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梨叔說史

    一、黃巾起義在董卓眼中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董卓和曹操都是挾天子以諸侯,只是一個失敗,一個成功。但是,不難看出,曹操從董卓那裡嚐到了甜頭,他見識到了權力的威力。曹操曾經在董卓手下效力,甚至被董卓視為能夠走進他寢榻的人,儼然就是一個心腹。他們同為梟雄。只是董卓過於膨脹,而且做了出頭鳥,被天下諸侯共擊之。但是,前期的董卓,其實就是一個成功版的曹操。他的智商不會差,面對席捲全國、規模浩大的黃巾起義,董卓早就打好了算盤。面對這樣的千載難逢的機會,董卓當然是希望起義越猛烈越好。當時的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東漢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嚴重消弱,甚至沒有話語權。董卓希望借黃巾起義這個機會,進入朝廷,掌控全域性,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起義越猛烈,朝廷就對他越仰仗。因為西涼軍馬,是當時戰鬥力最強的軍隊。

    二、董卓出工不出力坐山觀虎鬥

    在董卓眼中,黃巾軍雖然聲勢浩大,但只是一群烏合之眾,不難剿滅。當時的黃巾軍席捲全國八個州,但是不包括涼州。這八個州大都是經濟富裕之地,遠比偏僻的涼州肥水大。董卓興軍去討伐黃巾軍,等於是替別人打架。他自己的地盤毫髮未損,幹嘛出這個力?不如坐等黃巾軍和八州的諸侯內耗,這樣涼州的實力就會扶搖直上。儲存自己的實力,坐山觀虎鬥,才是董卓的明智選擇。在剿滅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路諸侯都損失較大。在何進大將軍觀望天下諸侯時,唯有涼州安然無恙,而且西涼軍天下無敵。這正是董卓希望看到的。他布好了這個局,就等何進的這個機會。就算何進不給他這個機會,他也早晚會主動亮出自己的爪牙。

  • 2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李儒賈詡的確是三國演義中重量級的謀士,不過,人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

    秦國有小甘羅九歲當宰相,東吳有周瑜十四歲當大都督。

    李儒賈詡九歲的時候,也許還在上學,也許還在撒嬌。

  • 3 # 逸美軒居士

    實際上,董卓在歷史上是一員猛將,是能打的,在遭遇黃巾軍主力的情況下,有若干失敗也很正常。

    《三國演義》是小說,董卓在三國演義裡被描述成導致東漢滅亡的背鍋俠式的反面人物,是被極力貶低的一類人物。

    如果以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述去評判歷史人物,肯定是不客觀、不公正的,也是愚蠢和無知的。

  • 4 # 乖乖驢

    你有謀士,並不代表人家沒有謀士!黃巾軍能席捲全國,就說明人家當時勢頭很旺!而且謀士也並不是全能的,有些也只是某個領域比較強,並不適合帶兵打仗!人家劉邦有張良,陳平,蕭何,陳平,還不是照樣被項羽打的毫無還手之力!說實話術業專攻,打仗還是將領的事,謀士充其量只是給你謀劃局勢,審時度勢,權衡利弊!

  • 5 # 晴空遠望史

    一、董卓、賈詡、李儒簡介

    1、董卓(?~192),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山民縣)人,性殘忍而有謀斷。早年與羌中豪帥相交往,以健俠知名當時。後為州兵馬椽,駐守邊塞。桓帝末詔良家子為羽林郎,從中郎將張奐為軍馬,再拜郎中,累遷西域戊己校尉、幷州刺史、河東太守。中平元年(184年)北地先零羌、湟中義從胡和金城人邊章、韓遂乘中原黃巾起事舉兵反,董卓先後以東中郎將、中郎將、破虜將軍等身分奉命鎮壓,雖屢戰屢北,手中已握有重兵。憑藉手中兵權,在靈帝歿後乘機入京專權。又廢少帝,立獻帝,進位至相國。董卓縱兵大肆誅殺劫掠,京城人人自危。初平元年(190年)袁紹等興兵討卓,卓挾獻帝自洛陽遷都長安。次年自稱太師。三年,司徒王允設計聯絡董卓親信呂布,使其殺董卓。卓全家被誅滅。

