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自封“十全老人”的乾隆帝一生有哪些功績值得炫耀?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333019696

    首先乾隆皇帝在歷史眾皇帝中屬於多聞廣博的一位帝王,敢自稱為十全老人,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多才多藝,文武雙全的君主,十全包括自己的功績,而且高壽,執政時間久,有藝術鑑賞能力,有詩賦書畫的才能,這當然都是引以為傲的優點。十全 引自周禮 天官 恩師 中的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意思可以醫治十種不同病人為十全,也就是十全十美嘛,很完美,九五至尊之最高權力。

    康熙大帝為乾隆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平三番,除鰲拜,統一臺灣,抵制外侵,把蒙古收拾的不敢造反。到了乾隆帝這時,可以說比較高枕無憂,可是乾隆也是文武全才,相當了不起了。有點唐玄宗的味道,但是乾隆會武功。乾隆屬於文化型皇帝,命人撰著四庫全書,有功有過吧,收集了大量的書籍,也銷燬了大量禁書,甚至有文人收到牽連。編繪京城全圖,編修國朝宮史,對於宮廷歷史,制度,文化等做了詳述。

    興建皇家園林,很多很多,寧壽宮,頤和園,圓明園三園,靜宜園,靜明園還有幾個寺廟,大報恩延壽寺,佛香閣。詩賦書畫無一不通,他喜歡在宮中或者園林中鑑賞書法大家作品,並且在上面題字,蓋章,表示自己也很認同很欣賞,比如蘭亭序,李白,杜甫的詩了等等。對於國寶鑑賞和詩歌的保護和流傳也做出極大的貢獻,可以說痴狂,寫了很多文集,詩集,可謂達到了一有空就寫詩畫畫,舞文弄墨。

    減少農戶稅收,重視農業,鼓勵農民學習創新農業耕種技術。先後五次蠲免全國一年天下錢糧,三次免除江南漕糧,可以說乾隆比較體恤百姓,因為是乾隆盛世,也可以有這個條件去這樣做。統一了新疆和西藏,使得當時的中國再次恢復到國力強盛,疆域遼闊的狀態。修葺浙江海塘,修建海塘4000餘丈,可以抵禦海潮的侵襲。

  • 2 # 青言論史

    每次提到“十全老人”這個名號,我都想啐一口唾沫,呸!他也配叫十全老人!

    啐完以後,再說說這事。我們在這好好聊聊乾隆的功績,仔細想想,他的功績可以給他列個表:

    1、把國家治理的很安靜(請注意,不是很寧靜,也不是很穩定,只是很安靜而已);

    2、人口激增(首先是因為清朝領土比前朝激增,還有就是推廣了番薯和玉米的種植);

    3、把疆域開拓到中國史上最大(這一點沒的說);

    4、十全武功: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事實上,這所謂的十全武功,光輸就輸了三四次,乾隆腆著臉說這是武功,我也沒話可說。

    至於剩下的,我就真想不到了。文字獄?重用和珅?向馬戛爾尼宣示國威?也許他以為算吧?

  • 3 # 偉大航路小書生

    乾隆晚年曾總結自己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

    “十全武功”按照乾隆皇帝自己所言為:

    “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而喀降,合為十。”

    雖然按照話中所數只有九次,但是因為對廓而喀戰爭有兩次,所以是十。

    這十次乾隆年間的軍事行動分別是:

    乾隆十二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公開叛亂,乾隆三次派兵討伐,莎羅奔主動請降,後其又再次叛亂,多次襲擾周邊土司,乾隆又三次派兵討伐大小金川,最後平定。隨後廢除了土司制,加強了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乾隆十年,準葛爾部首領病逝,其內部爭權內訌,大貴族阿睦爾撒納爭權失敗,歸附清朝。乾隆二十年二月,阿睦爾撒率清軍奪回其權,八月,阿睦爾撒反叛。乾隆二十二年,乾隆派兵平定叛亂,清軍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兩路

