛的紙張居然儲存住了,跨越了千年留下來了。
但是,雖然這些墓葬和紙張的精確時間不能確定,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這些墓葬都是早於蔡倫的,這紙張裡是有西漢的紙。
那也就可以徹底推翻了過去所認為的造紙術產生的時間,蔡倫造紙這說法也就不成立了,因為西漢就有紙了,那怎麼是一個東漢人發明的呢?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這些古紙中,大部分沒有字。那就有個疑問,這紙是幹什麼的?少數的幾張紙上有字,有些字是藥名。為什麼多數無字,有字的上頭寫的卻是藥名?
揭開蔡倫關於造紙原料的說法
先從東漢人許慎的《說文解字》尋找。
這部辭書上解釋了“紙”這個字,說到了造紙的工具、方法、原料。有這麼兩段原話:
一段是“紙,絮,苫也”,說到紙的原料是絮,以及它的工具是苫。還給瞭解釋,“絮,敝緜也”,“敝”是破舊;“緜”就是絲織品,也就是造紙的原料是破舊的絲織品。“苫”是什麼呢?竹簾子。 下面又說了一句話說,“於水中擊絮”,就是在水中敲打破舊的絲織品。我們可能都看過或聽過造紙術,就是在水裡面擊打植物纖維、樹皮等,把它打成紙漿狀,然後用苫,就是這個竹簾子去把它紙漿搧出來,然後撕下來一張,幹了就是紙了。
許慎說的方法和後代造紙的方法差不多,工具也沒有問題。但就一點,許慎說的造紙原料和范曄說的不一樣。范曄說的都是一些植物,樹皮、麻頭、敝布等。而許慎說的是什麼呢?廢舊的絲織品,二者說的不一樣。
誰說的對?我們空頭爭論是沒有意義的,考古學家、科學家做了化驗。我們前面說的這9批古紙,大多都經過了化驗。中日的學者合作化驗了幾次,確定它們的原料都是大麻。
後來還有更多的古紙經過了化驗,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的古紙,英國博物館館藏的古紙,加起來一共80多種經受過化驗。
化驗的結果,它們的原料是大麻、楮樹皮、桑樹皮,其中沒有一張紙是蠶絲做的。因為許慎這樣一部偉大的辭書中記載了,人們不不會甘心,要找出真相。
那麼科學家就介入了,科學家認為,我們不管古紙是怎麼造的,看看用現代方法能不能把蠶絲做成紙。他們就把蠶絲放在這個水裡面,用棒槌敲打,任憑你怎麼敲打,都無法把這個蠶絲敲打成紙漿狀。打不成紙漿,是做不成紙的。道理很簡單,動物纖維是敲打不出紙漿狀的。
那麼許慎為什麼這樣記錄呢?許慎和蔡倫是同代人,還不止於此,他們還做過同事。
那個時候,蔡倫曾經和50個博士,被皇帝派到東觀去校書,就是校對經典。而史書上還寫著,皇上還“令蔡倫監典其事”,監典就是監督管理。
許慎在校對古書,而蔡倫在監督管理這件事,那倆人是密切共事過的。許慎乾的工作是編輯辭典,這是不能隨意杜撰的,不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二人又共過事。那關於造紙用的什麼原料,許慎必定請教過蔡倫。而蔡倫在105年上奏皇上,造出紙來了。121年,因為他的後臺鄧太后死了,蔡倫和鄧太后的其他幾個親信,懾於新主的權力,因恐懼都紛紛自殺了。
從105年到121年有十多年,何況他研究造紙術是在105年之前,也就是說這二十多年裡,許慎認識蔡倫,他必定向蔡倫諮詢過造紙的方法和原料。他怎麼竟然不知道造紙的真實原料呢?
