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人靠衣裳馬靠鞍,行走在外,官職和稱號往往能給他人很直觀的瞭解和認識,而在眾多各色各異的稱呼中,總有一些是聽起來如雷貫耳,實際上卻徒有其表,其中很多官職的許可權還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弱,但字面上卻依然看起來很霸氣。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那些看起來很厲害,實際上很虛弱的官職吧。

    高官低配

    如果在南北朝時期,一個人擁有著“使持節、柱國大將軍、錄尚書事、大司徒、太傅、廣陵王”組合起來的顯赫官職爵位,在大多數人看來,這人即便不是位高權重,那也應該煊赫一時。

    然而在歷史上,有一個人就擁有著上述頭銜——西魏宗室元欣,我們可以看看,他在孝武帝西奔長安以後都幹了些什麼?

    《北史》中,對於元欣生平的概括也與政治毫不相關:“欣好營產業,多所樹藝,京師名果皆出其園。所汲引及寮佐鹹非長者,為世所鄙。”

    《周書》關於元欣的記載也是大同小異:“魏廣陵王欣,元氏懿戚,從容禁闈而已。”

    翻譯過來,就是元欣是個宗室,除了喜歡種果樹以外沒幹什麼事,在民間名聲和口碑還不太好。至於為何元欣的政治生涯會如此無所作為,首先要剝開他的種種官職頭銜來看:

    使持節: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使持節是南北朝時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軍政權力的官職。權力次之的又有持節、假節。使持節屬“節以專殺”之權,然而使持節在南北朝後期通常與刺史、都督等掌地方軍政者同授,元欣的使持節顯然是個榮譽稱號。而在隋唐之後,使持節、持節也逐漸淪為了例授的虛職;

    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之上,北魏太武帝時罷,後於北魏末年為爾朱榮重置,為權臣自居,但無實際職權,通常會兼任多個其他職位;

    錄尚書事:雖然地位顯赫,也一度作為權臣標配,但因其拜授無策書(相當於委任狀或任命書)、且無品秩,在北朝末期錄尚書事這一官職已然式微,相當於皇帝的高階顧問,而在之後不久的北周,就透過行《周官》之制,將錄尚書事罷除;

    廣陵王:獻文六王爵,宗室,但不統兵也不治政。

    至於太傅、大司徒等官職,隨著北朝末年以三省六部為雛形的分權政治正在慢慢孕育,也逐漸演化為位尊而無實權的虛職。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從官職上看元欣身份地位幾乎能與當時最大的權臣宇文泰分庭抗禮,為西魏宗室之首,但除了這些顯赫的官位外,元欣並沒有沒有常備的兵權和治政權,吉祥物可能是對他最為貼切的描述。

    這種位尊而無實權的虛銜制在西魏之後也一直被後世因襲,所謂“生進太傅,死諡文襄”,隋唐以後,“三師”等官職在權力貶值以後成為虛職,並無行政級別和職能,以授予為國家做過重大貢獻的臣子的榮譽銜而存在。

    到了明代這套頭銜已形成完整的體系,以“特進光祿大夫”“特進榮祿大夫”等正一品散官頭銜為首,下領文、武官員的散官頭銜統分別數十種。而像太師、太傅等職位則作為虛職,以晚明名臣張居正為例,他被授予太師、太傅的官銜,但他的實際職務是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兼吏部尚書。

    在三省六部制的不斷髮展完善中,即便理論上的最高官職位、居“三師”之首的太師,也只是位高權輕。

    和八十萬無關的禁軍教頭

    ……只聽得門首有兩個承局叫道:“林教頭,太尉鈞旨,道你買一口好刀,就叫你將去比看,太尉在府裡專等。”林沖聽得說道:“又是甚麼多口的報知了。”兩個承局催得林沖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隨這兩個承局來。

    在《水滸傳》的名場面——“誤入白虎堂”中,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被太尉高俅陷害,持刀進入白虎堂,高俅藉此指控林沖攜刀私入白虎堂,欲行刺自己。林沖百口莫辯。高俅本想制其死地,但在開封府尹的周旋下,才被刺配滄州,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八十萬禁軍教頭”“太尉”“專等”,將這些關鍵詞串聯起來,難免會給人林沖地位尚可的觀感。

    不過在水滸世界中,林沖雖然頂著這麼一個威風的稱呼,但實質上“八十萬禁軍教頭”連個官職都算不上。這個所謂的“八十萬禁軍教頭”並不是管理“八十萬禁軍”的老大,而是訓練禁軍武藝的“武術老師”。

    在《水滸傳》中,人們對官員當面都以姓氏加上官職名稱呼,諸如“楊制使”“宋押司”等等。而林沖除了“教頭”外,也一直被他人稱呼為“武師”“教師”,這也說明林沖作為“老師”的工作性質,即便林沖在教頭裡比較有地位,在首都開封裡,最多也就是個武藝不錯的名師。