    2、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人。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原為董卓部將,董卓死後,獻計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官渡之戰前他勸張繡歸降曹操。

    官渡之戰時,賈詡力主與袁紹決戰。赤壁之戰前,認為應安撫百姓而不應勞師動眾討江東,曹操不聽,結果受到嚴重的挫敗。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拜其為太尉,封魏壽鄉侯。曹丕曾問賈詡應先滅蜀還是吳,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徵吳無功而返。

    黃初四年(223年),賈詡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曾與董卓女婿李儒結為義兄弟,在呂布謀殺董卓和李儒奪權後,賈詡為報此仇,說服牛輔犧牲自己從而引出呂布全軍,以一成兵力,在五天內敗呂布於長安。其後又說服西涼太守董越坦然接受被張遼刺殺,令呂布於涼州再次被圍剿。賈詡兩次大敗呂布亦令其甘拜下風,賈詡因此也聞名天下。

    離開長安後,賈詡輔助張繡進佔南陽,並主張其投降曹操。雖期間因龐統設連環計使張繡反叛,但最終還是成功令張繡降曹,由此正式加入曹營,在討伐呂布的戰事中充當曹軍的總策劃。官渡之戰前夕被袁方設計滯於汝南,但賈詡出手反令劉備不戰而屈人之兵,並大敗高覽。郭嘉死後負責監視司馬懿,並控制住了司馬氏家眷。赤壁之戰時與荀攸水陸並行,於陸路伏擊陸遜,但反被周瑜和陸遜設計引入樹林內遭遇火攻。赤壁兵敗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不救曹操,力保曹丕。

    3、李儒,東漢末期的謀士,有傳是董卓女婿。190年初,李儒為弘農王劉辯的郎中令。董卓專政時,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死劉辯。《魏書》記載,呂布刺殺董卓,卓將李儒等人曾派兵阻隔。然而李儒並沒有在董卓敗亡時被殺,董卓死後幾個月,西涼軍首領李傕殺死王允,控制了朝政。初平三年(192年),冬十月,李傕推舉博士李儒為侍中,但被漢獻帝拒絕。198年李傕被曹操擊敗,此後李儒的事蹟及下落史書均無記載。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是董卓的首席謀士,為董卓所親信,大小事宜均與之參謀,堪稱智囊。董卓趁亂進京、說降呂布、廢立皇帝、遷都長安等舉動,均離不開李儒的參謀之功。漢少帝劉辯被廢后不滿,李儒奉董卓之命,親自帶人入宮,毒死劉辯。后王允使"連環計"離間董卓、呂布,李儒勸董卓放棄貂蟬而換取呂布的效忠,董卓最終沒有聽從,死於呂布之手。董卓死時,李儒臥病在家,被家僕捆綁獻出,處斬於市曹之中。

    二、問題的提出

    從董卓簡介中確實可以看出董卓在討伐黃巾軍過程中是屢戰屢敗,但官職越來越大,兵權也越來越大,手中握有重兵,而且關西兵戰鬥力非常強悍。但他的兩個重量級謀士,從簡介中可以看出那就是人中奇才,為何有這樣的輔佐,卻會屢戰屢敗。

    二、結論分析

    1、黃巾起義:公元184年(甲子年),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起義者頭綁黃巾,史稱黃巾起義,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 他們燒燬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掠,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2、董卓討伐黃巾起義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六月,北中郎將盧植被朝廷罷免後,改拜董卓為東中郎將,接管冀州戰區事務。董卓放棄圍攻張角據守的廣宗縣,而率主力北上攻打張寶據守的下曲陽縣,圍攻兩月餘不克。八月三日,朝廷令左中郎將皇甫嵩北上冀州,董卓被罷免至廷尉受審,判“減死罪一等”。但不久后皇帝大赦天下,董卓獲得赦免。

