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哪都通的螺紋鋼管

    海軍條約和最重要的一點,保密可以在服役後乃至戰爭時期取得巨大優勢,你大張旗鼓的建造,人家得到了訊息和情報就開始研究反制措施了,等你建造完成人家反制手段也研究出來了,要麼別人馬上開工按大和號的技術引數設計建造新艦艇,要麼人家研究新戰術,你一出來就失去了絕對優勢那你建造還有個屁用啊,沒達到目的啊。大和號直到被打沉了,美國的對抗戰艦蒙大拿還沒完成呢,最後直接取消了,真是戰列艦對抗美帝只能拿衣阿華湊合一下。不過都沒想到航母技術發展這麼快,大和號一下水就成了大和旅館了。出門就小心別被航母打成篩子

  • 2 # 響寶寶改二甲

    簡單來說就是想打個出其不意

    1936年日本退出倫敦海軍限制軍備的談判,日本海軍明確提出在西太平洋海上截擊假想敵美國海軍艦艇編隊的戰略。日本海軍在主力艦的數量方面無法同美國海軍抗衡,打算以單艦的戰鬥力來抵消美國海軍在數量上的優勢。新型戰列艦的設計任務開始於1934年。 1937年日本海軍制定了“第三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確定建造4艘大和級戰列艦:“大和”與“武藏”,設計師為平賀讓。 1940年8月8日“大和”下水,1940年11月1日“武藏”下水。在建造過程中日本採取了極為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得各國海軍很長時間裡無法掌握到大和級戰列艦的正確情報。另外,根據"04艦艇補充計劃"開工的該級三號艦“信濃”於1942年在建造中改建為航空母艦,四號艦(111號艦)在1940年11月動工,於1942年3月停工。

    舊日本帝國海軍(IJN)十分清楚自身的問題

    IJN在太平洋上只有一個對手——美國

    畢竟要知道在1936年時期,IJN的實力可以說全球前三

    能與其競爭的只有美國海軍和皇家海軍

    在1936年之前,世界上主要的海軍強國已經簽訂過例如《華盛頓海軍條約》《倫敦海軍條約》這樣的限制性檔案以控制各國海軍間的軍備競賽

    這兩個條約也算是成功的讓這些個締約國在1922年到1936年間安分了一陣

    但隨著第一次倫敦海軍條約的到期,締約五國在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談判期間出現了重大分歧

    1936年1月,日本退出裁軍會議

    而另一個締約國——義大利也並未在檔案上條約上簽字

    雖然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最後依舊有法、英與美三國政府所簽訂,但由於第三大海軍力量的日本退出了會議,本質上會議結果無法再有效抑制住各國軍事船艦的數量上限

    而此時,IJN的假想敵美國海軍已經展現出了可怕的實力

    雖然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規定簽約各國的主力艦(戰艦)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4英寸(最慘的條約受害者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1936年))

    但同時也規定了到1937年3月,假如日本與義大利不加入,主力艦的限定自動放寬到標準排水量4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

    這直接導致了美國海軍北卡羅萊納級戰艦,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以及衣阿華級戰列艦的誕生(是的,依阿華級的設計排水量為四萬五千噸,所以是條約型戰列艦)

    IJN早就已經考慮過這種情況的出現

    但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關係,原本用於替換舊型號戰列艦的“加賀級戰列艦”“紀伊級戰列艦”均取消建造,在締約前IJN只完成了兩艘“長門級戰列艦”的建造

    而且由於舊型號戰列艦的艦齡均已經接近20年,改裝得到的效果有限,不管怎麼考慮都不可能和條約失效後的新式戰列艦抗衡

    於是,以著對抗“後條約型戰列艦”(即第一次倫敦海軍條約失效後出現的新式戰列艦)為目的,軍令部向艦政本部提出並要求建造擁有“18吋炮(46釐米炮)8門以上、15.5釐米三聯裝炮4座或20釐米聯裝炮4座、速度達30節、續航距離以18節能航行8000海里”的大型戰列艦

    而該新型戰列艦的具體設計方針,於1935年(昭和10年)11月2日向艦政本部長中村良三海軍大將下達

    其成果就是“大和級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是以對抗“後條約型戰列艦”為目的誕生的,這就導致了一個矛盾

