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積山鬱

    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的國策就是一個“防民”因為作為統治者來講他們要鞏固自己的權益,害怕百姓有“不軌”所以“防民”最根本的國策。

  • 2 # 士說新語

    作為中國歷史上繼蒙元之後入主中原的第二個少數民族政權,清朝的滿族佔據統治地位,但漢族仍然是一個人口占大多數,經濟、文化上都佔有優勢的民族。作為統治者,如何協調滿漢關係,清廷充分吸收了元朝蒙古統治者對漢子政策的經驗和教訓,制定實施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對漢政策,那麼接下來,筆者就試著分析一下這些政策。

    清入關以後,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面相對於關內的漢族都相對落後,除了民族方面因為本身所處的社會生存環境而略有優勢。為了鞏固政權,減少漢人們對新政權的牴觸情緒,滿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而這些政策主由政治和文化兩個方面所組成,至於題主所言是否存在“防漢”的心理,那就見仁見智了。

    滿清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是滿清軍事集團與漢族地主知識分子的聯合致。滿族統治者們深知,要打破民族界限,滿族貴族與很足地主階級必須構建利益共同體,才能維護自身的統治。從其政治上全面推行漢化,沿襲明朝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一滿族貴族為主體聯合其他民族統治階級的統治體制,即可見一斑。

    滿清在入關第二年就正式實行了科舉制度,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給漢族讀書人入仕開闢了道路,立即就受到了大部分漢族知識分子的擁護。

    但在初步取得效果後,滿清就開始實行了旗民分治、圈地、投充、逃人法以及剃髮易服等政治、文化政策。這幾大政策,基本奠定了清朝統治的基礎。

    旗民分治,表面上是為力量避免滿漢衝突,但“旗民分治”的種種規定,都是旗人優於漢民,以軍隊而言,旗兵在待遇和升遷上,明顯要比綠營好得太多。同時,旗民分居,內城由八旗駐守,漢人遷到外城,旗民在訴訟方面,有專門的司法機關管轄,旗漢衝突,旗人幾乎擁有一面倒的特權,其案件都是由步軍統領衙門和內務府慎刑司負責。刑罰上,旗民也不同刑,旗民可以枷號代刑,而旗民收監,旗人罪犯不下普通監獄,而是入內務府監所,或者圈入八旗高牆之內,宗室貴族入“宗人府空房”。

    而在政治上,實行的又是一套滿漢官異的雙軌制。清朝實行官缺制,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補授,滿官缺大大多於漢官缺,且都是要害部門的重要職位,漢缺都是次要職位,嚴禁漢人補滿缺,但滿人卻可以補漢缺。地方政權也是如此,總督一級多由滿人擔任,知府、知州、知縣才多由漢人擔任。而邊防大吏入駐防將軍、參贊大臣、辦事大臣全部都有滿人專任,

    就全國官員總數而言,漢人多於滿人,但重要職位要害部門全部都是滿人專任。據《清朝文獻通考》記載,乾隆50年(1785)中央機關官缺統計:滿缺2751,八旗蒙古缺253,八旗漢軍缺142,漢缺558。

    由此可見,在政治上滿人佔據絕對主導地位,這種情形到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才逐漸轉變,隨著清朝統治的日益衰微,掌握大權的漢官人數才不斷增多。

    清入關初期,最為人詬病的莫過於圈地、投充、逃人法以及剃髮易服。這些制度或在經濟上全面偏向滿族,大量圈佔土地,造成被圈佔土地人民流離失所,強迫漢族農民投充為滿族貴族的“包衣”給滿洲大爺們種田,連佃戶都不如。為了防止奴僕逃跑,清廷又制定了“逃人法”。這些弊政大大計劃了滿漢民族之間的矛盾,使得社會秩序動盪不安,當然隨著滿清的統治需求,這些政策也逐漸被廢除。

