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嶽獨尊—泰山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與張良、蕭何齊名為漢初三傑。

    韓信對劉邦來說有多重要一看便知。劉邦在鴻門宴上可以說慫到了底線,後來被封到漢中偏僻的地方待了幾年,雄心壯志都被消耗的差不多了,士氣低迷,關內討伐項羽勢力不斷,但是劉邦一直在低谷中出不來。然而,韓信出關之戰,一舉滅了三秦,帶著劉邦給的殘兵,從西北打到關中,魏、趙、齊,楚漢爭霸劉邦一半多的地盤全是韓信打下來的,以小博大,以少擊多,打敗的名將數不勝數,背水一戰更是無人能比。

    韓信在軍中的威武更是無人能及。樊噲大家都知道,開國元老之一,在鴻門宴上劉邦別的武將沒帶,偏僻帶了樊噲,樊噲是劉邦出生入死的心腹啊,對著項羽也沒怕,罵了楚霸王還啃了一隻豬腿。樊噲有顯赫的軍功,又有救駕之舉,在軍中地位那肯定是很高的,但是樊噲在韓信面前是恭恭敬敬的小弟,韓信到樊噲家喝酒,樊噲在家門口跪著迎接,對韓信口稱“大王乃肯臨臣”,可那時,韓信被降為侯爵,官位實權都不及樊噲。更重要的是樊噲比韓信年長十幾歲!韓信軍中之神也不是浪得虛名的。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勞苦功高的開國大臣,最終被誘殺長樂宮中,甚至被夷三族。

    韓信

    那麼韓信究竟為何被不得善終呢?一種意見認為,韓信蓄意謀反。在《史記》、《漢書》中關於韓信的死因記載均是謀反。高帝七年,陽夏侯陳豨擔任趙相,鎮守趙、代地區,他離開都城赴任之時,曾與韓信密謀在邊地起兵反漢,韓信從中響應配合。高祖十年七月,劉邦之父太上皇死,陳豨託病不往。九月,陳豨公開宣佈反漢。劉邦聽聞後,要求韓信與之一起討伐陳豨,韓信借病不去。劉邦離都後,韓信密謀假傳聖旨,夜裡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但是韓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相國謀劃,令人假說從皇上那兒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韓信進宮,呂后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

    呂后

    很多學者認為韓信被殺罪有應得,包括司馬遷、班固、司馬光以至明清之際的王夫之、清代史學家王明盛等人。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韓信“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已功,不矜其能③,則庶幾哉④,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⑤。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⑥,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譯文: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漢朝的功勳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相比,後世子孫就可以享祭不絕。可是,他沒能致力於這樣做,而天下已經安定,反而圖謀叛亂,誅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麼。)

    王夫之在《讀通鑑論·漢高帝》中,從韓信鼓吹有功當封、貪功以及破項羽後仍然手握強兵三點,論證韓信“雲夢之俘,未央之斬”。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信自立假王》,也認為韓信改封為淮陰侯後“常稱病不朝從”,“日怨望,居常怏怏”。

    然而,對於歷史我們只能依靠不多的證據和當朝文官的記載中尋找,但是這些記載總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通常不是完全客觀的。而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是一直存在爭議的。

    劉邦

    對於韓信起兵謀反的觀點,另一些學者是不同意的。他們認為韓信謀反的罪名其實是誣陷,持有此觀點的學者包括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清初詩人馮班,清代考據學家梁玉繩。

    梁玉繩在《史記志疑·淮陰侯列傳》中提到“信之死冤矣!前賢皆辯其無反狀,大抵出於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文致耳。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意思說韓信不是那種會謀反的人,韓信被殺是因為呂后猜疑名將,殺戮功臣的陰謀)

    韓信死於呂后之手,當然也不完全因為呂后一人,如果沒有劉邦的默許,沒人敢動韓信。那麼劉邦為何要同意殺死韓信呢?

    筆者認為,韓信並不是因為謀反而死,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而韓信也不是忘恩負義的人。韓信在手握強大兵權的時候都沒有謀反,他以一個“士”來要求自己,身為一個“士”,韓信也希望自己保全名望的。

    韓信對劉邦的忠誠不會是假的,但是韓信自己也是有想法的。在韓信給劉邦還定三秦策略的時候,就是著名的“漢中對”,他已經表態“把天下分封給有功之臣”。韓信的理念,希望天下恢復到春秋戰國分封的時代,劉邦可以當皇帝,韓信很認同,但是不希望劉邦實行郡縣制。韓信一直認為“我的軍功卓越,軍中威信第一,我保著劉家江山,但是你得給我封王當諸侯”。韓信的想法在楚漢最後決戰前,劉邦處於危機之中,韓信卻堅決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就可以看出來。

    韓信是士,但是不是聖人,他有自己的想法抱負,有野心追求。以他的貢獻,想當王也不為過。但是很不巧,這個理念和劉邦有衝突。

    後來的白馬之盟,殺白馬立盟約,此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殺牲取血,並用手指蘸血來塗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約。劉邦的態度也很明確“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劉邦骨子裡也是容不得異姓王的,王位一定要姓劉的人來擔當。