    電視劇《新水滸》截圖,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

    不談文學,在北宋歷史上的教頭,地位也並不高。教頭的出現源自於名臣范仲淹,而教頭在宋神宗之前,一度連編制都沒有。北宋重文輕武,軍官的地位本身就不高,教頭在北宋禁軍中只能算得上軍吏,地位可想而知。此外,教頭在北宋軍中的數量也並不少。

    《卻掃編》載:“每指揮選少壯勇健者二十五人,先教之以弓弩、短兵,俟其技精,則補為教頭,每人卻俾分教十人,以次相授。”

    按北宋制,教頭通常由十個士兵中選出一人,繼而進入“教頭培訓班”(步軍司)訓練,完成訓練後再分派到各禁軍中訓練禁軍,有時也有訓練民兵的任務。

    當時,一個教頭訓練計程車兵大約在25-200人不等,即便按照最高標準,一個教頭訓練200名士兵來計算,在水滸世界中,80萬禁軍就至少4000名教頭,即便“八十萬禁軍教頭”聽起來很厲害,但無論在北宋歷史或者是水滸世界裡,禁軍中用一句“教頭滿地走”來形容並不過分。

    大漢“將軍”

    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恆以勳戚都督領之,恩蔭寄祿無常員。凡朝會、巡幸,則具鹵簿儀仗,率大漢將軍等侍從扈行。

    ——《明史.職官志》

    大漢將軍雖然名為將軍,但並非行軍作戰的高階將領,而是殿廷衛士,兼事依仗、巡幸、宿衛,隸屬於錦衣衛。“大漢將軍”雖然和“將軍”關係不大,但“大漢”一詞卻算是實至名歸。

    生活於元末明初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對於“大漢將軍”得名由來做出瞭解釋:“國朝鎮殿將軍,募選身軀長大異常者充,凡有所請給,名曰"大漢衣糧"。”

    而除了名字很強大以外,大漢將軍的賣相也是相當不錯,《明太祖實錄》記載:“凡早晚朝及宿衛扈駕,俱執金瓜,披鐵甲,佩弓矢,冠紅纓鐵盔帽,列侍左右。”

    大漢將軍的盔甲依照明朝甲冑的最高規格,身著金甲白盔或者白甲金盔,皆用製作工藝繁瑣的山文甲,披掛全套帶護臂,戴鳳翅盔簪纓高聳,華麗程度可見一斑。

    《出警入蹕圖》中手持金瓜錘的大漢將軍們

    大漢將軍容易唬人,除了精良的裝備以外,也與明初明軍的作戰體系有關,明初並不僅僅將“將軍”一詞作為對將領的稱呼,作為一種職銜,“將軍”也同時隸屬於征戰時的行伍官系統,位列於明確軍隊的指揮系統。

    在明初行伍中,存在著這樣的行伍序列:

    徵虜大將軍:明初各將領中級別最高,統帥全軍主力,常作為一場大規模戰役的總指揮,在早期對於北元的大規模戰爭中被任命。

    徵某將軍:比徵虜大將軍更次一級,負責指揮統籌單獨一路的戰事。

    副將軍:作為徵某將軍的副手,協助指揮戰事。

    參將:位列將軍和副將軍之下,是明朝建立伊始參與各類大型戰役所設立的輔助將領。

    這樣的行伍系統,既能保證有效的統轄軍隊,同時還授予靈活,不受原本官職的限制。既有徐達、常遇春等開國元勳擔任,也有高階衛所軍官被選拔,這樣的軍事體系靈活多變,同時適應規模不一的戰爭,這樣的“將軍”在明初也頗有地位。

    而“大漢將軍”,並不屬於明初行伍序列,是個最多時足足有一千五百人的團隊,因為既有名頭又有賣相,很容易讓人們對於名色各異的“將軍”產生混淆,也對大漢將軍的職能產生了誤解。

    如果將明初的大漢將軍同當時的文學作品做個對比,和《西遊記》裡沙僧曾在天庭任職的捲簾大將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陪都六部:明朝官員“調養院”

    “院在太平門外,惟操江、全院間來同堂。四五御史,雍容禮貌,體統森嚴,殊無事事。”

    曾在明朝南京工部任職的張瀚,在其著作《松窗夢語》中留下了這段在南京工作時無所事事的感慨。在明朝,南京與北京的官職,即使名號差不多,但真正的職權可是相差不少。

    南京有些官員為什麼那麼閒,甚至被後世調侃為“調養院”?