    日本的國力有限,戰列艦本身就費時費力費資源

    假想敵美國國力強盛技術先進,相較於日本有著數不清的優勢

    大和級如果沒有一個絕對壓倒性的指標的話,是不可能和國力強盛的美國海軍抗衡的

    也就是說,IJN無法以量取勝,只能靠質量來壓倒數量

    這也直接導致了大和級誇張的技術指標

    包括9門460MM主炮等遠高於其他國家的指標

    大和級的保密工作堪稱空前絕後

    由於預算規模是無法隱藏的,1936年(昭和11年)12月26日向第七〇次召開的帝國議會提交對新型戰列艦“A140-F5”共2艘(1艘9800萬日圓)的預算

    但是,由於不希望外國就預算的規模而推算到該艦隻的大小,因此在預算內另外加上了虛構的驅逐艦3只(1350萬日圓)及虛構的乙型潛水艦1/2只(609萬日圓),加起來其預算總共1億1759萬日圓,該筆錢實際上就是A140F5艦的預算

    但準備日後在大型水面艦只上使用的柴油引擎於潛艇母艦“大鯨”於測試時發生許多問題,最後的解決方法是使用最普通的蒸汽渦輪引擎

    為此原因,議會將A140F5的專用引擎改為蒸汽渦輪,其名稱亦改為第二次基本計劃“A140-F6”,並承認該計劃共1億793萬3075日圓(實際費用為1億2898萬3091日圓)的建造費用

    在該筆預算中,部分使用在改裝中的金剛型戰列艦“比叡”及航空母艦“飛龍”上

    雖然列強依然確信日本將會建造大和型戰列艦,可是他們推測其規模僅為搭載40釐米炮、重量為4萬5000噸級左右(頂多就跟依阿華級差不多)

    1937年(昭和12年)3月29日,將建造“大和”及“武藏”的計劃名由“A140-F6”改為作臨時使用的“第一號艦”及“第二號艦”

    8月21日,由米內光政海軍大臣下達大和製造訓令“官房機密第3301號”

    完成日期預定為1942年(昭和17年)6月15日。同年11月4日,於廣島縣吳市的吳海軍工廠造船船塢〔造船船渠〕開始動工。該幹船塢曾經建造過戰列艦“長門”及航空母艦“赤城”,這次因建造“大和”的關係而進行擴建,完成後長314米、寬45米、深11米

    當時為了不讓英國及美國知道建造中的“大和”己超越該國的戰列艦,因此成為機密並秘密地建造,連給設計者等人員的“辭令(任命狀)”亦在下達後即場回收

    (於吳海軍工廠作最後舾裝的“大和”(1941年9月20日)。圖片右側為航空母艦“鳳翔”,而在中央稍高位置、三號炮塔上方為食品補給艦“間宮”)

    據說最初海軍方面只有部分人知道正建造“大和”

    為了保持機密,在能俯視造船廠的地方都加上圍板

    而為了禁止外人知道船塢中軍艦的長度,就連船塢上也加上屋頂,亦在周圍加上經乾燥過的和棕櫚樹葉(唐棕櫚葉。經乾燥後可製成“帚”使用)

    從事建造的人身份被嚴密調查,向非直接相關人員只提供最低限度的情報

    而造船所本身亦執行著嚴謹的機密管制,在見到建造船塢的山上亦有憲兵駐守,不過,在海軍相關人士之間,建造這巨大戰列艦的事實是公開的秘密

    海軍兵學校學生乘坐練習機在“大和”上空飛行的時候,教官甚至向學生們作出說明

    可是,大和型戰列艦在建造期間所執行的機密保持措施,卻被很多建造艦隻的相關人員指責太過嚴厲

    其後在1940年(昭和15年)8月8日下水,儘管說是下水,但絕不是字面般如“武藏”從船臺這樣下水,而是在“大和”所在的船塢注水,再由拖船拉出來而已

    而且,由於保持機密,進水式(下水典禮)並沒有向外公佈,僅有高官100名及進水作業員1000名等監察著,因此世界第一的戰列艦的下水典禮顯得非常冷清

    本來是預定天皇陛下御臨出席下水典禮(“天皇陛下進水式御臨席”)的,但結果只是久邇宮朝融王大佐(皇族軍人)出席,而海軍大臣代理嶋田繁太郎海軍中將更只是低聲說出將暫稱“一號艦”的鉅艦正式命名為“大和”

    日本海軍命名船艦的慣例是由海軍省建議兩個艦名後再由天皇選定1個,不過除“大和”外的另一個候選艦名是什麼就不得而知(有一說法為“飛驒”)

    但究竟為何要這麼嚴密的措施?

