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家為伴

    海水為什麼會漲潮,其實這是個自然現象。漲潮是指海水波浪滾滾,由原來的海平面一直上漲到另外一個海平面,而漲潮發生在白天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叫做潮,如果潮發生在晚上的時候,就叫做汐,也可以統一叫做潮汐。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海漲潮的奧秘所在吧!

    首先,海水漲潮主要是受到月亮引潮力所影響的。其實地球一直都是繞著太陽進行公轉的,所以在自轉的時候會產生萬有引力,還有太陽的引力;如果單單隻有這兩種引力的話,海水是不會出現漲潮和落潮的事情的;但是由於地球的衛星——月亮繞著地球轉動的時候,也會對地球海水產生一種引力,這三種引力相比較,地球的引力最大,所以海水會被吸附在地表,不會跑掉。而太陽雖然比月亮大,但太陽跟地球的距離,足足約有月亮跟地球距離的四百倍,所以月亮對海水的引力還是比太陽大。於是月亮的引力、地球萬有引力和太陽引力為了地球自身的平衡,海水會出現一種漲潮和落潮的事情發生。

    其次,漲潮受到地理環境和海岸位置的影響。一聊到漲潮,大家可能會第一反應是每年的錢塘江大潮,如果你實際到錢塘江觀賞過大潮就會發現,錢塘江江口位置的杭州灣是一個喇叭口,越往裡面,就會顯得越狹小,於是在錢塘江漲潮的時候,大潮顯得比其他海邊的潮水相比,會異常地勢洶湧澎湃,壯觀而美麗。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別樣的漲潮。

    最後,海水漲潮會受到洋流的影響。由於洋流運動是受大氣運動和行星風系等影響而形成的海流運動;洋流運動是海水大規模的運動,海水會受到不同洋流的運動的激烈程度,而在不同的海邊漲潮程度是不一樣的,有的是漲的比較小,有的是大規模地漲潮。

    同時,根據不同的漲潮週期,漲潮也可分為半日潮型(一個太陰日內出現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漲潮和落潮的時間差不多長)、全日潮型(一個太陽日中分別只出現一次漲潮和落潮)、混合潮型(是半日潮和全日潮的結合,有時候漲潮相差較大)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度的旅行家。

  • 2 # 意識物理學

    對這個問題,我有完全不同的觀點。

    我知道現在的科學界把海潮的發生原因歸於月球對地球的吸引力,認為是月球引力導致地球面對月球的一面會發生隆起,不但是海水和大氣層會隆起,地殼層甚至更裡邊的物質都會產生同樣的效應。

    如果海面被月球抬高了(地殼層因為是固體所以可能不太受影響),那麼自然海水會從抬高處向四周漫流,最後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到達周邊的沿岸,導致漲潮發生。

    由於太陽也存在引力,所以不可能不發生作用,因此,海汐現象也受太陽引力的影響。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似乎月球對地球的引力只是發生在雙方面對面的時候,好象雙方背對背的地方就沒有引力?抑或是引力比較小?不然怎麼會與月球有關呢?又怎麼會漲潮之後又落潮呢?

    落潮的時候引力那兒去了?

    按牛頓的引力理論,引力是超距離和超時間的作用力,兩個物體不論相距多遠,也不論中間隔著多少物質,引力瞬間就能到達。引力大小隻受距離和體積的影響。

    一漲一落,怎麼解釋呢?牛頓認為是太陽和月球的引力干涉所致,漲潮的時候,是引力相加,落潮的時候,是引力相減。

    但問題是,當太陽和月亮都在地球的一面時,潮漲的比較高。但是當太陽和月亮在地球的兩面時,潮也是一樣高。好象引力之間並沒有互相影響。

    倒是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成直角時,潮漲的比較低,而且落幅也小。

    如果漲潮以月球的引力為主,太陽的引力時而加強,時而減小月球對地球的引力,導致了漲潮和落潮。

    那又是什麼決定了高潮和低潮泥?

    為什麼每到陰曆八,九月,產生的潮特別高呢?而二,三月間產生的潮就比較低呢?

    尤其是,當大洋直接面對(正對)月球或太陽時,怎麼就會導致漲落呢?當鈄對時,為什麼就不呢?

    難道太陽或月球的引力對地球上的不同原子產生的引力還不一樣嗎?

    要知道,一天的任何一個時刻都可以產生潮汐,不只是晚上面對月球的時候。

    所以,這個解釋令人懷疑。

    下面我用自己的理論(即意識力學)來對此事作一分析。

    意識論是沒有引力的,因為引力這個說法非常含糊。它既非拉力,也不是任何作用力,雙方沒有任何接觸,就產生了拉力,但是又沒有把對方拉過來,事實上任何兩個星體的距離都是不斷地改變的。

    這是因為這些星體都在繞圓軌道執行,彼此之間時而接近,時而又遠離,並且週而復始,從未改變。

    如果根據引力公式,引力大小由雙方的大小和距離決定,既然距離不斷變化,引力怎麼不變呢?如果引力因雙方接近而變大,勢必兩個星體會撞到一起。

    太陽系經常出現若干行星在天空相聚在一起的情形,按理說這個時候彼此引力加大,就會更加接近,然後導致引力進一步加大,於是更加接近,最後互相撞在一起。

    但事實並非如此,它們又分開了。而且也沒有因為距離加大而引力變小,於是都離開太陽系。

    星體們依舊在恆定的軌道上執行,時而接近,時而遠離,似乎不受引力的絲毫影響。

    既無引力,那麼星體為什麼會繞著太陽運轉呢?

