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系統的的觀點,僅限於私人看法。所謂一國創新,多多益善,但創新是不是就是專利?創新是不是任何企業投入就有產出?創新是不是想創新就能創新,他的驅動力在哪裡?
個人認為,創新大概有以下幾種模式:
分散式創新。小企業追求差異化競爭,本著“無論如何都要與眾不同”的理念創新。由一家企業領頭,形成創新聯盟,在歐美有時候由某個組織或者某個大學主導,分派創新任務,各展所長,各企業單獨攻擊這個產業中某一個環節的某個技術點。在歐美,小企業會出資讓研究所代為研發,根據費用支付分配專利歸屬。
積木式創新。類似於各企業自發迎合產業發展。諸如早期智慧手機,高通做基帶,谷歌做系統,三星做螢幕,繼而結構件,電池,聯結器,射頻。一部手機並非單純的存在,而是透過搭積木那樣的技術積累,成就一個更加完善的產品(屏下指紋,多攝像頭,曲面屏,流水屏,面部識別都在手機上,創新如搭建積木一般)
陣地式創新。這也是最受關注的大企業戰法。但實際上,我們很清楚的瞭解一個企業在這方面是受限的。限制體現在:1大企業拔根毛都比小企業胳膊粗,研發絕對金額投入受制於企業規模。2陣地式創新的投入產出效率問題。所以一般陣地式創新的企業要有一定的研發積累,而且著重的是那些試圖進行全產業鏈生產的企業。比如華為,比如比亞迪。(不是小米和VO不用創新,而是他們並不適合陣地式創新)
開源式創新。這個思路和陣地式創新相反,陣地式創新容易形成專利牆,但是比如柯達,比如諾基亞的手機,他們積累了專利牆之後,反而被創新者彎道超車。比如傳統汽車生產商積累百年發動機技術,卻有可能被純電動車超越。於是有人發現了,其實有些創新不在於專利,而在於運用。打比方,集裝箱是改變20世紀最偉大創新,這個創新並不是技術創新,而是體系模式的標準化。集裝箱造得一模一樣大小,然後船造的適合集裝箱的裝載,然後充分利用航道的寬度(馬六甲級根據馬六甲航道寬度設計,而巴拿馬級則按照巴拿馬運河的寬度),用標準增加運力,降低成本。你們看,沒有技術專利改進,你只要將一種標準推進為全球共識,就能成為全球範圍的創新。在這個思路下,典型開源式如谷歌。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安卓。一方面全球程式設計師會自發反饋給系統打補丁,另一方面很簡單的推行了谷歌一開始制定的規則。植入消費者的思路,讓大家感覺智慧手機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整合式創新。即使是喬布斯的蘋果,大多數技術也是外來的,比如早期IPOD技術來自於索尼,早期晶片來自三星,在蘋果具備陣地式創新能力之前,蘋果實際上使用了整合式創新,蘋果最值得稱道的觸屏技術,實際上早在1971年就已經有技術雛形。到了2006年左右,實際上所有的技術剛好到達了一個技術節點,無論是觸屏,圖形介面,無線通訊都到了合理位置。蘋果將這些技術整合進蘋果手機。而在上面集裝箱改變世界的例子上,實際上也是相同的模式整合創新。而5G技術,也是多點技術突進之後的重新整合。請注意,5G沒有太大的技術突進,他不屬於一次技術革命,而是一次現有通訊技術的大整合。而氫燃料電池最近很火,有一個比較大的原因就是前幾年豐田推出了Mirai,他用上了現階段能夠用上的氫燃料電池方面的幾乎所有的技術,而實際上氫燃料電池已經研發了幾十年。所以,其實也是一次整合式創新。不要小看整合的能力,一般國家的創新分為三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基礎科學方面的知識堆積,一個層次是企業層面關鍵零部件的標準化或者創新突破,最後就是整合創新突破。
總結一下,一個國家的創新應該是怎麼樣的?
一個國家的創新是需要以底層零散中小企業為主,小企業做技術的單點突破,然後進行產研方面的融合,也就是企業和科學院或者研究所的合作。無論是美國(拜杜法案),還是德國(企業+研究院模式),選擇中小企業是因為他們對市場更加敏銳,而因為競爭壓力,他們不會走錯研發方向,生產市場不需要的產品。在歐美大企業反而對中小企業有很強的技術依賴性。
這也是歐美為什麼要經常反壟斷拆分大企業來給小企業讓路的原因。而歐美的大企業一般是產業的重組和整合者。全產業鏈的企業很難產生技術壁壘,技術壁壘大多數在小企業手裡。而小企業的技術壁壘都非常零散,如何將他們的能力整合是大企業的本事。
所以,中國創新的未來在於中小企業,特別是長三角和珠三角那些零散的零件生產企業,如何幫助這些小型製造企業取得優勢是製造業成敗的關鍵,而在這方面,促進市場競爭的方法比補貼,融資的政策更加重要。促進競爭不是讓小企業互相競爭,而是試圖解決競爭中的阻礙,甚至於當大企業阻擋小企業發展的時候反壟斷,要適時分拆重新打散促進競爭。
公平競爭是企業創新的唯一動力,英國和西班牙海戰,英國就是用小炮艇擊敗西班牙龐大的無敵艦隊,而且他們都來自小股海盜勢力。德國有上萬家不知名的中小企業(隱形冠軍),美國小企業可以去大學買專利直接創業。科學家都可以成立自己的公司。
國與國創新競爭,永遠不是一兩家企業的競爭,要關注中小企業,那才是競爭的關鍵,如果這些企業不肯投入錢去研發,看看為什麼?是因為大企業阻擋上升的階梯,還是智慧財產權產生的收益對於企業沒有吸引力,又或者是,我們只是將創新,作為一種新聞題材。
這不是系統的的觀點,僅限於私人看法。所謂一國創新,多多益善,但創新是不是就是專利?創新是不是任何企業投入就有產出?創新是不是想創新就能創新,他的驅動力在哪裡?