真實情況應該是,造紙的原料是破舊的絲織品,這是蔡倫告訴許慎的。那蔡倫為什麼要欺騙許慎?因為他之前已經這樣欺騙了另一個人,他改不了嘴了。他要是改了嘴,這個事容易穿幫,他就吃不了兜著走。那他首先告訴的這個人是誰?皇上。
當時皇上苦於每天要閱讀這麼多的竹簡,竹簡沉重而帛書又輕又薄。於是下令蔡倫製造更多的帛書,用來替代竹簡,要不然就開發出一種和帛書相仿的材料。
帛書是紡織而成的絲織品,很薄很薄,上面用來寫字。這個差事可難倒了蔡倫,因為他找不到很多的蠶絲原料,因為這蠶絲都是用來做綾羅綢緞的,而宮廷需要大批的綾羅綢緞,這個供應尚且吃力,拿不出這麼昂貴的原料用來做紙。蔡倫就只好去尋找別的原料和別的製造方法。研發了很久,拿出來的東西質量有點過不去,時限也到了,不得不呈送給皇上,就把這造出的紙張呈現給了皇上。因為質量不好,和帛書的原料相比,樹皮出身這麼卑賤,怕皇上責備,所以他就沒敢說這是用樹皮做的。
那怎麼辦呢?蔡倫只得上奏:臣找不到更多的蠶絲,這個東西供應就很少。開發了一下,用破舊的絲織品去更新,做出了這些紙張,紙張還趕不上帛書,我們接著研究”。
應該是他是向皇上說了類似這樣的說辭,然後只好向他的同事許慎重說一遍,嚴謹的許慎也被矇蔽了。
紙是樹皮布的副產品
但還有第二個疑問,就是你要去找帛書的替代品,帛書是絲織品,蔡倫是怎麼想到用樹皮的?是怎麼想到在水中擊打樹皮這個方法的,這想象力太卓越了,這不是緣木求魚嗎?結果還求到了這個魚,這真是有點不可思議。
但現在我們明白了,當時就有一個水中擊打樹皮的大行業。幹什麼的呢?製造樹皮布,這是近些年來考古學家發現的。
這個大行業,在一萬年前就開始了,那個時候的樹皮布和紡織並存,是遍及世界的兩大製造衣服的方法。
關於樹皮布的研究也超過了百年,只是華人和中國的學者才剛剛注意到。臺灣一位大人類學家叫凌純聲,和他的愛女凌曼立,父女二人在1962年發表過文章,研究樹皮布。
樹皮布和紡織曾經遍佈世界。紡織發明於兩河流域,而樹皮布很可能起源於中國。後來還是紡織的優勢大,而且是越來越大,以至於樹皮布漸漸地消亡了。
一百多年前,有外國學者到海南去考察,還看到海南的少數民族製造樹皮布。比較多的證據是考古學家發現了一種石頭拍子,論證來論證去,它是用來擊打樹皮製作樹皮布的。
而製造樹皮布的原料就是楮樹和桑樹的樹皮,它們先要放在水中浸泡,而後擊打成有點像漿糊狀,然後板結曬乾。它比我們現在用的紙更厚,也更結實。
有時候在製作過程當中,擊打過度導致出來的樹皮布太薄了,如果再當做樹皮布來用就不太結實,這個副產品就是紙。這個副產品是意料之外產生的,可以說是製造樹皮布過程中的殘品,但也挺稀罕。
它最初是用來幹什麼的呢?用來包東西,常常用來包藥,或者用來墊襯一些高階的東西。
這我們就說到了,當年在河西走廊裡發現的很多古紙,上頭沒有字,為什麼沒有字?
