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悠遊閭春暉

    屢遭後世史家詬病的明朝成化年間西廠首領汪直,確實有著近乎傳奇的一生。他本是廣西瑤族人,根本無緣接近朝廷。但世事弄人,其父祖參加了大藤峽瑤族叛軍,遭到了明朝軍隊的殘酷鎮壓,族滅家亡的汪直由於當時尚為幼童,故得以保住性命,但也被強制淨身後送入後宮,先是伺候萬貴妃,因年少聰慧,被提拔為御馬監太監,得以被明憲宗皇帝認識。

    明憲宗由於在幼年時遭遇父皇滯留瓦剌,叔父景泰帝掌握權柄後,對其多加苛待,廢除了太子名分,幾遭不測。因此,當明憲宗承繼大統後,一直對大臣、身邊的宦官、宮女等都不信任,甚至對原有的特務機關東廠和錦衣衛也抱有懷疑態度,在這種情況下,汪直等幾個憲宗的心腹則就被賦予了偵測百官和社會的職能。

    與另外幾人不同,汪直似乎天生具有做密探的能力。據《明史記事本末》記載,汪直常常身著便衣,裝扮為各種社會人物,混跡於市井之中,與各類人物接觸訪談。其密奏的內容,上至妄議朝政的百官、宮廷風韻的傳聞,下到百姓鬥雞走馬的隱私,可說是無所不有。令困居深宮的憲宗皇帝大為欣賞,更因汪直幾次直接參與偵破欽案,大得皇上歡心。

    對比之下,明憲宗對於以尚銘為首的東廠—錦衣衛機構按部就班的工作風格感到厭倦,遂力排眾議,堅持設立了連東廠都在其監視之內的西廠特務機構,而汪直這個瑤族遺兒就成了這個機構首領的唯一人選了。

  • 2 # 小院之觀

    一般來說,認為明朝有四大權宦,也就是四個有名的大太監: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這四人也是著名的奸宦,歷史上似乎是定性了,事實果真如此嗎?今天小院就聊一聊其中的汪直。

    明朝太監在影視中的形象

    汪直的年齡

    汪直的年齡,並沒有確切的記載,只知道他是大藤峽瑤人,在成化三年時以幼童身份被俘入宮。幼童是指大概的五六歲的兒童,而到了成化十三年,汪直就奉命提督西廠,也就是說,他擔任西廠廠公之時,年齡是在14-16歲左右。汪直掌權時間並不太長,成化二十年,他就被貶南京,推算起來,這個時候他最多也就二十三歲。十六歲提督西廠,二十歲權傾天下,二十三歲被貶,短短六七年間,這如同過山車一般的遭遇,汪直到底經歷了什麼?

    汪直的事蹟

    知道了他的年齡,我們再來看他做的事情。歷史上對汪直的評價以惡面居多,他的主要惡行應該是屢興大獄、嚴刑峻法、結黨專權、縱容黨羽等等。總之,他就是個無惡不作的權宦。在明史記載中,導致汪直權傾天下的是這麼一件事:兵部侍郎馬文升方撫諭遼東,直至不為禮,又輕鉞,被陷坐戍,由是直威勢傾天下。

    兵部侍郎是個正三品的官職,太監雖然沒有品,但汪直是御馬監大太監,御馬監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簡單說,他就相當於掌握著現在的中央警衛團加國資委兩個部門的權力,同時還提督西廠,這樣的地位,連內閣首輔都要禮讓三分。

    而汪直到遼東又是奉詔巡邊,相當於是欽差。從身份上來說,以禮相待是應該的,即使馬文升與汪直有嫌隙,在場面上也應該客客氣氣,不該失了禮數。汪直肚裡並不能撐船,當然會找機會報復。或者說,換位思考一下,汪直找機會報復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任何人在官場上都會找機會結黨,而排除異己,更何況你馬文升表現得這麼明顯,如果有朝一日我汪直失勢或者犯錯,你參上一本,豈不是吃不了兜著走,所以這種可能必須消除在萌芽中。