個人認為,創新大概有以下幾種模式:
分散式創新。小企業追求差異化競爭,本著“無論如何都要與眾不同”的理念創新。由一家企業領頭,形成創新聯盟,在歐美有時候由某個組織或者某個大學主導,分派創新任務,各展所長,各企業單獨攻擊這個產業中某一個環節的某個技術點。在歐美,小企業會出資讓研究所代為研發,根據費用支付分配專利歸屬。
積木式創新。類似於各企業自發迎合產業發展。諸如早期智慧手機,高通做基帶,谷歌做系統,三星做螢幕,繼而結構件,電池,聯結器,射頻。一部手機並非單純的存在,而是透過搭積木那樣的技術積累,成就一個更加完善的產品(屏下指紋,多攝像頭,曲面屏,流水屏,面部識別都在手機上,創新如搭建積木一般)
陣地式創新。這也是最受關注的大企業戰法。但實際上,我們很清楚的瞭解一個企業在這方面是受限的。限制體現在:1大企業拔根毛都比小企業胳膊粗,研發絕對金額投入受制於企業規模。2陣地式創新的投入產出效率問題。所以一般陣地式創新的企業要有一定的研發積累,而且著重的是那些試圖進行全產業鏈生產的企業。比如華為,比如比亞迪。(不是小米和VO不用創新,而是他們並不適合陣地式創新)
開源式創新。這個思路和陣地式創新相反,陣地式創新容易形成專利牆,但是比如柯達,比如諾基亞的手機,他們積累了專利牆之後,反而被創新者彎道超車。比如傳統汽車生產商積累百年發動機技術,卻有可能被純電動車超越。於是有人發現了,其實有些創新不在於專利,而在於運用。打比方,集裝箱是改變20世紀最偉大創新,這個創新並不是技術創新,而是體系模式的標準化。集裝箱造得一模一樣大小,然後船造的適合集裝箱的裝載,然後充分利用航道的寬度(馬六甲級根據馬六甲航道寬度設計,而巴拿馬級則按照巴拿馬運河的寬度),用標準增加運力,降低成本。你們看,沒有技術專利改進,你只要將一種標準推進為全球共識,就能成為全球範圍的創新。在這個思路下,典型開源式如谷歌。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安卓。一方面全球程式設計師會自發反饋給系統打補丁,另一方面很簡單的推行了谷歌一開始制定的規則。植入消費者的思路,讓大家感覺智慧手機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整合式創新。即使是喬布斯的蘋果,大多數技術也是外來的,比如早期IPOD技術來自於索尼,早期晶片來自三星,在蘋果具備陣地式創新能力之前,蘋果實際上使用了整合式創新,蘋果最值得稱道的觸屏技術,實際上早在1971年就已經有技術雛形。到了2006年左右,實際上所有的技術剛好到達了一個技術節點,無論是觸屏,圖形介面,無線通訊都到了合理位置。蘋果將這些技術整合進蘋果手機。而在上面集裝箱改變世界的例子上,實際上也是相同的模式整合創新。而5G技術,也是多點技術突進之後的重新整合。請注意,5G沒有太大的技術突進,他不屬於一次技術革命,而是一次現有通訊技術的大整合。而氫燃料電池最近很火,有一個比較大的原因就是前幾年豐田推出了Mirai,他用上了現階段能夠用上的氫燃料電池方面的幾乎所有的技術,而實際上氫燃料電池已經研發了幾十年。所以,其實也是一次整合式創新。不要小看整合的能力,一般國家的創新分為三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基礎科學方面的知識堆積,一個層次是企業層面關鍵零部件的標準化或者創新突破,最後就是整合創新突破。
總結一下,一個國家的創新應該是怎麼樣的?
一個國家的創新是需要以底層零散中小企業為主,小企業做技術的單點突破,然後進行產研方面的融合,也就是企業和科學院或者研究所的合作。無論是美國(拜杜法案),還是德國(企業+研究院模式),選擇中小企業是因為他們對市場更加敏銳,而因為競爭壓力,他們不會走錯研發方向,生產市場不需要的產品。在歐美大企業反而對中小企業有很強的技術依賴性。
這也是歐美為什麼要經常反壟斷拆分大企業來給小企業讓路的原因。而歐美的大企業一般是產業的重組和整合者。全產業鏈的企業很難產生技術壁壘,技術壁壘大多數在小企業手裡。而小企業的技術壁壘都非常零散,如何將他們的能力整合是大企業的本事。
所以,中國創新的未來在於中小企業,特別是長三角和珠三角那些零散的零件生產企業,如何幫助這些小型製造企業取得優勢是製造業成敗的關鍵,而在這方面,促進市場競爭的方法比補貼,融資的政策更加重要。促進競爭不是讓小企業互相競爭,而是試圖解決競爭中的阻礙,甚至於當大企業阻擋小企業發展的時候反壟斷,要適時分拆重新打散促進競爭。
公平競爭是企業創新的唯一動力,英國和西班牙海戰,英國就是用小炮艇擊敗西班牙龐大的無敵艦隊,而且他們都來自小股海盜勢力。德國有上萬家不知名的中小企業(隱形冠軍),美國小企業可以去大學買專利直接創業。科學家都可以成立自己的公司。
國與國創新競爭,永遠不是一兩家企業的競爭,要關注中小企業,那才是競爭的關鍵,如果這些企業不肯投入錢去研發,看看為什麼?是因為大企業阻擋上升的階梯,還是智慧財產權產生的收益對於企業沒有吸引力,又或者是,我們只是將創新,作為一種新聞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