    隨後涼州發生叛亂,北宮伯玉、李文侯、韓遂、邊章等人以“討伐宦官”為名,進犯三輔。在這場戰役中,張溫派出有六路人馬,其中五路人馬,包括周慎都以失敗告終,唯獨董卓的軍隊全員班師,屯兵於右扶風。朝廷因功封董卓為斄鄉侯,封邑一千戶。董卓因此名震天下。

    董卓崛起於東漢討伐西羌的戰爭,久拖不決的戰事,讓東漢朝廷陷於事力量外重內輕的危險格局。東漢軍事力量的邊郡化,加深了外派將領與邊軍及蠻族部落的聯絡,朝廷裡任何不和諧聲音,都可能激起邊防軍帥的野心,洛陽持續上演外戚、宦官、儒臣三角權鬥,給了董卓絕佳良機。

    其實從董卓討伐黃巾軍過程屢戰屢敗,但戰略資源越積累越厚這點來看,這個軌跡後面有著非常深遠的佈局。從史料記載來看賈詡、李儒並沒有出場,但從董卓其人武重文輕的特質來看,沒有能人的大力輔佐是決然不能取得成功的。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賈詡和李儒這個時期居於幕後,董卓是崛起階段,生死存亡的戰略拓展,對他們是言聽計從。當然這兩個人也是初起之時,董卓給他們提供了實踐依託,讓他們才華實力得到展示,也給他們尋找更多機會提供機遇,所以這兩個人謀略隱於後,處於幕後,整體宣傳效應都是突出了董卓,但結果顯示背後有強人輔佐的脈絡是清晰的。這個時候處於積澱戰略資源和戰略佈局考慮,董卓集團因為實力尚弱,審時度勢,韜光養晦,對黃巾軍討伐是出工不出力,表面應付的。按照擒賊先擒王的戰術原則,董卓應該去攻打張角,但他卻偏偏選擇去打張寶,圍攻兩月餘不克。實際按照關西軍的兇悍戰力,不應該是這樣的結果,只能說明董卓虛張聲勢,大做宣傳給朝廷看。。

    3、董卓入京亂政和覆滅

    董卓也窺準漢靈帝的姑息,整合了並涼部屬,為不久的進軍洛陽蓄勢待發。

    當初曹操勸何進不要讓董卓進京,“請神容易送神難”再說“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何進乃屠夫賣肉之徒,仗著妹妹是太后而做了東漢的大將軍,他沒有謀略,不懂政治,拒絕了曹操的建議。

    董卓高高興興奉旨進京,虛張聲勢,帶著軍隊白天進城,然後晚上再偷偷拉出來,次日早上再進城,如此反覆壯勢立威,廢掉小皇帝劉辨而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李儒:“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廢帝立威更是狠招。還對文武大臣說:天子為萬民之主,無威儀不可以奉宗廟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陳留王聰明好學,可承大位。吾欲廢帝立陳留王,諸大臣以為何如?”荊州刺史丁原丁建陽敢說“不”,“天子沒有過錯,何故廢立!汝欲為篡逆耶?”丁建陽怒道。

    董卓拔劍而起,“順我者生,逆我者死。”說罷揮劍欲斬丁建陽。這時丁原的義子呂布出場了,小夥一表人才嚇住了董卓,李儒乘機拉開了二人,丁原和呂布氣憤的走了。不過李儒為董卓出了個計謀,用赤兔馬和千兩黃金拉攏呂布過來,呂布是見利忘義的傢伙,殺了丁原投靠了董卓。這給文武大臣很大的震動,許多人投靠了董卓。很快廢除了劉辨,立了陳留王劉協為帝,這就是漢獻帝。後他又毒死了少帝劉辨。司徒王允雖然表面逢迎董卓,但是私底下一直在盤算怎麼除掉董卓,巧施連環美人計,引得董卓麾下第一大將呂布與董卓反目成仇,公元192年,董卓乘車前往皇宮計劃參加皇帝的慶祝會,呂布隨從護衛。當董卓車隊行至北掖門外時,李肅等人持長戟衝出,刺向董卓,董卓朝服內穿鎧甲,所以未傷及要害,而李肅刺傷董卓手臂,並將其刺下車來,董卓疾呼:“呂布何在?!”