    一件事顯然不夠,再來看看汪直還做了哪些事,篇幅考慮,簡單說三件事。

    南京鎮守太監覃力朋,也算是太監中的三號人物,手眼通天。成化十四年時候,他從北京進貢回來路上,帶了近百船私鹽想要回去販賣,古時候,私鹽的利潤有多大大家都知道。路過武城縣時,被一位姓範的典吏攔下來盤問,覃力鵬大怒,痛打了範典吏還射死他一名手下。訊息傳到汪直處,汪直立即將覃力朋逮捕並且要將其論罪處斬,最後覃力朋得以倖免,但汪直的品牌已經打響。

    嘉興知府楊繼宗被稱為成化第一清官,趁他進京述職的機會,汪直想跟他拉拉關係,誰知被一口拒絕,按照對奸臣的認定,汪直似乎應該尋機報復。但在隨後朱見深與汪直的一次談話中,談到了官員清廉的問題,汪直回答得很老實也很實在:當下天下官員不貪財的,只有楊繼宗一人。

    建寧衛指揮楊曄,是功勳老臣三楊之一的楊榮曾孫,與其父楊泰橫行鄉里,搞出了人命,事主層層上告,兩人害怕,躲入京城,藏在姐夫董璵家裡。他們在京師大把花錢打點,想要打通關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他關節都打通了,就是過不了汪直這一關。汪直早就聽說楊泰父子不法,得知他們躲到了京城,當即下令西廠將他們逮捕歸案。

    進了西廠監獄,不受刑是不存在的,酷刑之下,楊泰楊曄父子無法忍受,案件來龍去脈很快被查清。楊家父子被判斬首,幾位庇護與同謀的官員也被貶官或流放。楊曄案其實是一起典型的官員家族涉黑案,其中包括了走私、行賄、黑社會、包庇等罪行,牽扯人員眾多,影響很大。汪直使用自己的霹靂手段,短時間迅速清查案件,表現出了能力。

    以上三件事,都記載在史料中,大家很容易就可以自己查到,但其中隱藏著什麼資訊或者說明什麼問題,值得分析。

    覃力朋案,許多人說是汪直為了立威而辦的一件大案,但要知道,在已經有了東廠和錦衣衛的情況下,朱見深為何還要下令設立西廠?這才是背後的原因。汪直所作的,只是在其位謀其職,是其職責所在,覃力朋本身不法在先,仗自己威視橫行,而這種人,正是西廠要首要打擊的物件,這件事,本來就在汪直職權範圍之內,是他該管的,不搞你搞誰?

    楊繼宗一事可以從另一面看出汪直的為人,把楊繼宗與上面說的馬文升對比一下。馬文升可以說是目無禮數,向汪直公然宣戰,既然表面上的和平都無法維持,那就只好成為對手,既然成為對手,那無論什麼結局馬文升都只能接受。

    楊繼宗不同,他只是進京述職,與汪直並無其他衝突,而他拒絕汪直的示好,說是潔身自好也好,自命清高也罷,只是在非正式公務場合的個人喜好,這點是他的自由。就好比如今的職場,作為一個領導,不可能做到人人都喜歡,但在其手下,正常工作必須完成,工作之外,個人喜好是每個人的自由,領導也無權干涉。比如領導今天請你吃飯,但你不想去,找個理由拒絕了,領導如果要給你小鞋穿,說明這個領導不如汪直。

    而楊曄案,其實是很有挑戰性的一個案件,楊家世代高官,勢力盤根錯節,根深蒂固。楊榮雖然去世多年,但他的門生故吏依舊遍佈朝堂內外,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代表著文官群體,敢於觸碰文官群體的利益,汪直的做法是相當冒險的。

    果不其然,文官集團感受到了汪直的威脅,或者說感受到了西廠的威脅,開始反撲。大學士萬安、劉翔、劉吉、兵部尚書項忠等聯合六部眾臣聯名上書請求撤罷西廠。壓力之下,明憲宗無奈只得關閉了西廠,汪直任然回到了他的御馬監工作。不過沒多久,憲宗就感覺到了沒有西廠帶來的不方便,於是復設西廠,汪直仍出任廠督。

    皇帝真有那麼傻嗎,不惜得罪文臣集團還要讓西廠開張?說明什麼呢?

