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今天我就來講講,這段有點混亂的歷史。

    《貝吉多傑行刺朗達瑪圖》壁畫區域性

    一、朗達瑪繼位和被刺的年代謎團

    射向朗達瑪胸口的鐵箭,終結了他的生命,也在無意間終結了吐蕃王朝的統一政權。

    朗達瑪死後,王權空置,各大豪們為了利益,在吐蕃國內狼奔豕突、你爭我奪。

    數十年間,吐蕃大地上烽煙處處,國家統治崩壞殆盡,不堪忍受的屬民紛紛暴動,將一度強橫的大帝國徹底送入了深淵。

    關於末代贊普朗達瑪身上的謎團,除了上一篇述及的以外,還有他究竟何時繼位、何時被刺,也被學者們長期爭論。

    對於這兩個問題,藏文史料中有多種互相矛盾的記載,並因此出現了各種推論。

    《賢者喜宴》記載,朗達瑪於鐵雞年(841年)登基,時年39歲,在位6年,於火虎年(846年)被弒,享年44歲。

    《佛教史•大寶藏論》、《漢藏史集》、《紅史》等史籍,對朗達瑪登基時間,也均一致認為是在鐵雞年。

    但《青史》和《吐蕃王統記》,卻不這麼認為。

    《青史》記載:“丙辰年(唐文宗開成元年,8 3 6年)藏王逝世,於當年由藏王小兄弟薩達漠(朗達瑪)繼承王位。”

    “辛酉年(會昌元年,8 4 1)朗達瑪執政到此為止。朗達瑪即是辛酉年毀滅佛教,而立即遭到貝吉多傑(吉祥金剛)將他殺死。”

    在漢地史料中,《資治通鑑》、《新唐書•吐蕃傳》則記載,“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贊普死,論贊熱等來告,子命將作少監李憬吊祠。”

    考慮到拉薩到長安的路程,吐蕃告喪的使臣一般都是隔年才能趕到長安,這就意味著,贊普死於會昌元年(841年)。

    但也有學者認為,這段記載中的“贊普”應該是赤祖德贊,也就是熱巴巾。

    如果依照這種說法,熱巴巾去世於841年,那朗達瑪繼位的時間,便和《賢者喜宴》等書記載的年代相吻合了。

    但在唐史中,還有一份不經常被人注意的詔書。

    唐武宗會昌四年(公元844年)3月,李德裕為武宗撰寫的《賜緣邊諸鎮密詔意》一文中提及,“今吐蕃未立贊普已是三年”。

    以此時間上溯三年,贊普去世的時間,恰好是吐蕃使臣前來告喪的會昌二年(841年)。

    如果當時去世的是熱巴巾(赤祖德贊),那“贊普未立的三年”便無處安放了。

    因此,目前學界基本認定了唐史標定的年代,即朗達瑪被刺的年代為公元841年(唐武宗會昌元年)。

    這一年,也成了吐蕃王朝的終結點。

    那朗達瑪又是何時被推上王位的呢?

    這就涉及到熱巴巾(赤祖德贊)去世的時間問題了。

    藏文史料《布頓佛教史》、《賢者喜宴》、《雅隆佛教史》、《漢藏史集》在此問題上觀點相同,“藏王(赤祖德贊)三十六歲時,於辛酉年(841),巴嘉垛熱和厥若勒扎二人下了毒手,擊斷藏王的頸骨,使其臉面扭向後頸而死。”

    只有藏文史籍《青史》的記載與之向左,“熱巴堅,辛丑年(821)與唐會盟於長安,壬寅年(822),盟於拉薩,癸卯年(823)立會盟碑於大昭寺前。從壬寅起,過十五年的丙辰(836),熱巴堅卒。又從同年起至辛酉年(841),朗達瑪在位,大滅佛教。”

    藏文史料說法不一,我們來看看唐史是如何記載的。

    《資治通鑑》記載:“是歲(開成三年,即838年),吐蕃彝泰贊普(即熱巴巾)卒,弟達瑪立。彝泰多病,委政大臣,由是僅能自守,久不為邊患。達瑪荒淫殘虐,華人不附,災異相繼,吐蕃益衰。”