    另外就是文化上“剃髮易服”政策,順治元年五月要求:“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髮,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各官痛改故明陋習,共砥忠廉。”將好好的華夏衣冠,稱之為“故明陋習”,其中對文化之傷害可見一斑。清朝統治者實行剃髮易服政策的目的,以是否剃髮易服作為判斷是否歸順清朝統治的一個標準。而這個標準隨著清統一全國後,形成了文化從延續,一定程度上,對重視祖宗的漢人文化自信產生了極大的打擊。

    同時,從順治到乾隆這一百五十年的時間中,清朝興起了一系列的“文字獄”。其目的是為了樹立正統王朝的形象,在尊孔的同時,又將傳統的“華夷之辨”做另類解讀。但本質目的是在統一思想意識形態的大前提下,對漢人的文化思想進行更加強力的控制,以消滅異端,鉗制思想。

    其規模之大,次數之頻繁、牽連之廣泛、處罰之殘酷,都大大超過了以往任何朝代,已經形成了具有清朝獨特特色主義的思想領域統治。文字獄的危害對於近代中國而言是相當大的,堵塞了言論,影響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造成了萬馬齊喑的極其黑暗的政治局面。而這些效果,恰恰是滿族統治階層樂意所見的。

    觀其種種,其中強調統治的同時,卻又無一不在漢人的身上套上無數的枷鎖,以保障滿族階級的利益。其維護的是滿族人的根本利益,而廣大的漢人地主階級卻只是作為附庸所存在,至於平民百姓,那就更加沒有什麼關係了。

  • 3 # 氣吞萬里如猴

    雖然滿族是隻有一百多萬人口的遊牧民族,但還是有很高政治智慧的!他們用科舉征服了漢人,用和親征服了蒙古,用宗教征服了藏族,用武力征服了回部,形成了幅員遼闊的大清帝國,並且持續將近300年。他們這些手段,真正做到了招招點中穴位、事事搔到癢處,比當今那些狹隘的民族主義者高明多了!

  • 4 # 銳度何老師

    慈禧太后當政期間,開始進行改革。最為著名的是建立北洋海軍和新式陸軍。我們都知道,這個新式陸軍的領袖叫:袁世凱。袁世凱是什麼民族?而北洋海軍的領袖叫:丁汝昌。丁汝昌又是什麼民族?這可都是朝廷欽命的。實際上慈禧已經把陸軍、海軍,也就是整個中國軍隊崛起的希望寄託在了漢族官員的身上。她用滿洲貴族了嗎?她用八旗子弟了嗎?

    而且袁世凱在招募新兵的時候,明確的說了:不要八旗子弟。有意思的是北洋水師招兵依舊是明確說了:不要八旗子弟。

    這可是老佛爺活著的時候,掌握著絕對權力的時候。漢人將領就這麼光明正大的乾的事兒。朝廷反對了嗎?沒有。

    袁世凱、丁汝昌的頂頭上司叫李鴻章。他是啥民族?漢族。跟李鴻章齊名的還有誰: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這是晚清的國家柱石。晚清的家業全靠著這幾位漢人扛著呢。

    萬惡的滿清就這麼防漢人的?

    讓異族大臣放手去組建軍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有哪個皇家能做到?那可是軍權。漢人朝廷咋處理自己將軍,心裡都沒個數嗎?晚清最富庶的地方、最先進的地方、財政、軍隊,全都是這幾位漢人把握著。實際上曾、左、李、張、袁這些人想推翻清朝那是絕對有這個實力。但他們不但不反,而是安心的當臣子。為啥?服氣!曾國藩對慈禧的評價是:女中堯舜。

    清朝的新軍不要滿人,而朝廷允許,憑這一點也足以證明當時朝廷對漢人的信任是超乎想象的。不論是慈禧還是她的政敵肅順,都有一個共同點:不信任滿人,重用漢人。

    歷史中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清末的軍隊裡洋人教官很多。換成現在,部隊裡請美華人當顧問,你敢想象嗎?當初清朝的開放程度也是要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的。