    不單單是一個眾行星都繞著太陽轉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太陽也在繞著別人轉,而且這個別人也在繞著別人轉。

    這是一個統一的大系統,運動極其複雜,牛頓認為有一個主宰力在掌控一切,並不是一個引力公式就能解決的。

    牛頓還說"引力是非物質的",雖然他沒有直接說"意識"這個詞,但"非物質的"這個詞不就是"意識"嗎?

    當然是非物質的,相距遙遠的兩個物體之間竟然相互吸引,不是意識力是什麼?

    從意識論看來,為什麼一個星體,比如地球,要繞著太陽轉呢?

    本論有兩個解釋,一,這是太陽系的早期狀態導致的。

    因為太陽系是從銀河系(初始態的銀河系,不是如今的樣子)身上掉下來的,掉下來之前銀河系在轉,掉下來之後也仍然在轉。

    同理地,地球也是從太陽(當初的超級太陽)身上掉下來的。掉下來之前超級太陽是自轉的,所以掉下來之後仍然在繼續原來的運動。

    當初的超級太陽不但自轉,而且是一個球體,具有原始重力。

    地球(當初還是星雲)掉下來後,地核仍然保留了重力,所以地核會繼續繞轉太陽的。

    由於地球物質是地核的跟從者,所以導致整個地球繼續繞轉太陽,只是距離越來越遠。

    二,地球是一個次級意識體,具有自己的意識,主要表現在能夠定距離圍繞太陽運動。

    我們經常說,地球或其它星體都在自己既定的運動軌道上做恆定的重複性運動。似乎一切都是先天既定。

    所以地球也好,還是其他星體也好,它們的運動都是重複性的,不需要意識也能完成。

    但是並非如此,因為太陽也是運動的,它不斷地改變自己的位置,而且是複雜的軌道(不是一個簡單的繞銀河系的圓)。

    太陽的軌道形似一個菸斗狀(這還是在銀河系靜止不動的情況下,如果加上銀河運動,那軌跡就更加複雜了。

    試想,如果地球要保持定距離圍繞一個有如此複雜的運動軌跡的太陽運動,沒有意識怎麼可能做到?

    因為每時每刻,銀河系都處在完全陌生的環境當中,那麼圍繞銀河系作菸斗式運動的太陽系就更加處在更加陌生的地方。

    同理,圍繞太陽作菸斗式運動的地球就會更加迷茫。

    一般星體運動的軌跡決不是圓形軌跡,現在人們認為是橢圓形軌跡,這也是錯誤的,之所以這麼認識,完全是憑感覺。

    真正的軌跡是形如菸斗,或是形如彈簧。這是因為所有的星體都在同向同性運動,沒有靜止不動者。

    因為不但是地球,包括任何運動體甚至是一塊隕石,一團流浪的氣體雲,它們的腳下都沒有現成的路,沒有任何方向指示。

    它們往那兒去,由它們自己的意識決定。

    任何物質每時每刻都在"計算"著自己的運動方向,並且控制與母體星的等距離,這需要控制好自己拐彎的程度。

    由於行星或恆星甚至包括衛星都在同時做幾重運動(本論叫多維運動或迭運動)。也就是星體物質(原子)都在做三種運動,即自轉,公轉和重力。

    這三項運動瓜分了原子的運動力(本論叫正力,參看本論之《力論》)。

    原子力(正力)是一定的,就象一個人的奔跑能力是一定的一樣,原子核(不包括電子的負力)為了完成自己的運動,必須把全部的力量合理分配到三項運動之中,缺一不可。

    如果原子對自己的三項運動分配合理,自己就能跟得上集體,不致掉隊,如果分配不合理,比如自轉慢了,就會受到周圍同類的排斥,被趕走,如果重力分的少了,就會被趕到表面,進入到能量流失層,度曰艱難,如果公轉太慢,象彗星那樣,軌道拖的老長,就會迷失航向,被母體徹底拋棄。