    考慮到在唐蕃二百餘年的交往史中,兩國使臣互訪多達一百九十餘次,每有君主駕崩遣使弔唁已成慣例。

    加之,吐蕃王朝時期實行的是十二生肖紀年方式,年表比較混亂。

    一般唐史有記則以唐史紀年為準。基本可以確定,最後一任贊普的交接點應在836-837年間(唐文宗開成年間)。

    之所以,要仔細論述朗達瑪被刺的年代,一方面是因為這是吐蕃王朝最重要的時間節點之一。 另一方面則是,這個時間節點關係著其子沃松的生年。

    二、雲丹與沃松的身世謎團

    幾乎所有藏文教法史料中都記載著,沃松為朗達瑪遺腹子,生於朗達瑪被刺的次年。

    按《賢者喜宴》的記述他生於火兔年(公元847年),39歲時的木蛇年(公元885年)去世。

    但封存在敦煌藏經洞內的藏文文獻中,有一篇沙州(敦煌)僧人的祈願文,“鼠年(公元844年)六月初八日,為王后贊蒙朋、王子頗章沃松的功德,由沙州兩部僧伽…”。(《天子墀沃松贊母子祈願文》)

    也就是說,公元844年,沃松不但已經出生,甚至連尊號都有了。

    在此祈願文中,稱沃松為“頗章沃松”。

    “頗章”一詞,在藏文中有“宮殿”之意,可以引申翻譯為“殿下”。

    其後,文中又稱其為“天子赤沃松贊”。這說明,他已登基為贊普,“赤沃松贊”是其尊號。

    敦煌的藏文祈願文,首先推翻了《賢者喜宴》中關於沃松生於火兔年(公元847年)的記載。

    同時也從側面反證了,《賢者喜宴》中所述,朗達瑪執政年代是公元841至847年間,以及《娘氏佛教源流》所記載的,朗達瑪執政時期是841至 845年,所言不實。

    有趣的是《娘氏佛教源流》說,沃松生於水陰豬年(公元843年),這和敦煌祈願文的年代倒是能吻合,但又反過來,否定了“遺腹子”說法。

    結合各種漢藏史料,我們大體上能斷定。朗達瑪被刺時,確實沒有子嗣。但側妃蔡邦氏應有孕在身,也就是說朗達瑪至少有一個遺腹子。

    如果朗達瑪只有這一個兒子,或者朗達瑪晚死一年,再或者沃松早生一年。可能吐蕃王朝的歷史就要改寫了,根本不會有云丹王子出現的機會。

    但歷史,真沒有這個叫“如果”的東西。

    事實上,朗達瑪不止沃松這一個兒子。或者說,有人認為朗達瑪不應該只有一個兒子。

    這世界上的事兒,有時候選擇多了,真不見得是件好事兒。

    面對有孕在身的側妃,長妃那囊氏心裡很不爽。

    於是,毛氈成了朗達瑪的兒子,她也聲稱自己有孕,躺在宮裡“安胎”。

    那囊妃的哥哥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兒,但為了“外甥未來的地位”,他不停的大臣們中間穿針引線,尋找合作者。

    蔡邦妃一看情景不對,連夜逃出那囊家族的勢力範圍拉薩河谷,一溜煙奔回了家族老巢——雅礱地區。

    雍布拉康

    等蔡邦妃在雍布拉康生下了一個王子,因擔心有人暗害,夜裡在孩子身邊遍然燈火。

    孩子因此得名“沃松”意為“燈光守護”。這便是敦煌祈願文中的“赤沃松贊”,可以譯作“光護王”。

    沃松剛剛出生,那囊妃就知道了,她馬上把毛氈卸了貨,抱著一個孩子出來見大臣,聲稱是昨晚生的。

    關於這個孩子的來歷,諸史眾說紛紜。

    《新唐書。吐蕃傳》記載:“(達磨)無子,以妃兄尚延力子乞離胡為贊普,始三歲,妃共治其國。

    也就說,唐史認為這個孩子是那囊氏兄長的兒子。

    而五世達賴喇嘛所著的《西藏王臣記》則記載:“正妃買了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來給眾人看,說是她昨天生下的。”