    乾隆二十二年,大小和卓率新疆回部,發動叛亂,試圖脫離清朝的控制。二十四年,清軍平定叛亂。自此清王朝統一了西域,命名為“新疆”。從此,新疆完全歸入中國版圖。

    乾隆三十年,緬甸不斷襲擾雲南普洱地區。三十四年,乾隆命傅恆率清軍大舉徵緬,緬甸為避免被暹羅和清軍兩面夾擊,遂提出議和。

    乾隆五十一年,臺灣林文爽率千人起義,乾隆命福康安前去臺灣,分化、鎮壓起義軍。

    清乾隆五十二年,廣南進攻安南,安南請求干涉,乾隆派軍去援助卻失敗了,廣南不想與清起爭執,遂求和,乾隆扔把其算入“十全武功”

    乾隆五十三年,廓爾喀攻擊清朝,福安康奉命前去反擊,並攻陷其首都。制訂《欽定藏內善後章程》,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地位平等,並制定“金瓶掣籤”制度來認定達賴、班禪的轉世靈童,加強了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不久,廓爾喀再次反叛,清軍又大敗廓爾喀。總結

    十次武功,互有勝負,掩飾不了乾隆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嫌疑,後期浪費奢靡,六下江南,耗費國庫。但是就其統一新疆,納入版圖,加強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絡,完善對西藏的統治,保障了中國領土的完整和國家的統一。大力發展民生,在康熙、雍正兩朝基礎上,進一步完成多民族國家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使康乾盛世達到頂峰。這些功績不容抹殺。

  • 4 # 猴格大人

    乾隆親自撰寫的《十全記》自吹自擂: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而喀降,合為十,其內地之三叛麼麼,弗屑數也。

    嘖嘖,這就是喜歡自己奉承自己的裝逼貨弘曆的心聲,其內地之三叛麼麼,弗屑數也。從這一句能夠看出這貨志得意滿、諱敗揚勝的傲嬌形象。

    什麼十全武功,一徵金川,遇難就退;緬甸戰爭,將軍一等公明瑞敗死,經略大學士傅恆受挫,被迫和議,倉皇撤軍;安南之役,統帥孫士毅狼狽逃竄,全軍潰敗;初征廓爾喀,又沒有正式開戰就納幣贖地····這也叫十全武功?

    更何況那些所謂的勝利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慘勝,對手都是人口不過幾萬,要不就是內亂紛爭不斷,乾隆作為一個擁有億萬臣民以舉國之力去打那些彈丸勢力,耗費數千萬的軍費,還打出成就感來了,也是醉了。

    乾隆還喜歡學習趙三胖,瞎指揮導致損兵折將一敗再敗,自己用人不當導致貽誤戰機,每次都是以殺人換將的處理方式,得虧還有阿桂、兆惠、海蘭察等人做中流砥柱,才讓乾隆朝的武功沒有那麼難看。

    乾隆繼位之初,的確是勵精圖治、知錯就改,在位日久,這貨就成了盲目自大、志得意滿之人。喜歡標榜自己,喜歡裝逼,總覺得自己愛護子民,各地倉庫豐盈,自己統治的世界是海清河晏,天朝盛世,自己的臣子都是愛國愛民廉潔奉公。

    卻不知,他治下的天下實際是貪汙盛行,民不聊生,亂相漸起,更別說還有和珅攬權納賄、敗壞吏治、勒索壓榨,官逼民反,終於導致白蓮教大起義的爆發,清國國力大損盛極而衰正是乾隆種下的因。

    乾隆就是一無是處了麼?

    也不是了。他在歷代皇帝中還是中上之主,能夠做到勤政,事必親躬,遇到事情能做到臨危不懼知難而進,也能做到知人善任賞罰分明,雖然有走眼的時候還是能夠重用能臣,有功就賞有過必罰,對待已經發現的貪官也絕不手軟。

    最關鍵的是統一了準噶爾、回疆使西北徹底安定,奠定近代中國的版圖。在文化上搞出了巨型叢書《四庫全書》,看看,乾隆還是有點貢獻的,有功有過客觀看待吧。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援猴格,覺得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吧!