那東西就不是用來寫字的,是製造樹皮布的過程中衍生出的一個副產品,又挺稀罕,覺得又可以派什麼用場,就用來墊襯什麼高階東西,或者用來包裹什麼東西,這就是紙的最初的出場。
人類學家凌純聲對中國古籍爛熟於胸,他考證了史書上記載的樹皮布,稍帶著他又考證了一下蔡倫。
他說蔡倫是荊州人,而荊州那時候是苗人之鄉。而我們知道,樹皮布在苗族人當中最普遍,而最後像海南地區,還在製造和使用樹皮布的人就是苗族人。
蔡倫就是這地方的人,他接受了皇上交給他的這個重任之後,一定是在他的家鄉中看到了這種東西,就是樹皮布製造中所衍生出來的一種輕薄的材料。
他可能就會想到,薄的樹皮布不是可以寫字嘛。當然這東西還是粗糙一些,不夠光潔,那我著手改良吧,他就開始改良這樹皮布。最終經蔡倫之手,紙張的用途改變為了寫字。
范曄是晚蔡倫300年的人,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一個文人和史學家。南朝要晚於東漢,中間間隔了三國時代、西晉、東晉,才到南北朝。到了這個范曄的時候,紙張應該可以批次生產了,紙張的真實出身應該也已經徹底暴露了。何況紙張質量也提高了,也沒有人再會計較它的出身了。
-
4 # 怪獸小火龍
這問題,哪應該發給誰呢?確實從西安市郊灞橋發掘出土古墓中發現88片古紙,漢武帝時期就有紙了(灞橋紙),比“蔡侯紙”要早200多年,1933年新疆羅布淖爾漢烽出土的西漢麻紙也比蔡倫早了一個多世紀。
我們的歷史課本確實說蔡倫發明了紙,事實比比《後漢書》成書更早的《東觀漢記·蔡倫傳》中,並沒有關於紙是蔡倫發明的,而《東觀漢記》的作者劉珍,延篤等人都是蔡倫的同時代人,如果真是蔡倫發明了紙,他們不會不記載的。事實是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此後造紙技術逐漸推廣……東漢末有左伯造紙,梁有張永造紙如《北堂書鈔》和《南史·張玉傳》都有記載。中國不僅發明了造紙術,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廢紙造紙的國家,用廢紙做原料生產的再生紙,古人稱為“還魂紙”。
早期的西漢麻紙比較粗糙不便書寫,到了公元二世紀,蔡倫憑藉充足的人力物力,監製並且組織生產了一批良紙,於公元105年獻給了朝廷,從此造紙術在國內推廣起來。同時東漢還進而用樹皮等原料造紙,擴大了原料的來源,從這個意義上說,蔡倫在歷史上作為良紙的監製者和推廣者是不容抹殺的……既然你不知道到底是誰發明的,為什麼不找一個對紙發明改進,推廣有貢獻的人呢!而蔡倫實至名歸。
-
5 # 南朝居士
發明這個東西,本身就是扯淡。
比如飛機、電話到底是誰發明的?再比如5g技術到底是誰的?誰說的清楚?
說到飛機,首先就想到了萊特兄弟,但是呢?與他同時期研究飛機的人多了去了,他們只是最早首飛成功的,
但是呢,他們那個時候的飛機,跟現在的飛機,已經不是一個概念的東西了。
最早研究飛機的,要倒推至十九世紀初期的英%國,從凱利爵士,到漢生和斯特林菲羅,
這說明,很多東西並不是某幾個人突然研究出來的,而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科技蓬勃發展,那些東西就有很多國家開始開始同步研究了,只是某些國家先成功而已。
比如5G,是誰突然想到這個東西嗎?不是,是科學一步步的發展,生產力進步了,現在到了5G時代,並不是誰突然想出來的金點子。
造紙術也是一樣,從秦漢時期就有了紙這種東西,但是呢?製造成本高、粗糙、數量少、不易普及等因素,一直制約發展。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工藝不斷改進,更加成熟,到了東漢,造紙術普遍提升,產量也提高了,蔡倫摘得桂冠,這個其實是很有爭議的,他最多隻是冠名而已,如喬幫主和蘋果的關係。
東漢到三國,紙張並不普及,西晉時代,公文開始用紙張書寫,紙張才開始普及,到東晉書法家就出現了,
所以,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改進成功了,就普及了。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了400多年的跨度,可想而知,生產力的提升是多麼緩慢。
回覆列表
現代考古的最新成果是發現了西漢時期的紙張,所以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還真不好說。但蔡倫的功勞是將紙的製造成本降低了,也便於將漢字和中華文化更廣泛的讓民眾學習,這個功勞是不可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