    白馬之盟

    在這樣的衝突之下,必然掀起大浪。韓信也是態度堅決的人,王我一定要當。再反觀劉邦,對於軍功第一的韓信,不封王也真的說不過去,可韓信卻幹了一件讓劉邦無奈而又憤怒的事情。

    在和項羽決戰之前,韓信平定齊國。給劉邦上書,齊地叛亂不斷,是因為齊地沒有有威望的人管理,不如你暫時封我為齊王吧。收到信後,劉邦的肯定處於極度混亂之中。劉邦想戰勝項羽,必須要韓信幫忙,但是劉邦極度不願意,卻又無可奈何。劉邦秉著成大事的氣度,直接封韓信為齊王,也不是什麼暫時的,直接就是齊王了。這事觸犯了劉邦大忌,同時他們的君臣關係開始決裂了。

    一統天下後,劉邦也是精明狡詐,把韓信的齊王改成了楚王,目的是收回韓信兵權。韓信對此不滿,但是還是忍了,當王就行,楚王也是王。

    而後來,劉邦把韓信的王爵降成了侯爵,封了淮陰侯,這下他們的君臣關係已經完全決裂了。至此,韓信不管造反是真是假都不重要了。劉邦和韓信關係完全崩裂,這樣的韓信劉邦容不得。

    而當時劉邦已經老了,劉邦起家晚,成事也晚,當時已經六十歲了,而在古代六十歲算是很高壽了。當時張良五十萬歲,蕭何四十八歲。而韓信呢,才三十四歲,身強力壯。劉邦年歲已高,一旦劉邦死了,朝野之上,沒人能壓制住韓信。所以韓信的死是必然。而在韓信死後第二年,劉邦就去世了,而江山還是劉家的。

    韓信(約前231-前196),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大軍事家、淮陰侯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南韓被滅後一直在南韓故地生活,後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南韓太尉,領兵攻取南韓故地。南韓平定之後受封韓王。並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天下平定後,漢高祖劉邦認為韓信的封地都是戰略要地,便將其封地遷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區,遷移封地之後不久,南韓都城馬邑被匈奴包圍,因韓信屢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懷疑其有異心,韓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漢高祖劉邦率軍親自征討,韓信逃往匈奴,並多次率軍攻打漢朝,還引誘了代相陳豨造反,在其又一次帶兵攻漢之時,被將軍柴武在參合斬殺。

    漢高祖十年(前197年),韓信命王黃等人勸說陳豨,使其誤信而反。十一年春天,韓信又和匈奴騎兵一起侵入參合,對抗漢朝; 漢朝派遣柴武帶兵前去迎擊,皇帝把我從里巷平民中提拔上來,使我南面稱王,這對我來說是萬分榮幸的。在滎陽保衛戰中,我不能以死效忠,而被項羽關押。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狀。等到匈奴進犯馬邑,我不能堅守城池,獻城投降。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狀。現在反而為敵人帶兵,和將軍爭戰,爭這旦夕之間的活頭。這是我的第三條罪狀。

    漢朝天下可謂是韓信打下來的,功成名就之後卻削兵權、奪爵位;自古功高震主的名將不得善終,只有急流勇退的功臣才能得以善終。

  • 2 # 山頂的太陽

    劉邦奪得天下後顧慮韓信勢大,便消其兵權,封為楚王,韓信心有不快。

    楚將鍾離昧投奔韓信,韓信未上報,劉邦聽後很惱火。

    後來又聽說韓信為其母過生日大興土木,極其奢華,便問計於陳平,陳平說可借出遊之名在陳州(楚之地)會見當地諸臣,韓信必來,可擒之。

    劉邦依計而行,擒得韓信回,貶為淮陰侯,不得離開長安,後來劉邦去南方平叛時帶兵親征,呂后趁機誆陳平帶韓信於殿前,縛之置於黑暗籠中殺死。

    韓信領兵打仗絕對是高手,可是不懂得韜光隱晦,趨利避害,死於政權建立初期的殘酷鬥爭中。

  • 3 # 閒來聊聊歷史

    悲慘喪命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軍在垓下決戰中勝利,項羽自刎烏江。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終於結束。垓下之戰剛結束,精明狡詐的劉邦首先想到的便是抑制諸侯王,特別是齊王韓信的威勢,以免對自己的統治形成威脅。得到項羽的死訊之後,劉邦立刻馳入韓信的軍營中,在韓信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收回韓信的兵權。接著著力削弱韓信已有的根基,第二年(前201年)春正月,劉邦宣佈該封韓信為楚王。

    劉邦此舉,是他消滅異性諸侯王的第一步。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必須依靠像韓信、英布、彭越這些猛將為自己衝鋒陷陣,否則便無法戰勝勇冠天下的項羽。但項羽死後,為鞏固自己的新政權,劉邦必須逐步剷除異性諸侯王,以免除危險,維持政權的統一。這是符合當時的需要的。所以,不管韓信、彭越、英布這些異性諸侯王造不造反,劉邦都不會放過他們。呂后在長樂宮鍾室殺死了韓信,劉邦知道韓信已經死了,又是高興又是憐惜。