  • 5 # 莫天聾

    一、即位之初,首先調整了尖銳的皇家家內部矛盾。

    二、歸還地方縉紳特權,擴大統治基礎。

    三、完善了奏摺制度,消弱了內閣權利。

    四、除了對朝內進行整頓外,對外用兵,維護了國家統一。比如西藏平叛、

    五、編成《十全武功記》、《四庫全書》

  • 6 # 頭髪有點亂

    最近的網路熱播劇《延禧攻略》讓乾隆帝再一次成為眾多女生心中的男神,他治國有方,所統治的時代與康熙、雍正時期並稱“康乾盛世”。不過,乾隆輝煌的政績中,也有遺憾之事。   最近的網路熱播劇《延禧攻略》讓乾隆帝再一次成為眾多女生心中的男神,郎世寧筆下的乾隆畫像滿足了大眾的這種想象,清秀的面龐下,透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自信。也難怪,在乾隆統治時期,國家總體安定,商品經濟繁榮,民眾生活質量有所改善,與康熙、雍正時期並稱“康乾盛世”。   乾隆對這樣的功績倒也一點不謙虛,晚年自稱“十全老人”,所謂“十全”,指的是在乾隆統治時期發生的十次戰爭,清朝都取得了“勝利”。   在這十場戰爭中,清緬戰爭卻是“慘勝”,以至於乾隆晚年感慨說:“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徵緬這樁不算成功。”   清緬戰爭的導火索是什麼?為什麼一個東南亞的小國可以讓處於盛世的大清朝栽跟頭?   這要從距乾隆出生四百多年前的元朝講起。   最初,蒙古為了征服南宋,採取了迂迴大理從中國西南進軍的策略,大理國被征服後,在這裡設立了雲南行省。之後蒙元帝國同緬族建立的第一個王朝——蒲甘王朝發生了衝突,蒙元帝國很快出兵摧毀了蒲甘王朝,在緬北地區扶持了一些撣族和傣族土司。明朝繼承了元朝在這裡的版圖,設立了九個宣慰司,其中一個叫麓川的宣慰司在明朝正統年間發動了叛亂,戰爭的結果是,在緬北形成了若干個傣族土司,這些土司之間既相互聯絡,又互有鬥爭,成為明朝和緬甸之間的緩衝地帶。   16世紀中期,東籲王朝在緬甸中部興起,很快統一了緬甸中部,結束了蒲甘王朝滅亡後的割據狀況。統一後的東籲王朝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首先消滅了緬甸南部沿海地區的孟族勢力,然後把目標鎖定在緬北的撣族土司。   這主要由緬甸的地勢所決定,緬甸中部是平原地區,緬北則是撣邦高原,從高原進攻緬中平原有很大的優勢。歷史上,緬甸中部的勢力強大後,都會進攻緬北,進而將這一地區納入到緬中王朝的勢力範圍內,如果緬北勢力強大,也會經常侵襲緬中地區。   東籲王朝的侵擾,引起了明朝的反攻,明朝和緬甸在這一地區的爭奪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雙方都沒有能力完全統治這裡,戰爭的結果是出現了木邦、孟養、八莫等土司,這些土司和南北兩個強大國家之間是一種奇怪的關係,有些土司承認自己是明朝的宣慰司,但實際控制他們的是緬甸,另一些土司和緬甸建立了臣屬關係,卻被明朝實際控制。   這種局面產生了一種叫作“花馬禮”的貢稅,“花馬禮”是由花銀和良馬構成的貢稅,緬北地區盛產銀礦,當地土司花錢給緬甸繳納貢稅以換取和平。“花馬禮”一直持續到了清朝,緬甸收取了“花馬禮”,並不干涉當地事務,清朝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土司們的實際控制權仍在清朝這邊就行。   