    薩迦·索南堅贊所著的《王統世系明鑑》則書載:“長妃亦買一乞人初生之子,抱於懷中,偽稱吾所生也。”

    《賢者喜宴》中則認為,這個嬰兒也是王室之子,只不過不是朗達瑪親生而已。

    也就是說,長妃那囊妃懷中的嬰兒,來歷有至少有乞丐之子、窮人家之子、王室宗親之子和妃兄尚延力之子四個說法。

    但不管哪一種,沒一個認為他是朗達瑪親生,都認為是個“山寨”的。

    其實,吐蕃朝中的大臣心裡也清楚。

    那囊妃抱著孩子出來時,大臣們一看,這孩子也太牛了吧?乳牙都長出來了?!

    您還說是昨晚出生,這不侮辱大夥智商嗎?!

    但拳頭大的人說話算數,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大臣們都耷拉著腦袋不吱聲,也不說是,也不說不是!

    不過,眼裡也有不揉沙子的。

    《資治通鑑》記載,時任大相韋•達納堅怒了。

    他痛罵抱著嬰兒的那囊妃:“贊普宗族甚多,而立那囊氏子,華人誰服其令,鬼神誰饗其禮!國必亡矣。此年災異之多,乃為此也。老夫無權,不得正其亂,以報先贊普之德,有死而已!”

    言畢,以刀割其面,血流滿襟。

    從他這段話裡可以讀出兩個內容:

    1、他顯然不知道沃松出生的訊息;

    2、吐蕃贊普沒有子嗣,可以傳續王族之子。

    那囊家族一看有人挑頭反對,使兵攻破其莊園,誅韋•達納堅,並滅九族。

    滅族之禍落下來,大臣們更不吱聲了。

    但他們也挺逗,堅持認為這孩子必須叫“雲丹”,意思為“母后堅認”,就是“他老媽堅持認定”的意思。

    隨後,雲丹被抱上王座,群臣上尊號為“赤德雲丹”,唐史稱“乞力胡”。

    前面我說過,唐蕃200多年的交往史上,不光打了190多場戰爭,使臣互訪多達290多次。(譚立人、周原孫—《唐蕃交聘表》)。

    唐朝得知朗達瑪去世的訊息後,派少監李憬赴藏弔唁。843年三月,李憬到達拉薩,當時吐蕃大臣已擁立了一個大約三歲的男孩做了贊普。

    《資治通鑑》對此的記載為:“達磨(朗達瑪)卒,無子,佞相立其妃綝氏兄尚延力之子乞離胡為贊普,才三歲,佞相與妃共制國事,吐蕃老臣數十人皆不得預政事。”

    由此推辭,李憬在拉薩見到的新贊普,應該是雲丹。

    但問題是,山南雅礱那邊,還有個根兒正苗紅的兒子呢。

    蔡邦氏家族見雲丹被那囊氏扶上了王座,當然不願意了。我這個才是正宗的天神後裔,硬邦邦的嫡系傳人,哪能讓一個“山寨貨”當贊普?

    於是,沃松在雅礱雍布拉康嗣立贊普。吐蕃大地上,出現二王並立的局面。
  • 2 # 我沒忘記home

    朗達瑪的上臺和遇刺都是“佛笨之爭”的縮影,公元838年,吐蕃贊普赤祖德贊在838年被大論韋·甲多熱謀殺,朗達瑪繼位,群臣上尊號烏東贊。朗達瑪上臺後下令禁止佛教,藏傳佛教僧人拉隆·貝吉多傑於843年喬裝為苯教徒,在朗達瑪於大昭寺前看《唐蕃會盟碑》時用箭將其刺殺。