    晚清,不但沒有防漢,而且是重漢。重臣,都是漢人。榮祿、僧格林沁這屬於保鏢性質。戰略上的大事,還得曾左李之流。但站在清朝的角度看,這確實是個錯誤。

    清朝是怎麼亡的?這事兒很容易被人故意一筆帶過,模糊過去。

    英法聯軍沒滅亡大清朝。太平天國、義和團、白蓮教、八國聯軍、日本人沒滅亡清朝。恰恰相反,這些災難清朝都挺過去了,國家已經向穩定方向發展。後來武昌起義,這被後人冠上了滅亡清朝帽子。武昌起義才鬧騰多大點兒地方啊,連太平軍的零頭都不到。武昌起義沒滅亡清朝。

    這是清軍!

    袁世凱的北洋軍如果效忠朝廷,滅了武昌義軍那是玩一樣。

    是袁世凱利用武昌起義,自己在北京逼清帝退位。武昌起義只是個:理由。僅此而已。滅亡清朝的就是袁世凱,一人。慈禧一死,溥儀小孩當皇帝,隆裕太后聽政。大清朝就剩下這孤兒寡母娘倆,袁世凱隨便嚇唬幾句,然後又開出比較豐厚的撫養費,隆裕太后女流之輩,一看錢還不少,抱孩子撤了。大清朝滅的就這麼簡單。

    沒有武昌起義,袁世凱隨便編個哪個地方鬧鬼,照樣把清朝推了。

    晚清,不是防漢,而是對漢太依賴了。把軍政大權都交到了漢臣手裡。慈禧死後,壓不住了。如果當時慈禧能防備點,讓滿人當新軍統領,大清朝是不是還能挺幾年?嘿嘿。

    然後清末還有一波人挺有意思:翁同龢、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他們是啥人?帝黨。百日維新的骨幹。也是一水的漢人。百日維新誰主持的?光緒皇帝。不但是慈禧用漢人,肅順用漢人,光緒皇帝想幹點事,也全用漢人。康黨的人跟慈禧不對付,那對皇帝可絕對是忠心耿耿。

    還有著名的留美幼童,大清朝挑出了120個小孩送到美國去學習西方文化知識。這是啥?這是帝國未來的希望。全是漢族孩子。建海軍,派到外國軍校學習的,也全是漢人。

    晚清說的有點多,清初咱就少談幾句:

    當初在關外就有漢八旗,然後是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三順王,大名鼎鼎的吳三桂,祖大壽,文官有范文程、洪承疇。入關以後是李成棟之流的幾十萬明軍加入清軍。康熙平定三藩,統一臺灣,靠的也是漢軍。滿洲八旗才幾萬人?對不對。

    清朝給吳三桂這些人是封了王的,而且是最高級別的親王。從秦始皇到清朝滅亡,朝廷不要說給異族,就是給異姓封王的有幾個?韓信不也才混個淮陰侯嘛。清朝對這些人也是夠意思的。

    我看有人說清朝給滿人多少多少的官職,比漢人多。這麼說,弟弟你就是糊塗了。清朝那些在關外起家,跟努爾哈赤、皇太極出來打天下的老幹部以及他們的後代也是要安置的,這都是沒辦法的事。像養八旗子弟,都是一回事。花錢買他們個消停。這些人的爺爺、爸爸不要命打下的大清江山,朝廷卸磨就殺驢是不是也說不過去?而安排這些人,那就得來個編制。

    但真正辦事,朝廷從來用的都是漢人。你想讓漢人給你效力,那你就得放權,這是必然的。你不放權,他辦不了事。從清初的吳三桂到清末的袁世凱,他們都有兵權。

    如果咱們較真的說滿清防漢,也沒什麼問題。過去的帝國家天下,連兒子都要防著,自己的武將更要防,何況異族了。只不過,清朝皇家和漢族大臣的友好程度,肯定要比一般的朝代高。比朱元璋和他的大臣們的關係要和睦的多!是不是?