    這還要從朱棣遷都北京說起。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並沒有立馬將北京定義為皇帝的常駐地,而僅僅是作為“行在”,一直要到明英宗正統年間,北京才正式轉正。與此同時,南京首都的地位也並沒有被取締,而是採用了南北兩都制,南京六部也因此保留。

    南京六部的設定和北京六部區別不大,官員的品秩也是南北如一,南北六部各設有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南京六部無左侍郎),都察院設有左右都御使(正二品,南京無左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全都御史(正四品),下轄十三道監察御史一百一十人。

    明朝官制簡表

    權力機構設定如此,但因為國家政治中心北遷,南京六部的有些部門,諸如工部、禮部也就開始不怎麼管事,而其他部門則要受制於北京的部門。

    南京戶部:掌管了部分的稅收管理以及鹽引頒發,負責帝國命脈的漕運事務,在玄武湖附近還儲存了全國的黃冊(戶口檔案),但財政要上交北京戶部;

    南京兵部:負責整個南直隸地區的軍務,形成了以守備、參贊、內守備等官組成的權力體系,是南京六部中職權最高的部門,必要時有權力調兵支援北京,但在軍力調動上也多受北京掣肘;

    南京刑部:在南直隸地區有司法權,職權簡單,與都察院等刑名機構少有事務;

    南京吏部:掌握了南直隸地區官員考核和七品以下人事任命,但其吏部官員任命和選拔則受北京掌握;

    南京工部:主要負責應天府區域內各地的修葺,職務簡單;

    南京禮部:皇帝很少來南京,即便祭祀也要事先讓北京方面同意。

    對於上述種種,南京六部受到北京六部限制的事在明朝並不鮮見,不少南京官員對此也感覺很憋屈,畢竟雖然名號差不多響亮,但只要加上“南京”二字在前,無論是價值還是職權都要貶抑不少。也因此,南京六部也被當成官員的“調養院”,成為在北京仕途不順或即將致仕官員的一個職業生涯緩衝點。

    名不符實的背後

    在歷史上,各種名不符實的官職或稱呼層出不窮,或因王朝更迭、制度嬗變貶值,或因字面意思模糊讓人想當然,但在名不符實的背後,縱觀歷史變遷,其實也蘊含了國家制度、人文思想的變遷。

    正如史學家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所說的:“惟藉過去乃可認識現在,亦惟對現在有真實之認識,乃能對現在有真實之改進。”

  • 2 # 未濟

    八府巡撫

    聽著好厲害,但並不是真正的巡撫。在民間戲曲中多稱為八府巡按,實際上這是百姓臆想的,認為八府巡按是清廉公正的大官,其實八府巡撫就是監察御史。明朝的時候是正七品,清朝乾隆之後是從五品,官位不高。明朝並不存在所謂八府巡撫,因為一道多於八府。這個官職被民間藝術加工了。

    飛龍使

    這個官職聽著也很霸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沒錯,就是管馬匹的。最初是宦官擔任,馬廄,御馬都歸飛龍使管。

    衛府大將軍

    都帶大將軍字樣了,一聽就很厲害。因為唐朝早期實施府兵制,全國有六百二十四個軍府,衛的最高長官就是衛府大將軍,官職正三品,品級非常高,唐代宰相也就是三品,但是實權方面就很弱了。只有名下的軍府府兵入京服役的時候衛府大將軍才對其有管轄權,平時根本管不著。等有仗打的時候,會任命統帥領兵,還是沒衛府大將軍的事。武則天時期,衛府大將軍就是給皇親國戚的虛銜。

    八十萬禁軍教頭

    大家熟知的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職務聽起來就很帥氣,那可是八十萬吶,因為林沖的人物形象使得大家覺得這個職務非常厲害。乍一聽,還以為教八十萬人武術。實際上,八十萬禁軍是真的,教頭也是真的,只不過,八十萬禁軍教頭有5000多人,這樣算下來,每個教頭也就教一百多號人。這個職務也就是從八品下,等級並不高。但是聽著確實霸氣。

    寶鈔司

    這名字一看就和紙鈔有關,是印寶鈔的嗎?其實是造草紙的,是給皇帝大便之後用的。是宦官四司之一。起名字真是個技巧活,讓人聽著就很好聽,結果在知道幹啥的之後,真是好笑。

    大漢將軍

    這不是漢朝的將軍,而是明朝的。也不能算是將軍。錦衣衛有1507名大漢將軍,是衛士稱號,皇帝出巡的時候,這些大漢將軍隨行護衛。

    古代官職很有迷惑性,像這些名稱很霸氣,但是真正職權不大。相反的,有些官職名稱很不起眼,卻有實權。瞭解一些這些官職也挺有意思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電腦安裝有三個不同版本通達信,能否共享資料,也就是能不能盤後只下載一次資料,具體如何操作。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