到18世紀中期,東籲王朝國內起義不斷,1750年,面臨亡國境地的東籲王朝向清朝派出使臣求救,使臣在緬北茂隆銀廠礦主吳尚賢陪同下前往北京,向清朝表示臣服。乾隆帝沒有接受東籲王朝使臣的求救,採取了中立政策。   東籲王朝覆滅後,緬甸木疏村的部落首領雍籍牙重新完成了緬甸的統一,並一舉奠定了佛教在緬甸的地位。國家統一後,雍籍牙立即進軍緬北。   緬甸首先侵擾的是緬北的桂家,桂家的領袖是宮裡雁,他是追隨永曆帝進入緬甸的南明遺臣,永曆帝被吳三桂殺害後,宮裡雁留在緬北經營銀礦,在這一地區非常富有,很容易成為緬甸的進攻目標。1762年,宮裡雁兵敗逃亡雲南,以漢族人身份請求內附,卻被秉持防禦性策略的清朝所拒絕。   緬甸趁著消滅宮裡雁的機會,挺進雲南,打算效仿東籲王朝,向當地土司索要“花馬禮”。土司中孟連土司給了,但車裡(西雙版納)土司沒給,很多土司將這個訊息報告給了清朝,清朝此時忙於西北戰事,無暇顧及雲南。緬甸對車裡展開了報復,殺死了很多當地的土司。   到1765年,乾隆帝才派雲南總督劉藻剿滅來敵。劉藻書生出身,不擅軍事,清朝的綠營兵被緬甸軍隊誘敵深入,中伏大敗。乾隆相當生氣,降劉藻為巡撫,改派他很信任的大臣楊應琚領軍,建功心切的楊應琚沒有把緬甸放在眼裡,領了2萬多軍隊便火速南下。緬甸軍隊採取了堅壁清野的撤退,沒有給清軍留下任何物資,楊應琚卻以為緬甸是被自己嚇跑的,在沒有乾隆得到允許的情況下,擅自領兵進入緬甸境內。   緬甸軍隊中配備了從葡萄牙進口的歐洲先進火槍,甚至有歐洲僱傭軍在緬甸軍隊中,他們以逸待勞等待清軍的進攻。清軍長途跋涉進入緬甸後,沒有整休就展開進攻。結果清軍損失嚴重。楊應琚在給乾隆的奏摺裡,把這種情況描述為清軍的“勝利”,多次謊報戰功。   乾隆帝也不傻,戰報上都是戰功,戰爭卻陷入了僵局,他派出情報人員刺探前方軍情,才知道清軍不斷戰敗,已經轉攻為守了。乾隆大怒,一氣之下召回楊應琚賜死。   此時,乾隆任命在西北戰場上立有戰功的明瑞為雲貴總督,調集5萬士兵和1萬5000匹戰馬,撥發600萬兩白銀作為軍費,打算徹底扭轉對緬甸戰爭的不利局面。但明瑞犯了和楊應琚一樣的錯誤,他親自率領1萬7千人,孤軍深入緬甸,被從暹羅班師回國的緬甸軍隊包圍,明瑞自縊身亡。   緬甸雖然打了勝仗,但自知國力不及大清朝,如果真的惹怒了清朝,傾全國之力攻打緬甸,緬甸肯定是抵擋不住的,所以派出使臣打算同清朝講和。面對連損三員大將的境況,乾隆深感恥辱,斷然拒絕了議和的提議。   乾隆立即著手準備新一輪的攻勢,這一次他動用4萬兵馬,9萬民夫,阿桂等能征善戰的將領也被派往前線。這一次清軍水陸並進,從福建派出水師打算海陸夾擊緬甸。但是緬甸人再次憑藉強大的火器與清軍周旋,無論是水戰還是陸戰,清軍又一次陷入了僵局,雙方打打停停,對國力損耗很大。這時候被緬甸攻擊的暹羅在他信大帝的帶領下開始反擊緬甸,面對兩線作戰的壓力,緬甸難以應付,最後主動向清朝提出議和。   這場戰爭雖然以緬甸求和結束,但清廷也損失慘重,成為“十全老人”乾隆帝的心頭憾事。不過,中緬關係也由此打開了新局面。清朝也藉此機會加強了對土司的管理和控制,削弱大土司的勢力範圍,逐步分割土司的權力,最終完成了對西南邊疆的控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盆栽令箭荷花的訣竅?