    最後大清朝滅亡了,不也是辮帥張勳鬧著要復辟嘛。八旗子弟都不管這閒事,還得是漢家忠臣來張羅。

  • 5 # 手機使用者4205621585

    應該是,因為漢人掌握了大量先進技術且人員較大較多,只有挑逗漢人之間衝突鼓勵漢官貪汙受賄讓人民對漢官反感而滿清又從中調和讓漢人保持平衡對立,這樣清政府就安全了。

  • 6 # 做人要認真點

    不是防漢,漢人本身就是被壓迫民族,因為漢人本身就沒有民族認同感教育,所以很多漢人為了吃飯很願意為統治者服務當幫兇。一同壓榨漢人普通百姓。

  • 7 # 無法超越的足跡

    清朝入關開始到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清朝存在的時間接近三百年的歷史,想比於其他朝代來說清朝其實算是比較長了,也算是比較成功的,只是由於政策因素導致封鎖國門而最後影響了國家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受到壓迫和屈辱,這是讓很多人內心對清朝非常不滿的地方。

    清朝的統治者是滿人,而滿人的前身是女真族,長期居住在黑龍江吉林一帶,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脫離了明朝的統治,明朝政府當時多次攻打後金想收腹,但是都已失敗而告終,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改國號為大清,開始了滅亡明朝的戰爭,隨後李自成攻入京城而鎮守在邊關的吳三桂以為明帝報仇為由放清軍入關,開始了統一的腳步。

    清朝自康熙雍正以及乾隆前期比較鼎盛的,國力得到了不小的恢復,但是到晚清時期清政府腐敗,國力衰退導致了內憂外患,最終在動盪的年代結束了長達296年的統治,而在清政府統治的年代滿清對漢人的態度是如何的呢!

    在清軍入關的時候,為了有利於統治漢民,清朝實行了剃頭留辮的做法,男性從老到小沒有一個人可以例外,而在實行的初期還遭到了非常大的抵抗,還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清軍給於了強行的鎮壓,無數人因為反抗而受到殘忍的虐殺,在剃頭制度上面做的非常的嚴格,剃髮留辮易服成為了強制執行的規矩,這也是針對管理漢人的第一步,想從內心上征服漢人。

    還有為了防止叛亂,清朝還在文字上面進行了嚴格的管制,這也是清政府想從思想上面對漢人進行滅殺反抗的心態,滿清政府在漢人的文字裡面找出一些對清政府不恭敬的文字,怕漢人用這些文字來做一些對清朝不利的事情,甚至還殺死了一大群的文人做為警告,一旦發現漢人的文章裡面有“明”“皇”等字,幾號就是屬於大逆不道圖謀不軌,要滅門的。

    當然在清朝初期清政府對漢人的高壓政策目的就是為了從根本上去統治漢人,而在前期局勢剛剛穩定的時候清政府在對漢人的用人制度上面其實並沒有給太大太有權利的官位來坐,而是隻給一些沒有實權的小官位用來安撫漢人,在清朝初中期開始滿清政府為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以便利用這些人來管理國家,所以沿用了科舉制度,當然在漢人得到重用的時候基本上是滿清中晚期的時候,漢人在朝內開始有地位,比如乾隆年間的劉墉,還有紀曉嵐,以及後來的曾國藩李鴻章等,都是比較有名的,而特別是曾國藩和李鴻章可以稱作實權人物,這也是後期滿清對國家控制力不足的無奈之舉。

    客觀的講滿清政府在民族矛盾的處理上還是比較成功的,對於民族矛盾其實是世界性的問題,滿清政府在接近三百年的統治裡面能做到這樣其實已經算成功,並非完全的打壓,還懂得拉攏,所以才有了幾百年的基業沒有走上元朝的道路。

  • 8 # 銀河淘玉

    除了“防漢”還有“限漢”。限制任何漢人的權力。就算對所謂親信漢族大臣也並不真的信任。限制漢族人開發東北,新疆等邊疆。制人民始終生活在貧困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銀行的樓那麼高,一個銀行沒多少人幹嘛要那麼大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