    舉個例子,就拿上面的楊曄案來說,朱見深其實自己也心知肚明,這是一起惡性黑社會團伙惡案件,並且問題由來已久。不過就算皇帝想剷除這個團伙,也是有心無力。為什麼?因為既然是團伙,就有其背後的勢力,而楊曄團伙背後正是盤根錯節的文臣集團,這是明朝最可怕的勢力,危害遠甚於所謂閹黨、蒙古、女真等,而由汪直出面來動手,皇帝就可以躲在背後,由汪直替他背鍋,皇帝就不必直面群臣的憤怒。

    軍功章上的汪直

    汪直的才幹,並不僅僅表現在搞間諜工作上。事實上,他在軍事上表現出來的才能與取得的成績,遠遠超過了他在特工戰線的成績。

    “直年少喜兵”,或許對於汪直來說,真正隱藏在心中的,還是在沙場建功的夢想,雖然他只是一個太監,但這種夢想從未泯滅。對於這個這個年方十六歲的弱冠少年來說,像霍去病那樣北逐匈奴,封狼居胥,才是他的終極理想,不過他的殘缺之身讓這麼的目標顯然變得不可能,不過沒關係,還有韃靼,還有女真可以成為對手,當他有能力時,他就要開始努力將其實現。

    首先他是明朝武舉制度的具體執行者。明朝很早就有了武舉制,但一直只是個形勢,沒有具體的執行制度與規範,直到汪直建議以文科為例,設武科鄉、會試等,武舉制度才算有了規範,可以真正為國家選拔軍事人才,並從此卓有成效地執行了下去。

    汪直並不是只會落實制度,他立下了真正的戰功,這就是著名的“成化犁庭”。

    建州女真自從明英宗時代就開始不安分起來,成化三年時候,朱見深命大將趙輔率軍五萬,兵分三路進剿,朱見深下令“搗其巢穴,絕其種類”,可見其之狠,最後建州女真兩個首領李滿住和董山都被殺,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董山就是努爾哈赤的五世祖,也即曾祖父的爺爺。當然這些細節,我們在《明史》裡都是看不到的。

    到了成化十五年時候,休養生息了十幾年的建州女真又開始侵犯邊境,朱見深是個徹頭徹尾的鷹派,一次進剿不行,那就再來一次。成化時期,共有三次進剿女真,這次是最狠的一次,由汪直監督軍務,撫寧侯朱永為總兵,巡撫陳鉞參贊軍務,統帥大軍,征剿建州。這次遠征,汪直是實際上的統帥,戰果是這樣的,十二月,汪直等上奏報捷:“建州賊巢在萬山中,山林高峻,道路險狹。臣等分為五路,出撫順關,半月抵其境。賊據險迎敵,官軍四面夾攻,且發輕騎焚其巢穴。賊大敗,擒斬六百九十五級,俘獲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餘寨,獲牛馬千餘,盔甲軍器無算。”《憲宗實錄》

    同樣的,戰爭細節我們在各種史料中都難以看到,原因和上面說過的一樣。雖然戰役具體細節不詳,但看事後的封賞可知一斑,

    擔任總兵官的朱永原為撫寧侯,此役後被封保國公,汪直加俸三十六石(明朝太監無品級可升,最直接的封賞就是加俸,三十六石相當於三級俸祿),並由此總督十二團營,成為第一個掌握禁軍的內臣。

    (直聽之,用撫寧侯朱永總兵,而自監其軍。師還,永封保國公,鉞晉右都御史,直加祿米。)