    大家知道,一個物體的重量在地球的不同緯度,其重量是不同的,在兩極地區顯的更重一些,在赤道區顯的更輕一些。

    這是為什麼呢?正是因為赤道區自轉量最大,所以分配到的運動力也大,於是重力就小了。

    這個分的多了,那倆個分的就少了。如果力量不夠用,星體就會分家,太陽系之所以從一個整體分的支離破碎,就是因為動力不足。

    在意識論中,這個叫系統力守恆。

    說到這兒,就可以談地球的潮汐問題了。

    潮水為什麼會上漲?正是因為系統力分配所導致的。

    誰的系統力分配導致的呢?現在我們說的是地球,當然是地球上的物質了(即原子核)。

    地球上的物質,都在圍繞地球的核運轉,這些物質在同時做三項運動,即重力,自轉和公轉。(地球的三項運動也就是地球物質的三項運動)。

    由於地球繞日公轉,公轉的方向與自轉的方向是一致的,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當地球物質的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一致時,這時地球物質必須實施加速運動。

    為什麼要加速呢?因為地球自轉的特點是定距(與地核)與等角速度。如果不加速,就只能顧一頭(自轉或是公轉),只有加速運動,使自己既完成了公轉,又完成了自轉。

    但這個時侯由於加速運動而奪走了一部分重力,導致此時物質的重量變輕,而物質的內部壓力(來自電子)不變,於是物質就會發生膨脹。

    對於固態物,膨脹是微不足道的,在意識論中固態物屬於電子交軌,繫結原子核,所以原子間距離幾乎未變。

    對氣態與液態物而言,膨脹就是不可避免的,大氣層過於離散,而且往往不遵守等角速度運動,各行其是。為什麼大氣層中有很多自生的環流?就是它們不遵守等角運動。

    但是水層還是比較遵守等角度運動的,也意味著水分子顧全了公轉和自轉兩項運動,犧牲了一些重力,導致了海平面的隆起。

    如果隆起度不高,漲潮就不明顯,如果隆起度高,漲潮就明顯。

    這就是漲潮。

    隆起度由什麼決定呢?自然是重力減少的程度決定。重力減少多,則海平面隆起高,重力減少少,則海平面隆起低。

    重力減少由什麼決定呢?是由原子在完成三項運動時抽取的重力多少決定。

    那麼原子在什麼時候抽取的重力多呢?就是在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一致的時侯,即上邊說的那種情況下,取重力而補運動。

    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即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的情況下(此時加速後的物質處在地核的前邊),此時地球往前公轉,卻向後自轉,為了維護定距運動,此時物質會放慢自轉速度(即此時公轉與自轉是互相抵消的關係),於是重力得到了加強,海平面往下壓,低於平時的高度,於是前不久趕走的海水就又流回來了。

    這就是退潮。

    所以說,漲潮一過馬上開始退潮,漲潮時,海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處在太陽的背面,這才能導致海水加速運動,產生隆起。

    當海洋經過加速運動趕到了地核的前邊後,就開始減速,此時運動最慢,所以重力最大,海水迴流。

    必須是大洋這麼大的海水才能引起漲潮,因為它足夠深,才能隆起一米,兩米這麼高,這才可以長途流到海岸,隆起太低,流不了多遠就消耗掉了。

    如果隆起太高,那就成海嘯了。

    為什麼最大的潮發生在陰曆八,九月呢?

    這個原因不來自上邊說的只是來自地球上海洋的運動位置的問題。而是來自地球的公轉位置。

    一般來說,北半球冬天的時候,正是地球處在遠日點的時侯(儘管冬天並不是因為遠曰點,而是因為地軸偏轉)。

    這時地球為了與太陽保持定距,必須提速追趕太陽,提速會導致地球自轉與重力減小,這段時間的潮都比較高。

    尤其是兩種加速疊加起來,一方面是地球追趕太陽,另一方面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加速繞轉地核,導致重力減小最大,隆起最高,錢塘潮為什麼那麼高,正是兩個加速迭加所致。

    而在一年的春夏之間,情況正相反,此時地球跑到了太陽的前邊,需要減速以等待太陽趕到,於是重力得到加強。

    星體執行規律是,重力越大,轉彎越大,但速度越慢(如地核物質就是如此),反之,重力越小,速度越快,線路近乎直線(如地球表面)。

    這是等角運動的特點。所以在春夏之間,地球在近日點,海潮反而稀鬆平常,漲少落也少。就是因為公轉減少,加強了重力。

    限於篇幅,只能到此為止(此處不能作圖,是很遺憾,增加了讀者理解的難度)。

    綜上所述,我的理論在解釋各種問題上都是合理而又合乎實際的,並不單單是這一兩個問題。它無懈可擊。

    這與月球並無關係,卻與太陽有關。

  • 3 # 齊魯見聞錄

    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 當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正好重疊時引發大潮 其餘為小潮。習慣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漲落稱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動稱為潮流.是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

    太陽的引潮力雖然不算太大,但能影響潮汐的大小。有時它和月球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有時是斥力,相互牽制抵消。在新月或滿月時,太陽和月球在同一方向或正相反方向施加引力,產生高潮;但在上弦或下弦時,月球的引力作用對抗太陽的引力作用,產主低潮。其週期約半月。從一年看來,也同樣有高低潮兩次。春分和秋分時,如果地球、月球和太陽幾乎在同一平面上,這時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兩次高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前一定比婚後幸福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