    這時候呂布不慌不忙的掏出準備好的詔書,喊道:“有詔討賊臣!”直到此時,董卓才發現呂布背叛了自己,大罵呂布:“庸狗敢如是邪!”呂布則率眾人上前將董卓當場斬殺。

    曾經權傾天下的董卓,就此命喪黃泉,竟然是被一女子所算計。

    其實這與董卓的政治修養關係非常大。它具有統一天下的最優戰略資源,因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說明天命已發生變化。李儒曾諫曰:"今日良辰,可將貂蟬送與呂布。"卓曰:"布與我有父子之分,不便賜與。我只不究其罪。汝傳我意,以好言慰之可也。"儒曰:"太師不可為婦人所惑。"卓變色曰:"汝之妻肯與呂布否?貂蟬之事,再勿多言;言則必斬!"李儒出,仰天嘆曰:"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

    但他文不能盡其用,武不能束其心,雖執掌天下,卻閒置戰略資源,禍亂朝野;而且由於董卓貪戀美色,終至此等結局……

  • 6 # 漩渦鳴人yy

    其實這一點在當時的東漢末年並不是一種罕見的現象,這種現象很常見,這些原本隸屬於大漢王朝的正規軍遇到黃巾賊的時候通常都會不堪一擊,一觸即潰,最後打了敗仗,這一點讓很多人都想不通。

    尤其是這個董卓,你說他如果只是被黃巾賊給擊敗了,花錢贖了身吶,還還則罷了,沒不說明什麼問題,但他後來回到西涼又建功立業,並且掌握了西涼軍,這個裡面的門路可能有一些人就看不懂了,為什麼董卓這個人打仗的能力還是有的,可為什麼打不過那批農民起義軍呢?

    黃巾軍他整個作戰的特點是什麼?簡單來講就是拿人數來堆,無論黃金均處於什麼樣的狀況,黃金局的對手永遠都是人數歷史黃巾軍可以隨時拉起一支數萬乃至十幾萬的隊伍,然後朝著你直接往死裡打的那種。

    這種作戰的特點如果換成近代的話,用馬克沁重機槍直接橫掃就行了,但在古代這個時候更多的就是考驗一支軍隊的凝聚力了!如果一支軍隊的凝聚力不行,面對這樣的衝鋒的時候,通常軍隊不會作戰,直接就潰散了。

    這種事情在其它的正規軍上面屢見不鮮,在翰墨對抗起義軍的主力是那些大家族的族兵,還有就是保衛洛陽的御林軍。

    這些來自於大家族計程車兵和來自於洛陽的御林軍,由於雙方之間結成緊密的聯絡軍隊內部團結軍隊內部的利益一致,所以作戰的時候往往能夠抱緊一個團體,面對黃巾軍的衝鋒的時候能夠穩定住正線,能夠徹底的發揮自己裝備和訓練上面的優勢碾殺對手,這是當時董卓等一批地方,上面的地方軍不能擁有的一種特質也正是缺少這種特質,面對人數上面的差距,他們沒有辦法能夠安心作戰。

    周瑜說董卓在西涼地區作戰,如魚得水這一方面得益於董卓手裡面擁有的西涼軍本身就是精銳,而且在面臨著對方攻擊的時候,通常都是小股的敵人,而不是大股的敵軍,再加上董卓這個人原本就是西涼的豪族,在他年輕的時候也經常結交一些西涼地區的好夥伴,所以董卓在西涼地區作戰相當於本土作戰,他的戰鬥力當然就能夠發揮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este Avec Moi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