    如果說這個戰功還不夠大,不要緊,還有更大的。

    滿都海,在明朝史書上記載不多,在蒙古史料中卻是個傳奇人物。篇幅原因,滿都海的事小院就不多作講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她在蒙古史書中被稱為“黃金家族守護者”和“蒙古中興之母”,看她的稱號,就大致能明白是個什麼樣的人。

    滿都海對於蒙古部落來說是中興之母,對於明朝來說,她只是個韃酋,是個挑起邊患的首領。滿都海中興蒙古的志向必然與明朝掃平邊患的目標產生衝突,戰爭很快就來了。

    成化十六年,韃靼大舉入侵河套,汪直監軍,王越提督軍務,朱永任總兵官出兵抵禦。汪直探到蒙古王庭設在威寧海,於是派朱永領兵誘敵,自己跟王越率精兵兩萬,經過二十多天的潛行到達王庭所在地貓兒莊附近,趁天降大雪夜襲蒙古大營,大獲全勝,滿都海也在這次戰役中傷重而死。這是自成祖朱棣後,對蒙古絕無僅有的大勝利,此戰後,汪直加俸四十八石,王越以功封威寧伯,成為明朝僅有的三位以戰功封伯的文臣之一。

    第二年,還是汪直總督軍務,王越任總兵官,在黑石崖又大破入侵的韃靼。而這時候的汪直,是多大呢?僅僅20多歲...用現在的話來說,還是個小鮮肉...

    汪直的志向並不僅於此,《明史列傳 劉大夏傳》記載:太監汪直怙寵貪功,謀取交趾。有旨檢永樂間徵調故事,大夏匿之,事遂寢。

    成化間,有中貴迎合上意者,舉永樂故事以告,詔索鄭和出使水程。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檢舊案,不得,蓋先為車駕郎中劉大夏所匿。

    汪直想謀劃攻取安南(即今天的越南),重設交趾布政司。還想找出鄭和下西洋的資料,恢復明朝曾經的海權。

    這兩件事,如果能成功,在今天看來,其意義都無法估量。可是結果怎麼樣呢?文官集團怎麼能容忍這樣年紀輕輕的汪直就權傾天下,同時還能幹出他們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功業?所以,汪直贊同的他們必須反對,汪直的建議他們必須駁斥,於是,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汪直的下場

    成化十九年,汪直還只有二十幾歲,但已經在大明朝權力的最頂層之中站立了四年之久。高處不勝寒,在群臣的長期圍攻彈劾下,汪直最終被調任為南京御馬監太監,實際上是被貶黜了,之後降為奉御(六品),這就已經是相當於養老的待遇了。到了憲宗死後,弘治十一年明孝宗朱佑樘竟然希望重新起用汪直,當然遭到集體反對,最終沒有成功。但最後“直竟良死”,汪直竟然得了善終?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

    汪直當然並不是個完美的人,既然年紀輕輕就大權在握,年少氣盛免不了會犯錯,利用權力為己謀私肯定也是有的,但後世的評價,對他未免有些不公,把他與王振、曹吉祥等並列,實在是被黑得太慘。

    奸不奸,看其身後。明朝權宦很多,由於太監的身份,後世對他們的評價大多是自認為正義,站在藐視的立場。汪直曾手握大權,最後雖被貶南京,終究得以善終,且身後未被清算,光這一點,就比不少名臣都強上很多,也可看出此人之不凡。直竟良死?史官也無話可說,強如於謙、嚴嵩、張居正,結局甚至都不如汪直。

    說了這麼多,可汪直的後世評價為何如此不堪?從朱見深的角度看,汪直是他手中的一個工具,想要用他來擺脫從明英宗開始的文官集團獨大的局面,可惜失敗了。從文臣的角度看,汪直是個死太監,又想收割文官集團的既得利益,不黑他黑誰?從清朝的角度看,汪直是個死太監,又是自己祖上的死仇,既然滿清掌握了話語權,不黑他黑誰?

    說明了什麼呢?歷史的另一面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CF戰服(黑色城鎮)怎麼才能打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