    附圖,拉壠貝吉多吉

    佛笨之爭

    吐蕃王朝時期的西藏一直處於本土的苯教與新傳入的佛教兩股勢力的爭鬥之中。佛教最初傳入藏區是在公元7世紀中葉,當時吐蕃王朝的贊普松贊干布先後迎娶尼泊爾毗俱底公主(藏名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佛教也從中國和印度兩個方向傳入西藏。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佛教都沒有成為藏區的主流宗教,產生於青藏高原本土的苯教佔據絕對優勢並在政治上有極大的影響力。

    赤松德贊繼位之後,為了加強王權而大力扶持佛教勢力,他透過佛苯辯論的方式將佛教定為國教,苯教因為沒有成型的教義而在與佛教的鬥爭中落敗。赤松德贊迎請寂護大師以及弟子蓮花戒入藏,建立了吐蕃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奠定藏傳佛教的基礎。寂護大師返回印度後,繼而入藏的蓮華生大士開創了西藏密宗。這是佛教傳入西藏的第一波活動,宗教史學者將其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

    不甘失敗的苯教徒參考佛教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但被赤松德贊認為是褻瀆國教,從而禁止苯教的傳播,苯教徒遭到大肆屠殺和流放,苯教活動開始轉入地下和邊遠地區。此後的數代贊普都延續了這一政策,赤德松贊和赤祖德贊在位期間,更是在政務九大臣之上設定“僧相”一職,將佛教僧侶的地位置於世俗貴族之上。

    “朗達瑪滅佛”

    吐蕃末期,苯教勢力佔據上風。會昌元年(841年),朗達瑪下令禁止佛教,史稱朗達瑪滅佛。在這個時期,寺廟被毀、佛經被焚、僧人被迫還俗或殺害,這使得藏傳佛教在往後的百年間陷入了黑暗期。如果從宗教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藏傳佛教“前弘期”的結束。

    朗達瑪是赤德松讚的次子,據藏文史料《賢者喜宴》記載,赤德松贊死後,由於長子藏瑪早已出家為僧,朗達瑪本性頑固,遂由三子赤祖德贊繼位。赤祖德贊篤信佛教,導致政權由僧人把持,這引起部分大臣的不滿。大論韋·甲多熱先誣殺王子藏瑪和擔任大論一職的僧人缽闡布雲丹,後在838年謀殺赤祖德贊,擁立朗達瑪繼位。

    根據《新唐書》的記載,朗達瑪酷愛打獵、酗酒、好色、殘暴,執政的韋·甲多熱為削弱僧侶的勢力慫恿朗達瑪禁止佛教。當時吐蕃經常發生霜、雹、瘟疫等天災人禍,朗達瑪遂於841年以佛法觸怒天神為由下令禁止佛教,並強制推行苯教。佛教勢力因此受到沉重打擊,為了阻止滅佛行徑,蓮花生二十五弟子之一的高僧拉隆·貝吉多傑決定刺殺朗達瑪。

    朗達瑪遇刺

    會昌三年(843年),貝吉多傑化裝成苯教徒,從隱居之地葉爾巴扎拉前往邏些求見朗達瑪。貝吉多傑覲見朗達瑪時,朗達瑪正在看《唐蕃會盟碑》。貝吉多傑第一拜時在袖子中張開射箭的扳指,第二拜時將箭裝上弦,第三拜時囗中朗誦:“風環地,地環水,水滅火,金翅鳥勝水龍,金剛石穿寶石,天神制阿修羅,佛陀勝獅子王,我亦如斯殺非法之王。”並將箭射出。箭射中朗達瑪的眉宇中間,射穿其頭骨,朗達瑪當場斃命。

    朗達瑪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俄松和雲丹為爭奪贊普之位爆發了被稱為“伍約之戰”的內戰,掌握軍權的將領也隨即發生混戰。鹹通十年(869年),吐蕃爆發臣民大反叛,起義軍發掘贊普陵墓,屠殺王室和貴族,吐蕃王朝徹底崩潰,西藏進入分裂割據的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腦梗塞發生前,身體會出現哪些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