    歷史學家一般認為採取如此保密措施的原因是怕美國得知日本擁有18英寸主炮的戰列艦後也建造同樣火力的戰列艦,從而在質量上趕超日本海軍

    這不難理解

    IJN考慮的十分明白,大和級註定是無法大量建造的,所以計劃里加起來就只有四艘

    而實際上建造過的只有三艘,建成的只有兩艘

    這和當時的日本國力有著直接的關係,戰列艦的建造所消耗的資源是十分誇張的

    IJN直到最後都希望和美國海軍來一次“日德蘭式”的海上對決,因為這樣才能夠發揮出大和級的價值

    雖然在大和號服役後珍珠港事件和馬來亞海戰已經充分的證明了戰列艦是無法和空中優勢抗衡的

    但IJN仍將大和級戰列艦作為王牌,放到最後沒辦法才令其出戰

    聯合艦隊甚至無權直接動用大和級作戰

    試想一下,大和級如果是公開建造的話會怎樣?

    美國和英國是肯定不會放任日本建造這種劃時代的東西的

    雖然後來航母代替戰列艦成為主力艦,但尚在建造時期的話美國和英國肯定會對大和級戰列艦的建造做出相應的反應

    也就是所謂的軍備競賽了

    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基本上就可以直接看做沒發生過,美國肯定會開始設計建造指標上相近的戰列艦作為迴應

    然後這個東西可能就會變成現實了(搭載457MM即18英寸主炮的戰列艦 俄亥俄號)

    雖然是遊戲YY出來的東西,但不難想象,美國肯定不會放任日本建造大和級戰列艦無動於衷

    不論以什麼形式,美國肯定會讓自己保持戰略優勢

    建造比大和級更強大的戰列艦就是最簡單的方法了

    雖然說美英法依舊簽訂了第二次海軍條約

    但如果得知日本人在造一艘怪物級的戰列艦,相信這三國都會重新考慮條約的指標

    美國如果對日本建造大和級戰列艦做出了相應的迴應的話,那大和級戰列艦的設計意義就失效了

    大和級戰列艦的指標是出於“質量壓倒數量”這個因素考量的

    所以18英寸主炮等空前絕後的指標才會出現

    因為假想敵(美國)沒有能與之抗衡的東西

    但如果公開建造,美國勢必會建造類似的戰艦作為迴應

    那麼“質量壓倒數量”就不存在了

    美華人從質量層面就縮小了差距,大和級的優勢便不復存在

    以日本的國力,根本不可能在數量方面取得優勢

    失去了優勢的大和級不符合日本海軍的作戰要求

    那麼只要美國不去建造和大和級指標相近的戰艦就沒事了

    所以才會出現空前絕後的保密工作

    只要保密工作做到位

    其他國家只能大概確定日本正在建造大型戰艦這麼回事

    根據各種線索大概也只能推測出一些模糊的資料

    實際上也的確是這樣

    實際上,美國海軍在設計依阿華級戰列艦的時候最開始考慮過12門16英寸/45倍徑Mark 6或9門18英寸(457毫米)主炮

    但在1938年3月31日會談決定了該艦還要更強的裝甲和更強的主機以達到南達科他級的27節速度後,18英寸炮方案被廢棄

    最終這個計劃變成了後來的蒙大拿級戰列艦

    但倘若美國確切地知道大和級的指標

    恐怕依阿華級就會變成9門18英寸主炮的方案以在面對大和級戰列艦時不會落入劣勢

    甚至可能在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和南達科他級戰列艦設計時就改變指標

    畢竟大和號戰列艦在1940年就下水了,這段時間差不多正好是北卡羅來納級和南達科他級的建造時間

    以上!~

  • 3 # 貓兒日記

    大和號戰列艦(英文:Battleship Yamato),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一號艦

    自己有時候弄不清楚

    如果始終以7:10作為出發點

    那麼

    除了讓自己的7更大外

    更重要的是不能讓美國的10更大

    帝國能有一點辦法讓7變成10

    但是沒有任何積極的方式

    能夠不允許美國在適當的條件下把10變成30

    相反 天皇的種種舉措反而促使著美國往50了走

    甲午 日俄

    都是跟2流強國比

    皇家海軍在亞洲能夠維持的兵力

    也是二流

    但是顯然

    日本就只有一點和美國進行一次全面戰爭的物質基礎

    這麼一點基礎還在中途島後

    幾乎完全的損失殆盡了

    而且也不能說二戰時戰列艦毫無用處,比斯麥號就是一個例子,而且,如果指揮得當,大和級戰列艦不會起不了什麼作用,原因只是,日本惹怒了美國這頭獅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多人練書法沒用,很多人有用卻失了書法精神,為什麼還要練、還鼓動人練書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