  • 4 # 不阜先生

    1.韓信多次易主,並不從一開始追隨劉邦,劉對其信任度不夠。2.從歷史來看,很多著名典故,戰役都與韓信有關,胯下之辱,十面埋伏,背水一戰,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等等。證明在當時韓信的知名度很高,有可能超過劉邦且功高震主。3.時期不同,戰爭時期需要的是能人猛將,而到劉邦稱帝后,國家安定,需要的就是聽話,好控制的官員。顯然,韓信不屬於這一類

  • 5 # 司馬通鑑

    韓信不能善終,有韓信自身的因素,情商偏低,不懂為臣之道。也有政治的因素,亂世而一統的西漢,驚弓之鳥,容不下功高震主國士無雙的英雄。

    下面說一說,韓信到底是如何淪落到被殺的地步。

    秦國滅亡,進入楚漢相爭,所謂楚漢相爭,也不僅僅只有楚和漢兩個諸侯,還包括雍、塞、翟、韓、西魏(魏)、常山(趙)、代、齊、河南、殷、九江(淮南)、閩越、建成侯彭越、陳餘、韓信、臨江等多方勢力。這些勢力主要是圍繞楚漢,以楚漢為核心,跟著轉,一開始楚漢相爭之時,各諸侯大部分偏向楚,也就是項羽,而漢僅有少數諸侯跟隨。那麼前期的楚漢相爭,無遺是,把楚漢兩邊諸侯國的陣營往自己這邊拉,拉不過來就去打,怎麼打下來,就是韓信了。

    漢朝有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是韓信打下來,論功勞,韓信是穩居頭把交椅,除了劉邦,就韓信。

    韓信被蕭何保薦後,劉邦感慨相得甚晚,封韓信為大將。

    這就開始楚漢之爭,韓信正式入場了。劉邦對楚的其他諸侯一邊是拉,去勸,一邊是去打,剛好劉邦在勸楚的一方諸侯,齊國的時候,給勸動了,人家齊國願意歸降劉邦,事都說定了,兵都撤退了,但不過腦子被部下鼓搗的韓信,居然把這個投降國給滅了,趕盡殺絕啊,這把劉邦給氣的,可想而知,劉邦這時候本來就弱小,需要聲望,當初和人家說定投降,轉眼韓信把人家給滅了,這叫什麼事,劉邦難堪啊,以後誰還敢投降?韓信不懂事就算了,滅了齊國之後,直接要求封他為齊王,方便管理齊國,韓信提案是沒問題,的確需要管理,但是這事對劉邦來說,就不得了,你打下一個齊國就要求封王了?但當時沒辦法,劉邦就從了他,不能沒有韓信,但這事,明眼人都能感覺到,這是埋下地雷了。第二個事,韓信已經楚的地盤收拾差不多了,項羽也哆嗦不了多久了,劉邦率領20萬大軍想滅項羽的10萬人,結果被項羽打得落花流水,不得已退到了固陵,劉邦就叫彭越,韓信前來圍攻項羽。

    這時,韓信就發難了,要求劉邦給他的封地擴大一些,才願意前來滅項羽,這麼個火燒眉毛的時候,關鍵時刻,劉邦龜縮固陵向你求救,韓信居然舔著臉要封地,這不是做交易嗎?有這樣的臣子?這是第二次惹怒劉邦,劉邦無奈,給他封地。

    等把項羽滅了之後,功勞最大者,肯定是韓信,但你功勞太大了,功高震主,前面又幾次惹惱劉邦,等到楚一消滅,劉邦就把韓信手上的30萬兵權給奪了回來。

    你這個要王給王,要地給地的韓信,太可怕了,當時的漢朝剛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鞏固漢初政權,不能讓辛苦打下的江山,又奪了去了,所以韓信被削兵權,咱就不提啥,狡兔死走狗烹了。這裡其實也給韓信的結局註腳了。但真正讓韓信被殺的直接原因,是謀反,韓信會謀反嗎?韓信要謀反可能早就謀反了,是當時一個叫做陳豨(希)的人謀反,但卻聯合了韓信的部下,這下韓信還脫開關係嗎?導致韓信牽連被殺。

    韓信之死,謀反是假,但不懂為人臣子,而且劉邦死的也太早,劉邦兒子年幼,呂后對這些有軍功的大臣,都不放心,只有將他們都收拾了,漢朝的政權才能長存而穩固。

    所以說,韓信之死,即是他自己自找的,又是在歷史環境中,功勞太大而成為皇權隱患,是不得不死。

  • 6 # 導師李陽

    韓信不得善終是與其為人有關!他拋棄項羽投靠劉邦!既然投靠劉邦那就安心稱臣!卻非要做個假齊王!做個假齊王就罷了!非得最後殺死自己忠誠的朋友以示不反之心!這樣的人能有好結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米note9馬上就要釋出了!大家預測一下會999元起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